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活中有他的影子
弗蘭克爾自傳:活出生命的意義 作者:維克多·弗蘭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弗蘭克爾發明了一些他用來治療他的病人的特殊方法,這些方法能幫助病人正確認識事物,找到自己生活中的意義,其中有一種方法叫作“矛盾意向法”(paradoxical intention)。矛盾意向的理論前提是:在許多情況下,失調行為的產生是由於人們過分害怕某些令人恐懼的事物。這就是說,由於他老是擔心著某種可能使他感到焦慮的處境,因而他變得萬分恐怖,以至於不由自主地被引入這一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矛盾意向法,即告知病人努力去做他在這種情況下最害怕做的事,或盼望這些事發生。當然,這是與真正的願望相反的。這樣,致病的恐懼感為相反的願望取代了。弗蘭克爾曾談過一個十分有趣的例子,他曾治療過一個很嚴重的成年結巴。那人說自己從懂事起就結巴,隻有一次他沒有結巴,那是他12歲那年,一次他乘公共汽車不買票,想蒙混過去,結果被售票員抓住了。他暗自想到,這下越結巴越好,讓售票員知道他不過是一個可憐的結巴孩子,於是他竭力想結巴,但卻一點也沒有結巴。
如果一個人要用這種方法來醫治對演講的膽怯,那可以在演講前這樣對自己說:“我要盡力感到焦慮,我要焦慮不安,在台上心驚膽戰,想逃遁,把自己從上到下裹起來。我要打哆嗦,渾身打戰,我要汗顏,臉紅脖子粗,要結巴,語無倫次。”通過這種矛盾意向的做法,人就會平靜下來。嘲笑恐懼並以一種幽默的方式來決定你該針對恐懼自言自語些什麽,這樣就可以消除逆境可能對你產生的消極影響,讓你在這種情況下仍然能應付自如。
在弗蘭克爾看來,這一方法是以發現生活的意義為理論根據的。它使我們注意到我們是怎樣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到日常生活的瑣事上,並且過分地誇張它們,這樣做會導致非理性的、不必要的焦慮。要是我們停止這類無聊的把戲,把力量集中在有意義的事情上,那麽我們馬上就會擺脫焦慮,過一種更充實、目的更明確、更幸福的生活,矛盾意向就起抵消這些日常的瑣碎恐懼感的作用。當然,這類恐懼感是從生存的空虛中滋生起來的,所以,過有意義的生活是對它的最好預防。
弗蘭克爾發明的另一種方法叫作“逆反應”(de-reflection)。它與矛盾意向有些類似,就是努力對“強迫性傾向”產生反作用。我們常常在自我觀察中發現這些強迫性傾向,我們常常在一件事情開始時投入太多的注意力,思考、咀嚼得越多,情況就變得越糟。顯著的例子就是呼吸,假如你想留意自己的呼吸,希望呼吸正常,你愈是注意,呼吸就越紊亂,硬堅持下去,一切都亂了。失眠也是如此,假如你要強迫自己入睡,隻會使得自己不能入睡。到了清晨,由於要起床了,你不得不放棄強迫入睡的企望,這時反而入睡了。有時,我們可能由於努力過分而無法取得成功,如果我們比較輕鬆自在地處理問題,成功也就容易得多,但這多少會有助於我們把注意力從那些使我們煩惱的瑣事上轉移到更有意義的價值和更重要的事情上。一旦我們這樣去做,就會發現這樣很能解決問題,我們就不再為焦慮所困擾。
live as if you were living a second time,
and as though you had acted wrongly the first time.[1]
[1] 這是弗蘭克爾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要這樣生活:好像你已經活過一次,而在前一次的生命中,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錯的,所以現在你要重新開始,把它們做好。”——譯者注
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矛盾意向法,即告知病人努力去做他在這種情況下最害怕做的事,或盼望這些事發生。當然,這是與真正的願望相反的。這樣,致病的恐懼感為相反的願望取代了。弗蘭克爾曾談過一個十分有趣的例子,他曾治療過一個很嚴重的成年結巴。那人說自己從懂事起就結巴,隻有一次他沒有結巴,那是他12歲那年,一次他乘公共汽車不買票,想蒙混過去,結果被售票員抓住了。他暗自想到,這下越結巴越好,讓售票員知道他不過是一個可憐的結巴孩子,於是他竭力想結巴,但卻一點也沒有結巴。
如果一個人要用這種方法來醫治對演講的膽怯,那可以在演講前這樣對自己說:“我要盡力感到焦慮,我要焦慮不安,在台上心驚膽戰,想逃遁,把自己從上到下裹起來。我要打哆嗦,渾身打戰,我要汗顏,臉紅脖子粗,要結巴,語無倫次。”通過這種矛盾意向的做法,人就會平靜下來。嘲笑恐懼並以一種幽默的方式來決定你該針對恐懼自言自語些什麽,這樣就可以消除逆境可能對你產生的消極影響,讓你在這種情況下仍然能應付自如。
在弗蘭克爾看來,這一方法是以發現生活的意義為理論根據的。它使我們注意到我們是怎樣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到日常生活的瑣事上,並且過分地誇張它們,這樣做會導致非理性的、不必要的焦慮。要是我們停止這類無聊的把戲,把力量集中在有意義的事情上,那麽我們馬上就會擺脫焦慮,過一種更充實、目的更明確、更幸福的生活,矛盾意向就起抵消這些日常的瑣碎恐懼感的作用。當然,這類恐懼感是從生存的空虛中滋生起來的,所以,過有意義的生活是對它的最好預防。
弗蘭克爾發明的另一種方法叫作“逆反應”(de-reflection)。它與矛盾意向有些類似,就是努力對“強迫性傾向”產生反作用。我們常常在自我觀察中發現這些強迫性傾向,我們常常在一件事情開始時投入太多的注意力,思考、咀嚼得越多,情況就變得越糟。顯著的例子就是呼吸,假如你想留意自己的呼吸,希望呼吸正常,你愈是注意,呼吸就越紊亂,硬堅持下去,一切都亂了。失眠也是如此,假如你要強迫自己入睡,隻會使得自己不能入睡。到了清晨,由於要起床了,你不得不放棄強迫入睡的企望,這時反而入睡了。有時,我們可能由於努力過分而無法取得成功,如果我們比較輕鬆自在地處理問題,成功也就容易得多,但這多少會有助於我們把注意力從那些使我們煩惱的瑣事上轉移到更有意義的價值和更重要的事情上。一旦我們這樣去做,就會發現這樣很能解決問題,我們就不再為焦慮所困擾。
live as if you were living a second time,
and as though you had acted wrongly the first time.[1]
[1] 這是弗蘭克爾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要這樣生活:好像你已經活過一次,而在前一次的生命中,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錯的,所以現在你要重新開始,把它們做好。”——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