一、生平事跡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生於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卒於唐武後長安二年(702)。關於陳子昂的生卒年,史無明確可靠的記載,近人的說法也很不一致。我們這裏所說的生卒年,均據羅庸《陳子昂年譜》。


    陳子昂“本為貴公子”,祖父陳辨,少習儒學,以豪英剛烈著聞。


    父親陳元敬二十二歲明經擢第,拜文林郎,但未曾外出做官。傳說他為人慷慨,“屬鄉人阻饑(遭遇饑餓之災),一朝散萬鍾(古代容量單位——引者注)之粟而不求報”(盧藏用《陳氏別傳》),這對陳子昂的思想性格影響很大。


    子昂少年時豪放任俠,好與鄉間博徒交遊往來,遊獵賭博。十八歲後,方始讀書。“浪子回頭金不換”,他一旦立誌從學,便“謝絕門客”,住在梓州東南的金華山專心攻讀,數年間,遍覽經史百家,為其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二十一歲時,陳子昂遠離家鄉,西入鹹京,“遊太學”。相傳他初入京,不為人知。有一天,他在街上看見一個賣胡琴的,在誇耀自己的胡琴,價值百萬,那些豪貴的人見了都不敢買。唯有子昂上前去,以一千緡(緡,即古銅錢——引者注)買了下來。周圍的人見了都感到很驚訝。子昂對眾人說:“我最擅長這種樂器。”眾人要求他給演奏一番。子昂對大家說:“你們明天到宣揚裏去,我來演奏。”第二天,眾人果真都到了,子昂安排了酒席款待客人。等大家喝完了酒,他捧琴自我介紹,說:“我是四川人,叫陳子昂,寫下了詩文百軸。來到京城,卻埋沒在碌碌塵土中,不為人們所知。拉胡琴這種事,怎麽是我幹的活?”說罷,他砸碎了手中的胡琴,將文軸一一贈送了在座的客人。這樣,一日之內,他的名聲傳遍了京都。這個故事,見於辛文房《唐詩紀事》卷八。


    睿宗文明元年(684),子昂二十四歲在東都洛陽考中了進士。武則天當政時,子昂上書論政,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特“召見金華殿”,授麟台正字,後遷右拾遺(中書省諫官)。


    陳子昂曾兩度出塞:一是在垂拱二年(686),詩人二十六歲,隨左補闕喬知之北征,到過居延河、同城(今甘肅山丹)等地,後到山西北部邊塞。這次出塞時間較短,但詩人對邊塞生活有了體察,寫了不少同情士民遭遇的邊塞詩,如《感遇》其三、其三十七等;一是在武後萬歲通天元年(696),詩人三十五歲,以參謀軍事隨建安王武攸宜討契丹。


    東征(討契丹)返歸,聖曆初(698),子昂以父年老多病,棄官回鄉侍奉。


    後射洪縣令段簡受武三思的指使,將子昂誣陷下獄,迫害致死。


    關於陳子昂的死因,也有人提出商榷,但目前國內文學史教科書基本上從此說。  二、創作成就


    (一)詩歌理論


    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抱負和才能的人。王夫之《讀通鑒論》說他“非但文士之選”,若遇明君以盡其才,“以為大臣可矣”。但他的主要功績表現在詩歌的革新與創作上。


    初唐時,自一代雄主李世民至唐高宗、中宗、睿宗、武後都喜歡“宮體詩”,一批又一批詩人競相奉和,傾心綺靡,如虞世南、楊師道、李義府、李百藥、上官儀、蘇味道、李嶠、沈佺期、宋之問等,都是著名的宮體詩人。他們的詩歌,辭藻華麗,內容空洞,多半是吹牛拍馬的奉和應製之作,整個詩壇被“綺錯婉媚”之態所籠罩。


    “勢不能不變。”在陳子昂之前,王、楊、盧、駱“四傑”曾“思革其弊”(楊炯《王勃集序》),從理論到創作實踐上,同這種將詩歌引向死胡同的上官體進行了鬥爭,使詩風開始了變化,但未能完全擺脫其影響。而陳子昂則高舉以複古為革新的大旗。他在著名的《修竹篇序》裏,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詩歌革新的主張,反對齊梁以來“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的形式主義詩風,標舉漢魏風骨,也就是要求詩歌恢複《詩經》到建安文學的優秀傳統,以剛健質樸的風格反映現實生活,從而達到進步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即所謂“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修竹篇序》)。所謂“風骨”,黃侃說:“風即文意,骨即文辭”(《〈文心雕龍〉劄記》),就是指詩歌社會思想內容和語言表達形式的統一。所謂“興寄”,就是詩歌的比興寄托,有時也稱為比興。


    陳子昂的主張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廣大詩人群起響應,努力開拓唐詩的新天地,將唐詩的發展引向了正確的軌道。


    (二)詩歌


    陳子昂的作品多有散失,盧藏用在為他編纂時曾說:“其文章散落,多得之於人口。”(《陳氏別傳》)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陳詩僅一百二十多首。這些詩歌與他的創作理論是一致的,幾乎沒有應製之作。《感遇》三十八首是他的代表作。現舉其中的一首為例: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本篇是其中的第二首。據彭慶生《陳子昂詩注》,此詩當作於聖曆元年(698)詩人解職歸裏之後。詩中借歌詠蘭草和杜若來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全詩運用比興手法,托物言誌,寓意深遠,在初唐詩壇上顯得格外清新充實。


    他的《感遇》三十八首,各自成篇,並非一時一地之作,內容相當豐富。這些詩從不同方麵反映出當時的政治情況和作者對這些情況的看法。唐代詩僧皎然認為它“源出於阮公(阮籍)《詠懷》”(《詩式》),但它所反映的生活麵比《詠懷》更為廣闊,內容更為充實、深刻,對後來張九齡的《感遇》組詩,李白的《古風》組詩都有明顯的影響。


    又如他的《薊丘覽古》七首和《登幽州台歌》等詩,皆可謂有“興寄”、有“風骨”之佳作。這些詩歌,或譏諷弊政,或同情民生疾苦,或詠史詠物,或抒寫抱負,或感懷身世,內容充實,風格剛健質樸。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贈友寫景詩也寫得較好。如《送客》:


    故人洞庭去,楊柳春風生。


    相送河洲晚,蒼茫別思盈。


    白蘋已堪把,綠芷複含榮。


    江南多桂樹,歸客贈生平。


    詩寫得真摯動人,有真情實感,語言清新秀麗,耐人尋味。又如他的《度荊門望楚》寫自蜀入楚的山川景色,但用典不夠確切。《酬暉上人秋夜山亭有贈》寫秋夜幽靜的景色,其中“風泉夜色絕,月露宵光冷”兩句寫得非常優美。


    此外,他的邊塞詩寫得也很出色。如《送魏大從軍》:


    匈奴猶未滅,魏絳複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這首詩當作於文明元年(684)至永昌元年(689)詩人官居麟台正字之時。詩以勉勵友人立功邊塞立意,借史言懷,格高語壯,讀之令人振奮,耳目一新。


    (三)散文


    陳子昂是個傑出的詩人,也是有名的散文家。《別傳》說他“尤善屬文,雅有子雲、相如之風骨”。今存其文一百一十多篇。這些作品,“惟諸表序猶沿排儷之習”(《四庫提要》),多數論事書疏之類的文章都打破了統治文壇二百多年的駢偶風氣。如《上軍國機要事》、《上蜀川安危事》等表疏中,陳述了自己的政治軍事主張,感情充沛,有較強的說服力,在轉變風氣方麵,的確為韓柳古文運動開了先河。


    總的來看,陳子昂的詩文也還存在著一些缺點。就其內容而言,有少數篇章尚夾雜有濃厚的佛老消極思想。就其藝術而言,也有抽象議論,“詞稍粗率”(黃子雲《野鴻詩的》)的毛病。但他在文學史上的功績和巨大影響是舉世公認的。杜甫曾盛讚他:“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陳拾遺故宅》)韓愈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薦士詩》)金代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中也說:


    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


    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沈德潛更是把他比作詩壇上“大澤一呼,為群雄驅先”的陳勝、吳廣。這些評論,皆非溢美之辭,在我國古代詩歌發展史上,李唐一代詩風之盛,子昂實有開疆襤褸之功。  三、主要參考文獻


    (一)傳記


    1.劉煦等:《舊唐書·陳子昂傳》,中華書局,1995年。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陳子昂傳》,中華書局,1975年。


    3.盧藏用:《陳氏別傳》。


    4.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5.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羅庸:《陳子昂年譜》,見徐鵬校點《陳子昂集》附錄,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0年。


    7.韓理洲:《陳子昂評傳》,西北大學出版社,1987年。


    (二)作品


    1.徐鵬校:《陳子昂集》,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0年。


    2.彭慶生:《陳子昂詩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三)其他


    1.韓理洲:《論陳子昂的詩》,《西北大學學報》1983年第2期。


    2.王運熙:《陳子昂和他的作品》,《文學遺產》增刊第4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宋文學六十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潘裕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潘裕民並收藏唐宋文學六十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