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門”信仰或與之相關的民間俗信,在中國北方很多地方都曾見諸報道。東北、華北、西北,雖然具體情形千差萬別,其完整程度各有不同,它們與其他宗教的要素或碎片組合成生活中具體的民俗宗教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其構成的基本原理卻是大體一致或彼此接近的。
在老北京,除李慰祖記錄的“四大門”外,還有“五大仙”及“五大家”之類的說法(20)。舊時,信奉狐、黃、白、柳(即蛇)、灰(鼠)“五大家”的人家,每每在自家北房後麵以磚石砌出小祠,為其設立神位。也有僅書“大仙爺、二仙爺、三仙爺之位”,並無確指的情形,神位前通常也隻供“淨水碗”,較為簡陋。此種民間信仰,常被自命正統的宗教貶為“邪信”。“五大門”究竟是哪五種動物,說法不一,除“四大門”四種外,或加兔子,或加老鼠。據說,老北京許多居民家中供奉的“狐仙”除享受主人的煙火食物外,它們都由城東門的“狐官”管轄(21)。老北京附近多數農民的庭院裏,過去都曾可能有供奉狐仙的神龕。若農民或其家庭時運不佳,通常能從狐仙那裏獲得撫慰。民間的狐仙故事,常與道教有著很深關係,道教中據說有稱為“法官”的特殊人物,能夠降伏和驅除狐仙,而泰山娘娘或泰山女神則被認為是狐仙的保護神。通常認為,狐仙的天敵乃是雷公(22)。此外,民間還傳說,那些總不換衣服卻又很幹淨的女子,往往就是由狐狸幻化的。據陳永齡對平郊村一帶廟宇宗教的調查(23),“四大門”既有被“香頭”“頂”著以發揮靈驗的形態,也有在廟宇一角設神龕接受膜拜的形態。
在山西省的農村和山區(24),民間俗信認為,千年得道的老狐狸能通靈知世,為人消災治病,給人帶來福禍,故信奉者頗多。人們常把狐狸稱作“狐仙”、“胡大仙”,一般不直呼其名。碰到狐狸,常以為是某種征兆。狐狸跑到家裏,則奉若神明,不予傷害,立即雙手合十作敬奉狀。過去,很多村莊都有專為狐狸立的廟,一般稱作“胡仙廟”、“大仙堂”,與山神、土地神等同時祭祀。有時,還把狐仙神位附於各大廟中,不塑其像,僅立一木製牌位,上書“胡仙”、“胡大爺”之類。
山西有的村莊幾乎每戶都信奉狐仙。特別是家中有人患精神或心理類疾病,哭笑無常,即民間所謂“邪病”者,更需供奉胡仙以求保佑。有一種說法是狐仙主命,能幫人消災治病。若求之有靈驗,便一定要到廟裏掛紅懸匾,還願於狐仙。據說狐仙的生命力極強,故不少家庭便為每個子女都供奉一個狐仙,俗稱“本命狐仙”。小孩初生時就要供上,生男供女狐仙,生女則供男狐仙,以求陰陽和諧。男女婚嫁之後,再把所供之狐仙改為男女雙座。人死,一般還要把狐仙牌位焚燒或裝入棺材一起下葬。無獨有偶,據1934年鉛印本《萬全縣誌》記載,幾乎相同的“本身狐仙”風俗,亦見於河北省萬全一帶地方。不過,在大部分地區,與“本身狐仙”相對應的,則是所謂“保家仙”。(25)
忻州地區有些人家信奉的“家神”,被叫做“大仙爺”,若家中設有其神位,春節期間則須隆重祭祀。(26)舊時,所謂“大仙爺”乃是狐狸(狐)、黃鼬(黃)、刺蝟(白)、蛇(柳)、老鼠(灰)五種動物的總稱。但在忻州,“大仙爺”往往又特指“狐仙”,其形象乃是正中端坐的白須白發的老兩口,旁邊一男一女二位侍童。近年來,在五台縣東冶鎮、定襄縣河邊鎮、原平縣南白鄉等地,“大仙爺”信仰又有一定的恢複與發展。當地一般是將“大仙爺”神像畫在一塊一米見方的白布上,其上寫清姓名,如“大仙爺”、“大仙娘娘”或“胡爺”、“胡娘娘”,有時候,往往還畫有其他各種佛道雜神。鄉村一般把“大仙爺”供在房間裏屋,且往往是無人居住的房間(27),春節期間從臘月二十三到二月初三,要與天地爺、土地爺、灶君爺等眾神一起送走或接回,屆時總要擺供、點燭、焚香、磕頭、放炮,以為祭祀。一年中每逢年節則一定上香。“大仙爺”發揮的功能主要有照護全家、醫治疾病(尤其是醫院也無能為力的疾病)和排憂解難。
山西民間的巫婆、神漢,不少也奉狐狸為仙,聲稱為人治病有賴於仙。民間廟中如塑狐仙之形體,通常都著清代服飾,此俗一直流傳至今。當然,還有很多民間傳說,往往都把狐狸與無形無聲的靈魂、精靈相聯係;傳說狐仙常扮作老翁、老太太或美女、美少年,遊戲於人間,犯者必遭報應。在有些地方,還同時供奉黃鼠狼,恭稱“黃仙”、“黃大仙”。
蛇被認為具有靈性和神秘的力量,也是“仙家”之一。山西一些地方的民間尊稱其為“山神”、“神蛇”、“小龍”、“神蟲”等,一般也不直呼其名。人們相信,若對蛇有所冒犯,將影響家庭的興衰吉凶。如晉南一帶,蛇被認為是“仙”,能保佑人們,見之大吉大利、至福至利,一般要恭敬相送,或以泥土蓋住,或放到廟堂之中。清明節和春節時老百姓蒸製的“供獻”,每每就有盤蛇的形象,其口中含棗,常供在祖墳或財神、灶王爺之處,祈禱多福、多壽、多子。民間認為,蛇也有“吉”、“凶”之分,以黃蛇為最吉,有紅點者則凶。但無論如何,都禁止打殺。在呂梁一帶,蛇被認為是財神,碰到就意味著要發財。此外,有些地方還視宅院內的蛇為“土神”,見了要燒香敬紙相送,絕不傷害。(28)正是由於存在著深厚的民間基礎,時不時也就會出現“蛇神”顯靈之類的謠傳或事件。如山西河津縣東辛封村的九郎廟,據說於1989年7月就曾出現了蛇神顯靈的事,一時香客如雲,鄉民紛紛前來燒香磕頭,求蛇神保佑發財、平安。
在山東省各地(29),民間認為最有靈性的動物當推狐狸和黃鼬,它們一向也是被視為“仙家”予以敬奉的。民間對狐狸一般忌直呼其名,通常稱為“胡仙”、“老胡家”,或根據其性別、年歲、職守等,分別稱為“胡大姑”、“胡三太爺”、“胡老師”等。有些巫婆、神漢的家中,常設佛龕以供奉胡仙,或聲稱仙家附體,為人論說休咎,化解疑難。有些老太太或中年婦女若有什麽煩難問題的困擾,常會到狐狸出沒處進香許願。舉凡古建築遺址、古樹殘骸周圍的洞口之類地方,就有可能被認為狐仙出沒,故經常香煙繚繞,供品滿地。偶有靈驗,則需還願,或送去小衣服、小鞋,或供以油條、饅頭、糕點,或掛旗掛紅等。洞口周圍的一些樹上,往往也掛滿了大大小小的紅布,有的還寫有“感謝胡老師,讓我考試及格”之類字樣。
山東民間認為,狐狸有靈性,能予人禍福,年久日深還可成仙得道,變換人形。它若對人有何要求就應予以滿足,否則,將會受到報複;若滿足了它,自然也會有回報的酬謝。有一種俗信或口碑是說,大年夜包的餃子若有失落,便相信是得罪了胡仙,被它搬走了。或說如得罪了胡仙,餃子下到鍋裏,也會變成驢屎蛋。對於那些神經錯亂、行為失常、大哭大笑、胡說八道的人,常解釋為胡仙附身,得燒香燒紙,拜送胡仙才行。同時,還要反省一下什麽地方有所得罪,以便補救。所以,人們一般不僅不去傷害狐狸,反而會求它降福消災。黃鼬(黃鼠狼)則被人們稱為“黃仙”、“老黃家”,對其的信仰與狐狸大體相似。過去,“胡仙”和“黃仙”的信仰較普遍,現在在部分地區依然流行。
刺蝟和蛇,舊時也被當做“神蟲”或“聖蟲”。據說,它們到誰家,誰家就添財,傷害它們相當不利。在膠東農村,草垛和糧囤裏若有刺蝟,人們就相信草會燒不完,糧會吃不完。屋梁上有蛇,即認為是“錢龍”,主家運興旺。春節時,人們用麵做成大小各異的刺蝟和蛇,或爬或盤,口含一種製錢和紅棗,稱為“聖蟲”。其大者供奉於財神、灶神前的神案上,小者放入米缸、麵缸、糧囤、錢櫃和衣櫥裏,以寄托財物增多,使用不盡的期望。山東有的地區稱蛇為“小龍”,以為有蛇的房子吉利,蛇若離開誰家,誰家就將衰敗或災禍臨頭。因此,見蛇一般都不傷害。小孩怕蛇,若見了蛇,老太太就會口中念叨:“錢龍啊,快回家去罷,別嚇壞孩子。”此外,黃河沿岸的人們,還把一種黃色小蛇稱為“金龍大王”,汛期來臨時舉行祭祀,求大王保佑不發洪水。
在甘肅省的慶陽地區,人們在自家莊院裏偶然遇見了蛇時,不能驅打,反認為它是“神”,是“莊主”,要燃香焚表(黃紙),請“老人家”退回洞裏。(30)民間相信若把蛇打死,則必遭報應。民間俗諺還有“千年黑,萬年白”的說法,是指蛇老了要成精,這些黑蛇、白蛇的神力遠非一般蛇所能比,它暗通天機,可呼風喚雨、懲惡揚善,甚至興妖作怪。有些人相信,家裏的財富、人丁和事業,以及四季是否平安,都取決於“宅神”(蛇)的去留和強弱。
河北省一直是“四大門”之類信仰頗為流行的地區,甚至還對周邊地區產生過一些影響。據《內蒙古日報》1996年2月4日報道:包頭市東河區居民田某一家四口,於1995年9月10日淩晨跳樓自殺。(31)據事後調查了解到,十多年前,田某父親生了類風濕關節炎,苦於久治不愈,後由人引見,田某回河北老家一老太太處求過“仙”。從此,全家便供起“狐仙爺”。田某妻子死前曾對人講,神上了她的身,她跟上狐仙爺了。田某也說過類似的話。後來,人們在其家廚房的壁櫃內,發現了上中下三格分別寫著“天”、“田”、“地”三字的神龕,並供有一個神位及月餅之類的供品。
20世紀20年代末,李景漢先生主持定縣調查時,曾於1930年對全縣各村的廟宇作過一個統計,其中就有“仙姑廟”三座,“狐仙廟”二座。(32)據說當時那裏的農民若得了“邪病”或重病時,家人就請一個頂大仙的婦人來治療。夜間先把預備好的屋子遮嚴,並始終不點燈;炕桌上供一些熟雞蛋和燒酒。這婦人到後,先燒香請仙,香燒完,便坐在炕沿桌旁,給大仙留著炕裏的正座。忽然有點聲響,就說大仙來了,家人忙叩頭,請大仙飲酒吃蛋。然後,由頂仙的婦人請問大仙,“某某得的是什麽病”,就聽“大仙”似說似唱地回答“這人得的病”。如此反複,一問一答,遂將所有病因、治療方法和若幹種簡易藥品,都交代得十分清楚。通常,“大仙”的聲音細弱如女子,有時還用一隻毛烘烘的手替病人按摩。(33)
據1936年鉛印本的《涿縣誌》記載,當地家家供奉狐仙,並敬書“天下財源主,七十二口仙”字樣的紙條貼上,“遇有小疾病,即雲鬧老仙。且每至秋後,各家均須安神。所謂安神者,即請不解道德經,專學安神法之道士,服道家衣,手擊木魚,口中念念有詞;備具香供,通宵達旦乃畢事”。
河北各地民間的“四大門”或類似信仰,至今依然存續不絕。在著名的槁城縣耿村,除了為數不少的狐仙傳說之外,人們還掛牌設案,焚香供肴,形成了獨特的信仰傳統。(34)此種請巫婆、神漢通過俗稱“下神”、“跳神”之類的儀式,請來狐、蛇之類大仙解決疑難、治療病患的方法,曾長期為北方民眾所接受。(35)河北還有一種“跑花園”的民間醫療儀式,那些參與“跑花園”的人,必須默記各位仙靈鬼神的形象、名字和職守,如胡(狐)姐主管人體的頭部,長(蛇)姐主管牙齒,胡姐、侯姐主管脖頸等。(36)此類儀式的基本屬性依然是仙靈附體,治病時師傅往往對患者暗示以動物征兆,帶動對方意念來祈禱相應的動物神如狐仙、蛇仙等。
在河南省洛陽一帶,蛇也被認為有非常的神力,是“蛇精”或“地龍”,切不可打。與此同時,民間有關“狐狸精”和“狐仙”的傳說也很多,如偃師一帶,就有很多狐狸精變成美女與人成親的故事(37)。在一些山區,狩獵者若連續三槍打不準,就會認為此狐狸不是“凡狐”,也就不再追捕了。各地民間涉及古樹、古墓或洞穴的傳承中,每每也有“蛇精”或狐仙、“狐狸精”之類的登場。
在吉林省民間,熱衷於“跳大神”的主要是農村的一些漢族婦女,偶爾也有一些滿族人。通常,“大神”有師傅傳授,也有“二神”擔任助手,請來的“神”主要有狐仙、黃仙(黃皮子)等,稱呼多為“仙姑”、“大爺”之類。(38)到人家裏治病,“大神”須著裝下“神”,一時瘋癲,又舞又跳,或探問“大仙”之仙山何在,或“借位”發揮,指涉衝犯,最後精疲力盡,猛地往地上一躺,附身“大仙”遂去。休息片刻後,一躍而起,旁人問剛才所為,則茫然不知。此類“跳大神”風俗,至今在一些偏僻農村仍有存續。在吉林的玄天嶺下曾有一個“狐仙堂”,依望雲山的山崖而建,其廟雖小,神通卻大,香火頗盛,天長日久,把整個小山包都熏黑了,俗稱“黑山頭”。小廟裏供著“胡三太爺”,廟外掛了“有求必應”、“心誠則靈”之類的匾額。
舊時在遼寧省沈陽,也有“五大仙”之說,一般稱為“胡三太爺”(或“胡淘氣仙”)、“黃仙”、“常仙”、“蟒仙”、“白二太爺”(兔)。巫師多在家裏設置“仙堂”、“仙家案子”(即神像)和牌位,他們中很多人最初多是因病才開始“頂奉”狐仙,為人“出馬”看病的。他們聲稱自己能超脫俗人,因供奉狐仙也能成為“仙體”。1937年鉛印本《海城縣誌》有“胡仙”條,記載當地有為狐仙立廟,叫“胡仙堂”或“大仙堂”,各廟亦多附祀者。廟中塑像,皆著清代服裝。據說在清代,北方一些縣衙門的金庫、糧倉一般也供奉胡仙,以為守衛,俗信它可驅鬼防盜。
沈陽市的遼中縣有個名叫“蘭村”的自然村(39)。該村被認為是個較開放的現代農村社會,經濟較發達,70%以上的村民達到了初中教育程度,生活水準也比較高。據調查,該村自20世紀80—90年代以來,傳統民俗全麵“複興”,很多人家供奉有祖先堂,不少還請了“保家仙”,即所謂狐仙、常仙(蛇)、黃仙(黃鼠狼)及求子的“張仙”等。村民相信,狐仙之類可保佑家宅平安、興旺發達。蘭村村民把那些以“仙家”附體方式給人看病消災的人稱為“出馬”(40),他們有些類似於以前的薩滿。經常附體的大致有“黃仙”、“狐仙”和“常仙”,此外,還有一些道教的仙。村裏的“出馬”之人似在增加,還形成了名為“香堂”的組織。據說,新人隻有得到“堂主”同意,並“注冊”後方可“出馬”。“出馬”者多為嘴皮利索,但又有些神經質的人,往往也有一些家貧體弱者。“出馬”也就是給人診治“虛病”,並預測吉凶、消災解難。那些長期服藥不見好轉的人往往就求他們看病,讓其指點迷津,看是否衝撞了神靈,並備些香燭、果品之類,在某處祭祀一番,以圖除病。“出馬”為人服務,可獲一定的錢款報酬,俗稱“壓香碗”,錢款多少由當事人自主決定,並無固定標準。村民中相信“出馬”的約占半數之多,曾去看過病、禳過災的戶數約占總戶數的40%左右。當然,村裏也有很多人對“保家仙”和“出馬”之事持將信將疑的態度。
此外,位於遼寧省醫巫閭山東南部的青岩寺,信仰“歪脖老母”為正神,但和很多地方的寺廟一樣,也是諸教混淆,在其“老母洞”旁卻有一處“龍飲澗”,傳說澗中有一白一烏雌雄兩條約一米長的大蛇,號稱“金華大仙”。澗中泉水為稱為神水,據說有防治百病之功效。(41)
實際上,類似的信仰或至少其部分的情形,或與之頗有關聯及類似性的要素,每每也見於南方一些地方。近人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誌·江蘇》,謂寧俗人家諱言狐:“家中有狐者,每逢朔望焚香敬祝,且呼之曰‘老太爺’。”另在《中華全國風俗誌·安徽》,也講到蕪湖一帶風俗佞狐:“商鋪幾乎家家設位供養,鬧市中有狐仙堂數處,笙歌祭享,月必十餘次。土人不敢直呼為狐仙,奉之為仙姑,稱之曰老太。”
在四川的走馬鎮,有的民間故事如“龍蛇”中,就體現了“修道行”的信念(42),據說蛇修道行達三十年即可變龍。有一條蛇修了二十年後被人發現,隻好在廟裏夾牆盤坐,再從頭修起。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鎮有著名的蛇王廟和蛇王信仰(43),無論其地方性多麽獨特,但蛇王之“得道”於古田、“顯靈”於樟湖鎮的傳說,依然反映了一些超越地域性的民俗文化理念。
江蘇省宜興及浙江一些地方有關蛇的民間俗信,尤其是民間有關蛇和財富之間關聯的俗信,應該引起研究者們的注意。(44)宜興人將蛇分為家蛇和野蛇兩類,分別稱為“裏蠻”和“外蠻”。據說家裏若聽到“老鼠數錢”的聲音,就以為會發財,因為這種聲音是老鼠遇上家蛇後感到恐懼的聲音。對家蛇一般禁忌直呼“蛇”名,宜興稱“蠻塚”、“蒼龍”;杭嘉湖地區稱“大仙”、“狐仙”(部分市民對“家蛇”的稱呼)、“天龍”、“蒼龍”;當塗稱“家龍”;清江稱“祖宗蛇”。據說,舊時在宜興縣城的城隍廟裏,也曾塑有“蠻家菩薩”即蛇的形象。宜興人認為,米囤及床上若發現家蛇為吉;若在簷、梁上發現則凶。當地人相信,家蛇會搬運米來,家裏有家蛇,米囤的米會自行滿出而挖不完。不過,得由專人取米,因為人多手雜,“蠻家”不喜歡。而且,切不可將鋤頭、鐵耙等放在米囤上,因為對蠻家來說,這些都是凶器。(45)米囤一般用竹篾編成的長席(稱為棧條)盤築而成,直徑、高度均可達二米;也可稻草編成,直徑一米。20世紀60年代以前,宜興農家還盛行在年底時以稻草編成“蒼龍”(或書寫“倉龍”等字樣),藏入米囤。有關“米挖不完”的說法和俗信,實在與北方“四大門”信仰中的一些理念如出一轍。
宜興人把對家蛇的祭祀稱為“請蠻家”或“齋蠻家”。各處風俗雖不盡相同,但大都選取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節、七月半、中秋節、重陽節(有少數人說,重陽為“蠻家”的生日)、冬至、除夕等節日,作為固定的祭日。家人若有病不適,或見到“蠻家”認為吉或不吉時,也可隨時祭祀。在所有祭祀中,以除夕和冬至較鄭重。祭祀時,需要有“蠻家”神(蛇)像和蒸製的“蠻家團子”(蛇形,不用葷餡)。祭祀儀式頗為莊嚴,程序是先將米囤蓋揭開一條縫,再將蒸好的米粉祭品連同蒸籠放在米囤蓋上或米囤前,把“神馬”(蠻家馬子)的上沿壓在蒸籠下,點燃線香、蠟燭,供奉酒菜、團子,訴說祈禱,最後,將紙錠和神馬一並火化。通常,此儀式由男人操持,女人觀望,但有的地方也有由女人主辦的情形。祭祀過後,家人分食“蠻家米團子”(包括米粉蛇)。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此類祭儀漸有恢複,民間出售的各類神馬中就有“蠻家馬子”。對“外蠻”即野外之蛇也有祭祀。但與祭祀“裏蠻”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儀式通常在戶外下首(即右邊、西邊)處進行,且祭品全是生的。
此類民間傳承的曆史頗為悠久,清乾隆時人吳騫《桃溪客語》卷一:“毗陵之俗多於幽暗處築小室神,謂之蠻宅。神形人首蛇身,不知所自始。”“桃溪”即今宜興張渚鎮,毗陵則為今日的常州。此外,婁東地區的“召蛇”習俗(46),也值得關注。在那裏,廟祝可以用白蛇之替身者的身份為人看病。那裏的人們也認為家蛇不得打死或趕跑,因為相信它是保護家宅的,一旦家蛇搬家,主人就要敗家了。
浙江杭嘉湖一帶的農村,同樣也有以“米粉蛇”及團子祭供米囤、家蛇之類的習俗。在無錫,鄉民也說有一種蛇會用蛇鱗把富人家的米運到窮人家,叫“蛇富米”或“蛇盤米”。若得了“蛇盤米”,一般不能宣揚。(47)若發現蛇盤在自家屋簷下,不能驚動,更不能打死。如長時間看不見家蛇,人們就會擔心它是不是離開了自己家。在關於西湖的民間故事《白娘子》中,敘述說雄黃酒使白蛇現形,嚇壞了許仙,白娘子則笑著解釋說:“諒來是‘蒼龍’現形了。這正應著我家生意興旺,添子加孫。可惜我那時辰困熟了,不然,一定要點上香燭拜拜它。”此故事為新近搜集,多少也能反映當地現存的一些民俗觀念,此類觀念大概也是為吳方言區域的人們共同享有的。
不少研究者常引用南蠻“蛇種”之類的文獻,傾向於將中國東南地區的蛇崇拜理解為“圖騰”遺存。但若考慮到類似“米挖不完”之類的俗信,甚至還有將家蛇亦稱“大仙”、“狐仙”的情形,可以說南北之間大概曾有過種種民俗文化層麵的交流互動,而這個過程也已有了頗久的曆史。有證據顯示,大約自明清時起,“狐仙”信仰從北方逐漸向南方擴散(48),並在江浙、廣東、安徽、四川等地均有頗為廣泛的傳播,但作為一種民俗宗教的“四大門”卻基本上仍主要集中在北方各地。
在老北京,除李慰祖記錄的“四大門”外,還有“五大仙”及“五大家”之類的說法(20)。舊時,信奉狐、黃、白、柳(即蛇)、灰(鼠)“五大家”的人家,每每在自家北房後麵以磚石砌出小祠,為其設立神位。也有僅書“大仙爺、二仙爺、三仙爺之位”,並無確指的情形,神位前通常也隻供“淨水碗”,較為簡陋。此種民間信仰,常被自命正統的宗教貶為“邪信”。“五大門”究竟是哪五種動物,說法不一,除“四大門”四種外,或加兔子,或加老鼠。據說,老北京許多居民家中供奉的“狐仙”除享受主人的煙火食物外,它們都由城東門的“狐官”管轄(21)。老北京附近多數農民的庭院裏,過去都曾可能有供奉狐仙的神龕。若農民或其家庭時運不佳,通常能從狐仙那裏獲得撫慰。民間的狐仙故事,常與道教有著很深關係,道教中據說有稱為“法官”的特殊人物,能夠降伏和驅除狐仙,而泰山娘娘或泰山女神則被認為是狐仙的保護神。通常認為,狐仙的天敵乃是雷公(22)。此外,民間還傳說,那些總不換衣服卻又很幹淨的女子,往往就是由狐狸幻化的。據陳永齡對平郊村一帶廟宇宗教的調查(23),“四大門”既有被“香頭”“頂”著以發揮靈驗的形態,也有在廟宇一角設神龕接受膜拜的形態。
在山西省的農村和山區(24),民間俗信認為,千年得道的老狐狸能通靈知世,為人消災治病,給人帶來福禍,故信奉者頗多。人們常把狐狸稱作“狐仙”、“胡大仙”,一般不直呼其名。碰到狐狸,常以為是某種征兆。狐狸跑到家裏,則奉若神明,不予傷害,立即雙手合十作敬奉狀。過去,很多村莊都有專為狐狸立的廟,一般稱作“胡仙廟”、“大仙堂”,與山神、土地神等同時祭祀。有時,還把狐仙神位附於各大廟中,不塑其像,僅立一木製牌位,上書“胡仙”、“胡大爺”之類。
山西有的村莊幾乎每戶都信奉狐仙。特別是家中有人患精神或心理類疾病,哭笑無常,即民間所謂“邪病”者,更需供奉胡仙以求保佑。有一種說法是狐仙主命,能幫人消災治病。若求之有靈驗,便一定要到廟裏掛紅懸匾,還願於狐仙。據說狐仙的生命力極強,故不少家庭便為每個子女都供奉一個狐仙,俗稱“本命狐仙”。小孩初生時就要供上,生男供女狐仙,生女則供男狐仙,以求陰陽和諧。男女婚嫁之後,再把所供之狐仙改為男女雙座。人死,一般還要把狐仙牌位焚燒或裝入棺材一起下葬。無獨有偶,據1934年鉛印本《萬全縣誌》記載,幾乎相同的“本身狐仙”風俗,亦見於河北省萬全一帶地方。不過,在大部分地區,與“本身狐仙”相對應的,則是所謂“保家仙”。(25)
忻州地區有些人家信奉的“家神”,被叫做“大仙爺”,若家中設有其神位,春節期間則須隆重祭祀。(26)舊時,所謂“大仙爺”乃是狐狸(狐)、黃鼬(黃)、刺蝟(白)、蛇(柳)、老鼠(灰)五種動物的總稱。但在忻州,“大仙爺”往往又特指“狐仙”,其形象乃是正中端坐的白須白發的老兩口,旁邊一男一女二位侍童。近年來,在五台縣東冶鎮、定襄縣河邊鎮、原平縣南白鄉等地,“大仙爺”信仰又有一定的恢複與發展。當地一般是將“大仙爺”神像畫在一塊一米見方的白布上,其上寫清姓名,如“大仙爺”、“大仙娘娘”或“胡爺”、“胡娘娘”,有時候,往往還畫有其他各種佛道雜神。鄉村一般把“大仙爺”供在房間裏屋,且往往是無人居住的房間(27),春節期間從臘月二十三到二月初三,要與天地爺、土地爺、灶君爺等眾神一起送走或接回,屆時總要擺供、點燭、焚香、磕頭、放炮,以為祭祀。一年中每逢年節則一定上香。“大仙爺”發揮的功能主要有照護全家、醫治疾病(尤其是醫院也無能為力的疾病)和排憂解難。
山西民間的巫婆、神漢,不少也奉狐狸為仙,聲稱為人治病有賴於仙。民間廟中如塑狐仙之形體,通常都著清代服飾,此俗一直流傳至今。當然,還有很多民間傳說,往往都把狐狸與無形無聲的靈魂、精靈相聯係;傳說狐仙常扮作老翁、老太太或美女、美少年,遊戲於人間,犯者必遭報應。在有些地方,還同時供奉黃鼠狼,恭稱“黃仙”、“黃大仙”。
蛇被認為具有靈性和神秘的力量,也是“仙家”之一。山西一些地方的民間尊稱其為“山神”、“神蛇”、“小龍”、“神蟲”等,一般也不直呼其名。人們相信,若對蛇有所冒犯,將影響家庭的興衰吉凶。如晉南一帶,蛇被認為是“仙”,能保佑人們,見之大吉大利、至福至利,一般要恭敬相送,或以泥土蓋住,或放到廟堂之中。清明節和春節時老百姓蒸製的“供獻”,每每就有盤蛇的形象,其口中含棗,常供在祖墳或財神、灶王爺之處,祈禱多福、多壽、多子。民間認為,蛇也有“吉”、“凶”之分,以黃蛇為最吉,有紅點者則凶。但無論如何,都禁止打殺。在呂梁一帶,蛇被認為是財神,碰到就意味著要發財。此外,有些地方還視宅院內的蛇為“土神”,見了要燒香敬紙相送,絕不傷害。(28)正是由於存在著深厚的民間基礎,時不時也就會出現“蛇神”顯靈之類的謠傳或事件。如山西河津縣東辛封村的九郎廟,據說於1989年7月就曾出現了蛇神顯靈的事,一時香客如雲,鄉民紛紛前來燒香磕頭,求蛇神保佑發財、平安。
在山東省各地(29),民間認為最有靈性的動物當推狐狸和黃鼬,它們一向也是被視為“仙家”予以敬奉的。民間對狐狸一般忌直呼其名,通常稱為“胡仙”、“老胡家”,或根據其性別、年歲、職守等,分別稱為“胡大姑”、“胡三太爺”、“胡老師”等。有些巫婆、神漢的家中,常設佛龕以供奉胡仙,或聲稱仙家附體,為人論說休咎,化解疑難。有些老太太或中年婦女若有什麽煩難問題的困擾,常會到狐狸出沒處進香許願。舉凡古建築遺址、古樹殘骸周圍的洞口之類地方,就有可能被認為狐仙出沒,故經常香煙繚繞,供品滿地。偶有靈驗,則需還願,或送去小衣服、小鞋,或供以油條、饅頭、糕點,或掛旗掛紅等。洞口周圍的一些樹上,往往也掛滿了大大小小的紅布,有的還寫有“感謝胡老師,讓我考試及格”之類字樣。
山東民間認為,狐狸有靈性,能予人禍福,年久日深還可成仙得道,變換人形。它若對人有何要求就應予以滿足,否則,將會受到報複;若滿足了它,自然也會有回報的酬謝。有一種俗信或口碑是說,大年夜包的餃子若有失落,便相信是得罪了胡仙,被它搬走了。或說如得罪了胡仙,餃子下到鍋裏,也會變成驢屎蛋。對於那些神經錯亂、行為失常、大哭大笑、胡說八道的人,常解釋為胡仙附身,得燒香燒紙,拜送胡仙才行。同時,還要反省一下什麽地方有所得罪,以便補救。所以,人們一般不僅不去傷害狐狸,反而會求它降福消災。黃鼬(黃鼠狼)則被人們稱為“黃仙”、“老黃家”,對其的信仰與狐狸大體相似。過去,“胡仙”和“黃仙”的信仰較普遍,現在在部分地區依然流行。
刺蝟和蛇,舊時也被當做“神蟲”或“聖蟲”。據說,它們到誰家,誰家就添財,傷害它們相當不利。在膠東農村,草垛和糧囤裏若有刺蝟,人們就相信草會燒不完,糧會吃不完。屋梁上有蛇,即認為是“錢龍”,主家運興旺。春節時,人們用麵做成大小各異的刺蝟和蛇,或爬或盤,口含一種製錢和紅棗,稱為“聖蟲”。其大者供奉於財神、灶神前的神案上,小者放入米缸、麵缸、糧囤、錢櫃和衣櫥裏,以寄托財物增多,使用不盡的期望。山東有的地區稱蛇為“小龍”,以為有蛇的房子吉利,蛇若離開誰家,誰家就將衰敗或災禍臨頭。因此,見蛇一般都不傷害。小孩怕蛇,若見了蛇,老太太就會口中念叨:“錢龍啊,快回家去罷,別嚇壞孩子。”此外,黃河沿岸的人們,還把一種黃色小蛇稱為“金龍大王”,汛期來臨時舉行祭祀,求大王保佑不發洪水。
在甘肅省的慶陽地區,人們在自家莊院裏偶然遇見了蛇時,不能驅打,反認為它是“神”,是“莊主”,要燃香焚表(黃紙),請“老人家”退回洞裏。(30)民間相信若把蛇打死,則必遭報應。民間俗諺還有“千年黑,萬年白”的說法,是指蛇老了要成精,這些黑蛇、白蛇的神力遠非一般蛇所能比,它暗通天機,可呼風喚雨、懲惡揚善,甚至興妖作怪。有些人相信,家裏的財富、人丁和事業,以及四季是否平安,都取決於“宅神”(蛇)的去留和強弱。
河北省一直是“四大門”之類信仰頗為流行的地區,甚至還對周邊地區產生過一些影響。據《內蒙古日報》1996年2月4日報道:包頭市東河區居民田某一家四口,於1995年9月10日淩晨跳樓自殺。(31)據事後調查了解到,十多年前,田某父親生了類風濕關節炎,苦於久治不愈,後由人引見,田某回河北老家一老太太處求過“仙”。從此,全家便供起“狐仙爺”。田某妻子死前曾對人講,神上了她的身,她跟上狐仙爺了。田某也說過類似的話。後來,人們在其家廚房的壁櫃內,發現了上中下三格分別寫著“天”、“田”、“地”三字的神龕,並供有一個神位及月餅之類的供品。
20世紀20年代末,李景漢先生主持定縣調查時,曾於1930年對全縣各村的廟宇作過一個統計,其中就有“仙姑廟”三座,“狐仙廟”二座。(32)據說當時那裏的農民若得了“邪病”或重病時,家人就請一個頂大仙的婦人來治療。夜間先把預備好的屋子遮嚴,並始終不點燈;炕桌上供一些熟雞蛋和燒酒。這婦人到後,先燒香請仙,香燒完,便坐在炕沿桌旁,給大仙留著炕裏的正座。忽然有點聲響,就說大仙來了,家人忙叩頭,請大仙飲酒吃蛋。然後,由頂仙的婦人請問大仙,“某某得的是什麽病”,就聽“大仙”似說似唱地回答“這人得的病”。如此反複,一問一答,遂將所有病因、治療方法和若幹種簡易藥品,都交代得十分清楚。通常,“大仙”的聲音細弱如女子,有時還用一隻毛烘烘的手替病人按摩。(33)
據1936年鉛印本的《涿縣誌》記載,當地家家供奉狐仙,並敬書“天下財源主,七十二口仙”字樣的紙條貼上,“遇有小疾病,即雲鬧老仙。且每至秋後,各家均須安神。所謂安神者,即請不解道德經,專學安神法之道士,服道家衣,手擊木魚,口中念念有詞;備具香供,通宵達旦乃畢事”。
河北各地民間的“四大門”或類似信仰,至今依然存續不絕。在著名的槁城縣耿村,除了為數不少的狐仙傳說之外,人們還掛牌設案,焚香供肴,形成了獨特的信仰傳統。(34)此種請巫婆、神漢通過俗稱“下神”、“跳神”之類的儀式,請來狐、蛇之類大仙解決疑難、治療病患的方法,曾長期為北方民眾所接受。(35)河北還有一種“跑花園”的民間醫療儀式,那些參與“跑花園”的人,必須默記各位仙靈鬼神的形象、名字和職守,如胡(狐)姐主管人體的頭部,長(蛇)姐主管牙齒,胡姐、侯姐主管脖頸等。(36)此類儀式的基本屬性依然是仙靈附體,治病時師傅往往對患者暗示以動物征兆,帶動對方意念來祈禱相應的動物神如狐仙、蛇仙等。
在河南省洛陽一帶,蛇也被認為有非常的神力,是“蛇精”或“地龍”,切不可打。與此同時,民間有關“狐狸精”和“狐仙”的傳說也很多,如偃師一帶,就有很多狐狸精變成美女與人成親的故事(37)。在一些山區,狩獵者若連續三槍打不準,就會認為此狐狸不是“凡狐”,也就不再追捕了。各地民間涉及古樹、古墓或洞穴的傳承中,每每也有“蛇精”或狐仙、“狐狸精”之類的登場。
在吉林省民間,熱衷於“跳大神”的主要是農村的一些漢族婦女,偶爾也有一些滿族人。通常,“大神”有師傅傳授,也有“二神”擔任助手,請來的“神”主要有狐仙、黃仙(黃皮子)等,稱呼多為“仙姑”、“大爺”之類。(38)到人家裏治病,“大神”須著裝下“神”,一時瘋癲,又舞又跳,或探問“大仙”之仙山何在,或“借位”發揮,指涉衝犯,最後精疲力盡,猛地往地上一躺,附身“大仙”遂去。休息片刻後,一躍而起,旁人問剛才所為,則茫然不知。此類“跳大神”風俗,至今在一些偏僻農村仍有存續。在吉林的玄天嶺下曾有一個“狐仙堂”,依望雲山的山崖而建,其廟雖小,神通卻大,香火頗盛,天長日久,把整個小山包都熏黑了,俗稱“黑山頭”。小廟裏供著“胡三太爺”,廟外掛了“有求必應”、“心誠則靈”之類的匾額。
舊時在遼寧省沈陽,也有“五大仙”之說,一般稱為“胡三太爺”(或“胡淘氣仙”)、“黃仙”、“常仙”、“蟒仙”、“白二太爺”(兔)。巫師多在家裏設置“仙堂”、“仙家案子”(即神像)和牌位,他們中很多人最初多是因病才開始“頂奉”狐仙,為人“出馬”看病的。他們聲稱自己能超脫俗人,因供奉狐仙也能成為“仙體”。1937年鉛印本《海城縣誌》有“胡仙”條,記載當地有為狐仙立廟,叫“胡仙堂”或“大仙堂”,各廟亦多附祀者。廟中塑像,皆著清代服裝。據說在清代,北方一些縣衙門的金庫、糧倉一般也供奉胡仙,以為守衛,俗信它可驅鬼防盜。
沈陽市的遼中縣有個名叫“蘭村”的自然村(39)。該村被認為是個較開放的現代農村社會,經濟較發達,70%以上的村民達到了初中教育程度,生活水準也比較高。據調查,該村自20世紀80—90年代以來,傳統民俗全麵“複興”,很多人家供奉有祖先堂,不少還請了“保家仙”,即所謂狐仙、常仙(蛇)、黃仙(黃鼠狼)及求子的“張仙”等。村民相信,狐仙之類可保佑家宅平安、興旺發達。蘭村村民把那些以“仙家”附體方式給人看病消災的人稱為“出馬”(40),他們有些類似於以前的薩滿。經常附體的大致有“黃仙”、“狐仙”和“常仙”,此外,還有一些道教的仙。村裏的“出馬”之人似在增加,還形成了名為“香堂”的組織。據說,新人隻有得到“堂主”同意,並“注冊”後方可“出馬”。“出馬”者多為嘴皮利索,但又有些神經質的人,往往也有一些家貧體弱者。“出馬”也就是給人診治“虛病”,並預測吉凶、消災解難。那些長期服藥不見好轉的人往往就求他們看病,讓其指點迷津,看是否衝撞了神靈,並備些香燭、果品之類,在某處祭祀一番,以圖除病。“出馬”為人服務,可獲一定的錢款報酬,俗稱“壓香碗”,錢款多少由當事人自主決定,並無固定標準。村民中相信“出馬”的約占半數之多,曾去看過病、禳過災的戶數約占總戶數的40%左右。當然,村裏也有很多人對“保家仙”和“出馬”之事持將信將疑的態度。
此外,位於遼寧省醫巫閭山東南部的青岩寺,信仰“歪脖老母”為正神,但和很多地方的寺廟一樣,也是諸教混淆,在其“老母洞”旁卻有一處“龍飲澗”,傳說澗中有一白一烏雌雄兩條約一米長的大蛇,號稱“金華大仙”。澗中泉水為稱為神水,據說有防治百病之功效。(41)
實際上,類似的信仰或至少其部分的情形,或與之頗有關聯及類似性的要素,每每也見於南方一些地方。近人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誌·江蘇》,謂寧俗人家諱言狐:“家中有狐者,每逢朔望焚香敬祝,且呼之曰‘老太爺’。”另在《中華全國風俗誌·安徽》,也講到蕪湖一帶風俗佞狐:“商鋪幾乎家家設位供養,鬧市中有狐仙堂數處,笙歌祭享,月必十餘次。土人不敢直呼為狐仙,奉之為仙姑,稱之曰老太。”
在四川的走馬鎮,有的民間故事如“龍蛇”中,就體現了“修道行”的信念(42),據說蛇修道行達三十年即可變龍。有一條蛇修了二十年後被人發現,隻好在廟裏夾牆盤坐,再從頭修起。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鎮有著名的蛇王廟和蛇王信仰(43),無論其地方性多麽獨特,但蛇王之“得道”於古田、“顯靈”於樟湖鎮的傳說,依然反映了一些超越地域性的民俗文化理念。
江蘇省宜興及浙江一些地方有關蛇的民間俗信,尤其是民間有關蛇和財富之間關聯的俗信,應該引起研究者們的注意。(44)宜興人將蛇分為家蛇和野蛇兩類,分別稱為“裏蠻”和“外蠻”。據說家裏若聽到“老鼠數錢”的聲音,就以為會發財,因為這種聲音是老鼠遇上家蛇後感到恐懼的聲音。對家蛇一般禁忌直呼“蛇”名,宜興稱“蠻塚”、“蒼龍”;杭嘉湖地區稱“大仙”、“狐仙”(部分市民對“家蛇”的稱呼)、“天龍”、“蒼龍”;當塗稱“家龍”;清江稱“祖宗蛇”。據說,舊時在宜興縣城的城隍廟裏,也曾塑有“蠻家菩薩”即蛇的形象。宜興人認為,米囤及床上若發現家蛇為吉;若在簷、梁上發現則凶。當地人相信,家蛇會搬運米來,家裏有家蛇,米囤的米會自行滿出而挖不完。不過,得由專人取米,因為人多手雜,“蠻家”不喜歡。而且,切不可將鋤頭、鐵耙等放在米囤上,因為對蠻家來說,這些都是凶器。(45)米囤一般用竹篾編成的長席(稱為棧條)盤築而成,直徑、高度均可達二米;也可稻草編成,直徑一米。20世紀60年代以前,宜興農家還盛行在年底時以稻草編成“蒼龍”(或書寫“倉龍”等字樣),藏入米囤。有關“米挖不完”的說法和俗信,實在與北方“四大門”信仰中的一些理念如出一轍。
宜興人把對家蛇的祭祀稱為“請蠻家”或“齋蠻家”。各處風俗雖不盡相同,但大都選取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節、七月半、中秋節、重陽節(有少數人說,重陽為“蠻家”的生日)、冬至、除夕等節日,作為固定的祭日。家人若有病不適,或見到“蠻家”認為吉或不吉時,也可隨時祭祀。在所有祭祀中,以除夕和冬至較鄭重。祭祀時,需要有“蠻家”神(蛇)像和蒸製的“蠻家團子”(蛇形,不用葷餡)。祭祀儀式頗為莊嚴,程序是先將米囤蓋揭開一條縫,再將蒸好的米粉祭品連同蒸籠放在米囤蓋上或米囤前,把“神馬”(蠻家馬子)的上沿壓在蒸籠下,點燃線香、蠟燭,供奉酒菜、團子,訴說祈禱,最後,將紙錠和神馬一並火化。通常,此儀式由男人操持,女人觀望,但有的地方也有由女人主辦的情形。祭祀過後,家人分食“蠻家米團子”(包括米粉蛇)。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此類祭儀漸有恢複,民間出售的各類神馬中就有“蠻家馬子”。對“外蠻”即野外之蛇也有祭祀。但與祭祀“裏蠻”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儀式通常在戶外下首(即右邊、西邊)處進行,且祭品全是生的。
此類民間傳承的曆史頗為悠久,清乾隆時人吳騫《桃溪客語》卷一:“毗陵之俗多於幽暗處築小室神,謂之蠻宅。神形人首蛇身,不知所自始。”“桃溪”即今宜興張渚鎮,毗陵則為今日的常州。此外,婁東地區的“召蛇”習俗(46),也值得關注。在那裏,廟祝可以用白蛇之替身者的身份為人看病。那裏的人們也認為家蛇不得打死或趕跑,因為相信它是保護家宅的,一旦家蛇搬家,主人就要敗家了。
浙江杭嘉湖一帶的農村,同樣也有以“米粉蛇”及團子祭供米囤、家蛇之類的習俗。在無錫,鄉民也說有一種蛇會用蛇鱗把富人家的米運到窮人家,叫“蛇富米”或“蛇盤米”。若得了“蛇盤米”,一般不能宣揚。(47)若發現蛇盤在自家屋簷下,不能驚動,更不能打死。如長時間看不見家蛇,人們就會擔心它是不是離開了自己家。在關於西湖的民間故事《白娘子》中,敘述說雄黃酒使白蛇現形,嚇壞了許仙,白娘子則笑著解釋說:“諒來是‘蒼龍’現形了。這正應著我家生意興旺,添子加孫。可惜我那時辰困熟了,不然,一定要點上香燭拜拜它。”此故事為新近搜集,多少也能反映當地現存的一些民俗觀念,此類觀念大概也是為吳方言區域的人們共同享有的。
不少研究者常引用南蠻“蛇種”之類的文獻,傾向於將中國東南地區的蛇崇拜理解為“圖騰”遺存。但若考慮到類似“米挖不完”之類的俗信,甚至還有將家蛇亦稱“大仙”、“狐仙”的情形,可以說南北之間大概曾有過種種民俗文化層麵的交流互動,而這個過程也已有了頗久的曆史。有證據顯示,大約自明清時起,“狐仙”信仰從北方逐漸向南方擴散(48),並在江浙、廣東、安徽、四川等地均有頗為廣泛的傳播,但作為一種民俗宗教的“四大門”卻基本上仍主要集中在北方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