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拿破侖帝國的興衰
人民的主張:1789~1814法國革命史 作者:米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804年帝國建立到1814年
法國的革命,既是一場政治革命,也是一場軍事革命。它所反對的,既有宮廷專製和階級特權,也有歐洲各國的軍事幹涉。推翻帝製導致了歐洲反法同盟,給法國引來了代議製度。後來,對革命的反動又產生了反對各國人民的神聖聯盟和違反憲章的一黨政府。這種曆史的倒退,雖然有開始,有發展,但最終在曆史的長河中也僅僅是曇花一現罷了。 帝國的性質
建立帝製後,政府越來越囂張蠻橫,社會風氣轉向奢靡,越來越多的人崇尚貴族化的生活。從熱月9日起,政府就開始擴大重新組合運動。派係之間的鬥爭被督政府平息了下去,執政府贏得了人心,而帝國則利用勳章和物質獎勵誘惑群眾。革命發展到第二階段,已經與第一階段完全不同。第一階段,是各委員會在掌握政權,每到三個月便對委員進行改選。委員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都很艱苦,他們沒有保衛人員,沒有貴重的辦公用品,每天要在木桌上工作十八個鍾頭來掙取幾個法郎的養家費。但在第二階段,實行的是龐大的帝國主義製度,執權者到哪兒都有侍從官鞍前馬後地跟隨,他們有軍隊保護,講究奢華的排場,官職也可以世襲,他們所花的一切費用都由皇室承擔。全國人民把時間都用在勞動和戰爭上。在唯一一個掌權者的領導下,所獲得的物質利益和花銷需求一級一級地都被分派好。帝國製度下的領導者用獨裁取代了自由,奢靡的貴族風氣又打亂了平等。
督政府設立鄰國為共和國,可拿破侖卻要把這些鄰國改造成帝國的統治方式。第一個進行改製的是意大利,為了表示對拿破侖的忠誠,西沙爾平共和國的副議長梅爾奇來法國巴黎麵見拿破侖,向他表明決心,意大利已經決定恢複以前的世襲君主製度。1805年3月17日,拿破侖前呼後擁地高坐在皇家寶座上,氣勢威嚴地在杜伊勒宮隆重召見了梅爾奇。梅爾奇代表意大利把王冠獻給拿破侖。他表示:意大利全體國民願意把國家交給拿破侖掌管,讓皇帝護佑意大利繁榮昌盛。之後不久,意大利被拿破侖侵占。1805年5月26日,在米蘭,倫巴底人把鐵王冠送給了拿破侖,拿破侖把意大利總督的大權給了他的繼子歐仁·德·博阿爾內斯親王。之後,熱那亞的主權也被迫放棄了,1805年6月4日,熱那亞被改製成帝國的一部分,並且被分成熱那亞、芒泰諾泰、亞平寧三個郡。國土麵積極小的盧卡共和國也沒能幸免,拿破侖同意了盧卡長官的要求,把這個小國家賜給皮昂比諾親王和拿破侖的妹妹作為封地。拿破侖完成出巡後,跨過阿爾卑斯山回到巴黎,之後他就為親征英國去軍中督查軍士們。 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後控製西歐
督政府曾幾次計劃攻打英國,但都沒有實現,自從呂內維爾合議又一次談崩之後,督政府又把攻打英國的方案提上議事日程。1805年初,在布倫、埃塔普勒、安布勒特斯、加來等眾多港口集結了兩千隻戰船,共有海軍一萬六千人,戰船上還有十六萬步兵、九千匹馬和許多大炮。拿破侖親自督戰。他了解到,英國為了防止拿破侖軍隊登上大不列顛島,已經挑唆奧地利對抗法國,並且奧地利已把全部的兵力集合起來。
當時,任總指揮的費迪南大公和麥克將軍率領九萬奧地利軍隊跨過了萊茵河,占領慕尼黑,把法國的盟友巴伐利亞的選侯趕走了。提羅爾被約翰大公所率領的三萬士兵占領,率領著十萬大軍的查理大公也在向阿迪傑河進軍。此時,俄國的兩支部隊將要和奧軍會師。1805年4月11日,英國和俄國建立同盟關係,8月9日奧地利也參與了進去。皮特花了很大力氣才讓三軍聯盟。法國獨裁者拿破侖建立意大利君主國,兼並熱那亞和皮埃蒙特,又將侵略荷蘭和瑞士,這些舉動讓歐洲各國不安起來。他們對拿破侖的恐懼不亞於當初對法國革命勢力的恐懼。
拿破侖急匆匆地返回巴黎,9月23日,在元老院召開會議,征集到八萬士兵,24日他便急忙出征了。10月1日,他率領大軍渡過萊茵河攻入巴伐利亞。拿破侖在德國作戰時,查理親王率領的部隊在意大利境內被馬塞納擋住了去路。但沒過幾天,拿破侖就取得了勝利,打敗了麥克將軍。在11月13日及以後的日子裏,他占領了維也納和摩拉維亞。1805年12月2日,拿破侖軍隊與前來支援奧軍的俄國軍隊開戰,擁有九萬五千人的俄軍和擁有八萬人的法軍在奧斯特裏茨平原上從天蒙蒙亮時打到下午一點。因為雙方的人數不相上下,而且都擁有強大的炮兵,所以戰爭進行得十分激烈。由於法軍進攻猛烈,拿破侖的戰術出人意料,俄國左路軍隊被切斷,禁衛軍被打退,中路也被打敗,俄國遭到慘敗。打了勝仗之後的第二天,拿破侖在戰場上對全軍進行了獎勵。他對士兵們非常滿意,在不到四天的時間裏,打敗了俄國和奧地利的十萬軍隊,沒有被武器打死的敵軍也在逃跑中被淹死,帝國收繳了四十麵敵軍的大旗及更多的禁衛軍的軍旗,還有一百二十門大炮,俘虜了二十多名將軍和三萬多士兵,到處炫耀人數眾多的俄軍在法國士兵們的攻擊下潰不成軍。拿破侖迫使奧地利簽訂停戰協議。俄軍邊退邊戰,沒有被全部消滅。
在烏爾姆和奧斯特裏茨戰役失利後,奧地利於12月26日與法國簽訂了《普萊斯堡和約》。根據條約規定,意大利王國得到了威尼斯、伊斯的利亞省、達爾馬提亞省、亞得裏亞海的威尼斯各島等地,巴伐利亞和符騰堡得到了提羅爾伯爵領地、奧格斯堡城、艾克施塔特公國、帕騷地區的一部分和施瓦本公國的所有屬地布賴斯高及奧爾特瑙。本來在簽訂《康波福米奧和約》和《呂內維爾和約》後,奧地利已經元氣大傷,這次更加一蹶不振了。
載譽歸來的拿破侖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他被授予“大帝”的稱號。對於自己的幸運,他本人是既意外又高興。各級政府機關表示的服從、人民群眾的讚揚,還有元老院為他建立的紀念碑,都令拿破侖感到,自己施行的政策是正確的。如今,革命僅有的一點殘餘也被丟掉了。1806年1月1日,沿用十四年的共和曆被公曆代替,先賢祠和保民院不是改名,就是不複存在。
在整個歐洲大陸,拿破侖繼續擴張他的統治。他廢掉了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另立約瑟夫·波拿巴為王,又將荷蘭共和國改為王國,擁護路易·波拿巴為荷蘭國君。在完成了對幾個共和國的改造後,拿破侖開始分封附屬國王,軍階製度和中世紀的爵位也恢複起來了。他先後將達爾馬提亞、伊斯的利亞、弗留利等十二個地方定為公爵們的封地。貝爾蒂埃元帥、塔列朗大臣分別被封為納沙泰爾公國公爵和本尼凡托公國公爵,繆拉被封為貝格和克累弗的大公。博爾蓋澤親王夫婦則得到了瓜斯塔拉公國這塊封地。至於瑞士共和國,拿破侖宣布他自己是“調停人”。在德意誌帝國的南部和西部,有十四個親王聯合組成萊茵同盟,宣布脫離德意誌,歸順拿破侖。這樣,原屬德意誌帝國的一大部分國土就被拿破侖控製起來。弗朗茨二世宣布取消自己的稱號,德意誌帝國從此滅亡。另外,普魯士也根據12月15日在維也納簽訂的條約,讓出安斯巴赫、克累弗、納沙泰爾等地,作為漢諾威選侯領地。
拿破侖政權控製了整個西歐。他通過多種方式,主宰了法國、意大利、西班牙、那不勒斯、荷蘭、瑞士等國家。《亞眠和約》以後,由於他對榮耀的追求和征服他國的行為,整個歐洲並沒有走向和平,反而將要陷入一片戰爭的汪洋。對拿破侖來講,結果隻有兩個,不是他成就霸業,就是他走向滅亡。 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的大陸政策
麵對拿破侖的強勢政策,第四次反法同盟成立了。在法國的強勢擴張下,為了避免像別的國家一樣被法國控製,擁有一支精銳部隊的普魯士迅速和俄國結成聯盟,準備把法國人逐出德意誌。普魯士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法國將軍隊撤到萊茵河以西,否則,普魯士將動用武力。同時,為了對抗南部的聯盟,普魯士還準備在德意誌北部結成一個同盟。
勢頭正猛的拿破侖根本沒把普魯士的最後通牒放在心上。他利用國內正是一片團結的大好形勢,於1806年10月發起了對普魯士的進攻。拿破侖繼續采用集中優勢兵力快速進攻的戰術,和往常一樣收到很好效果。普魯士軍隊遭到沉重打擊,接連遭遇敗績。僅僅二十天,柏林就遭到了法軍的圍攻。1806年末,普魯士的各地要塞已被法軍盡數攻破。
法軍開始轉向進攻在波蘭的俄軍。在蘇黎世、奧斯特裏茨、艾勞和弗裏德蘭等地的關鍵性戰役中,法軍接連取得勝利。這是俄國與法國之間的第三次較量,法軍這次占盡了優勢,戰績輝煌。1807年6月21日和7月7日,俄國與法國先後簽訂了《提爾西特停戰協定》與和約。根據《提爾西特和約》,俄國承認法國在普魯士的統治,撤出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希亞。俄國雖然戰敗,好在沒有喪失國土,普魯士的疆土卻被減縮了一半。在普魯士南部,拿破侖已經建立了巴伐利亞和穀騰堡兩個王國,在北部,拿破侖又建立了反對普魯士的薩克森和威斯特法利亞兩個王國。
拿破侖統治下的法國,革命色彩越來越淡,倒是君主專製的成分越發多了起來。自由沒有恢複,中世紀的軍事等級製度卻恢複了。人們已成為公民,但這時許多人卻被封了王侯;革命思想的傳播使歐洲好幾個國家都成為了共和國,但在拿破侖的武力幹涉下,它們又成為了王侯的封地。由於拿破侖的強勢,整個歐洲非但沒有前進,反而退步了不少。在法國內部,更是如此。議會製政府被拿破侖式的行政製度代替,國立學校的共和教育被軍事教育代替。整個法國在這種統治模式下,猶如一支隻聽命於拿破侖的軍隊。而整個歐洲,到處都是拿破侖建立的附屬王國、聯邦、封地。無論是在法國還是在歐洲,拿破侖已經樹立了他的最高權威。
隻有英國還是個例外。由於英吉利海峽的阻隔,能在歐洲大陸縱橫馳騁的法軍無法征服這個海峽對岸的國家。雖然皮特已經去世了,而且第三次和第四次反法同盟都沒有什麽收效,但英國上下執行的反法政策並沒有任何改變。這也是拿破侖關注的重點所在。在英國宣布對法國進行封鎖後,拿破侖立即反擊,宣布對英國實行貿易封鎖,這樣,整個歐洲大陸將不能再與英國有任何貿易往來。這也招來了一些貿易商對拿破侖的不滿。英國的海軍力量比較強大,約有一百餘艘軍艦,為了與這樣的海軍力量抗衡,保證在未來幾年的海戰不處於劣勢,拿破侖也積極擴充海軍力量,加快船隻建造速度,並修理港口。
在與英國展開海戰之前,西班牙半島的事情需要拿破侖先行處理,這樣他才能沒有後顧之憂。 1807年,法軍開始遠征葡萄牙,攝政王約翰六世乘船逃往巴西。1807年11月30日,法軍占領了裏斯本。這個地道的英國殖民地被法國占領了,但這隻是法國準備進攻西班牙的前奏罷了。西班牙國內也是一片混亂。人們對王室寵臣戈多伊正極度不滿,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費迪南則打算利用這一點,奪取政權。拿破侖認為,這樣一個內部混亂的國家,推翻它應該易如反掌。不過,他還是盡量爭取西班牙人民的支持。他打出了為人民恢複文明的旗號,希望得到人們的理解。法軍以海戰和大陸封鎖為借口,進入西班牙半島,並很快將西班牙的海岸和軍事要地控製起來。戰火已經燒到了馬德裏附近,西班牙王室原本打算像葡萄牙布拉幹薩王朝一樣逃往第三國,但是遭到了人民的反對。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趁機宣布為王,定稱號為費迪南七世。趁這次西班牙宮廷內亂,拿破侖率軍進入馬德裏。
費迪南在奪取王位後,又把王位歸還給他父親。為了討好拿破侖,他父親則辭讓王位。最高“政務會”、卡斯蒂利亞議會和馬德裏市議會在拿破侖的幹涉下,最終把王位授給拿破侖的哥哥約瑟夫·波拿巴。 第五次反法同盟戰爭導致的帝國衰落
第五次反法同盟也是在這時開始形成的,發起國是意大利、西班牙和荷蘭。這些國家都對法國有不滿情緒,但具體原因卻各不相同。意大利主要是因為羅馬宮廷對拿破侖的統治心有抵觸;西班牙則感到民族榮譽受到侵害,因為拿破侖硬是任命了一個外國人擔任國王,而且改變了這個國家不少的風俗習慣;荷蘭則主要因為貿易上受到不少損失,不滿法國對英國的貿易封鎖令。奧地利也不願因為戰爭的失敗而永遠處於從屬地位,英國則一直在一旁靜靜等候時機。另外,教皇對法國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由於拿破侖沒有歸還被督政府並入西沙爾平共和國的教會領土,教皇也加入了歐洲反法同盟。
法國和教皇的衝突還遠不止這些。為了清除羅馬所屬各邦的英國間諜,米奧利斯將軍奉拿破侖之令占領了羅馬。拿破侖還不顧教皇開除他教籍的威脅,將原屬教皇的安科納、烏爾比諾、馬切拉塔、卡梅裏諾等地劃給了意大利王國。1808年4月3日,教皇的聖使離開巴黎,這代表著法國和教皇的鬥爭正式拉開序幕。
西班牙半島的形勢也很不樂觀,戰火四處燃燒。1808年5月27日,費迪南七世在塞維利亞省政務會上被承認為西班牙王,但武裝起義在未被法軍占領的各省紛紛發生。6月16日,波爾圖也爆發了葡萄牙人的起義。在科爾多瓦故國的貝蘭,杜邦將軍戰敗投降。西班牙人看到了勝利的希望,很快,費迪南七世在馬德裏宣告即位,而拿破侖擁立的約瑟夫·波拿巴則被迫逃離。西班牙人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勝利。葡萄牙方麵,由於兵力缺乏,朱諾將軍在簽訂辛特拉協定後,率軍撤離了葡萄牙,這個王國隨後被英國將軍威靈頓率兵占領。這時,奧地利積極擴充軍備,準備發動新的對法戰爭。瑞典國王也表態將反對拿破侖帝國。好在俄國還信守俄法聯盟和提爾西特和約,這才沒有使法國腹背受敵。拿破侖感到萬分慶幸,為了消除後顧之憂,他於1808年9月27日與亞曆山大達成協議,約定互不攻擊對方,俄國同時負責防備瑞典偷襲法國。
不再擔心後院失火的拿破侖放心地親自率兵趕往西班牙半島,並很快改變了戰爭格局。他指揮的八萬人軍隊,都是從德意誌調來的,士兵們個個經過實戰,經驗豐富,因此能夠接連取得勝利,並很快將西班牙的大部分省份收複了。以解放者姿態進入馬德裏的拿破侖,告訴半島居民,他取消了異端裁判所和封建特權,雖然西班牙人可能會有不同看法,但實際上,對西班牙人來講,這是一種文明和自由的進步,會促進西班牙的繁榮和發展。事實也的確如此,由於西班牙國內寺院林立,僧侶專權,一直處於愚昧、貧窮和落後的狀態,隻有改變目前的社會狀態才能有所發展,才能進一步建立民主和自由。雖然對歐洲各國來講,拿破侖是個壓迫者,但對西班牙半島來講,拿破侖卻給這裏帶來了複興。
不是所有的階層都對拿破侖持歡迎態度的。領導上層和中層階級的議會派,領導下層階級的僧侶派,顯然對拿破侖的到來十分不滿。現在他們自發聯合起來,利用獨立自由的情感和宗教的狂熱,激勵西班牙人反對拿破侖。神父們拿起宗教的武器,在教理中,他們把拿破侖醜化為叛教徒、魔鬼,批判他蠻橫專製,號召西班牙人團結起來,拿起武器趕走法國人。這次,拿破侖似乎陷入了戰爭的泥潭中了,因為不但要征服西班牙的全部國土,更重要的是要征服人心,僅僅占領首都並不能算是勝利。但顯然拿破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仍打算用淩厲的攻勢和嚴酷的高壓來統治西班牙半島。
當拿破侖忙於征戰西班牙半島的時候,奧地利趁機發動了新的一輪攻勢,五十五萬人的軍隊於1809年春開始大規模的反攻。提羅爾的暴動,威斯特伐利亞王國熱羅姆國王的被逐,意大利的動搖,普魯士的虎視眈眈,都令局勢變得更加緊張。2月初,從馬德裏急忙趕回來的拿破侖趕緊召集各盟國備戰。從4月12日到5月13日,他先後攻下了埃克米爾和埃斯林,並占領了維也納。經過幾個月的浴血奮戰,在瓦格拉姆一役中,拿破侖終於擊敗了這次新的反法同盟。10月14日,交戰雙方簽訂《維也納和約》,有幾個省被從奧地利王朝中剝離出來,奧地利王朝被納入大陸體係。
從這一階段開始,歐洲各種勢力開始反抗拿破侖帝國,這裏麵,有各國王朝、各族人民、教會和商界的聯盟。不過由於拿破侖還處於強盛時期,這種反抗暫時還不能取得實質性的勝利。雖然這次失敗了,但他們都還在繼續觀望,等待一個更好的時機。自從撕毀《亞眠和約》後,對拿破侖來講隻有兩種結局:占領全歐洲或者遭到歐洲的反抗。他建立了一套獨立的行政係統統治各國人民,通過封地製度統治整個歐洲,通過大陸封鎖政策切斷英國與歐洲的貿易往來。對任何阻止他的力量,他都毫不手軟,堅決予以打擊。通過侵占葡萄牙,他切斷了葡萄牙和英國的貿易關係;通過迫使西班牙國王退位,他穩定了帝國的後方;通過剝奪教皇的財產,他打擊教皇與法國境內反對者聯係的行為;通過占領羅馬,他回應教皇開除他教籍的威脅;通過推翻教皇的方式,他報複教皇用詔書恐嚇他的行為;通過占領荷蘭,他改變荷蘭成為英國貨物集散地的現實。對於任何反抗他的勢力,他都絕不容忍。
《維也納和約》之後,帝國的疆土和權勢被拿破侖進一步擴大。在發生國內革命以及瑞典王古斯塔夫四世被迫退位以後,瑞典也被納入到大陸體係,這樣整個歐洲都實行了大陸封鎖政策。這時候,拿破侖和約瑟芬離婚,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婚姻。1810年4月1日,他迎娶了奧地利女大公瑪麗·路易絲為皇後,打算生育一個孩子繼承帝國的統治。這樣一來,在如何對待奧地利的問題上,拿破侖陷入兩難境地。這次婚姻,也改變了人們將拿破侖看作一個革命君主的觀念,增強了人們的反感情緒。1811年3月20日,拿破侖將他新出生的兒子封為羅馬王。
1810年和1811年對西班牙的戰爭進展得並不順利,每一處都有西班牙人的強烈反抗,隻有拚命猛攻法軍才能艱難地占領一座城市。很多省份被絮歇、蘇爾特、莫蒂埃、內伊、塞巴斯蒂亞尼等人占領,法軍包圍了西班牙固守的加的斯。法軍對葡萄牙的遠征也不太順利,由於遭到了英國軍隊的拚死抵抗,指揮遠征的馬塞納將軍隻能撤退。
西班牙半島的戰爭還沒有什麽結果,一場新的戰爭又即將爆發。對於拿破侖帝國逐漸建立起來的霸權,俄國是不願意看到的。由於貿易封鎖等原因,俄國的利益受到了重大威脅。另外,俄國自彼得一世以來,也在逐漸追求霸權,自然不會心甘情願地忍受拿破侖帝國的日益強大。從1810年末開始,俄國已經開始準備與法國決裂。除了擴充軍備外,還與英國恢複了貿易關係。雖然在1811年法俄雙方陸續談判了一年,但並沒有達成一致意見,雙方之間的戰爭看來將不可避免。
拿破侖也打算出兵製服這個他從未攻擊過的國家。但是,僅僅依靠他的力量還遠遠不夠,他爭取到了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協助。按照1812年2月24日和3月14日的條約,普魯士提供了一支兩萬人的輔助軍隊,奧地利提供了一支三萬人的輔助軍隊。法國則動員了國內的一切力量,國民自衛軍按照元老院通過的決議案,分成三批在國內服役。3月9日,拿破侖率領第一批約10萬人的國民自衛軍開始遠征俄國。6月22日,法國正式宣布對俄開戰。和以往的戰爭一樣,拿破侖還是采用了快速作戰的戰術,準備迅速占領敵國首都,然後簽訂占領敵國領地的和約。按照他的一貫做法,拿破侖率領五十萬大軍深入俄國腹地。在6月24日跨過涅曼河後,法軍先後將維爾紐斯、維帖布斯克占領。俄軍雖然一直在抵抗,但在奧斯特魯夫諾、波洛次克、米哈洛夫、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河沿岸等地都沒能戰勝法軍,結果在9月14日,莫斯科失守,被法軍占領。
麵對法軍咄咄逼人的進攻,俄國也並不是一籌莫展。除了利用軍隊在正麵戰場抵禦法軍外,俄國還非常巧妙地發揮自身特點,將遼闊的國土和寒冷氣候條件作為自己的撒手鐧。俄軍充分利用了幅員遼闊的戰略縱深,一點點將法軍引向深入。隻要法軍攻下某個地方,俄軍在撤退時就最大限度地將這個地方破壞殆盡,這樣拿破侖即使占領了某個地方,也繳獲不了任何東西,沒有多大的戰略價值。伴隨著法軍的進攻,俄軍先後燒毀了斯摩棱斯克、多羅戈布日、維亞茲馬、格紮茨克、莫紮伊斯克以及莫斯科等城市,還燒毀了許多村莊。俄國是希望打一場持久戰的,他們耗得起。拿破侖本應該看到這一點,不過由於接連取勝,甚至連莫斯科都已經占領,他覺得這場戰爭應該離結束不遠了,於是向俄國提出和議的要求。俄方利用這個機會,盡量地拖延時間,使法軍在寒冷的莫斯科足足停滯了六個星期。因為俄國對和議沒有誠意,雙方的談判自然沒取得任何突破。10月19日,拿破侖不得不下令撤退。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法軍又冷又餓,受盡了苦頭。拿破侖也遭遇到了他出征以來最嚴重的失敗。在渡過別列津納河以後,法軍已經秩序大亂,潰不成軍。一直和軍隊待在一起的拿破侖也乘坐雪橇,先行趕回了巴黎。
在拿破侖遠征俄國期間,巴黎也不是平安無事。馬萊將軍發動了一次叛亂,他四處散布拿破侖已死的謠言,妄想推翻拿破侖的統治。不過,由於當時帝國的統治還算比較穩固,這次叛亂並沒有得逞。馬萊和他的同夥全部被處死。
雖然國內對法軍的戰敗感到十分震驚,但好在拿破侖的餘威仍在,他又迅速組建了一支三十萬人的部隊,並於1813年4月13日又開始作戰。他沒有注意到,國內外的形勢已經悄然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在國內,對於他的統治,越來越多的人表示厭倦,就連過去擁護他做皇帝的人,現在也開始反對他。由於教皇被拘禁,神父們偷偷地聚在一起,密謀發動叛亂。全國人民希望拿破侖能給大家帶來自由的貿易環境、平等的人權,以及對私人利益的保護。但現實卻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政府不是征兵,就是征收苛捐雜稅,人們對拿破侖窮兵黷武的統治感到十分憎恨。在國外,歐洲各國人民都對法國的武力壓迫感到反感,被打倒的各國王侯都打算伺機暴亂,奪回政權。
拿破侖的統治是建立在武裝幹涉的基礎上的,隻有他不斷取得勝利,才能鞏固他的統治。如果他在某一個環節失敗的話,那麽,那些被他打倒的勢力就會趁機作亂。結果,1812年,拿破侖還能組織軍隊打到莫斯科,一年後,部隊就後撤到德累斯頓,到了1814年,就隻能在巴黎附近了,形勢的變化真是迅猛難料。 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勝利
1813年3月1日,第六次反法同盟成立,主要國家有普魯士、俄國、英國等,後來瑞典也加入進來。它們原本以為拿破侖會一蹶不振,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盧岑、德累斯頓、包岑等戰役中,他們連連敗給拿破侖,這使他們震驚萬分。為改善與同盟的關係,剛剛恢複軍事力量的奧地利提出進行調停,得到了拿破侖和第六次同盟國的同意。6月4日雙方在普列斯維茨簽訂了停戰協定,但在隨後舉行的布拉格和平談判會議上,雙方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如果談判無果的話,戰爭就是解決分歧的唯一手段。在談判破裂後,奧地利也加入到第六次反法同盟,使同盟軍的兵力壯大到五十二萬人。法軍隻有二十八萬人,拿破侖仍舊打算利用快速有力的攻擊,打亂同盟軍的陣腳。但是,他的計劃被副將們的失敗打亂了。雖然他自己在德累斯頓取得了勝利,但麥克唐納、內伊和旺達姆分別在西裏西亞、柏林和庫爾姆吃了敗仗。敵人從四麵衝破了防線,拿破侖已難以招架,他計劃進行一場大戰來扭轉局勢。沒想到的是,在萊比錫的大規模作戰剛剛開始的時候,薩克森和符騰堡軍發生了叛變,萊茵同盟的各國國王也宣布脫離帝國。在同盟軍的猛烈攻擊下,勉強支撐了三天的法軍不得不向萊茵河方麵狼狽退卻。1813年10月30日,法軍撤退到本國境內。
反法同盟的軍隊快要打到法國本土了。拿破侖希望能夠獲得國內的支持,但法國已經沒有了當年渴求自由的熱情,厭戰情緒開始蔓延,情況變得失去控製。最先表示異議的是立法議會,他們沒有按照拿破侖的要求進行協助。萊內、雷努阿爾、加盧瓦、弗洛熱爾格、曼恩·德·比朗等人甚至還組成了一個委員會,提出反對作戰、恢複自由的要求。這徹底激怒了拿破侖,立法院遭到解散。拿破侖把他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取得戰爭的勝利上麵。隻有取勝,才能改變結局。
法國已經是四麵受敵。1月25日,拿破侖從巴黎出發,開始了捍衛法國主權的戰爭。他要麵對的,是從意大利方向攻擊過來的奧軍,以及從西班牙出發跨過比利牛斯山進入法國的英軍。另外,在法國的東部和北部,還有三支強大的敵軍,他們分別是:施瓦岑貝格指揮的十五萬同盟大軍,他們從瑞士衝來;從法蘭克福攻進來的十三萬西裏西亞軍,指揮官是布呂歇爾;貝爾納多特指揮的十萬北路軍,現在他們已經侵入荷蘭,並出現在比利時。
經過多次實戰考驗,反法聯軍已經根本不把法軍的強固工事放在眼裏,他們集結部隊,直指巴黎,施瓦岑貝格和布呂歇爾兩軍準備在香檳會師。拿破侖率領部隊,在這裏領導法國全麵抵抗。在比利時,梅鬆將軍率部阻擊貝爾納多特。在裏昂,奧熱羅負責抵禦奧軍。在南方邊界地區,蘇爾特負責抗擊英軍。意大利則由歐仁親王負責保衛。
不可否認,拿破侖有著極高的軍事天賦。他采用了各個擊破的戰術,穿插到布呂歇爾與施瓦岑貝格之間,先是在尚波貝爾、蒙米賴、蒂埃裏堡、沃尚等地連續戰勝布呂歇爾,接著又在蒙特羅大破奧軍。如果照這樣下去,法軍取得勝利將指日可待。不過,法國的將領並不是都像拿破侖這樣驍勇善戰,除了拿破侖連連取勝外,別的部隊都是屢遭敗績。這使得法國腹背受敵。就在這關鍵時刻,繆拉叛變後參加了反法同盟。除了下級軍官和士兵們依舊鬥誌昂揚外,法軍的高級將領們全無鬥誌,士氣低迷。拿破侖繼續向布呂歇爾發起攻擊,但在馬恩河、埃納河和拉昂等地,每次都是功虧一簣,布呂歇爾屢次都能僥幸逃脫,化險為夷。曆經多次意外事件後,拿破侖的作戰計劃也被打亂,無奈之下,他想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準備到聖迪濟埃去封鎖敵人退出法國的通道。反法聯軍雖然感到很震驚,但他們仗著兵力充足,還是毫無顧忌地直奔巴黎而去。
巴黎現在是門戶大開,法軍根本來不及回援。皇後匆匆忙忙地棄城而去,逃向布盧瓦去了。由於在這次戰爭中,拿破侖主要依靠的是正規軍,所以沒有發動人民群眾。現在人民普遍厭戰,缺乏抗敵決戰和誓死保衛自由的精神。在以本尼凡托親王為首的保王黨的協助下,反法聯軍毫不費力地開進了巴黎。元老院在領袖塔列朗的率領下,全部叛變。塔列朗是個沒有信念,順勢而為的人,每當一屆政府快要垮台的時候,他都會及時地改旗易幟,在新政府中謀得一官半職。因此,在曆屆政府中都有他的身影。現在,他帶領元老院成立了一個臨時政府,宣布廢黜拿破侖的帝位及其後裔的帝位世襲權,宣布法國人民和軍隊不再效忠拿破侖。 拿破侖放棄帝位
獲悉巴黎被包圍的消息後,拿破侖放棄了向聖迪濟埃進軍的計劃,率領五萬軍隊星夜兼程,馳援巴黎,但他們還是晚了一步。在他們抵達巴黎的前一天,反法聯軍剛剛接受了巴黎的投降。在臨時駐地楓丹白露,拿破侖又聽到了元老院叛變和他被廢黜帝位的消息。看到人民、元老院、將軍、內臣們已經紛紛變心,拿破侖感到大勢已去,有了歸隱之心。他打算自己退位,然後將帝位讓與他的兒子。他以自己能征善戰的五萬軍隊和強有力的軍事陣地為籌碼,派出全權代表維琴察公爵、莫斯科瓦親王、塔蘭托公爵和同盟國談判,打算讓同盟國承認他兒子的帝位。但是,協同全權代表前去談判的臘古劄公爵突然放棄了對楓丹白露的駐防,防不勝防的拿破侖隻得接受同盟國的條件。事已至此,同盟國的條件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優惠了。現在他們決心逼拿破侖無條件退位,同時,消滅一切在歐洲看來屬於革命的東西。1814年4月11日,出於對後代的考慮,拿破侖黯然放棄了法國和意大利的帝位,九天後,他到達現在唯一屬於他的領土——位於地中海西嘉島東邊的厄爾巴島。曾經屬於他的遠達波羅的海的廣大疆土,如今隻剩下一個彈丸小島。誰也沒有想到,十四年的叱吒風雲和不可一世,卻換來這樣一個令人歎息的結果。
拿破侖是從社會的底層成長起來的。他從一個普通的炮兵尉官,憑借著自己的敢作敢為、頑強不屈,一步步成長。憑借著自己的充沛精力和對榮譽的熱愛,他一點點壯大,直到成為萬人之上的統治者。他的奮鬥曆程中,絕對沒有什麽幸運可言。他的成功,可以說都是刻苦實幹的結果。他抱著建立強大帝國的雄心壯誌,通過強有力的軍事手段,一步步地將歐洲控製在手中,並通過貿易封鎖等方式,對隔海相望的英國展開牽製。一時間,從西班牙半島到遙遠的莫斯科,各國的君主和百姓都聽從於他的號令和統治。遺憾的是,他的權力和專製,侵犯了各國的獨立,破壞了人民的自由,最終落得個腹背受敵、眾叛親離的下場。他的失敗證明:專製主義在這個時代已經行不通了。
對於整個歐洲來說,拿破侖的統治卻帶來了很多新的改變。法國的先進文明和思想在歐洲大地四處傳播,動搖了歐洲舊社會統治的基礎。由於人員來往頻繁,不但加快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也增強了歐洲各個國家的聯係。貿易封鎖政策也無形中刺激了歐洲大陸工業的發展,擺脫了對英國工業的過度依賴。不少國家由於拿破侖的到來,改變了社會形態,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繁榮和發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當然,這倒也不是拿破侖有意為之,他也不過是服從了自己好戰的稟性罷了,一切隻是他想統治更廣闊區域的客觀影響而已。
拿破侖在法國的統治,就好比克倫威爾在英國的統治一樣,都是軍事獨裁。不過兩者還多少有些不同。由於英國是個島國,與別的國家並不接壤,因此國內的戰爭不會變成對外戰爭。在打倒反對改革的人後,軍隊能迅速由戰場轉到政府。因此,當國內各個黨派的勢力還依然比較強大的時候,英國克倫威爾將軍及早采取了武裝幹涉,對國內實行了軍事管製。法國卻是個大陸國家,與很多國家相鄰。要求自由的法國人民渴望革命,而周邊很多國家的君王卻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因此,法國革命需要同時麵對國內和國外兩種反對勢力。即使是法國的軍隊在外抗擊反法聯軍的時候,國內的各個黨派仍在鉤心鬥角,互相傾軋。拿破侖軍事幹涉的時機相對較晚。這時,各個黨派都已經衰落式微,於是拿破侖將歐洲作為軍事獨裁統治的對象。
拿破侖和克倫威爾的行為及性格,明顯受到了所麵臨的形勢的影響。由於擁有強大的兵力和無可否認的權威,拿破侖底氣十足,他一直在銳意進取,放心大膽地實行他的計劃。而克倫威爾則更多地是在防守,他需要利用各個黨派之間的矛盾,打倒反對他的黨派,尋求一種權力的平衡。
不過在最後,這兩個同樣產生於自由,但沒有把自由作為統治基礎的政權一樣走向了毀滅,拿破侖和克倫威爾的統治也隨之終結。看來,一切獨裁統治都是不得人心的,最終必然走向毀滅。在英國,克倫威爾垮台的直接原因是國內的變亂。在法國,拿破侖垮台的直接原因則是歐洲的反抗。
1814年,拿破侖的帝製被推翻後,國內已經沒有什麽像樣的革命黨派,前幾屆革命政府也難以重新組織起來,隻有曾經賣國求榮的元老院還依然存在,如今它又頒布了不得民心的憲法,更是招致罵聲一片。阿圖瓦伯爵在第一個離開法國後又首先回來,這次他的身份是王國攝政。4月23日,他代表法國簽訂了《巴黎和約》,比利時、薩瓦、尼斯、日內瓦等地不再屬於法國,法國的麵積恢複到1792年1月1日的界限之內。4月24日,路易十八在加來下船,在5月2日發表了承認代議製政府原則的《聖多昂聲明》後,他於次日回到巴黎,一個月後頒布了新的憲章。從這時起,新的曆史又開始了。
1814年,延續了二十五年的大動蕩終於結束了。法國的革命,既是一場政治革命,也是一場軍事革命。它所反對的,既有宮廷專製和階級特權,也有歐洲各國的軍事幹涉。推翻帝製導致了歐洲反法同盟,給法國引來了代議製度。後來,對革命的反動又產生了反對各國人民的神聖聯盟和違反憲章的一黨政府。這種曆史的倒退,雖然有開始,有發展,但最終在曆史的長河中也僅僅是曇花一現罷了。如果真的想將法國治理好,一方麵,要實現真正的政治自由,另一方麵,也要提供足夠的物質福利。這既是滿足法國革命雙重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法國的革命,既是一場政治革命,也是一場軍事革命。它所反對的,既有宮廷專製和階級特權,也有歐洲各國的軍事幹涉。推翻帝製導致了歐洲反法同盟,給法國引來了代議製度。後來,對革命的反動又產生了反對各國人民的神聖聯盟和違反憲章的一黨政府。這種曆史的倒退,雖然有開始,有發展,但最終在曆史的長河中也僅僅是曇花一現罷了。 帝國的性質
建立帝製後,政府越來越囂張蠻橫,社會風氣轉向奢靡,越來越多的人崇尚貴族化的生活。從熱月9日起,政府就開始擴大重新組合運動。派係之間的鬥爭被督政府平息了下去,執政府贏得了人心,而帝國則利用勳章和物質獎勵誘惑群眾。革命發展到第二階段,已經與第一階段完全不同。第一階段,是各委員會在掌握政權,每到三個月便對委員進行改選。委員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都很艱苦,他們沒有保衛人員,沒有貴重的辦公用品,每天要在木桌上工作十八個鍾頭來掙取幾個法郎的養家費。但在第二階段,實行的是龐大的帝國主義製度,執權者到哪兒都有侍從官鞍前馬後地跟隨,他們有軍隊保護,講究奢華的排場,官職也可以世襲,他們所花的一切費用都由皇室承擔。全國人民把時間都用在勞動和戰爭上。在唯一一個掌權者的領導下,所獲得的物質利益和花銷需求一級一級地都被分派好。帝國製度下的領導者用獨裁取代了自由,奢靡的貴族風氣又打亂了平等。
督政府設立鄰國為共和國,可拿破侖卻要把這些鄰國改造成帝國的統治方式。第一個進行改製的是意大利,為了表示對拿破侖的忠誠,西沙爾平共和國的副議長梅爾奇來法國巴黎麵見拿破侖,向他表明決心,意大利已經決定恢複以前的世襲君主製度。1805年3月17日,拿破侖前呼後擁地高坐在皇家寶座上,氣勢威嚴地在杜伊勒宮隆重召見了梅爾奇。梅爾奇代表意大利把王冠獻給拿破侖。他表示:意大利全體國民願意把國家交給拿破侖掌管,讓皇帝護佑意大利繁榮昌盛。之後不久,意大利被拿破侖侵占。1805年5月26日,在米蘭,倫巴底人把鐵王冠送給了拿破侖,拿破侖把意大利總督的大權給了他的繼子歐仁·德·博阿爾內斯親王。之後,熱那亞的主權也被迫放棄了,1805年6月4日,熱那亞被改製成帝國的一部分,並且被分成熱那亞、芒泰諾泰、亞平寧三個郡。國土麵積極小的盧卡共和國也沒能幸免,拿破侖同意了盧卡長官的要求,把這個小國家賜給皮昂比諾親王和拿破侖的妹妹作為封地。拿破侖完成出巡後,跨過阿爾卑斯山回到巴黎,之後他就為親征英國去軍中督查軍士們。 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後控製西歐
督政府曾幾次計劃攻打英國,但都沒有實現,自從呂內維爾合議又一次談崩之後,督政府又把攻打英國的方案提上議事日程。1805年初,在布倫、埃塔普勒、安布勒特斯、加來等眾多港口集結了兩千隻戰船,共有海軍一萬六千人,戰船上還有十六萬步兵、九千匹馬和許多大炮。拿破侖親自督戰。他了解到,英國為了防止拿破侖軍隊登上大不列顛島,已經挑唆奧地利對抗法國,並且奧地利已把全部的兵力集合起來。
當時,任總指揮的費迪南大公和麥克將軍率領九萬奧地利軍隊跨過了萊茵河,占領慕尼黑,把法國的盟友巴伐利亞的選侯趕走了。提羅爾被約翰大公所率領的三萬士兵占領,率領著十萬大軍的查理大公也在向阿迪傑河進軍。此時,俄國的兩支部隊將要和奧軍會師。1805年4月11日,英國和俄國建立同盟關係,8月9日奧地利也參與了進去。皮特花了很大力氣才讓三軍聯盟。法國獨裁者拿破侖建立意大利君主國,兼並熱那亞和皮埃蒙特,又將侵略荷蘭和瑞士,這些舉動讓歐洲各國不安起來。他們對拿破侖的恐懼不亞於當初對法國革命勢力的恐懼。
拿破侖急匆匆地返回巴黎,9月23日,在元老院召開會議,征集到八萬士兵,24日他便急忙出征了。10月1日,他率領大軍渡過萊茵河攻入巴伐利亞。拿破侖在德國作戰時,查理親王率領的部隊在意大利境內被馬塞納擋住了去路。但沒過幾天,拿破侖就取得了勝利,打敗了麥克將軍。在11月13日及以後的日子裏,他占領了維也納和摩拉維亞。1805年12月2日,拿破侖軍隊與前來支援奧軍的俄國軍隊開戰,擁有九萬五千人的俄軍和擁有八萬人的法軍在奧斯特裏茨平原上從天蒙蒙亮時打到下午一點。因為雙方的人數不相上下,而且都擁有強大的炮兵,所以戰爭進行得十分激烈。由於法軍進攻猛烈,拿破侖的戰術出人意料,俄國左路軍隊被切斷,禁衛軍被打退,中路也被打敗,俄國遭到慘敗。打了勝仗之後的第二天,拿破侖在戰場上對全軍進行了獎勵。他對士兵們非常滿意,在不到四天的時間裏,打敗了俄國和奧地利的十萬軍隊,沒有被武器打死的敵軍也在逃跑中被淹死,帝國收繳了四十麵敵軍的大旗及更多的禁衛軍的軍旗,還有一百二十門大炮,俘虜了二十多名將軍和三萬多士兵,到處炫耀人數眾多的俄軍在法國士兵們的攻擊下潰不成軍。拿破侖迫使奧地利簽訂停戰協議。俄軍邊退邊戰,沒有被全部消滅。
在烏爾姆和奧斯特裏茨戰役失利後,奧地利於12月26日與法國簽訂了《普萊斯堡和約》。根據條約規定,意大利王國得到了威尼斯、伊斯的利亞省、達爾馬提亞省、亞得裏亞海的威尼斯各島等地,巴伐利亞和符騰堡得到了提羅爾伯爵領地、奧格斯堡城、艾克施塔特公國、帕騷地區的一部分和施瓦本公國的所有屬地布賴斯高及奧爾特瑙。本來在簽訂《康波福米奧和約》和《呂內維爾和約》後,奧地利已經元氣大傷,這次更加一蹶不振了。
載譽歸來的拿破侖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他被授予“大帝”的稱號。對於自己的幸運,他本人是既意外又高興。各級政府機關表示的服從、人民群眾的讚揚,還有元老院為他建立的紀念碑,都令拿破侖感到,自己施行的政策是正確的。如今,革命僅有的一點殘餘也被丟掉了。1806年1月1日,沿用十四年的共和曆被公曆代替,先賢祠和保民院不是改名,就是不複存在。
在整個歐洲大陸,拿破侖繼續擴張他的統治。他廢掉了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另立約瑟夫·波拿巴為王,又將荷蘭共和國改為王國,擁護路易·波拿巴為荷蘭國君。在完成了對幾個共和國的改造後,拿破侖開始分封附屬國王,軍階製度和中世紀的爵位也恢複起來了。他先後將達爾馬提亞、伊斯的利亞、弗留利等十二個地方定為公爵們的封地。貝爾蒂埃元帥、塔列朗大臣分別被封為納沙泰爾公國公爵和本尼凡托公國公爵,繆拉被封為貝格和克累弗的大公。博爾蓋澤親王夫婦則得到了瓜斯塔拉公國這塊封地。至於瑞士共和國,拿破侖宣布他自己是“調停人”。在德意誌帝國的南部和西部,有十四個親王聯合組成萊茵同盟,宣布脫離德意誌,歸順拿破侖。這樣,原屬德意誌帝國的一大部分國土就被拿破侖控製起來。弗朗茨二世宣布取消自己的稱號,德意誌帝國從此滅亡。另外,普魯士也根據12月15日在維也納簽訂的條約,讓出安斯巴赫、克累弗、納沙泰爾等地,作為漢諾威選侯領地。
拿破侖政權控製了整個西歐。他通過多種方式,主宰了法國、意大利、西班牙、那不勒斯、荷蘭、瑞士等國家。《亞眠和約》以後,由於他對榮耀的追求和征服他國的行為,整個歐洲並沒有走向和平,反而將要陷入一片戰爭的汪洋。對拿破侖來講,結果隻有兩個,不是他成就霸業,就是他走向滅亡。 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的大陸政策
麵對拿破侖的強勢政策,第四次反法同盟成立了。在法國的強勢擴張下,為了避免像別的國家一樣被法國控製,擁有一支精銳部隊的普魯士迅速和俄國結成聯盟,準備把法國人逐出德意誌。普魯士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法國將軍隊撤到萊茵河以西,否則,普魯士將動用武力。同時,為了對抗南部的聯盟,普魯士還準備在德意誌北部結成一個同盟。
勢頭正猛的拿破侖根本沒把普魯士的最後通牒放在心上。他利用國內正是一片團結的大好形勢,於1806年10月發起了對普魯士的進攻。拿破侖繼續采用集中優勢兵力快速進攻的戰術,和往常一樣收到很好效果。普魯士軍隊遭到沉重打擊,接連遭遇敗績。僅僅二十天,柏林就遭到了法軍的圍攻。1806年末,普魯士的各地要塞已被法軍盡數攻破。
法軍開始轉向進攻在波蘭的俄軍。在蘇黎世、奧斯特裏茨、艾勞和弗裏德蘭等地的關鍵性戰役中,法軍接連取得勝利。這是俄國與法國之間的第三次較量,法軍這次占盡了優勢,戰績輝煌。1807年6月21日和7月7日,俄國與法國先後簽訂了《提爾西特停戰協定》與和約。根據《提爾西特和約》,俄國承認法國在普魯士的統治,撤出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希亞。俄國雖然戰敗,好在沒有喪失國土,普魯士的疆土卻被減縮了一半。在普魯士南部,拿破侖已經建立了巴伐利亞和穀騰堡兩個王國,在北部,拿破侖又建立了反對普魯士的薩克森和威斯特法利亞兩個王國。
拿破侖統治下的法國,革命色彩越來越淡,倒是君主專製的成分越發多了起來。自由沒有恢複,中世紀的軍事等級製度卻恢複了。人們已成為公民,但這時許多人卻被封了王侯;革命思想的傳播使歐洲好幾個國家都成為了共和國,但在拿破侖的武力幹涉下,它們又成為了王侯的封地。由於拿破侖的強勢,整個歐洲非但沒有前進,反而退步了不少。在法國內部,更是如此。議會製政府被拿破侖式的行政製度代替,國立學校的共和教育被軍事教育代替。整個法國在這種統治模式下,猶如一支隻聽命於拿破侖的軍隊。而整個歐洲,到處都是拿破侖建立的附屬王國、聯邦、封地。無論是在法國還是在歐洲,拿破侖已經樹立了他的最高權威。
隻有英國還是個例外。由於英吉利海峽的阻隔,能在歐洲大陸縱橫馳騁的法軍無法征服這個海峽對岸的國家。雖然皮特已經去世了,而且第三次和第四次反法同盟都沒有什麽收效,但英國上下執行的反法政策並沒有任何改變。這也是拿破侖關注的重點所在。在英國宣布對法國進行封鎖後,拿破侖立即反擊,宣布對英國實行貿易封鎖,這樣,整個歐洲大陸將不能再與英國有任何貿易往來。這也招來了一些貿易商對拿破侖的不滿。英國的海軍力量比較強大,約有一百餘艘軍艦,為了與這樣的海軍力量抗衡,保證在未來幾年的海戰不處於劣勢,拿破侖也積極擴充海軍力量,加快船隻建造速度,並修理港口。
在與英國展開海戰之前,西班牙半島的事情需要拿破侖先行處理,這樣他才能沒有後顧之憂。 1807年,法軍開始遠征葡萄牙,攝政王約翰六世乘船逃往巴西。1807年11月30日,法軍占領了裏斯本。這個地道的英國殖民地被法國占領了,但這隻是法國準備進攻西班牙的前奏罷了。西班牙國內也是一片混亂。人們對王室寵臣戈多伊正極度不滿,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費迪南則打算利用這一點,奪取政權。拿破侖認為,這樣一個內部混亂的國家,推翻它應該易如反掌。不過,他還是盡量爭取西班牙人民的支持。他打出了為人民恢複文明的旗號,希望得到人們的理解。法軍以海戰和大陸封鎖為借口,進入西班牙半島,並很快將西班牙的海岸和軍事要地控製起來。戰火已經燒到了馬德裏附近,西班牙王室原本打算像葡萄牙布拉幹薩王朝一樣逃往第三國,但是遭到了人民的反對。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趁機宣布為王,定稱號為費迪南七世。趁這次西班牙宮廷內亂,拿破侖率軍進入馬德裏。
費迪南在奪取王位後,又把王位歸還給他父親。為了討好拿破侖,他父親則辭讓王位。最高“政務會”、卡斯蒂利亞議會和馬德裏市議會在拿破侖的幹涉下,最終把王位授給拿破侖的哥哥約瑟夫·波拿巴。 第五次反法同盟戰爭導致的帝國衰落
第五次反法同盟也是在這時開始形成的,發起國是意大利、西班牙和荷蘭。這些國家都對法國有不滿情緒,但具體原因卻各不相同。意大利主要是因為羅馬宮廷對拿破侖的統治心有抵觸;西班牙則感到民族榮譽受到侵害,因為拿破侖硬是任命了一個外國人擔任國王,而且改變了這個國家不少的風俗習慣;荷蘭則主要因為貿易上受到不少損失,不滿法國對英國的貿易封鎖令。奧地利也不願因為戰爭的失敗而永遠處於從屬地位,英國則一直在一旁靜靜等候時機。另外,教皇對法國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由於拿破侖沒有歸還被督政府並入西沙爾平共和國的教會領土,教皇也加入了歐洲反法同盟。
法國和教皇的衝突還遠不止這些。為了清除羅馬所屬各邦的英國間諜,米奧利斯將軍奉拿破侖之令占領了羅馬。拿破侖還不顧教皇開除他教籍的威脅,將原屬教皇的安科納、烏爾比諾、馬切拉塔、卡梅裏諾等地劃給了意大利王國。1808年4月3日,教皇的聖使離開巴黎,這代表著法國和教皇的鬥爭正式拉開序幕。
西班牙半島的形勢也很不樂觀,戰火四處燃燒。1808年5月27日,費迪南七世在塞維利亞省政務會上被承認為西班牙王,但武裝起義在未被法軍占領的各省紛紛發生。6月16日,波爾圖也爆發了葡萄牙人的起義。在科爾多瓦故國的貝蘭,杜邦將軍戰敗投降。西班牙人看到了勝利的希望,很快,費迪南七世在馬德裏宣告即位,而拿破侖擁立的約瑟夫·波拿巴則被迫逃離。西班牙人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勝利。葡萄牙方麵,由於兵力缺乏,朱諾將軍在簽訂辛特拉協定後,率軍撤離了葡萄牙,這個王國隨後被英國將軍威靈頓率兵占領。這時,奧地利積極擴充軍備,準備發動新的對法戰爭。瑞典國王也表態將反對拿破侖帝國。好在俄國還信守俄法聯盟和提爾西特和約,這才沒有使法國腹背受敵。拿破侖感到萬分慶幸,為了消除後顧之憂,他於1808年9月27日與亞曆山大達成協議,約定互不攻擊對方,俄國同時負責防備瑞典偷襲法國。
不再擔心後院失火的拿破侖放心地親自率兵趕往西班牙半島,並很快改變了戰爭格局。他指揮的八萬人軍隊,都是從德意誌調來的,士兵們個個經過實戰,經驗豐富,因此能夠接連取得勝利,並很快將西班牙的大部分省份收複了。以解放者姿態進入馬德裏的拿破侖,告訴半島居民,他取消了異端裁判所和封建特權,雖然西班牙人可能會有不同看法,但實際上,對西班牙人來講,這是一種文明和自由的進步,會促進西班牙的繁榮和發展。事實也的確如此,由於西班牙國內寺院林立,僧侶專權,一直處於愚昧、貧窮和落後的狀態,隻有改變目前的社會狀態才能有所發展,才能進一步建立民主和自由。雖然對歐洲各國來講,拿破侖是個壓迫者,但對西班牙半島來講,拿破侖卻給這裏帶來了複興。
不是所有的階層都對拿破侖持歡迎態度的。領導上層和中層階級的議會派,領導下層階級的僧侶派,顯然對拿破侖的到來十分不滿。現在他們自發聯合起來,利用獨立自由的情感和宗教的狂熱,激勵西班牙人反對拿破侖。神父們拿起宗教的武器,在教理中,他們把拿破侖醜化為叛教徒、魔鬼,批判他蠻橫專製,號召西班牙人團結起來,拿起武器趕走法國人。這次,拿破侖似乎陷入了戰爭的泥潭中了,因為不但要征服西班牙的全部國土,更重要的是要征服人心,僅僅占領首都並不能算是勝利。但顯然拿破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仍打算用淩厲的攻勢和嚴酷的高壓來統治西班牙半島。
當拿破侖忙於征戰西班牙半島的時候,奧地利趁機發動了新的一輪攻勢,五十五萬人的軍隊於1809年春開始大規模的反攻。提羅爾的暴動,威斯特伐利亞王國熱羅姆國王的被逐,意大利的動搖,普魯士的虎視眈眈,都令局勢變得更加緊張。2月初,從馬德裏急忙趕回來的拿破侖趕緊召集各盟國備戰。從4月12日到5月13日,他先後攻下了埃克米爾和埃斯林,並占領了維也納。經過幾個月的浴血奮戰,在瓦格拉姆一役中,拿破侖終於擊敗了這次新的反法同盟。10月14日,交戰雙方簽訂《維也納和約》,有幾個省被從奧地利王朝中剝離出來,奧地利王朝被納入大陸體係。
從這一階段開始,歐洲各種勢力開始反抗拿破侖帝國,這裏麵,有各國王朝、各族人民、教會和商界的聯盟。不過由於拿破侖還處於強盛時期,這種反抗暫時還不能取得實質性的勝利。雖然這次失敗了,但他們都還在繼續觀望,等待一個更好的時機。自從撕毀《亞眠和約》後,對拿破侖來講隻有兩種結局:占領全歐洲或者遭到歐洲的反抗。他建立了一套獨立的行政係統統治各國人民,通過封地製度統治整個歐洲,通過大陸封鎖政策切斷英國與歐洲的貿易往來。對任何阻止他的力量,他都毫不手軟,堅決予以打擊。通過侵占葡萄牙,他切斷了葡萄牙和英國的貿易關係;通過迫使西班牙國王退位,他穩定了帝國的後方;通過剝奪教皇的財產,他打擊教皇與法國境內反對者聯係的行為;通過占領羅馬,他回應教皇開除他教籍的威脅;通過推翻教皇的方式,他報複教皇用詔書恐嚇他的行為;通過占領荷蘭,他改變荷蘭成為英國貨物集散地的現實。對於任何反抗他的勢力,他都絕不容忍。
《維也納和約》之後,帝國的疆土和權勢被拿破侖進一步擴大。在發生國內革命以及瑞典王古斯塔夫四世被迫退位以後,瑞典也被納入到大陸體係,這樣整個歐洲都實行了大陸封鎖政策。這時候,拿破侖和約瑟芬離婚,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婚姻。1810年4月1日,他迎娶了奧地利女大公瑪麗·路易絲為皇後,打算生育一個孩子繼承帝國的統治。這樣一來,在如何對待奧地利的問題上,拿破侖陷入兩難境地。這次婚姻,也改變了人們將拿破侖看作一個革命君主的觀念,增強了人們的反感情緒。1811年3月20日,拿破侖將他新出生的兒子封為羅馬王。
1810年和1811年對西班牙的戰爭進展得並不順利,每一處都有西班牙人的強烈反抗,隻有拚命猛攻法軍才能艱難地占領一座城市。很多省份被絮歇、蘇爾特、莫蒂埃、內伊、塞巴斯蒂亞尼等人占領,法軍包圍了西班牙固守的加的斯。法軍對葡萄牙的遠征也不太順利,由於遭到了英國軍隊的拚死抵抗,指揮遠征的馬塞納將軍隻能撤退。
西班牙半島的戰爭還沒有什麽結果,一場新的戰爭又即將爆發。對於拿破侖帝國逐漸建立起來的霸權,俄國是不願意看到的。由於貿易封鎖等原因,俄國的利益受到了重大威脅。另外,俄國自彼得一世以來,也在逐漸追求霸權,自然不會心甘情願地忍受拿破侖帝國的日益強大。從1810年末開始,俄國已經開始準備與法國決裂。除了擴充軍備外,還與英國恢複了貿易關係。雖然在1811年法俄雙方陸續談判了一年,但並沒有達成一致意見,雙方之間的戰爭看來將不可避免。
拿破侖也打算出兵製服這個他從未攻擊過的國家。但是,僅僅依靠他的力量還遠遠不夠,他爭取到了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協助。按照1812年2月24日和3月14日的條約,普魯士提供了一支兩萬人的輔助軍隊,奧地利提供了一支三萬人的輔助軍隊。法國則動員了國內的一切力量,國民自衛軍按照元老院通過的決議案,分成三批在國內服役。3月9日,拿破侖率領第一批約10萬人的國民自衛軍開始遠征俄國。6月22日,法國正式宣布對俄開戰。和以往的戰爭一樣,拿破侖還是采用了快速作戰的戰術,準備迅速占領敵國首都,然後簽訂占領敵國領地的和約。按照他的一貫做法,拿破侖率領五十萬大軍深入俄國腹地。在6月24日跨過涅曼河後,法軍先後將維爾紐斯、維帖布斯克占領。俄軍雖然一直在抵抗,但在奧斯特魯夫諾、波洛次克、米哈洛夫、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河沿岸等地都沒能戰勝法軍,結果在9月14日,莫斯科失守,被法軍占領。
麵對法軍咄咄逼人的進攻,俄國也並不是一籌莫展。除了利用軍隊在正麵戰場抵禦法軍外,俄國還非常巧妙地發揮自身特點,將遼闊的國土和寒冷氣候條件作為自己的撒手鐧。俄軍充分利用了幅員遼闊的戰略縱深,一點點將法軍引向深入。隻要法軍攻下某個地方,俄軍在撤退時就最大限度地將這個地方破壞殆盡,這樣拿破侖即使占領了某個地方,也繳獲不了任何東西,沒有多大的戰略價值。伴隨著法軍的進攻,俄軍先後燒毀了斯摩棱斯克、多羅戈布日、維亞茲馬、格紮茨克、莫紮伊斯克以及莫斯科等城市,還燒毀了許多村莊。俄國是希望打一場持久戰的,他們耗得起。拿破侖本應該看到這一點,不過由於接連取勝,甚至連莫斯科都已經占領,他覺得這場戰爭應該離結束不遠了,於是向俄國提出和議的要求。俄方利用這個機會,盡量地拖延時間,使法軍在寒冷的莫斯科足足停滯了六個星期。因為俄國對和議沒有誠意,雙方的談判自然沒取得任何突破。10月19日,拿破侖不得不下令撤退。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法軍又冷又餓,受盡了苦頭。拿破侖也遭遇到了他出征以來最嚴重的失敗。在渡過別列津納河以後,法軍已經秩序大亂,潰不成軍。一直和軍隊待在一起的拿破侖也乘坐雪橇,先行趕回了巴黎。
在拿破侖遠征俄國期間,巴黎也不是平安無事。馬萊將軍發動了一次叛亂,他四處散布拿破侖已死的謠言,妄想推翻拿破侖的統治。不過,由於當時帝國的統治還算比較穩固,這次叛亂並沒有得逞。馬萊和他的同夥全部被處死。
雖然國內對法軍的戰敗感到十分震驚,但好在拿破侖的餘威仍在,他又迅速組建了一支三十萬人的部隊,並於1813年4月13日又開始作戰。他沒有注意到,國內外的形勢已經悄然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在國內,對於他的統治,越來越多的人表示厭倦,就連過去擁護他做皇帝的人,現在也開始反對他。由於教皇被拘禁,神父們偷偷地聚在一起,密謀發動叛亂。全國人民希望拿破侖能給大家帶來自由的貿易環境、平等的人權,以及對私人利益的保護。但現實卻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政府不是征兵,就是征收苛捐雜稅,人們對拿破侖窮兵黷武的統治感到十分憎恨。在國外,歐洲各國人民都對法國的武力壓迫感到反感,被打倒的各國王侯都打算伺機暴亂,奪回政權。
拿破侖的統治是建立在武裝幹涉的基礎上的,隻有他不斷取得勝利,才能鞏固他的統治。如果他在某一個環節失敗的話,那麽,那些被他打倒的勢力就會趁機作亂。結果,1812年,拿破侖還能組織軍隊打到莫斯科,一年後,部隊就後撤到德累斯頓,到了1814年,就隻能在巴黎附近了,形勢的變化真是迅猛難料。 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勝利
1813年3月1日,第六次反法同盟成立,主要國家有普魯士、俄國、英國等,後來瑞典也加入進來。它們原本以為拿破侖會一蹶不振,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盧岑、德累斯頓、包岑等戰役中,他們連連敗給拿破侖,這使他們震驚萬分。為改善與同盟的關係,剛剛恢複軍事力量的奧地利提出進行調停,得到了拿破侖和第六次同盟國的同意。6月4日雙方在普列斯維茨簽訂了停戰協定,但在隨後舉行的布拉格和平談判會議上,雙方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如果談判無果的話,戰爭就是解決分歧的唯一手段。在談判破裂後,奧地利也加入到第六次反法同盟,使同盟軍的兵力壯大到五十二萬人。法軍隻有二十八萬人,拿破侖仍舊打算利用快速有力的攻擊,打亂同盟軍的陣腳。但是,他的計劃被副將們的失敗打亂了。雖然他自己在德累斯頓取得了勝利,但麥克唐納、內伊和旺達姆分別在西裏西亞、柏林和庫爾姆吃了敗仗。敵人從四麵衝破了防線,拿破侖已難以招架,他計劃進行一場大戰來扭轉局勢。沒想到的是,在萊比錫的大規模作戰剛剛開始的時候,薩克森和符騰堡軍發生了叛變,萊茵同盟的各國國王也宣布脫離帝國。在同盟軍的猛烈攻擊下,勉強支撐了三天的法軍不得不向萊茵河方麵狼狽退卻。1813年10月30日,法軍撤退到本國境內。
反法同盟的軍隊快要打到法國本土了。拿破侖希望能夠獲得國內的支持,但法國已經沒有了當年渴求自由的熱情,厭戰情緒開始蔓延,情況變得失去控製。最先表示異議的是立法議會,他們沒有按照拿破侖的要求進行協助。萊內、雷努阿爾、加盧瓦、弗洛熱爾格、曼恩·德·比朗等人甚至還組成了一個委員會,提出反對作戰、恢複自由的要求。這徹底激怒了拿破侖,立法院遭到解散。拿破侖把他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取得戰爭的勝利上麵。隻有取勝,才能改變結局。
法國已經是四麵受敵。1月25日,拿破侖從巴黎出發,開始了捍衛法國主權的戰爭。他要麵對的,是從意大利方向攻擊過來的奧軍,以及從西班牙出發跨過比利牛斯山進入法國的英軍。另外,在法國的東部和北部,還有三支強大的敵軍,他們分別是:施瓦岑貝格指揮的十五萬同盟大軍,他們從瑞士衝來;從法蘭克福攻進來的十三萬西裏西亞軍,指揮官是布呂歇爾;貝爾納多特指揮的十萬北路軍,現在他們已經侵入荷蘭,並出現在比利時。
經過多次實戰考驗,反法聯軍已經根本不把法軍的強固工事放在眼裏,他們集結部隊,直指巴黎,施瓦岑貝格和布呂歇爾兩軍準備在香檳會師。拿破侖率領部隊,在這裏領導法國全麵抵抗。在比利時,梅鬆將軍率部阻擊貝爾納多特。在裏昂,奧熱羅負責抵禦奧軍。在南方邊界地區,蘇爾特負責抗擊英軍。意大利則由歐仁親王負責保衛。
不可否認,拿破侖有著極高的軍事天賦。他采用了各個擊破的戰術,穿插到布呂歇爾與施瓦岑貝格之間,先是在尚波貝爾、蒙米賴、蒂埃裏堡、沃尚等地連續戰勝布呂歇爾,接著又在蒙特羅大破奧軍。如果照這樣下去,法軍取得勝利將指日可待。不過,法國的將領並不是都像拿破侖這樣驍勇善戰,除了拿破侖連連取勝外,別的部隊都是屢遭敗績。這使得法國腹背受敵。就在這關鍵時刻,繆拉叛變後參加了反法同盟。除了下級軍官和士兵們依舊鬥誌昂揚外,法軍的高級將領們全無鬥誌,士氣低迷。拿破侖繼續向布呂歇爾發起攻擊,但在馬恩河、埃納河和拉昂等地,每次都是功虧一簣,布呂歇爾屢次都能僥幸逃脫,化險為夷。曆經多次意外事件後,拿破侖的作戰計劃也被打亂,無奈之下,他想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準備到聖迪濟埃去封鎖敵人退出法國的通道。反法聯軍雖然感到很震驚,但他們仗著兵力充足,還是毫無顧忌地直奔巴黎而去。
巴黎現在是門戶大開,法軍根本來不及回援。皇後匆匆忙忙地棄城而去,逃向布盧瓦去了。由於在這次戰爭中,拿破侖主要依靠的是正規軍,所以沒有發動人民群眾。現在人民普遍厭戰,缺乏抗敵決戰和誓死保衛自由的精神。在以本尼凡托親王為首的保王黨的協助下,反法聯軍毫不費力地開進了巴黎。元老院在領袖塔列朗的率領下,全部叛變。塔列朗是個沒有信念,順勢而為的人,每當一屆政府快要垮台的時候,他都會及時地改旗易幟,在新政府中謀得一官半職。因此,在曆屆政府中都有他的身影。現在,他帶領元老院成立了一個臨時政府,宣布廢黜拿破侖的帝位及其後裔的帝位世襲權,宣布法國人民和軍隊不再效忠拿破侖。 拿破侖放棄帝位
獲悉巴黎被包圍的消息後,拿破侖放棄了向聖迪濟埃進軍的計劃,率領五萬軍隊星夜兼程,馳援巴黎,但他們還是晚了一步。在他們抵達巴黎的前一天,反法聯軍剛剛接受了巴黎的投降。在臨時駐地楓丹白露,拿破侖又聽到了元老院叛變和他被廢黜帝位的消息。看到人民、元老院、將軍、內臣們已經紛紛變心,拿破侖感到大勢已去,有了歸隱之心。他打算自己退位,然後將帝位讓與他的兒子。他以自己能征善戰的五萬軍隊和強有力的軍事陣地為籌碼,派出全權代表維琴察公爵、莫斯科瓦親王、塔蘭托公爵和同盟國談判,打算讓同盟國承認他兒子的帝位。但是,協同全權代表前去談判的臘古劄公爵突然放棄了對楓丹白露的駐防,防不勝防的拿破侖隻得接受同盟國的條件。事已至此,同盟國的條件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優惠了。現在他們決心逼拿破侖無條件退位,同時,消滅一切在歐洲看來屬於革命的東西。1814年4月11日,出於對後代的考慮,拿破侖黯然放棄了法國和意大利的帝位,九天後,他到達現在唯一屬於他的領土——位於地中海西嘉島東邊的厄爾巴島。曾經屬於他的遠達波羅的海的廣大疆土,如今隻剩下一個彈丸小島。誰也沒有想到,十四年的叱吒風雲和不可一世,卻換來這樣一個令人歎息的結果。
拿破侖是從社會的底層成長起來的。他從一個普通的炮兵尉官,憑借著自己的敢作敢為、頑強不屈,一步步成長。憑借著自己的充沛精力和對榮譽的熱愛,他一點點壯大,直到成為萬人之上的統治者。他的奮鬥曆程中,絕對沒有什麽幸運可言。他的成功,可以說都是刻苦實幹的結果。他抱著建立強大帝國的雄心壯誌,通過強有力的軍事手段,一步步地將歐洲控製在手中,並通過貿易封鎖等方式,對隔海相望的英國展開牽製。一時間,從西班牙半島到遙遠的莫斯科,各國的君主和百姓都聽從於他的號令和統治。遺憾的是,他的權力和專製,侵犯了各國的獨立,破壞了人民的自由,最終落得個腹背受敵、眾叛親離的下場。他的失敗證明:專製主義在這個時代已經行不通了。
對於整個歐洲來說,拿破侖的統治卻帶來了很多新的改變。法國的先進文明和思想在歐洲大地四處傳播,動搖了歐洲舊社會統治的基礎。由於人員來往頻繁,不但加快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也增強了歐洲各個國家的聯係。貿易封鎖政策也無形中刺激了歐洲大陸工業的發展,擺脫了對英國工業的過度依賴。不少國家由於拿破侖的到來,改變了社會形態,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繁榮和發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當然,這倒也不是拿破侖有意為之,他也不過是服從了自己好戰的稟性罷了,一切隻是他想統治更廣闊區域的客觀影響而已。
拿破侖在法國的統治,就好比克倫威爾在英國的統治一樣,都是軍事獨裁。不過兩者還多少有些不同。由於英國是個島國,與別的國家並不接壤,因此國內的戰爭不會變成對外戰爭。在打倒反對改革的人後,軍隊能迅速由戰場轉到政府。因此,當國內各個黨派的勢力還依然比較強大的時候,英國克倫威爾將軍及早采取了武裝幹涉,對國內實行了軍事管製。法國卻是個大陸國家,與很多國家相鄰。要求自由的法國人民渴望革命,而周邊很多國家的君王卻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因此,法國革命需要同時麵對國內和國外兩種反對勢力。即使是法國的軍隊在外抗擊反法聯軍的時候,國內的各個黨派仍在鉤心鬥角,互相傾軋。拿破侖軍事幹涉的時機相對較晚。這時,各個黨派都已經衰落式微,於是拿破侖將歐洲作為軍事獨裁統治的對象。
拿破侖和克倫威爾的行為及性格,明顯受到了所麵臨的形勢的影響。由於擁有強大的兵力和無可否認的權威,拿破侖底氣十足,他一直在銳意進取,放心大膽地實行他的計劃。而克倫威爾則更多地是在防守,他需要利用各個黨派之間的矛盾,打倒反對他的黨派,尋求一種權力的平衡。
不過在最後,這兩個同樣產生於自由,但沒有把自由作為統治基礎的政權一樣走向了毀滅,拿破侖和克倫威爾的統治也隨之終結。看來,一切獨裁統治都是不得人心的,最終必然走向毀滅。在英國,克倫威爾垮台的直接原因是國內的變亂。在法國,拿破侖垮台的直接原因則是歐洲的反抗。
1814年,拿破侖的帝製被推翻後,國內已經沒有什麽像樣的革命黨派,前幾屆革命政府也難以重新組織起來,隻有曾經賣國求榮的元老院還依然存在,如今它又頒布了不得民心的憲法,更是招致罵聲一片。阿圖瓦伯爵在第一個離開法國後又首先回來,這次他的身份是王國攝政。4月23日,他代表法國簽訂了《巴黎和約》,比利時、薩瓦、尼斯、日內瓦等地不再屬於法國,法國的麵積恢複到1792年1月1日的界限之內。4月24日,路易十八在加來下船,在5月2日發表了承認代議製政府原則的《聖多昂聲明》後,他於次日回到巴黎,一個月後頒布了新的憲章。從這時起,新的曆史又開始了。
1814年,延續了二十五年的大動蕩終於結束了。法國的革命,既是一場政治革命,也是一場軍事革命。它所反對的,既有宮廷專製和階級特權,也有歐洲各國的軍事幹涉。推翻帝製導致了歐洲反法同盟,給法國引來了代議製度。後來,對革命的反動又產生了反對各國人民的神聖聯盟和違反憲章的一黨政府。這種曆史的倒退,雖然有開始,有發展,但最終在曆史的長河中也僅僅是曇花一現罷了。如果真的想將法國治理好,一方麵,要實現真正的政治自由,另一方麵,也要提供足夠的物質福利。這既是滿足法國革命雙重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