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毅傳書的故事


    《神雕俠侶》裏有個絕情穀,絕情穀穀主公孫止因為救了小龍女,所以就逼著小龍女嫁給自己;而唐傳奇《柳毅傳書》裏的柳毅,卻也是因為救了小龍女,所以就逼著小龍女不準嫁給自己。


    這世事真是無奇不有,用小品裏範偉的那句名言說,就是“這人跟人的差別,怎麽就這麽大呢?”


    那麽,柳毅為什麽會在萬事俱備,東風也不欠的情況下,卻拒絕了小龍女的愛情呢?是他不愛小龍女嗎?如果是的話,他為什麽又最終娶了那位冰清玉潔、美麗芬芳的小龍女呢?


    當然,《神雕俠侶》裏的小龍女和《柳毅傳書》裏的小龍女並不是一個小龍女,但巧的是,兩個人的名字都叫小龍女,而且兩個人在婚姻與愛情裏所經受的迷茫與痛苦開始時也有幾分相像。


    金庸筆下的小龍女本是個不諳世事的純情女子,因為她是在古墓裏長大的,所以當他突然不想做楊過的師傅,而想做楊過的妻子的時候,她覺得這種改變就是順理成章的,全然不用管世人的眼光與非議,哪知道世人的唾沫星子就能淹沒他們這段純真的愛情,於是她隻得離開楊過,流落到絕情穀,在傷病迷離之際被那個一開始看上去還不錯的男人公孫止給救了。


    《柳毅傳書》裏的小龍女也是個不諳世事的純情女子,因為她是真的龍女,是洞庭湖龍王的小女兒,她被嫁給了涇水龍王十太子。可惜這個龍王十太子生性風流,娶妻之前外頭就有不少相好,娶妻後不單沒有洞過房,連碰也沒有碰過她。小龍女獨守空房之餘,又被公公婆婆欺負,堂堂龍女,隻能成天帶著羊群到江邊放牧。你可以想象一下蘇武牧羊的淒涼,和小龍女牧羊一樣。周遭水族禽鳥懾於涇水龍王的威勢,誰都不敢為小龍女傳書回家求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她碰到偶然路過的柳毅。


    柳毅的出場,《柳毅傳》裏交代是“應舉下第”,回鄉過程中路過涇水之濱。也就是說他和我們上回講的於祐一樣,又是一個高考落榜生。正所謂傷心人獨有懷抱,心情鬱悶的柳毅正一個人踏著故鄉的雲走在回鄉的路上,這時候他遇見了那個正在河邊放羊的小龍女。


    據說小龍女長得很漂亮,傳奇裏說她是“殊色”,但柳毅看到的卻是“蛾臉不舒,巾袖無光,凝聽翔立,若有所伺”,也就是柳毅從小龍女的神色裏看出的是她的傷心與怨懣,這時候的柳毅就上前搭話了。


    請注意,在生活裏,我們對於路上偶然遇到的陌生人是不會隨便去搭話的,一是自衛心理告訴我們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二是社交心理告訴我們主動跟陌生人搭話不禮貌,太輕浮。難道作為知識分子的柳毅不懂這個道理嗎?我想,柳毅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但這裏要注意的是,這時的柳毅不是高中進士、衣錦還鄉、春風得意馬蹄急的柳毅,這時的柳毅同樣是一個獨有懷抱的傷心人,他看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小龍女,同情之心,油然而生,這才上前搭話,這說明柳毅與小龍女的結識是有著情感基礎的。因為在後麵很長的一段情節裏,小龍女與柳毅的感情並不是故事的主線,所以在故事開頭的相遇裏設置一個情感共鳴的伏筆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小龍女在柳毅的詢問下,哭訴了她在丈夫家裏所受的悲慘遭遇,尤其是有苦沒處訴,跟娘家人又聯係不上,一個人遠嫁他鄉,抬起淚眼來,那叫一個舉目無親,這份苦楚,實在不知道跟誰講好。今天,突然有個人主動問她,小龍女不由得一場哭訴,即便這個書生幫不上什麽忙,宣泄下心裏的情緒與壓力也是好的。哪知道,這個普普通通、貌不驚人的凡人柳毅,聽完之後是義憤填膺,不由得動了俠肝義膽,這時候柳毅說了一段話,很有特色,他說:“吾,義夫也。聞子之說,氣血俱動,恨無毛羽,不能奮飛。是何可否之謂乎!”就是說我是個有義氣的男子漢,聽了你的話,心中是氣憤難平,恨不得肋生雙翅,立馬飛到洞庭湖去給你娘家報信。雖然沒翅膀,但這個信我是一定要幫你報的,也就說我是一定要幫你脫離這個苦海的。


    說完這段話,柳毅就踏上了一段郵遞員的道路。也正是這個決定,為柳毅編織了一個義務郵遞員的幸福生活。


    我們說一個男人在女人悲傷的眼淚麵前,是很容易激起那種男子漢的責任感的。但說是一回事兒,做又是另外一回事兒。做語言的巨人很容易,做行動的巨人可就難了。柳毅去報信,至少麵臨三個難題:


    第一,此去洞庭湖路途遙遠,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成語叫涇渭分明,就是指涇水與渭水,那地方可是在陝西,而洞庭湖在湖南湖北,那時候可沒有火車飛機,一日真的可以千裏,小龍女自己也說“洞庭於茲,相遠不知幾多也!長天茫茫,信耗莫通”。看來這段路通信是很難的,作為一個郵遞員,柳毅他將開辟一個全新的長途快遞線路。


    第二,我們說小龍女她畢竟是神仙,她自己也不能傳遞信息回家,而周圍水族禽鳥那麽多蝦兵蟹將,那麽多成精的老烏龜,也就是“中華鱉精”們都不敢幫她報信,那說明他們都怕涇水龍王對他們的報複與迫害,那說明這個信不是一個郵遞員想傳遞就敢傳遞,就能傳遞的。也就是說柳毅挑了這個事,那是要冒著涇水龍王報複與迫害的危險的。


    第三,就是柳毅是一個凡人,是否有能力參與神族之間的恩怨呢。俗話說人鬼殊途,天人殊途,柳毅和小龍女根本就不屬於一個生物群落,根本就不在一個生物鏈裏,你知道踏入了神族的恩怨會有什麽樣的後果?會有什麽樣的報應?這都不知道。也就是說柳毅傳遞這封信,考慮的隻是如何將小龍女解脫出困境,而對自己有可能麵臨的後果全然不予以考慮,這叫什麽?這就叫“鐵肩擔道義”。說到底,就是男人的這種品格鑄就了這段傳奇,鑄就了一段愛情。


    說柳毅曆盡艱辛來到洞庭湖,按小龍女教他的方法,在一棵大橘樹下,“易帶向樹,三擊而止。”然後有人出現在水波間,指引了水路讓他前往龍宮。清朝的孔尚任在《桃花扇?修禮》中說:“舌戰群雄,讓俺不才;柳毅傳書,何妨下海。”也就是說柳毅的下海傳書在後人的眼裏那就是一種膽氣。所以,在龍宮裏他才表現出了一幅不卑不亢的姿態。


    說他不亢,是說他麵對小龍女的爹,洞庭的龍王,這是一個仁厚的長者,在得知女兒受的苦之後,在柳毅麵前當即就表現出一個慈愛父親的傷悲來。說老龍王看完女兒的信後,“以袖掩麵而泣曰:老父之罪,不能鑒聽,坐貽聾瞽,使閨窗孺弱,遠罹構害。”用現代話說就是都怪我害了我的寶貝女兒啊,我以為這門親事門當戶對,哪知道是把女兒送入火坑,是我親手葬送了女兒的幸福啊!從這話不難看出這個老龍王和我們在哪吒鬧海裏看到那些龍王是完全不一樣的,他當著郵遞員的麵讀女兒的信,一點都不避嫌,這說明老龍王很坦蕩;讀完信又當著郵遞員的麵哭訴信的內容,並當麵深刻自責,把女兒不幸生活的責任都攬到自己的身上。我們知道,結婚的事,幸福不幸福,那簡直就是撞大運,況且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又不是像祝英台他爹一樣把女兒逼著嫁出去的,女兒的苦難確實讓人同情,但又怎麽能把責任怪到這位慈愛的父親身上呢?所以,連李朝威最後都說,洞庭龍王是“含納大直”,就是一個有涵養的忠厚長者。麵對這樣一個有真性情的長者,柳毅表現出的姿態是尊敬與安慰,也就是不亢了。


    不卑則是指對另外一個人,也就是洞庭龍王的弟弟,小龍女的叔叔,錢塘君,也就是錢塘江的龍王。但這是一位下崗的龍王。為什麽下崗了呢?是因為這位龍王脾氣相當得暴躁。據洞庭龍王交代,說大禹治了九年的洪水,就是因為他一怒而造成的。為了襯托錢塘君的暴躁,傳奇裏設計的他的出場也很有意思。說老龍王把小龍女的信給大家看了之後,“宮中皆慟哭。”老龍王聽見,突然想起來,自己先不哭了,趕快對左右說:“疾告宮中,無使有聲,恐錢塘所知。”就是快讓大家別哭了,驚動了錢塘君,讓他知道了這回事兒,那可不是好玩的,也就是以他的脾氣,不知道會幹出什麽來呢?果然,老龍王的擔心不無道理,正說著呢,突然“詞未畢而大聲忽發,天拆地裂,宮殿搖簸,雲煙沸湧。俄有赤龍長萬餘尺,電目火舌,朱鱗火須”而出,盤旋了一下,然後“雨雹一瞬而下,乃擘青天而飛去”。一條長有萬餘尺的赤龍驚天動地地飛出來,又驚天動地地飛走了。說柳毅畢竟是凡人,當時看了“大恐,蹶撲於地”。就是嚇得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過了半天,說錢塘君已經解救了小龍女回來,這時候他變化了人形來謝柳毅的傳水之恩,柳毅這才看到原來錢墉君是個氣宇軒昂的帥氣男人。這時候老龍王問他,你這涇水一戰殺了多少人啊?


    錢塘君輕描淡寫地說:“六十萬”。


    問他毀了多少莊稼啊?


    “八百裏”。


    老龍王又問他我原來那個女婿呢?


    回答也隻有三個字:“食之矣”。也就是給我吃了。


    三句回答就可以看出,這個錢塘君不僅暴躁,而且是個非常決敢之人,這種人要拿了主意,你就別想輕易地改變他,而且他的威力還是那麽非凡,柳毅麵對他時,又該會是怎麽樣呢?


    說老龍王為了感謝柳毅傳書之恩,一定要留柳毅在龍宮小住。柳毅不好拒絕,隻得留下。在招待晚宴上,見到了被解救回來的小龍女。兩個人自有一番敘舊。


    話說到了第二天,這個錢塘君請柳毅吃飯,在酒席上錢塘君以他那雷霆萬鈞之勢就向柳毅提出來要把小龍女嫁給柳毅,沒想到這時候那個曾經被錢塘君嚇得一屁股坐在地上的柳毅,突然一屁股從椅子上站了起來。他嚴肅地對這個連玉皇大帝都頭痛的錢塘江的赤龍說:“誠不知錢塘君孱困如是”。就是說,我不知道原來錢塘君竟是這麽地沒有見識。我救小龍女是出於道義,這是一個男人的本分,況且因為我的報信,涇水十太子被你生生地給吞了,涇水的蝦兵蟹將傷亡六十萬,當地的百姓遭罪八百裏,我怎麽能用這些人的苦難來換我柳毅的幸福呢?我雖然在你錢塘君麵前,力不足以撼山嶽,但士可殺不可逼,你的威勢卻也是嚇不倒我的。


    一番義正嚴辭,竟將錢塘君說得慚愧起來,連連向柳毅道歉。這就是柳毅的不卑。


    遇權勢不卑微,遇孱弱不亢直,這就是男子漢大丈夫所說的不卑不亢,柳毅是真的做到了,再加上他不畏險阻,言而有信,所以後世“柳毅傳書”這個詞就成了不畏艱險,救人於危難的常用的典故。


    但如果從這個典故隻解讀出樂於助人的意思,我覺得那無疑是相當遺憾的,就像最後在拒絕錢塘君的提親之後,在龍王珍珠寶玉的重謝之下,柳毅孤身離開了龍宮這個結局,我覺得也是相當遺憾的。


    當然,我想當事人也未必就覺得不遺憾。


    對於小龍女而言,好不容易脫離一個可惡的男人,卻又錯過了一個可愛的男人,人家說失之東隅,得之桑隅,她是即失之東隅,又失之桑隅,確實是一個充滿悲劇的女人了。


    對於柳毅來說,娶龍女為妻未必就純屬是道義上的愛情,開始我們也分析過,柳毅之所以肯為小龍女傳書,是因為兩個人同是天涯淪落人,是有著共同的情感基礎的。況且經過這一番事後,兩個人的共同語言就更多了,一個是人間好男兒,一個是水底小龍女,完全可以演繹一段人魚公主或者藍色生死戀嘛。結果這個柳毅一衝動,倔脾氣發作,本來是衝著錢塘君去的,結果卻把自己的幸福給堵死了,所以說“衝動是魔鬼”嘛。


    對於老龍王來說,乘龍佳婿就在麵前,彌補女兒過去苦難的將來幸福就在眼前,自己不來提親,讓自己那個成天捅婁子的弟弟來提親,這在下棋裏,那絕對叫是出昏招了,結果一招錯,滿盤皆輸,在柳毅走後,他大概又要埋怨自己“是我親手葬送了女兒的幸福啊”!


    對於錢塘君來說,他是千鈞的力氣,泥牛入海,滿腔的熱情,用錯了地方。這小龍女出嫁之後,這麽多年沒人敢來報信,這個柳毅敢來,就說明他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主,這種人本來就吃軟不吃硬,你拿著吞涇水十太子的那股勁兒來跟他提要求,還不如一口也把他吞了算了。說理你就更說還過他了,柳毅這種人,他能插手神族的恩怨來做傳書這件事兒,說明他自身的精神與信念是獨特而堅定的,換句形象點兒的話說,就是柳毅精神世界的小宇宙不一定比你錢塘君差,你靠唬他和嚇他那絕對是南轅北轍,適得其反了。所以說,本來柳毅與小龍女未必就不是你情我願的,但卻被不知不覺擰了過去,你說不是遺憾又是什麽。


    當然,生活裏有些遺憾也未必不是件好事兒,隻要不是終生遺憾就行。好事還需要多磨呢,這磨的過程中,也就難免會有些遺憾。


    話說柳毅離開了龍宮,拿著他在龍宮獲贈的寶貝,迅速發家致富了。沒多久也就在人間娶了老婆。過了幾年,相繼娶了兩位夫人都去世了。這時候有人介紹了一個姓盧的女孩兒,柳毅一看就很喜歡,因為她長得就像當年的小龍女。柳毅跟她說當年傳書的事兒,哪知道姓盧的女孩兒聽完了笑著說,你騙我的吧,人間哪會有這樣奇怪的事呢?這就像楊過在絕情穀裏找到了小龍女,小龍女這時候已經決心不認楊過,就說自己性柳,楊過不像柳毅這麽笨,一聽就明白了,說姑姑為什麽要姓柳呢?噢,是因為我姓楊啊。但柳毅就沒楊過這麽精,聽說並不是小龍女,隻得長歎一聲,無奈何,但至少可以從盧姑娘的身上看到自己當年初戀的影子,兩個人也就結婚了。等過了兩年,生下孩子來了,這位盧夫人,才吐露實情,說我就是小龍女,當初不肯承認,是怕你和在龍宮一樣,還不要我,如今有了孩子了,才敢對你吐露實情。柳毅一聽這話,大為感慨,說其實當初我哪是不喜歡你呢,一是當初是因為救你而害了那麽多人,再娶你實在有違我心中的道義精神。另外,就是你叔叔盛氣之下提親,我當然不能屈服。要不然,我又怎麽會不娶你呢?


    小龍女一聽,心裏這個冤啊!心得話,親愛的叔叔和老爸,沒聽說過一句話叫“我選擇,我喜歡”嗎?你們操得什麽心啊,我這幸福,差點兒又讓你們的包辦婚姻給毀了。幸好,有情人終成了眷屬,據說柳毅最後隨小龍女入了仙界,長生不死,永浴愛河去了。這就是一個義務郵遞員的最後的幸福生活。


    說到柳毅對愛情的這個態度,我不由得還想多說幾句,其實我覺得柳毅太迂腐了。愛情與道義是沒有關係的,柳毅和我們生活中許多人一樣,總是把太多的社會責任感強加在情感生活之中。他並不是不愛小龍女,卻因為覺得這樣是占了涇水十太子的便宜而錯過了自己的真愛,這種思維方式未免偏激了些,極端了些。當然,這體現了柳毅品德很好,境界很高,所以為了再拔高些柳毅的境界,到了某些地方戲裏,甚至改成了柳毅是在上京趕考的路上,遇到了小龍女,為了幫助小龍女,他毅然放棄了決定自己人生的“高考”。更離譜的改編是大躍進的時候,《柳毅傳書》被改編成地主壓迫農民,農民心懷憤怒卻苦無對策,柳毅揭露剝削關係,領導農民清算地主,龍女和柳毅的愛情也因此建立在了受壓迫的階級感情基礎上。看完戲後,編劇問當時在場的作家趙樹理戲怎麽樣,趙樹理突然反問:“柳毅入黨了沒有?”編劇聽了一愣,趙樹理又說:“柳毅同誌覺悟這麽高,是該討論他的入黨問題了。”旁邊的人明白了他的意思,不禁哈哈大笑。我覺得趙樹理回答得很妙,他是在說,如此插入階級鬥爭,無限拔高柳毅的形象,那就叫強奸民意,或者叫強奸民間故事。事實上,雖然那個編劇糊塗,但也是柳毅給了他可乘之機,誰讓柳毅在愛情麵前,在真愛麵前,當初要表現得那麽“高、大、全”呢?


    要說被人為拔高的不隻是些人物形象,還有愛情本身。比如說唐明皇與楊貴妃,“在天願願為雙飛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愛情誓言感動過多少後人,但我們不得不說,那是白居易的一首詩讓後人產生了幻想,真相卻往往未必如我們想象的那樣。


    請看下回: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故事——“愛了?恨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前的那些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酈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酈波並收藏五代前的那些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