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馮道的家世,根據《舊五代史·周書·馮道傳》的記載,馮道出身於瀛州景城縣農村的知識分子家庭。


    現有史料找不到馮道父祖幾代生平的任何記載,甚至不清楚馮道在家是獨子,還是有兄弟姐妹。


    查了一下《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五上《良吏傳》,發現在唐武則天執政時期,有一個專和武則天過不去的直臣,官拜尚書左丞,名叫馮元常。因為馮元常曾經密諫唐高宗李治要限製皇後武則天的權力,從而得罪了武則天,最後被酷吏周興下獄害死。


    馮元常的籍貫是相州安陽,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安陽,但馮元常卻是從長樂郡遷到安陽的,《新唐書·馮元常傳》明確記載馮元常祖先的籍貫是長樂郡。長樂郡就在今天的河北省冀州市,漢朝時稱為信都郡,西晉時改為長樂國,北魏也稱為長樂郡。


    馮元常的曾祖父馮子悰是北齊胡太後的妹夫,官居高位,而馮子悰的祖上是十六國之一的北燕開國君主馮跋,馮跋就是長樂人。


    說到馮跋,人們不太熟悉,但北燕馮氏的子孫非常出色,馮跋有兩個著名後裔,一是力行漢化的北魏馮太後(孝文帝元宏祖母),一是唐朝第一大太監高力士(原姓馮)。而南北朝後期嶺南著名的女領袖冼夫人的丈夫,是北燕皇族馮寶。


    在隋朝初年州改郡的行政區劃調整後,長樂郡不複存在,但人們還是習慣把後來的冀州稱為長樂。我們再來看看馮道給自己的墓誌銘叫什麽,就叫《長樂老自敘》,在文中馮道也明明白白地說自己就是長樂人。


    雖然沒有史料證明馮道就是馮元常的後人,但馮元常是當時有名的學者型官員,熟讀經書,被稱為儒者。而馮道家族又世傳儒學,很難相信馮道和馮元常之間沒有血脈傳承關係。


    馮道祖上的情況基本上摸清楚了,如果排除馮道有意抬高自己家世的可能性的話,馮道就是北燕太祖文成皇帝馮跋的後人。


    馮元常在武周政權被推翻後,因為他曾經反對過武則天,所以馮元常在死後得到了平反。唐中宗李顯為了表彰馮元常,親賜名匾,上書四個大字“忠臣之門”,天下人皆傳誦馮元常的忠直不阿。


    雖然長樂馮氏在唐朝不算是名門望族,但當時的一流士族都願意與馮家通婚,並以此為榮,可見在唐朝中葉以前,長樂馮氏的社會地位還是很高的。


    不過馮道以前的幾代祖上都沒有在官場上留下痕跡,而是世代務農或講學。一個合理的邏輯推斷,就是馮元常的子孫曾經敗過家,或者因為其他什麽原因導致家道中落,淪為平民。


    祖上吃香喝辣,子孫啃窩頭鹹菜的悲喜劇,很容易讓人們想起那位賣草鞋的大漢皇叔劉玄德。


    馮道比劉備強一點的是,他家還有幾畝薄地,而劉備則是典型的城市貧民階層,無地可種,不打工就得餓肚子。


    不過古代的農業完全是靠天吃飯,不像現在有了雜交水稻,再加上各種膨大劑,收成非常可觀。那時生產水平低下,收不了多少糧食,再加上官府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農民辛苦一年,都不一定能吃上一頓飽飯。


    中晚唐以後,朝廷吏治敗壞,軍閥橫征暴斂,惡吏橫行鄉裏。不管百姓家裏有沒有收成,各級官府派來的惡吏們都要上門要錢征糧,沒錢也要交,不然就扒屋牽牛。


    從馮道家的情況來看,馮家雖然世代務農,但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放棄種地,而是在鄉裏教書為業。說明馮家的祖上也承受不了多如牛毛的稅收,或者被地主強行兼並了土地,淪為“農民工”。


    馮家雖然是北燕皇族後裔,但那都是幾百年前的老皇曆了。


    馮道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落魄的貴族家庭,他的祖先們隻留給馮道兩樣東西。


    一、虛無縹緲的貴族頭銜。這個東西不能當飯吃,看看劉備的遭遇就知道了。


    二、大量的書籍。這個東西可以當飯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朝宰相:五代十國裏的馮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薑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薑狼並收藏五朝宰相:五代十國裏的馮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