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徹對韓信說:“如今不論楚王或漢王,勝負關鍵在君王,君王為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所以誰也不用去幫他們,讓楚王、漢王俱存,我們才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要幹就幹真的


    暫時僵持住的楚漢戰場能否很快地解開,最重要的關鍵在韓信的態度。


    聽到龍且軍團潰亡時,項羽幾乎嚇壞了。生平中他第一次感到強烈的恐懼感。


    一時間,這位年輕卻馳名天下的無敵將軍也不知道怎麽辦才好,一絲“絕望”的念頭首次出現在他的腦海裏!


    “我真的輸了嗎?”


    但劉邦卻似乎尚未清楚韓信的重要性,他正為自己的傷勢未愈、事情又忙得不能休息而煩惱不已。


    就在這段期間,韓信已完全平定了齊國,正著手整建複員的工作。他認為自己成就了一件了不起的功勞,身份地位也似乎到了必須有所改變的時候了。


    因此,他派遣使者向劉邦提出了一個要求。


    “齊國人的智謀偽詐多變又反複不定,南邊又有楚國,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對我們是相當不利的。所以請暫時晉封我為齊國的假王,以能有效地鎮壓之。”


    劉邦聽說韓信使節來到,本來非常高興,也正式在朝儀中接見使者。


    他期待韓信能在穩定齊國後立刻率軍南下,從背後威脅項羽,以減輕自己的壓力。


    但韓信隻要求自己的地位,一點也沒提到較積極性的建議。


    滿心鬱卒的劉邦不禁怒罵道:


    “這家夥應該知道我被困在這裏,他不想辦法趕快幫助我,卻隻想自立為王,真辜負我……。”


    話還沒講完,站在身旁的張良和陳平分別走近,輕踏劉邦的腳。劉邦也警覺,立刻住口不言,回頭看看這兩位心腹的謀士。


    張良靠近劉邦耳邊,輕聲表示:


    “目前我們正困處於此,根本也沒有力量阻止韓信自立為齊王啊!大王不如答應他的要求以便暫時安撫住他,否則可能會讓他產生叛變的意念呀!”


    陳平也建議:


    “如今韓信聲望高、勢力大,正是需要拉攏他的時候呀!否則過去的恩情都要前功盡棄了。”


    劉邦立刻醒悟,但剛剛自己已表明不同意了,如果此時轉得不夠技巧,反而會讓韓信知道自己是迫不得已才答應的。


    說過的話既然不能改變,劉邦靈機一動,隨即把口氣遲緩了下來。


    “這家夥也真是的,大丈夫既能平定諸侯,理應為真王,幹嘛還要作假王呢?”


    所謂的假王是暫時代理的意思。


    為了彌補剛才的失態可能被使者看在眼裏,劉邦特別派張良持印綬代替劉邦前往齊國,正式晉封韓信為齊王,並且指示他即日出兵南下攻打楚國的東北防線,以逼迫項羽撤軍自衛。


    項羽派使遊說韓信


    龍且的敗亡使項羽不得不正視問題。


    他一向看不起韓信,想不到自己最得意的“右手”卻被韓信連根斬斷。


    韓信如果領齊軍南下,項羽大本營的彭城立刻遭到直接威脅,這可不是彭越在梁地的遊擊隊所可比擬的。


    彭越不過疥癬之患,韓信可是心腹大患啊!


    項羽很想火速擊敗劉邦,再率大軍回去和韓信一決生死,這才是西楚霸王一向的英雄本色。


    可惜劉邦一直以靜製動,堅守不出,讓項羽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況且劉邦緊控敖倉糧秣,其後勤補給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相反地,項羽的糧食已沒剩多少了。


    項羽深知此時惟一的生機是全力和劉邦拚戰,絕不能分神去管韓信的事,因此不得不用安撫的方法來解除韓信在背後的蠢動。


    但有誰能說服韓信呢?


    盱胎人武涉自願前往。


    由於盱胎在韓信家鄉附近,武涉自認對韓信頗有了解。加上他年少時曾苦學縱橫術,對遊說還頗有心得,因此他投入項梁帳下,希望能憑三寸不爛之舌而揚名立萬。


    但自從項羽當家以來,根本是“天地之間,唯我獨尊”,一點也用不著和別人協調,使武涉的“縱橫術”幾乎要生鏽了。


    現在機會來了,武涉自然急著想去發揮一下自己的長才。


    “沒有人比我更了解韓信了,我一定可說服他歸附大王!”


    但項羽仍不願讓步太多,他強硬地指示武涉:


    “絕對不可以傷害楚國的威望,要讓韓信能心服我們啊!”


    為顯示楚國力量,項羽便組成一個千人的龐大使節團,浩浩蕩蕩地向齊國出發。


    理性訴求不如感性認同


    武涉想以合理性的利害來說服韓信。


    他以同鄉名義求見韓信,韓信也坦然地接見了武涉。


    韓信與同鄉又曾是同事的武涉雖無深交,但也不是完全不認識,何況他又是楚王項羽的正式來使,自然也得以禮待之。


    武涉希望以道理來說服韓信,以顯示楚軍的正統立場。他的遊說論點大致如下:


    一、楚漢相爭的責任在劉邦


    秦國因暴政而為諸侯聯合滅亡,雖然項羽功勞最大、力量最強,但他卻未以天下為自己獨有,反而依功勞大小而分封疆土給諸侯王,終使天下太平、士卒同休。


    但劉邦卻興兵占領三秦土地,更引兵出關而襲擊楚王,想要盡吞天下為私有。如此貪圖無厭的人實不值得韓信為之效勞,亦將為天下人所唾棄。


    二、劉邦為人忘恩背義,不可深交


    彭城大戰時劉邦被擊得潰敗,性命本已在項羽手掌中,後因項羽憐惜昔日交情而放他一馬,劉邦才得以逃生。想不到劉邦仍再度背約,又不斷偷襲項羽,這種領袖是絕對不可以信賴的。


    三、劉邦對韓信隻是利用而已


    韓信雖以為自己和劉邦交情頗深,而盡力為劉邦作戰立功,但總有一天仍會被出賣的。


    劉邦所以仍重用韓信,並非尊崇其才華,而是因為韓信還有對付項羽的利用價值。


    四、楚漢相爭,韓信的立場將決定勝負


    征服齊國之後,韓信的力量已不亞於項羽和劉邦,投向項羽則項羽贏,投向劉邦則劉邦贏,因此韓信不宜妄自菲薄,應以自己將來的利害來作決定。


    但以劉邦的自私個性,萬一項羽輸了,韓信將是他下一個攻擊的目標。


    五、建議韓信背棄劉邦,取得獨立地位,三分天下


    韓信既然有這份實力,便應脫離劉邦屬下將領的地位,甚至可結合項羽去和劉邦談判,三分天下而共為諸侯王。


    最後,武涉更表示現在是最好的時刻,如果喪失此機會,將一輩子隻成為劉邦的部屬,這絕不是一位智者應有的決斷啊!


    武涉的論斷雖頗有道理,但從語氣上卻已明顯看出項羽的弱勢及危機。就算他刻意的掩飾包裝,但內在的心虛仍然表露無遺。


    韓信雖是軍事天才,但由於出身卑微,早年長期看人眼色而存活,因此從來就沒有自己當“老板”的念頭。他最多隻希望找到一個識才的主人,建立大功勞以出人頭地,得到他人的激賞和尊敬便可以了。


    對劉邦的破格提拔,韓信是真正銘感於心的。


    因此,他很坦然地對武涉表示:


    “我當年臣事項羽,官位不過是個郎中,職務也不過是執戟的護衛,講的話得不到重視,建議也從未得到采行,不得已下我才背離楚王而投奔漢王。


    “漢王卻授我上將軍印緩,並給我數萬軍隊,將他的衣服賜給我,將他的餐食和我分享。他還對我言聽計用,讓我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學,也才能得到今天的地位,這是何等的恩情呀!


    “背叛親信自己的人,是非常不祥的行為。對漢王的恩情,我是至死不會改變的,請為我辭謝項王的好意!”


    看到韓信堅決的態度,武涉深知踢到了“鐵板”,隻好狼狽地回去向項羽複命。


    韓信陣營內的造反派


    武涉的遊說雖失敗,但卻引發了韓信陣營的核心分子開始對劉邦有二心的念頭。


    這個主張的領導者便是韓信的首席參謀蒯徹。


    蒯徹其人,史料中有時也稱之為蒯通,他來自洛陽郊區一個叫作蒯町的地方。


    洛陽也是縱橫大家蘇秦的故鄉,蒯徹天生便是個縱橫迷,認為可以用自己的智略名揚天下。


    當時勸告韓信不必理會酈食其安危,直接渡河攻擊齊國的便是蒯徹。


    蒯徹非常看好韓信,他認為這個世界上惟一能硬碰硬地麵對項羽的就隻有韓信。


    他最無法認同的是韓信對自我創業不感興趣,身為戰爭天才卻不想爭奪天下,在亂世裏實在令人想不通。尤其韓信天真般地相信劉邦,一點也不像是個富於謀略的將領,這也讓蒯徹痛心不已。


    “那個不守信用的漢王竟會是將軍的崇拜偶像,真令人不解。”


    聽過武涉的議論,其中隱約透露項羽的弱勢,蒯徹更是確定韓信已是天下第一強者。


    “天下之權(爭奪輸贏關鍵)在韓信!”


    蒯徹年輕時曾浪跡各地,尋求機會,因而學得相人術。在科學尚不發達的時代,這種根據統計學得來的“相術”,其判斷及猜測的正確度令人吃驚,也很容易使人著迷。


    很多知識分子對“相人”都有一套。


    武涉的說辭對韓信也是種震撼,蒯徹知道韓信內心也必有很多的矛盾和衝突。


    “這是說動他最好的時刻了!”


    蒯徹看到韓信在王座上陷入了沉思,他輕輕地走過去,韓信也抬頭瞪著蒯徹,臉上露出詢問的表情。


    蒯徹笑容滿麵地對韓信說:


    “君王,有件事我非稟奏不可!”


    “哦,有什麽事嗎?”


    “我曾學過相術,您最近的身體有很大的改變,真是不可思議啊!”


    “哦,真的嗎?”


    “如果由君王的麵相來看,不過封為諸侯王而已,但以君王的背向則貴不可言啊!”


    “這是什麽意思呢?”


    “君王的背相顯示天下著三分,君王必保有其一,將成為天下的主人!”


    “你是說我應聽從武涉之言?”


    “的確如此!天下之動亂,原為推翻秦國暴政,以恢複原本的六國。但秦滅亡後,卻又形成楚漢對抗的局麵,使天下不得休息,因此軍士肝腦塗地、百姓暴屍田野者,不可勝數。楚霸王以彭城為基地,領軍征討北方諸侯,百戰百勝。威震天下,但如今卻困軍於京、索之間,被漢軍阻擋於廣武山之外,整整已經有三年多了。


    “漢王方麵也統領有十萬之眾,堅守鞏、雒之地,憑恃山河之險,一日數戰卻無法獲取尺寸之地,同樣也沒有什麽進展。看來真是形勢比人強,隻憑智謀勇略仍是人算不如天算,雙方完全困住了!”


    “你認為我應幫助項王?”


    “這倒不是!以臣的判斷,要解決這個僵局、平息戰禍,需要真正的英雄聖賢。


    “如今不論楚王或漢王,他們勝負的關鍵正在君王,君王為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所以依為臣的看法是誰也不用去幫他們,讓楚王、漢王俱存,我們才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讓誰也占不得優勢,便可保持天下太平了。


    “以君王之聖賢,又擁有強大武力,雄據齊、趙、燕之地,正可出兵監督楚、漢兩軍,令他們不得再繼續爭戰下去,這才是天下萬民之心願啊!君王此舉也是為萬民情願,相信天下百姓必會風聞而響應,還有誰敢不依循君王的指示呢?


    “這樣子君王便能夠分封諸侯,建立自己的集團;集團形成後,天下人便會聽從君王之指揮,使齊國成為天下共主的地位。


    “齊國擁有膠泗之地,實力十分雄厚,隻要君王仍以天下萬民之心願推動政務,相信全國的諸侯會爭先臣服於君王,項王、漢王必也逐步陷於孤立。


    “這也就是古諺所謂:‘上天要給你的,若不取之,將成大錯。時機到了,卻不去做,反會受到禍殃。’希望君王能仔細考慮考慮,好好抓住這個機會,否則可能還會受到傷害的。”


    韓信雖頗有感於蒯徹之言,但卻不忍心背叛劉邦破格提拔之恩,因而表示:


    “漢王待我算是非常恩厚了,我聽說乘人之車者,便需負載他人之禍患,穿著人家給的衣服,便應心懷他人之憂,食用他人食祿者,便應為他人而效死,我怎能因為自己的利益而背叛公義呢?”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


    但蒯徹仍不死心,他認為此刻若不能說服韓信,他一輩子的夢想也將會成空。因此他繼續分析道:


    “君王,您自以為和漢王交情深篤,可以共同建立萬世之功業,臣竊以為是個錯誤的想法。


    “以前常山王(張耳)和成安君(陳餘)在做百姓的時候,曾經為誓同生死的刎頸之交,交情不可不算深篤;但為了懷疑張贗、陳澤被殺害之事,兩人竟然反目成仇。


    “後來常山王背叛項王,以楚將項嬰的首級為禮物而歸附漢王。漢王也借兵東下,在低水之南擊潰成安君的軍團,當場殺害成安君。至交反目竟成不共戴天的仇敵,常山王和成安君早年的感情成了天下的笑話。這兩個人的交往不可謂不深,但最後卻相互傷害至死方休,為什麽呢?那是因為一旦碰到重大利害時,人心往往會變得難以預測。


    “如今君王和漢王間的交情尚遠不及常山王和成安君,而麵臨的重大利害卻還比張贗、陳澤之事件嚴重得多,所以臣以為君王自認漢王必不會陷害您是個錯誤的想法啊!


    “越國大夫文種和軍師範蠡在危亡中拯救了越國,並使越王勾踐得以稱霸天下。然而立功成名後,範蠡出走、文種身亡,野獸已盡而獵狗必被烹殺,這種現實是非常殘酷的。況且君王和漢王之交情不如常山王和成安君,以忠信而言也不若文種、範蠡之於勾踐,這些人的命運便是君王您的榜樣,請審慎的想一想吧!


    “而且臣也聽說過,勇略震主的人必危其身,功蓋天下的人是得不到獎賞的,臣也來分析一下君王您的功勞和危險吧!您曾經略西河,擒拿魏王豹和項王的親信夏說,率軍在井陘口誅殺成安君,招撫趙國、威脅燕國、平定齊國,並殲滅了龍且的二十萬楚國精銳部隊,以功勞而言您真是天下無雙,您的謀略也是世上第一人啊!如今君王您有震主之威勢,功勞更是任何獎賞都不足以封賜;以這樣的姿態歸附楚軍,項王也不會相信您,歸附漢軍則漢王心中充滿疑忌,君王您現在是什麽地方也歸附不得的啊!


    “心中雖自認是人臣之臣,卻又有功高天下的震主威名,臣真的很為君王您的安全擔心啊!”


    韓信雖能了解蒯徹的誠意,但自己從未想過獨立之事,一時間也拿不定主意,隻好對蒯徹表示:


    “先生不用說了,我會好好考慮一番的!”


    幾天以後,蒯徹又前往晉見韓信。


    他看到韓信還是猶豫不能決,也有些心灰意懶,於是再度提出最後的警告:


    “能接納別人意見才可吸收旁觀者清的好處,體察出事情的症候。肯用心作計劃的人,才能掌握事情的機要。堅持己見、不能未雨綢繆者,要想長久安穩者少之又少矣!事情看得透的人善於決斷,猶疑不決,必遭禍害,並將喪失掌有天下的機會。很多有智慧的人雖能知理卻遲緩不行,此為百事之禍源也。


    “想建立功勞是相當不容易的,而且失敗的風險很大,時機更是一閃而逝、難得而易失,像這樣的機會以後再也不會有了啊!”


    經過幾天的思考,韓信仍然猶豫不決。他回想自己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劉邦的破格提拔,實在沒有背叛的道理;況且自己的功勞大,封為齊王本屬應該,相信劉邦也不會奪走自己的封爵才對。


    因此,韓信仍拒絕了蒯徹的建議。


    “您遲早要遭到禍殃的!”


    蒯徹認為韓信這種態度絕不會有好下場,而自己如此勸告過韓信,更將遭受災禍,乃假裝瘋狂而逃離。


    韓信深知蒯徹的苦衷,便也不去追究。


    取得優勢,主動求和


    在廣武封峙的楚漢兩軍,勝負已逐漸分曉。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道:


    “是時,漢兵盛食多,項工兵罷食絕。”


    劉邦愈來愈有擊敗項羽的自信了。


    他封英布為淮南王,顯示有反守為攻、直搗項羽後門的企圖心。


    為了顯示天下歸心,劉邦還有一連串的動作。


    他要求燕人派騎兵部隊加入漢營,向天下人正式表明劉邦已完全統有漢中、關中、趙、魏、代、齊、燕,並決心進攻淮南。


    項羽隻剩下楚地,勢必孤掌難鳴了。


    為了示恩於天下人,劉邦還接受幕僚建議,令官吏為所有在這數年中戰死的己方軍士作衣衾棺斂,並轉送給家屬以作祭祀。這使漢軍士氣大振,個個感激漢王仁政,無不全心效忠。


    於是《資治通鑒》記載:


    “四方歸心焉!”


    劉邦已取得絕對優勢了。


    韓信也在齊國集結軍力,準備攻擊楚國大本營彭城。


    眼見項羽軍將腹背受敵、危機四伏了。


    然而卻在這個節骨眼上,劉邦向項羽提出了和談的要求。


    雖然事後劉邦聽從張良、陳平建議,背約追擊撤退中的楚軍,但這次和談是否真是劉邦事先的陰謀,或者背約行為隻是臨時動議,現有史料已難以求證了。


    不過,劉邦求和的表麵理由是關心父親劉公和妻子呂氏的安全。


    但以項羽個性的強悍,要他接受和談也並不容易。


    《史記》記載劉邦先後派出了兩位說客——陸賈和侯生。


    雙人說客,不同演出


    陸賈是楚人,以能言善辯而出名。


    和一般楚人的矮小身材不同,陸賈高大雄偉、頗有威儀,加上他學問好、口才佳,因此常代表劉邦到各諸侯國為外交使者。


    但陸賈在名義上是劉邦的客卿而非部屬,其立場較為超然。


    他自信滿滿地接受劉邦之委派,憑三寸之舌而前往楚營拯救劉公和呂氏。


    雖然項羽因念及楚人的情誼而接見了他,但臉上的表情卻相當冷淡。陸賈可一點也不氣餒,他自認博學多聞,又富組織力,當場鼓起如彈簧的舌頭,滔滔不絕地雄辯著。


    他認同項羽先前曾提出的主張,認為天下百姓苦於戰亂已久,是到了該結束紛爭的時候了。楚漢相爭其實也不一定非有勝負不可,劉邦原本也是楚人,早年兩人更曾共同並肩作戰,兄弟同牆實不需非致對方於死不可,所以彼此和談是可能的。


    目前,兩人雖然平分秋色,但楚軍屬遠征部隊,糧食補給不易,堅持下去不見得有利。劉邦顧及父親和妻子安危,也願意談判了事。這對雙方都有利,對天下人也有利。現在是需要認真考慮和平的時候了。


    陸賈的論點誠懇而有道理。


    楚國的重臣們都頗認同陸賈的意見,唯獨項羽不以為然。


    在理性上,項羽也非常了解自己的危機,但在潛意識上,他認為自己絕不應輸給劉邦。


    他深信隻要進行決戰,一定可以徹底擊潰劉邦。


    他瞪著陸賈,沉聲表示:


    “你認為漢王有資格和我平起平坐、共治天下了?”


    陸賈很想說“是”,但他看出項羽情緒上的不滿,乃不敢明白表示,隻狼狽地想為劉邦辯解:


    “漢王真的有誠意!”


    “你不用說了!”項羽壓抑住怒火,仍很有風度地表示:“要結束戰爭不難!回去告訴漢王,他若真的為天下蒼生想,就與我徹底決一死戰,使天下歸於一統吧!”


    陸賈隻好無功而返,向劉邦回報。


    “雖然未達成任務,但我絕未辱沒使命,已為漢王爭夠了麵子!”


    劉邦心中雖罵道:“無聊、虛偽的豎儒。”但表麵上仍給予安慰一番。


    陸賈失敗了,但劉邦仍不死心。他派出另外一位賓客候公再度去和項羽談判。


    候公出身不詳,是個瘦瘦的高個子。他年歲已大,平日又不修邊幅,看起來一點也不體麵。


    劉邦一向最喜歡這種人,尤其他深知侯公智慧過人,是麵臨危機時的好幫手。


    和陸賈相同,侯公隻是劉邦的賓客而非部屬。


    侯公出發前向劉邦建議楚漢雙方不妨以鴻溝為界。


    鴻溝是流經滎陽附近的運河,由滎陽東方引黃河之水注入淮河。


    候公認為和項羽談判時策略要清楚而具體,一次便得成功,否則將來會有麻煩。


    以鴻溝為界,以西歸劉邦、以東劃給項羽,這種分界雖頗粗糙,但在緊張情況下卻不愧為好方法。


    故弄玄虛,引項羽好奇


    侯公到楚營後隻表示:


    “我將在此待一陣子!”


    這個請求表示不急著談判,也不趕行程,隻有在項羽想談時再說,絕不勉強。


    項羽對侯公的這種態度的確頗為驚訝,便派人送來酒食,並打聽候公的來意。


    但侯公對接待人員絕口不提公事,反而大講養生長壽之道,並傳授些道家導引術的秘訣。


    這下子可讓項羽傻眼了。


    就當時情勢而言,項羽比劉邦更急於和談。


    終於按捺不住心中好奇,項羽主動召見了侯公。


    “漢王要你來,到底是有什麽訊息?”


    “漢王說的事,沒有什麽特別重要的!”


    “你是道家信徒?”


    談到修身養道,侯公興趣可來了,三天三夜也絕不疲勞。


    “漢王不是我的主人,我侯公是世人的代言人;漢王的意見不重要,重要的是您們兩位天下人能不能有共識!”


    項羽對侯公的說詞相當感興趣。


    “如果為了天下眾生而維持永久和平,我是可以和漢王談判的!”


    侯公立刻擺出一副天下公證人的模樣,主張以鴻溝為界;他並且表示兩軍僵持在此,便應以之為和平緩衝線,這樣才算公平。


    項羽聽得頻頻點頭,顯然他完全同意侯公的建議。


    項羽是楚國貴族,本身又比較好麵子、講氣派,侯公深諸此理,所以絕口不提劉邦。


    他甚至公開表示:


    “我不是漢王的部屬,不必效忠於他。”


    或許便是因為這句話,讓項羽心中頗為受用,才會答應接受和談的條件。


    雙方很快地約定撤軍的日期和方法。


    侯公也立刻回去向劉邦報告。


    九月,項羽釋放劉公和呂氏回歸漢營,營中軍士大呼萬歲。


    看樣子,和平即將到來。


    張良、陳平策動偷襲


    項羽首先依約定解兵歸國。


    劉邦自然也決定暫時退入關中。


    僵持年餘的廣武戰場即將成為“台風眼。”


    但就在劉邦下令撤軍的同時,首席謀士張良和陳平連袂秘密晉見劉邦。


    “兩位先生同時到來,想必有所指教!”


    “以君王看來,我們目前是強勢還是弱勢?”


    張良首先提出問題。


    劉邦怔了一下,略為思考後表示:


    “如果僵持下去,對我們有利,但如果進行會戰,我沒有把握能擊敗項王!”


    陳平接著表示:


    “的確如此。我們是很難真正擊敗項羽,隻有現在是惟一的機會!”


    劉邦:“怎麽講呢?”


    陳平:“目前我們已擁有天下的大部分,諸侯也都站到我們這一邊來,楚軍久戰而兵疲糧盡,這正是天亡他們的時候。我們應乘此機會攻擊他們,否則便成了俗語所謂的‘養虎而自遺患’了!”


    “但我們已達成約定了!”


    “創大事業者不拘小節,隻要擊敗項王,我們便再也不需要談判和約定了!”


    張良也表示支持。


    劉邦有所醒悟,乃下令大軍越過鴻溝,準備襲擊項羽撤退中的主力部隊。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放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真正的智者,知曉道體的精微奧妙並不是言語可以說明或闡釋的,因此他隻會審慎地勤而行之,不願多言多做言辭表達。


    一切順乎自然,堵塞意念,關閉情欲,收斂鋒芒,消除紛擾於未然,不表示自己的特異,遇光則和,遇塵則同,這種人便到達了玄同的境界。


    所謂的玄同,便是表麵和萬物大同而無跡可見,這樣子便可完全合於大道了。


    超然物外,淡泊無欲,無法用任何引誘來親近他,所以想疏遠或離開之也不可得。


    隻問自然,順勢而為之,不刻意努力,利不足誘之,害不足畏之,富貴吸引不了他,貧賤也不會在意,這種親疏利害貴賤都引動不了的人,才稱得上是天下最尊貴的人。


    蒯徹在遊說韓信的立足點上,大部分都頗有道理,隻是蒯徹過分強調利害。


    表麵上雖是為了韓信,其實蒯徹本身是有野心的,他想借由韓信提升自己的地位,以韓信的實力讓自己在爭奪天下上擁有重要的角色地位。


    因此他疏忽了韓信的“感覺”,對韓信和劉邦問本有的情誼視而不見,更且卑視之。他無法了解對早年挫折連連的韓信而言,劉邦的破格提拔有其重大的意義,不是單純的“利害安危”所能說服的。


    論點相當正確,熱情也夠真誠,遊說的技巧也十足功力,但蒯徹企圖以理性上的完美邏輯來克服韓信作為“人”的自然感情,最後的失敗也是不可免的。


    韓信和劉邦間可能產生的互動和權力之爭,原本可以順其自然而發展,或許這樣對韓信會稍有利些。但蒯徹的一番提醒,相信在韓信心目中激起了不小的漣漪,對韓信和劉邦間的自然相處也必產生不少變數。日後韓信之以悲劇收場,似乎是被蒯徹不幸說中了,然而蒯徹的遊說其實也對韓信後來的心態產生不小的影響。


    陸賈和侯會在遊說技巧方麵也因為態度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陸賈也是由理性的利害觀點來作遊說,立論相當客觀而實際,也頗得到楚國重臣的重視。因此以說客立場而言,陸賈的表現的確十分出色,然而惟一無法同意的卻是當事人項羽。


    陸賈一樣疏忽了項羽的情緒問題。


    從優勢打到劣勢,項羽心裏自然相當不平衡,但他再怎麽樣也不願認輸。因此陸賈這種堂皇的正規理由,對項羽的心理無異是種傷害。


    反之,侯公便頗懂得利用項羽情緒上的弱點,他不但沒有長篇大論的巧辯,而且從頭到尾都不替劉邦說話,甚至經常故意在言語上折損劉邦,這種態度對項羽而言是對他胃口的了。


    順著人性的自然,不迷失於自我的推論,正是侯會最成功的地方。


    據說為感謝候公的功勞,劉邦封侯公為平國公,但侯公卻躲起來不接受晉封,也不再和劉邦見麵,真正做到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劉邦為表彰候公的貢獻,仍賜之一府邸,並題名日:“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故號為平國君。”


    但這位平國君卻從未踏入這府邸一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劉邦大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文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文德並收藏劉邦大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