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故事


    婆媳關係,大概是中國人家庭關係中最難處的一種關係。


    可有意思的是,在有些國家卻不是這樣。我曾經教過一個吉爾吉斯斯坦的留學生,聽他說,在他們國家,婆媳關係往往是家庭關係裏最好的。當然他們也有難處的,家庭關係裏最難相處的是什麽呢?你絕對猜不到,竟然是丈母娘和女婿的關係。這真是不聽不知道,世界太奇妙。我們中國人說“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歡”,可到了他們那兒,整個就顛了個個兒!


    其實我想,如果整個曆史可以重來,我倒願意像他們國家那樣。如果家庭關係中必有一種關係惡劣,那就是丈母娘和女婿好了;如果家庭關係中必有一種關係良好,那就婆媳之間好了。因為這樣,在中國數千年封建夫權社會的背景下,就會少了很多悲劇,就會有更多的家庭幸福美滿。而男人,或者說古代的大老爺們兒們,隻不過在“優裕”的社會氛圍下稍受一些委屈而已。


    我想,我這樣想,雖然會讓很多丈母娘和女婿們會罵我,但至少有兩個人會對我的這種想法表示深切的認同。他們是兩個男人:一個是唐婉的丈夫,他的名字叫陸遊;一個是《孔雀東南飛》裏劉蘭芝的丈夫,他的名字叫焦仲卿。


    這兩個男人,大概是中國古代社會深受婆媳關係之害最為深重的兩個男人。陸遊在迫於母命與唐婉離婚之後,一生於愛情一事,鬱鬱寡歡,唐婉更是因此英年早逝,這更讓陸遊終生難以釋懷。想陸遊那“細雨騎驢出劍門”的身影,該是寄寓著多少婚姻生活的蕭索與無奈!


    焦仲卿就更慘了,他眼睜睜看著自己漂亮、美麗且傑出的妻子嫁給了太守的公子,最後在悲哀與忐忑之中得到了劉蘭芝投水自殺的消息,這才安心得上吊去死。他連死都死得這麽卑微,這麽不流暢!這個男人臨死前那一夜的煎熬與艱辛,我以為該是那個時代男人所能感受到的最大的悲哀了。


    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由兩位母親一手造成的。


    慈母的手中線啊,有時也會織出一張讓子女們無法逃脫的網!


    陸遊的母親我們先不去說她,後麵自有機會去說,我們先來說說《孔雀東南飛》裏的焦母。


    焦母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呢?


    焦母一出場就是在訓兒子,但說的卻是兒媳。他對兒子說兒媳劉蘭芝“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這段話裏應該有三層意思:第一,這個兒媳很不像話,我已經忍她很久了;第二,東家有個非常好的女孩,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可以取代劉蘭芝的位置;第三,既然有替補隊員,劉蘭芝表現又不好,你當然應該換人了,所以現在就可休了她。


    聽上去焦母這段話還是有一個分析過程的,這是不是說焦母也還是比較理性的呢?


    下麵緊接焦仲卿表示了抗議,說要休了劉蘭芝,別的人我也不會娶的。說老實話,這種抗議還隻是一種弱弱的抗議,但焦母一聽,“槌床便大怒”,也就是敲著床邦子大聲地罵:“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意,會不相從許!”就是說“你個不孝子怎麽敢幫著老婆說話。我告訴你,我主意已定,你休也得休,不休也得休。”


    後人解讀這個故事時,都認為到這兒,焦母露出了霸道的猙獰麵目,那完全是一種強權的姿態,就像是當年美帝國主義施行的大棒政策,要活活地棒打鴛鴦了。


    事實上,這裏焦母確實看上去很凶,很霸道,但也要注意兩個客觀事實。第一,這是整首《孔雀東南飛》裏焦母最凶的地方了,之後她的出場氣勢一次比一次弱,最後甚至用得都是非常可憐的哀求語氣,所以總的來說,她這裏的凶不過是偶爾露崢嶸罷了。第二,要知道焦母的這種很凶、很霸道的語氣不是跟媳婦說的,而是跟自己的兒子說的,一個母親對自己親手拉扯大的孩子說話凶一點又有什麽好奇怪的呢?所以據此把焦母說成好象是舉著大棒的霸權主義的樣子,我覺得還是有些不妥的。


    那麽,焦母在這一次高調出場後的表現又是怎樣的呢?我認為《孔雀東南飛》裏寫到焦母的地方總共有四處,三處是明顯的,這個大家都知道;還有一處是隱性的,一般人沒有注意到。


    哪四處呢?


    第一處,就是我們剛剛講的高舉大棒政策的出場;第二處,是劉蘭芝被休後,向她告別,所謂“上堂謝阿母”,說了很多好聽的話,但都是好聽的反話。焦母的反應呢,竟然是沒有回答,隻是“母聽怒不止”。也就是焦母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但是她生氣歸生氣,卻沒有反駁,這裏體現出她跟媳婦和跟兒子講話時不同的麵貌;第三處,最可憐。當兒子焦仲卿知道劉蘭芝另嫁他人要自殺的時候,他有一段跟母親的告別,當他說到“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後單”的時候,焦母一聽,立即表現出一個母親的悲哀來,“阿母得聞之,零淚應聲落”,她是邊哭邊說,邊說邊哭,她對焦仲卿說:“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東家有賢女,窈窕豔城郭。阿母為汝求,便複在旦夕。”和所有一般的母親在這種情況下的表現一樣,她先是說你也是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孩子,那前途應該是登台拜相的,你小時候不是經常說長大想當什麽什麽的嗎?怎麽能為一個女人,拋棄人生的誌向,還要拋棄你媽我呢?上次我跟你說的那個東家的秦羅敷,一定不比劉蘭芝差,我馬上就幫你去下聘禮求婚。說老實話,這個母親一點兒都不了解他的孩子,到這時候,她念念不忘的還是東家的秦羅敷。但她以為她了解自己的孩子,這跟所有的母親都一樣!到這裏的焦母已經顯得非常可憐了,甚至多少有些讓人同情了。


    一般人以為焦母在全篇的出場隻有這三處地方,其實不然,還有一處隱性的出場,對表現焦母這個人物也很關鍵。


    第四處,也就是全篇結束的時候,焦仲卿與劉蘭芝雙雙殉情而死,最後“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注意這裏體現出的是焦、劉兩家的後悔。劉家不知道是誰的主意,因為這時候劉家的人口還比較多,但焦家一定是焦母的主意。因為焦家這時候就剩下焦母和焦仲卿的一個十二三歲的妹妹了。所以焦家求合葬的一定是焦母,既然是“求”合葬,說明第一,焦母後悔了;第二,她對兒子兒媳之間的感情,這時候應該有了深刻的理解。雖然此時已經為時已晚,但這也表現出焦母並不完全就是個簡單粗暴、不通人情的母親。事實上,這個世界哪有一個徹頭徹尾的粗暴而不通人情的“母親”呢?


    有人會說,看你這意思,是要為焦母翻案。其實,翻案談不上,焦母一手造成了焦仲卿與劉蘭芝的婚姻悲劇,這是毋庸置疑的客觀事實。我們分析焦母在這個事件中的心路發展曆程,隻是為了要讓今天的人們好好地從這個悲劇裏吸取經驗教訓,看看怎麽樣能夠以史為鑒,經營好我們自己的婚姻與家庭。


    我們從焦母的四次出場表現可以看出,這也隻不過是一個再也普通不過的母親,那麽她是怎麽一步步走向扼殺一段美滿婚姻和兩條美麗生命的無底深淵的呢?我們來看一下,到底有哪些原因,促使焦母對劉蘭芝這個兒媳如此不滿。我以為原因共有五條。


    第一條,當然首先就是“婆媳不合”這種中國社會固有的家庭矛盾。好像作婆婆的多年媳婦熬成婆後就一定要把那煎熬受的苦作為革命傳統傳給下一代,而作媳婦的天生就有著一種戒備心理,小心翼翼地,所以又被叫做“小媳婦”。這兩種心態都不是人與人之間正常交流的心態,所以也就不會有正常的人際間的那種良性關係。這是大環境的原因,我們不去多說。


    第二條,“沒有生育”。通過作品,我們可以看出來,在劉蘭芝被休掉之前,焦家現有人口四人,也就是戶口本上隻有四個人,戶主是焦母,然後是兒子焦仲卿、兒媳劉蘭芝,還有一個小女兒,焦仲卿的一個十二三歲的妹妹,叫什麽名字詩裏沒寫。也就是說焦仲卿與劉蘭芝“結發同枕席,共事二三年”之後,還沒有孩子,甚至也沒有身孕。在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焦仲卿家本來也是世家,可能也是有名望有地位的,焦母說他“汝本大家子”嘛,但到了焦仲卿這一代,已經人丁單薄,兩代單傳,所以做為焦母大概最著急的就是要劉蘭芝把焦家的香火傳下去,可等了三年還沒動靜,劉蘭芝一直沒懷孕,所以她就開始找碴兒,要休掉劉蘭芝,所以他在讓兒子休掉劉蘭芝的時候才反複強調,東家有女秦羅敷,條件賽過劉蘭芝。要知道劉蘭芝已經是絕色美人了,要超過她不容易了,而焦母一口咬定東家女比劉蘭芝強,明裏不過說是品德比劉蘭芝好;暗裏應該還有一層說不出來的意思,就是傳宗接代她也至少不比劉蘭芝差。作為兒子,焦仲卿在這個事情上不著急那是可以理解的;但作為母親,焦母在這個事情上著急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條,“戀子情結”。焦仲卿他爹什麽時候死的,我們不知道,但焦母一手把他和他的小妹拉扯大卻是個事實。因為從焦母對焦鍾卿說我再為你娶個媳婦,再為你張羅一次婚姻就可以看出來,這個他和劉蘭芝的婚姻就是焦母親手張羅的。在這種孤兒寡母的生長環境下,母子間的感情可想而知。而現在兒子的愛全轉移到兒媳身上去了,兒子在省城當“小吏”,也就是基層公務員,每次好不容易回家,一頭就鑽進兒媳的房間裏去了,你看故事一開頭,就是兒子從省城回來,先是在房間裏聽劉蘭芝的哭訴,“府吏得聞之”之後才是“堂上啟阿母”,這先後順序在兒子媳婦看來是很正常的,但在焦母看來,就是讓人極其惱火的,所以焦仲卿才剛跟她說我不離婚,她上來就用高壓和大棒政策把焦仲卿臭罵了一頓。這說明她也是在氣頭上,不僅是因為對劉蘭芝素來的積怨,更為這時候的劉蘭芝作為一個妻子搶了兒子本應對母親的愛。說到這兒,就要說到這個第四條了。


    第四條就是,焦仲卿的處理不當。焦仲卿作為一個兒子也是一個丈夫,夾在兩個劍拔弩張的女人中間,那毫無疑問是相當為難的。我想大多數成了家的男人都能體諒他的難處。但正因為難,所以處理起來才不能簡單,才更要講究藝術。可惜焦仲卿在這一點上恰恰處理得太沒有藝術,太過簡單。你看他聽了劉蘭芝的哭訴之後,立馬就幫劉蘭芝去找母親申訴,結果被母親一頓罵之後,他立即又跑回房間對劉蘭芝說“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就是“我是絕不想休你的,但我媽非要逼著我休掉你。”你看這兩個女人本來就水火不相容了,他還在中間當傳聲筒,用我們現代話講,他這不是挑事兒嗎?他緊接著又對劉蘭芝說:“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違我語。”就是說“你先回娘家吧”,注意這裏的讓劉蘭芝回娘家就算是正式的休妻了,所以劉蘭芝回去後就可以另外再嫁人了。焦仲卿這個糊塗蛋這時候居然說“你先回娘家,我也先回省城去上班,過不久我就回來跟你複婚,我說了這個話,你可一定要等我呀!”他最後來了句“慎勿違我語”,還透著點兒大男子主義的語氣,我覺得和他這段話配在一起,實在沒腦子,甚至實在說得讓人可笑。從他後來簡單埋怨劉蘭芝再嫁,到他決定死了還要等著劉蘭芝先死的消息,我覺得也可以看出來焦仲卿性格上的缺陷,他雖然確實是愛著劉蘭芝的,但在愛情麵臨艱難時,他除唉聲歎氣,就沒什麽辦法了。最起碼他也應該在母親和妻子之間充當一個斡旋的角色吧,但連這點他也做不到。這裏再說開來一點,我就不明白,焦仲卿為什麽不帶著全家到省城裏去住呢?要說省城的房子貴,那至少也應該帶著劉蘭芝去住,放著婆媳倆在家裏整日相對,劉蘭芝又是那麽個突出而傑出的女性,這兩個女人之間沒有矛盾才怪。那麽,我們憑什麽說劉蘭芝是個突出而傑出的女性呢?這就要說到第五條了。


    第五條,也就是最後一條,但我認為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劉蘭芝自身的原因了。在這個悲劇裏,我們說固然焦母是始作俑者,但劉蘭芝作為愛害者,自身就沒有一點兒原因了嗎?當然,我首先強調,沒有身孕絕不能算是劉蘭芝的原因,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生不出孩子,那大多數是男人的原因,況且,劉蘭芝她們住在縣裏,而焦仲卿是府吏,在省城上班,好不容易才回家一趟,那生孩子的機率本來就小。所以這雖然讓焦母很著急,但怪在劉蘭芝身上那絕對是“莫須有”之罪。那麽劉蘭芝在這出悲劇裏有什麽責任呢?總的來說,我覺得有一個地方很明顯,就是她與焦母之間嚴重缺乏溝通與交流。雖然溝通與交流是雙方麵的,但在這個故事裏,劉蘭芝要負的責任恐怕要更大一些。


    首先劉蘭芝肯定是個不一般的女性。或者說她是個女強人,至少是個女名人。我們不知道她是怎麽和焦仲卿這個小公務員結合的,但她與焦仲卿結合之前就應該很有名了。為什麽呢?她被焦家休掉這件事,才不過過了幾天,就滿世界都知道了。詩裏說她“還家”不過“十餘日”,“縣令”就“遣媒來”了。而且看來還不隻是縣裏傳開了,連省裏都傳開了。在她拒絕了縣令兒子的求婚之後,沒兩天,省裏太守就派人來為兒子求婚來了,而且太守的兒子“年始十八九,窈窕世無雙”,也就是說還是個未婚的處男,這個未婚的太守的兒子一定要娶這個結過婚又被休掉的女人,而且還像撿了個寶貝似的,這說明劉蘭芝當年的芳名一定是名傳天下,至少也應該是個公眾人物。


    其次,劉蘭芝不僅貌美、有名,而且能力還很強,詩裏一上來就交代了,她“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對於一個女子來講,可謂是全才了。尤其是她自己還講她織布的辛苦是“三日斷五匹。”要知道我們上一回講過的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裏,七仙女是天上的織女,而且運用了法力,才十日織了一百匹布,而且這還是為了賭賽,為了給董永贖身,織女可謂是盡了全力。也就是說,平均下來,織女盡全力不過一天織十匹布,而劉蘭芝平常每天都要織1.66匹布,考慮到凡人與神仙的差異,劉蘭芝的水平絕對能獲得五一勞動獎章了。


    劉蘭芝就是這樣一個有才、有貌、有名的女子,她的性格當然很獨立,甚至是有些孤傲的。你看她被休回家後,她自己的母親看到後大為悲憤,詩裏說“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也就是說了一大通責備與問詢的話,而劉蘭芝的回答隻有淡淡的一句“兒實無罪過”,其性格真是像林徽因說的“我要在沉默裏慢慢地學會堅強!”她在焦家的表現也是這樣,你看她與焦母和小姑子的告別就可以看得出來。辭別焦母前她是盛裝打扮,一早就起來“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當。指如削蔥根,口如含珠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然後才去“上堂謝阿母”。見了焦母不過說了兩段話,一段是“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裏。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這是什麽,這是反語。另一段是“受母錢幣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裏。”這是什麽?這是冷語。而她與小姑子告別的時候,立馬就生活態了,“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這說的都是什麽?都是情語啊。可見劉蘭芝不是不會溝通,她與小姑子就溝通得很好,而她與焦母根本就不願溝通,所以焦母一開始就說劉蘭芝的罪狀是“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也就是什麽事都不跟焦母講。在焦母麵前也保持她冰點美人的一貫風格,我以為這是造成焦母對這個兒媳壞印象的根本原因。以劉蘭芝這個性格,麵對被,休掉的侮辱她一定會選擇無聲的控訴和冰冷的反抗,所以最極端也是最有可能的形式就是自殺,所以她在再嫁給太守公子的新婚夜裏,投水而死,真正做到了林黛玉所說的“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


    回想一下,如果這個小家庭裏,焦母能再寬容一些,劉蘭芝能再主動一些,焦仲卿能再聰明一些,是不是有可能能避免這樣雖然普通但卻讓人扼腕歎息的悲劇呢?


    焦仲卿與劉蘭芝最後雙雙殉情而死,實踐了他們對愛情的諾言。死後他們被兩家合葬在一起。墳上長出了連理樹,樹上還有不停鳴叫著的鴛鴦鳥,據說是為了向世人訴說他們真摯的愛情與悲痛的遭遇。全詩最後一句說“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就是讓後人從這個婚姻與家庭的悲劇裏要吸取教訓,不要重蹈覆轍。那問題是到底應該吸取什麽樣的教訓呢?隻是要所有的母親都理解兒子嗎?還是隻是要所有的婆婆都應善待兒媳?我覺得這都是表麵的,都是皮毛,都沒有深入這個故事的肌理。《孔雀東南飛》,它根本就是一堂溝通與交流的教學案例,當然它是個典型的反麵案例。它告訴我們,不隻是在工作上、社會上需要人際間的溝通與交流,在家庭、在親人之間更需要有效的溫暖、嗬護與交流。


    說到親人之間需要溫暖、嗬護與交流,那是完全正常的需要。但世事往往是“不如意事常八九,無奈何時豈二三?”為了江山,為了女人,家人之間,同室操戈,兄弟相殘的事也屢見不鮮。有這樣父子三人,為了一個女子,恩怨,糾纏,其間情感,真是斬不斷,理還亂。


    請看下回:甄妃的故事——“三個男人一台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前的那些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酈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酈波並收藏五代前的那些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