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內·笛卡爾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數學家,因認識論而著名。認識論被認為是“知識哲學”,涉及我們怎樣獲得和我們知道什麽的問題。他的認識論立場也引起了懷疑派的爭論,這些人認為,人們不能明確地知道任何事情。笛卡爾認為,懷疑論主要源自兩個問題:


    1.你如何認識事物?


    2.如何知道你真的認識事物?(也就是說,“為什麽”是個充足理由)


    要討論懷疑論似乎不太可能。隻有事情絕對合情合理,有說服力,人們才能接受它。如果你懷疑某些事,那麽他們就不可靠。


    夢——虛假的呈現


    幻覺——整體感覺上或精神上的虛假呈現


    人有可能誤解這個世界。    笛卡爾的“沉思錄”


    作者:勒內·笛卡爾


    作品類型:認識論


    《沉思錄》(<cite>meditations</cite>,創作於 1641 年)


    1.就身心的絕對不同發表觀點。


    2.身體服從於機械因果定律。


    3.心不受機械性因果定律的限製,而獨立存在。


    4.笛卡爾作出這個區分是為了說明,天主教的信念和物理科學的進步和發現二者之間是可以調和的。


    5.《沉思錄》是笛卡爾最重要的哲學工作,主要包含形而上學的教導。


    第一個沉思(大綱)


    在沉思錄的開頭,笛卡爾提出了他的懷疑論的起因:


    1.懷疑是有用的,因為它可以摒除一切偏見。


    2.懷疑體現了思想如何從感官中解脫出來。


    3.懷疑讓我們能夠懷疑某些事情,特別是那些我們曾經一度認為是真實的事情。


    論可以引起懷疑的事物


    1.笛卡爾想擺脫一切舊的見解,包括那些並沒有錯的見解,或那些還沒有被證實是錯誤的見解。


    2.凡是被當作最真實、最可靠而接受過來的東西,都是從感官或通過感官得來的。


    3.盡管感官有時會欺騙人,但是笛卡爾意識到,感官認識到的東西也有可能是合理的(例如,他坐在那裏寫《沉思錄》的事實)。


    4.我們認為是真實的事情,隻不過是夢裏的假象。


    5.我們能確定,當下的一切不是幻覺(夢)嗎?


    6.笛卡爾認為,上帝是完美的,他不會讓我們受欺騙。


    7.但是我們還是可能被欺騙。


    8.為什麽上帝盡量不讓我們遭受欺騙,而結果我們還是受騙上當了呢?


    9.笛卡爾提出了這樣一個想法:一個邪惡的妖怪試圖來欺騙人們。(可以在第四沉思錄裏找到更嚴謹的答案。笛卡爾認為,正是人對自由意誌的誤用,才導致人們犯錯。沒有足夠的證據卻自負地妄下斷言,讓自己被假象所蒙蔽。上帝不應該為人們犯的錯負責,就像他不該為道德上的邪惡負責一樣。從第一個建議來看,這應該責怪惡魔。而從這一點來看,應該責備人們自己。我們隻有按照笛卡爾的哲學標準,懷疑錯誤,真正接受真實的事物,這樣我們才能更加慎重,避免犯錯。)


    10.在“第一沉思錄”的結尾,笛卡爾繼續生活在一種懸而未決的判斷狀態之中。


    笛卡爾認為:


    1.心和身可以分離。


    2.心可以脫離身體(笛卡爾哲學的二元論)。


    3.不能懷疑的是他自己的存在。他必須存在,才能懷疑他是在夢中還是被妖怪所欺騙(至少他應該先假設他就在哪裏存在)。


    4.因此,他得出結論,人不能懷疑自己的存在,才有“我思故我在”這句話。


    第三個沉思:論上帝及其存在


    有兩個論點:


    1.首先,他很直接地詢問了關於完滿存在的“上帝”觀念是從哪裏來的?從其他的生物還是他自身?或者是不是必須先有“上帝”才能創造出這一觀念(包括對自己的觀念)?也許,讀者會對笛卡爾用西方中世紀哲學框架所給出的答案,感到迷惑不解。笛卡爾認為,”上帝“觀念比其他觀念(包括我對我自己的觀念)具有更多的客觀實在性。但是一個不夠完滿的人,不可能產生完滿的觀念。因此,笛卡爾得出結論說,他腦子裏關於上帝的想法也是上帝放進他頭腦中的


    2.第二個爭論源自他自身存在的偶然性特點,人生就像飛馳而過的瞬間,沒有人能永久地長生不老,或是產生同自己一模一樣的後代。在這一論證中有很多東西都印證了亞裏士多德(aristotel)的一個傳統觀點。但是要澄清的是,這個新論點隻是第一論點的翻版——雖然二者之間有區別,新論點需要解釋的不僅僅是偶然性的存在,或是會思考的人的偶然存在,還需要解釋的是“一個能思考且知道上帝的存在的人”原因的現實性不可能小於結果的現實性,因此一個沒有上帝完美的生物,不可能造就笛卡爾——或者其他人。   笛卡爾的觀點


    笛卡爾認為,人的有些想法天生就有,也有些是來自外界,還有一些是兩者的結合。他決定,從外界事物來考慮這些想法,找出導致這些想法和事物本身相似的原因。


    他相信外界發生的事情不是靠他想象出來的,因為火讓人感到熱,不管他喜不喜歡,熱的感覺都會強加在他身上。人性的表達方式也是如此。但是,在邪惡和美德之間選擇,本性會讓你誤入歧途,笛卡爾認為,在善惡之間,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前者。也許,我們僅僅能靠想象了解我們所知道的外界物體的存在,即使這些想法真的來自與他本身不同的外物,也還是不能證明這一點,即他本性上和某些外物相似。相反,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差異很大(隻有一個正確的)。因此笛卡爾得出的結論是,“我們不能僅僅依賴某種肯定的判斷。”    笛卡爾的“我思”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爾的名言。從法語翻譯過來的時候,“我思考,所以我存在”的意思隻是“我思考,所以我是個思考者”。這裏的“我在”是由“我思”推理而來,這僅僅是知道我存在而已。


    這是知識,但不是現實生活。最基本的事實不是我想什麽,而是我活著,這其中也包括那些活著卻沒有思考的人,盡管這種人也許不算真的活著。上帝啊!當我們要把生活與理智結合起來的時候,矛盾多麽大啊!


    事實是“我在,故我思”——“我存在,所以我能思考”,雖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思考。有意識的思考不是比有意識的存在更高一層嗎?沒有自我意識,沒有人格主體在場,這樣單純的思考可能嗎?有不帶情感的知識嗎?沒有一種物質是不帶感情的。難道我們不是在感知和意願中,感覺到想法,感覺到我們自己的存在嗎?


    笛卡爾方法論的缺點是,一開始就將自己從自我中趕出來——屏除笛卡爾,屏除真正的人、有血有肉的人、想長生不老的人。其目的是為了成為單純的思考者——也就是,把自己分離出來,抽象化。但是真正的人終於回來了,把自己投入自己的哲學懷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活的藝術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小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小龍並收藏生活的藝術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