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遠在遠方的風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作者:謝國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什麽時候,遠在遠方的風,帶來了西藏的詩歌,它們是一個個故事在風中傳唱。
沒有聽過《格薩爾王》的說唱,但知道,那是一個民族古老而經典的歌謠。它讓詩歌,深入到每個藏民的心中,就連說話,也習於用詩歌般的比喻。有一位備受藏人愛戴的尊者,叫密勒日巴,他用詩歌,去傳達佛法的智慧,詩歌裏的佛理,成為洗滌藏民心靈的清風。還有一位智者,叫薩迦,他用詩歌寫成《薩迦格言》,教會藏民區分智愚,揚善貶惡……
我相信,詩歌是浸潤入藏民血脈的魂靈,在高原的雪山草甸中、寒風惡雪中,滋養著一個民族的心脈。我相信,詩歌讓這個民族在艱難中,得見更廣闊的天宇,讓生活在嚴酷中,活出了一絲活躍的美。詩歌,已經成了那遠方的寄托。
西藏,是詩歌鋪就的地域,可所有人的詩,都不及一個人的來得溫暖。他,就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
別人可以用最華美的修辭,也可以用最規整的格律,或者是用最鮮明的比喻,但他們流露的那些情,都不如倉央嘉措的來得真。倉央嘉措的一生,有最缺乏情愛的身份,他用這身份來追求情愛。正是這樣的反差,讓他的情烈得如團火,亦讓他的詩,真得暖人心。
求之不得,是正常擁有情愛權力的人,所有的煩惱。作為出家人,本應戒除這些煩惱,當他無法戒除時,他的身份,將把煩惱放大一百倍。更何況,他是活佛,是出家人中的出家人。
自出生起,倉央嘉措就注定了將要經曆一場情感的噩夢。他將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它的代價,是必須舍棄一切情愛。可情愛的種子,早在他的心中種下,並已生發出了美豔的花朵。可他的身份,讓他必須掐斷那精心培育的花朵,他怎麽放得下?!
於是,他用執拗去對抗,期望獲得這高高身份所不允許擁有的——情感。他用至情至性的情歌,去友之,樂之,可最終必將在身份的門檻上,用情愛割自己的心,甚至自己的命。
這是一出悲劇。那情歌越美,越引得人傷懷。可它已經開了頭,就將一演到底。
要說六世達賴,就要先從轉世說起。在西藏,有一種獨特的轉世製度:德高望重的高僧死後,他們的前塵往事不會被統統忘記,在下一次的輪回中,他們將保留部分前生的記憶,對這樣的孩童加以引導,其學問和修行將在前世的基礎上,有所提升。這是佛教輪回理論的現實版本,這些能夠轉世的高僧,即被稱為活佛,他們轉世後的孩童,則被稱為轉世靈童。
我們沒有必要去討論轉世的真假。它作為一種文化的符號,在西藏傳承了近千年。它成了民眾心目中的希望,一種將文化延續下去的希望。
全世界的人,都將西藏看做是香格裏拉。那裏有高山草甸,有連綿的雪山、成群的牛羊,更有一曲牧歌,在天際回旋,悠然其間。那是西藏最美的風景,這往往讓人們忘記,其上還有嚴寒。高原特有的嚴酷天氣,讓西藏並非是宜居的世界,生存的威脅,總是壓迫著這一方天地的民眾。如果現實的生活困苦,那麽可以寄予希望的,唯有來世。
在佛教中,普通人的轉世,是由上一世的因來造就的。上一世為惡人,轉世必受報應;上一世為善人,轉世必得福報。普通人唯求來世過上好日子,但他們看不見那未知的來世。高僧們的轉世,正給了普通人現實的印證,讓他們看得見未來,讓他們從今日的生活預見未來,讓他們擁有生活的動力。轉世的活佛,是藏民心中的榜樣,他們是在精神上指引藏民的,神靈般的人物。
為了塑造這樣的神靈,藏傳佛教將用所能用到的全部力量,去成就轉世的活佛們。他們被賦予尊貴的地位,被授予最精深的法典,他們將被培養出最高尚的品德。所以,當有外國媒體質疑轉世靈童的認定是否可能有認錯的情況,藏傳佛教的弟子則稱,即使認錯了也沒關係,因為他們會給靈童最好的教育,靈童自然會成為一位受敬仰的活佛。
但他們或許忘記了,身為靈童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夢想,他或許並不想成為活佛,他想要過更世俗的生活。可轉世製度自確認以來,就沒有給靈童們自由選擇的機會,這便是倉央嘉措悲劇的源頭。
我們或許應該再來看看倉央嘉措的前世。他們的延續,關係到了倉央嘉措的一生。
雖然轉世製度從12世紀就開始了,但藏傳佛教的格魯派,是到16世紀,才開始設立轉世製度。格魯派又被稱為黃教,它當時還不算西藏最大的宗教派別。
公元1542年,位於拉薩的哲蚌寺,是黃教的四大寺院之一。該寺的住持——根敦嘉措逝世了。他的一生,是為黃教興盛打下基礎的一生。
根敦嘉措11歲時,進入了紮什倫布寺。這座寺廟,位於後藏的日喀則,是後來班禪的駐錫地。1447年,格魯派創立者宗喀巴最小的弟子——根敦主巴,到後藏創建了紮什倫布寺。他在這裏住持了38年,使其成為後藏第一大寺。根敦嘉措就在這樣一座大寺中出家。
根敦嘉措雖然出身貧寒,卻極為聰穎,很快就學有所成。但此時,後藏支持格魯派的勢力日漸衰落。在敵對勢力的逼迫下,根敦嘉措不得不離開,前往前藏的哲蚌寺,並成為其住持,弘揚格魯派。根敦嘉措的東行弘法,為格魯派後來一統西藏,打下了基礎。
根敦嘉措逝世後,哲蚌寺組成了一個團隊,去尋訪根敦嘉措的轉世靈童。1544年,轉世靈童尋訪團宣布,堆壟的貴族子弟索南嘉措,就是根敦嘉措的轉世。他們並將索南嘉措接到哲蚌寺,讓他繼承了根敦嘉措的法位。
30多年之後,索南嘉措不僅長大了,更成為名揚西藏的格魯派大師。他雲遊西藏,四處收徒,不僅使格魯派信徒眾多,更使格魯派在西藏和青海的地位,更為堅固。
這時,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領俺答汗,給索南嘉措寫了一封信,信中言辭頗為虔誠。俺答汗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他為了發展蒙古,曾經兵臨北京城下,要求通商。俺答汗的策略極有眼光,後來他又跟明朝和談,被封為順義王,使明蒙互市貿易,開創了明蒙幾十年的和平。
麵對這一很好的政治勢力,索南嘉措欣然前往。他與俺答汗促膝長談,把格魯派的精髓悉心相傳。俺答汗極為欽佩這位年輕的活佛,甚至把他們倆的情誼,比做當年的忽必烈和八思巴。隨後他給了索南嘉措一個尊號:“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說他在顯宗、密宗兩方麵都修得了最高成就,是超凡入聖且學問淵博的上師。其中的“達賴”一詞,是蒙古語中“大海”的意思。這樣,索南嘉措就被認為是一位學識如大海般淵博的大師。
從格魯派的發展來看,要想擴大勢力,就必須依附權勢。當時的俺答汗,已受了朝廷的冊封,成為有朝廷撐腰的勢力。索南嘉措也想效法他。於是,他請俺答汗替他向皇帝請封,他自己也寫了一封信,給明朝的宰相張居正,請求朝廷的封賞。
1587年,明朝政府正式封索南嘉措為“達賴喇嘛”,他成為被明朝政府認可的活佛,自然擁有了不同於其他活佛的地位。後來,藏傳佛教界將索南嘉措視為三世達賴喇嘛,其前世根敦嘉措被追認為二世達賴喇嘛,建立紮什倫布寺的根敦主巴,則被追認為一世達賴喇嘛。
從此,政治在三世達賴喇嘛的身上,成為一個注腳,這讓後世的達賴都與政治有了牽連。
三世達賴喇嘛去世後,他的轉世,竟然是俺答汗的曾孫雲丹嘉措。蒙古軍隊將雲丹嘉措護送入藏,這讓蒙古的勢力在西藏變得強大起來。
當達賴的承襲,轉到了五世達賴喇嘛時,黃教正受到苯教(黑教)、紅教、白教的威脅,五世達賴喇嘛不得不去請蒙古人幫忙。他請來的,是蒙古的固始汗。固始汗很快為黃教掃清了障礙,五世達賴統一了全藏的宗教,成為了全藏的教主!
此時,朝廷已改朝換代成了清朝,聽說了西藏政教的統一,順治便發出了一份邀請,請這位西藏的宗教領袖去北京。五世達賴在北京看到了順治為他修建的黃寺,感受到了順治的熱情,還接受了順治為他頒布的金冊金印。但同時獲得金冊金印的,還有固始汗。順治要讓蒙古的汗來牽製西藏,達賴負責教務,固始汗則負責政務。
對於清朝皇帝的安排,不知道五世達賴如何作想。但此時,他畢竟有了皇帝撐腰,是西藏最大宗教領袖了,他有太多的事值得去做。不知他是否有預感,這一安排,將成為他的後一世,悲劇一生的根本點。
為了獲得與地位相符的駐錫地,五世達賴下令擴建布達拉宮。當年鬆讚幹布為迎娶文成公主,在距離拉薩幾公裏遠的紅山,修建了堡壘般的宮殿。但政權更替,那曾經象征權力的宮殿,已被廢棄良久。但五世達賴喜歡此處,它高高居於拉薩的頂端,還有著特殊的寓意。
當年的鬆讚幹布,曾把自己稱做觀世音轉世。之所以稱自己是觀世音,而非其他的佛,便是由於觀音獨特的身份。觀音不是佛,等級比佛要低,但他的職責是觀察世間民眾聲音。
佛教經典記載,觀世音還是轉輪聖王的太子時,就發過一個誓願:他將一直協助世人修行,入菩薩道後,亦繼續度化眾生,不入涅槃。後世各種佛經故事中,觀世音都常駐人間,他救苦救難,普度眾生,是民眾心目中的及時雨。但凡救世的英雄,都可能被看做是觀世音的化身。而統一西藏的鬆讚幹布,他就是西藏最大的英雄,自當有能力享有此等身份。
佛經中,觀世音的住處叫做“布達拉”,於是這座宮殿也被取名為“布達拉宮”。它是觀世音在世間的航渡,是神駐世間的象征。而這樣的宮殿,本身就是宗教與政治相結合的象征。
達賴喇嘛,正好是藏傳佛教中觀世音的轉世。加上他政教合一的身份,沒有比布達拉宮更適合他的處所了。於是,布達拉宮成了五世達賴心目中最理想的宮殿,他要在這觀世音的航渡中,行使他至高無上的權力。
隻不過,廢棄幾個世紀的布達拉宮,又小,又破舊。五世達賴要的,是像山一樣恢弘的建築。於是成千上萬的民工,被征召了來,在紅山的山頭,螞蟻般攢動。山體被逐漸挖空。在五世達賴的宏圖中,布達拉宮將是包含著政治和宗教的宏偉宮殿。
巍峨的布達拉宮,在五世達賴的麵前漸漸成形。昔日的宮殿,成為了西藏的宗教中心。可他,已經垂垂老矣。他那被稱為“偉大”的身軀,隻能縮在布達拉宮厚厚的宮牆之後喘息。他老朽的身體,已經開不動這艘巨大的渡船。
後來的倉央嘉措曾寫過一首詩,放在此處甚為合適:
轉眼苑枯便不同,
昔日芳草化飛蓬。
饒君老去形骸在,
變似南方竹節弓。(曾緘譯)
一切的輝煌,都將被垂暮的腐朽掩蓋。過去的成就,成了浮在空中的錦花,看得見,卻摸不著。垂暮的身體,呼吸著錦花的香氣,可以浮想當年,卻對於未來戰栗。人生的輪回,有開始,就有結束。它的輪轉,總是比人們以為的快。轉瞬即來的流逝,將痛擊人們的不幸,把自信敲打得不留殘渣。枯朽的形骸中,散發出腐朽的氣息,仿佛在取笑那曾經的芳華。
有幾人,能對這朝夕的變化,安之若素?即便手中數著念珠,也未必心平如鏡。隻有看透這世事不息的輪轉、不息的生死,才能平靜地接受任何一次改變。
所以,五世達賴知道,他與眾不同,他的生死,不過是輪回的一部分。他的今生消失,並不代表逝去,他還可以期望未來,他的來世,將繼承他所有的輝煌。即便今日隻能喘息,他亦能期望,去未來繼續一切。
可他卻不知,他現在所承載的輝煌,恰恰是他的來世,無法承受的重。未來的倉央嘉措,將站到布達拉宮的城牆上,為他的前世們所做出的一切,而迷茫。
沒有聽過《格薩爾王》的說唱,但知道,那是一個民族古老而經典的歌謠。它讓詩歌,深入到每個藏民的心中,就連說話,也習於用詩歌般的比喻。有一位備受藏人愛戴的尊者,叫密勒日巴,他用詩歌,去傳達佛法的智慧,詩歌裏的佛理,成為洗滌藏民心靈的清風。還有一位智者,叫薩迦,他用詩歌寫成《薩迦格言》,教會藏民區分智愚,揚善貶惡……
我相信,詩歌是浸潤入藏民血脈的魂靈,在高原的雪山草甸中、寒風惡雪中,滋養著一個民族的心脈。我相信,詩歌讓這個民族在艱難中,得見更廣闊的天宇,讓生活在嚴酷中,活出了一絲活躍的美。詩歌,已經成了那遠方的寄托。
西藏,是詩歌鋪就的地域,可所有人的詩,都不及一個人的來得溫暖。他,就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
別人可以用最華美的修辭,也可以用最規整的格律,或者是用最鮮明的比喻,但他們流露的那些情,都不如倉央嘉措的來得真。倉央嘉措的一生,有最缺乏情愛的身份,他用這身份來追求情愛。正是這樣的反差,讓他的情烈得如團火,亦讓他的詩,真得暖人心。
求之不得,是正常擁有情愛權力的人,所有的煩惱。作為出家人,本應戒除這些煩惱,當他無法戒除時,他的身份,將把煩惱放大一百倍。更何況,他是活佛,是出家人中的出家人。
自出生起,倉央嘉措就注定了將要經曆一場情感的噩夢。他將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它的代價,是必須舍棄一切情愛。可情愛的種子,早在他的心中種下,並已生發出了美豔的花朵。可他的身份,讓他必須掐斷那精心培育的花朵,他怎麽放得下?!
於是,他用執拗去對抗,期望獲得這高高身份所不允許擁有的——情感。他用至情至性的情歌,去友之,樂之,可最終必將在身份的門檻上,用情愛割自己的心,甚至自己的命。
這是一出悲劇。那情歌越美,越引得人傷懷。可它已經開了頭,就將一演到底。
要說六世達賴,就要先從轉世說起。在西藏,有一種獨特的轉世製度:德高望重的高僧死後,他們的前塵往事不會被統統忘記,在下一次的輪回中,他們將保留部分前生的記憶,對這樣的孩童加以引導,其學問和修行將在前世的基礎上,有所提升。這是佛教輪回理論的現實版本,這些能夠轉世的高僧,即被稱為活佛,他們轉世後的孩童,則被稱為轉世靈童。
我們沒有必要去討論轉世的真假。它作為一種文化的符號,在西藏傳承了近千年。它成了民眾心目中的希望,一種將文化延續下去的希望。
全世界的人,都將西藏看做是香格裏拉。那裏有高山草甸,有連綿的雪山、成群的牛羊,更有一曲牧歌,在天際回旋,悠然其間。那是西藏最美的風景,這往往讓人們忘記,其上還有嚴寒。高原特有的嚴酷天氣,讓西藏並非是宜居的世界,生存的威脅,總是壓迫著這一方天地的民眾。如果現實的生活困苦,那麽可以寄予希望的,唯有來世。
在佛教中,普通人的轉世,是由上一世的因來造就的。上一世為惡人,轉世必受報應;上一世為善人,轉世必得福報。普通人唯求來世過上好日子,但他們看不見那未知的來世。高僧們的轉世,正給了普通人現實的印證,讓他們看得見未來,讓他們從今日的生活預見未來,讓他們擁有生活的動力。轉世的活佛,是藏民心中的榜樣,他們是在精神上指引藏民的,神靈般的人物。
為了塑造這樣的神靈,藏傳佛教將用所能用到的全部力量,去成就轉世的活佛們。他們被賦予尊貴的地位,被授予最精深的法典,他們將被培養出最高尚的品德。所以,當有外國媒體質疑轉世靈童的認定是否可能有認錯的情況,藏傳佛教的弟子則稱,即使認錯了也沒關係,因為他們會給靈童最好的教育,靈童自然會成為一位受敬仰的活佛。
但他們或許忘記了,身為靈童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夢想,他或許並不想成為活佛,他想要過更世俗的生活。可轉世製度自確認以來,就沒有給靈童們自由選擇的機會,這便是倉央嘉措悲劇的源頭。
我們或許應該再來看看倉央嘉措的前世。他們的延續,關係到了倉央嘉措的一生。
雖然轉世製度從12世紀就開始了,但藏傳佛教的格魯派,是到16世紀,才開始設立轉世製度。格魯派又被稱為黃教,它當時還不算西藏最大的宗教派別。
公元1542年,位於拉薩的哲蚌寺,是黃教的四大寺院之一。該寺的住持——根敦嘉措逝世了。他的一生,是為黃教興盛打下基礎的一生。
根敦嘉措11歲時,進入了紮什倫布寺。這座寺廟,位於後藏的日喀則,是後來班禪的駐錫地。1447年,格魯派創立者宗喀巴最小的弟子——根敦主巴,到後藏創建了紮什倫布寺。他在這裏住持了38年,使其成為後藏第一大寺。根敦嘉措就在這樣一座大寺中出家。
根敦嘉措雖然出身貧寒,卻極為聰穎,很快就學有所成。但此時,後藏支持格魯派的勢力日漸衰落。在敵對勢力的逼迫下,根敦嘉措不得不離開,前往前藏的哲蚌寺,並成為其住持,弘揚格魯派。根敦嘉措的東行弘法,為格魯派後來一統西藏,打下了基礎。
根敦嘉措逝世後,哲蚌寺組成了一個團隊,去尋訪根敦嘉措的轉世靈童。1544年,轉世靈童尋訪團宣布,堆壟的貴族子弟索南嘉措,就是根敦嘉措的轉世。他們並將索南嘉措接到哲蚌寺,讓他繼承了根敦嘉措的法位。
30多年之後,索南嘉措不僅長大了,更成為名揚西藏的格魯派大師。他雲遊西藏,四處收徒,不僅使格魯派信徒眾多,更使格魯派在西藏和青海的地位,更為堅固。
這時,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領俺答汗,給索南嘉措寫了一封信,信中言辭頗為虔誠。俺答汗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他為了發展蒙古,曾經兵臨北京城下,要求通商。俺答汗的策略極有眼光,後來他又跟明朝和談,被封為順義王,使明蒙互市貿易,開創了明蒙幾十年的和平。
麵對這一很好的政治勢力,索南嘉措欣然前往。他與俺答汗促膝長談,把格魯派的精髓悉心相傳。俺答汗極為欽佩這位年輕的活佛,甚至把他們倆的情誼,比做當年的忽必烈和八思巴。隨後他給了索南嘉措一個尊號:“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說他在顯宗、密宗兩方麵都修得了最高成就,是超凡入聖且學問淵博的上師。其中的“達賴”一詞,是蒙古語中“大海”的意思。這樣,索南嘉措就被認為是一位學識如大海般淵博的大師。
從格魯派的發展來看,要想擴大勢力,就必須依附權勢。當時的俺答汗,已受了朝廷的冊封,成為有朝廷撐腰的勢力。索南嘉措也想效法他。於是,他請俺答汗替他向皇帝請封,他自己也寫了一封信,給明朝的宰相張居正,請求朝廷的封賞。
1587年,明朝政府正式封索南嘉措為“達賴喇嘛”,他成為被明朝政府認可的活佛,自然擁有了不同於其他活佛的地位。後來,藏傳佛教界將索南嘉措視為三世達賴喇嘛,其前世根敦嘉措被追認為二世達賴喇嘛,建立紮什倫布寺的根敦主巴,則被追認為一世達賴喇嘛。
從此,政治在三世達賴喇嘛的身上,成為一個注腳,這讓後世的達賴都與政治有了牽連。
三世達賴喇嘛去世後,他的轉世,竟然是俺答汗的曾孫雲丹嘉措。蒙古軍隊將雲丹嘉措護送入藏,這讓蒙古的勢力在西藏變得強大起來。
當達賴的承襲,轉到了五世達賴喇嘛時,黃教正受到苯教(黑教)、紅教、白教的威脅,五世達賴喇嘛不得不去請蒙古人幫忙。他請來的,是蒙古的固始汗。固始汗很快為黃教掃清了障礙,五世達賴統一了全藏的宗教,成為了全藏的教主!
此時,朝廷已改朝換代成了清朝,聽說了西藏政教的統一,順治便發出了一份邀請,請這位西藏的宗教領袖去北京。五世達賴在北京看到了順治為他修建的黃寺,感受到了順治的熱情,還接受了順治為他頒布的金冊金印。但同時獲得金冊金印的,還有固始汗。順治要讓蒙古的汗來牽製西藏,達賴負責教務,固始汗則負責政務。
對於清朝皇帝的安排,不知道五世達賴如何作想。但此時,他畢竟有了皇帝撐腰,是西藏最大宗教領袖了,他有太多的事值得去做。不知他是否有預感,這一安排,將成為他的後一世,悲劇一生的根本點。
為了獲得與地位相符的駐錫地,五世達賴下令擴建布達拉宮。當年鬆讚幹布為迎娶文成公主,在距離拉薩幾公裏遠的紅山,修建了堡壘般的宮殿。但政權更替,那曾經象征權力的宮殿,已被廢棄良久。但五世達賴喜歡此處,它高高居於拉薩的頂端,還有著特殊的寓意。
當年的鬆讚幹布,曾把自己稱做觀世音轉世。之所以稱自己是觀世音,而非其他的佛,便是由於觀音獨特的身份。觀音不是佛,等級比佛要低,但他的職責是觀察世間民眾聲音。
佛教經典記載,觀世音還是轉輪聖王的太子時,就發過一個誓願:他將一直協助世人修行,入菩薩道後,亦繼續度化眾生,不入涅槃。後世各種佛經故事中,觀世音都常駐人間,他救苦救難,普度眾生,是民眾心目中的及時雨。但凡救世的英雄,都可能被看做是觀世音的化身。而統一西藏的鬆讚幹布,他就是西藏最大的英雄,自當有能力享有此等身份。
佛經中,觀世音的住處叫做“布達拉”,於是這座宮殿也被取名為“布達拉宮”。它是觀世音在世間的航渡,是神駐世間的象征。而這樣的宮殿,本身就是宗教與政治相結合的象征。
達賴喇嘛,正好是藏傳佛教中觀世音的轉世。加上他政教合一的身份,沒有比布達拉宮更適合他的處所了。於是,布達拉宮成了五世達賴心目中最理想的宮殿,他要在這觀世音的航渡中,行使他至高無上的權力。
隻不過,廢棄幾個世紀的布達拉宮,又小,又破舊。五世達賴要的,是像山一樣恢弘的建築。於是成千上萬的民工,被征召了來,在紅山的山頭,螞蟻般攢動。山體被逐漸挖空。在五世達賴的宏圖中,布達拉宮將是包含著政治和宗教的宏偉宮殿。
巍峨的布達拉宮,在五世達賴的麵前漸漸成形。昔日的宮殿,成為了西藏的宗教中心。可他,已經垂垂老矣。他那被稱為“偉大”的身軀,隻能縮在布達拉宮厚厚的宮牆之後喘息。他老朽的身體,已經開不動這艘巨大的渡船。
後來的倉央嘉措曾寫過一首詩,放在此處甚為合適:
轉眼苑枯便不同,
昔日芳草化飛蓬。
饒君老去形骸在,
變似南方竹節弓。(曾緘譯)
一切的輝煌,都將被垂暮的腐朽掩蓋。過去的成就,成了浮在空中的錦花,看得見,卻摸不著。垂暮的身體,呼吸著錦花的香氣,可以浮想當年,卻對於未來戰栗。人生的輪回,有開始,就有結束。它的輪轉,總是比人們以為的快。轉瞬即來的流逝,將痛擊人們的不幸,把自信敲打得不留殘渣。枯朽的形骸中,散發出腐朽的氣息,仿佛在取笑那曾經的芳華。
有幾人,能對這朝夕的變化,安之若素?即便手中數著念珠,也未必心平如鏡。隻有看透這世事不息的輪轉、不息的生死,才能平靜地接受任何一次改變。
所以,五世達賴知道,他與眾不同,他的生死,不過是輪回的一部分。他的今生消失,並不代表逝去,他還可以期望未來,他的來世,將繼承他所有的輝煌。即便今日隻能喘息,他亦能期望,去未來繼續一切。
可他卻不知,他現在所承載的輝煌,恰恰是他的來世,無法承受的重。未來的倉央嘉措,將站到布達拉宮的城牆上,為他的前世們所做出的一切,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