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第1章 科技顛覆史</h2>


    每一代人都認為自己這一代比上一代人有所提高,認為進步是不可避免的……但事實是,曆史以某種方式在重複著自己。隻不過大多數人活的時間不夠久,沒看到它發生而已。


    《不朽法醫》第1季第5集,2014年


    我沒法親身經曆,但是我想輪子的發明在當時意義非常重大。不過,伴隨著每件重要的發明,我確信也有牧師、巫師、村中長者、當地商販或城鎮官員警告我們輪子如何不利於城鎮,它會如何毀掉工作並可能帶來世界末日般的災難。曆史告訴我們:科技的顛覆能力非同小可。盡管曆史的發展中不斷有人試圖抵製對我們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變,但是我們無法阻止這種向前的進程。今天,科技似乎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瓦解著我們的生活。


    在過去的200年間,不僅更新和更優的科技產生著持續不斷的顛覆中的原因。


    圖1–2顯示了過去600年科技加速進步呈現出的狀態。統計學家將這種圖稱為“曲棍球杆曲線”(hockey stick curve),因為它顯示出了一種指數級增長現象的證據。在20世紀,這種圖的出現越來越具規律性,尤其是涉及科技的時候。這引出了數學家約翰·馮·諾依曼和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稱為“奇點”(有時稱為“技術奇點”,即科技進步達到了逃逸速度的時間點)的假設。理論上,奇點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運用不斷增強的計算能力來解決人類麵對的所有問題。


    圖1–2 重大科技進步加速出現


    對這些加速出現的科技進步的一項最根本的度量方法被稱為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源於一種觀察認識,即在計算機硬件曆史中,一塊高密度集成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雖然摩爾定律現在受物理學限製而降低了速度,但是在過去50年中確實精確得令人不可思議。這項定律以英特爾公司共同創始人戈登·e.摩爾的名字命名,是他在1965年的技術論文[4]中描述了這種趨勢。


    今天,科技以人類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快速度改變著我們。社會必須應對的變化速度一代比一代快。所謂的“千禧一代”(在2000年左右步入成年的一代)看起來是對這些快速的創新最得心應手的一代人。但是從曆史上來看,新的科技所造成的顛覆已經屢次帶來了諸多社會影響。我們是否應該警惕新科技所帶來的顛覆呢?抑或這僅僅是曆史在正常進程上運行呢?


    我最喜歡講的一個顛覆性案例是處在所謂的“美國西部大開發”時代的驛馬快信(pony express)。驛馬快信在1861年10月26日停業,正是在連接美國東西部的第一條橫跨大陸的電報線路投入運行僅僅兩天之後——這不是一個巧合。


    而電報反過來也很快因電話的發明而被顛覆了。今天,西聯公司(western union)作為匯款服務提供者為我們所知,但是在1856年,西聯公司是美國全境最大的電報服務商,1890年它的服務範圍甚至擴展到了整個大西洋地區。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西聯公司的資本在1876年大約為8.5億美元(實際資本為4100萬美元)。西聯公司在當時運營著全長超過100萬英裏[30]的電報線路和兩條國際海底電纜。


    圖1–3 過去50年的摩爾定律


    資料來源:《電工和電子雜誌》(elektor magazine)


    當亞曆山大·格雷厄姆·貝爾和他的合夥人[5]在1876年申請到電話(最早稱之為“通話電報”)專利的時候,他們向西聯公司以100000美元[6]的總價出售這項專利。這家實力顯赫的通信壟斷公司拒絕了他們的報價,認為高分紅比投資新科技更為重要。


    1881—1909年,貝爾電話公司(自1899年之後稱為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繼而抗衡了西聯公司,最終在其業務中獲得了控股權。[7]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現在作為國有電信壟斷公司運營,它是根據所謂的“金斯伯裏承諾”(kingsburymitment)而被迫進行國有化的。這項承諾是美國政府針對壟斷而最早提出的反托拉斯訴訟之一。盡管電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1913年仍有資深公眾人物試圖保護當時的電報行業,或許他們根本看不到電話是一項重要的科技進步。


    1913年,美國地方檢察官指控當時一名重要的業界精英李·德弗雷斯特以欺詐方法聲稱聲音可以傳送到大西洋對麵。


    多年前李·德弗雷斯特已經在許多報紙上署名,表示橫跨大西洋傳遞人類聲音是可能的。根據這些愚蠢而且極具蠱惑性的陳述,受誤導的公眾……被說服去購買他公司的股票……


    美國地方檢察官在1913年指控德弗雷斯特


    以欺詐手法銷售他的無線電話公司股票


    地方檢察官基於對股市可能造成的風險或者為了保護現存的電報行業而反對這項科技有科學依據嗎?現在來看,這種指控幾近荒謬且毫無意義——它肯定阻止不了電話改變世界。


    作為消費者,我們似乎一直傾向於蜂擁而起,比如購買最新出來的漂亮玩意兒,但是也許有時候我們會忽略實現這種科技進步的代價。當蘋果和三星逐漸主導智能手機市場的時候,恐怕沒有多少人站在商業立場為摩托羅拉、黑莓和諾基亞的沒落而傷感,不過我也確信當我們聽說製造iphone的富士康員工因工作環境差而自殺時[8],大部分人都震驚了。


    在每個曆史階段中,科技顛覆都意義重大,產生的影響會逐漸擴散,以至今天我們還在談論著。現在我們稱呼某個人為勒德分子(luddite)的時候,我們是在暗示那個人對新的科技持反對觀點。在俗語中有一些表達,例如“柯達時刻”(kodak moments)、“施樂進行時”(xeroxing)以及“他聽起來像一個壞了的唱片,反複地講同樣的話”,已經被更現代的對等的詞替換掉了,例如“穀歌搜索”(googling)、“優步打車”(ubering)、“推文”(tweeting)或“自拍”。我們的語言在變,行為在變,但社會也在適應著。


    在我們預測接下來三四十年由於新興科技的出現會發生什麽之前,回顧一下過去200年所出現的科技顛覆,看看其是否存在著長期規律或趨勢,這不無裨益。如果這些規則重複出現,我們應該能夠預測增強時代(augmented age)將會帶來什麽樣的顛覆——這也是符合邏輯的了。


    為了便於清晰地闡述,我們將使用過去100年中現代文獻和學術界所定義的這些時代的用詞和時間線。  工業時代或機器時代(1800—1945年)


    工業時代或工業革命主要涉及生產方法、化學製品和金屬生產(尤其是鐵)向大規模生產工藝的過渡,經曆了從改善用水(排水設備、管道、灌溉等)到蒸汽機,最終再到自動機械工具。所謂的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如此大,觸及我們生活中的眾多方麵。實際上,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個方麵在過去50年裏都以某種方式被機器時代改變了。


    圖1–4 常見文獻中對各個時代的描述


    資料來源:穀歌


    工業革命的中心是在英國(當時的世界霸權),大約開始於1760年,起初主要集中在當時的兩大產業(紡織業和農業)的發展。事實上,紡織業的變化在19世紀早期才通過對諸如織襪機、精紡機和動力織布機等節省勞動力的機械的利用站穩腳跟。動力織布機最先是由水(紡車)提供動力,直到1803年,托馬斯·約翰遜等人依靠蒸汽機技術改造織布機。蒸汽機通常會帶動一條皮帶,而這條皮帶再反過來帶動經紗和梭,模仿紡織工人在人工織布機上的工作方式。


    這些節省勞動力的設備使得雇主可以聘用沒有技術、低工資的工人代替當時紡織業中占主導地位的熟練技工。1811—1817年,英國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主要是圍繞諾丁漢郡、約克郡和蘭開夏郡等地的紡織廠。發起這些抗議——包括砸毀蒸汽機械的行為[9]——的紡織工人被媒體稱為勒德分子。


    曆史表明,一旦一種新的科技開始在一個行業或消費市場紮根,對傳統商業模式來說,對抗這種新科技的方式過不了幾年就都铩羽而歸,從來都是如此……


    這是我們經常看到在曆史上一再重複出現的第一個趨勢。當一項新的科技預示著徹底改革或瓦解某個行業的時候,抗議就出現了,而且現有的參與者可能獲得政府扶持去壓製這種顛覆性。在10年之內,這種新的科技已經遍地開花,而且雇傭規則被永遠地改變了。曆史表明,一旦一種新的科技開始在一個行業或消費市場紮根,對傳統商業模式來說,對抗這種新科技的方式過不了幾年就會一敗塗地,從來都是如此。


    截至2014年,互聯網出現有25年了,而在世界上大部分地方,它現在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要素了。然而,皮尤研究中心指出,在2014年13%(對喜歡用分數表示的人來說,相當於每10個人中不止一個人)的美國人仍然不使用互聯網[10],而且大約19%的人甚至不使用計算機。也許這聽起來不算很多,但是在美國這類人群已超過3000萬。話雖如此,美國是世界上監禁罪犯人數最多(大約2200萬人,占全世界罪犯總數的25%)的國家,而這些罪犯中大部分人無法上網,所以這肯定使數據出現偏斜。


    自2010年之後,互聯網在美國的增速出現了大幅下滑,年度增速隻有2%。不過,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中令人感興趣的部分是對人們為什麽不使用網絡的解釋。


    在美國不使用互聯網的人中,1/3以上因其無關緊要而拒絕上網,另外1/3的人說網絡太難懂,擔心電腦病毒或被黑客攻擊,而剩下的1/3的人說他們付不起上網費。最後的這1/3的用戶可以通過更低廉的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而爭取過來,但令其他科技落後分子改變觀點是不太可能的。我們可以預測:美國互聯網普及率最高將達到90%—91%,而智能手機普及率將在大約80%時達到飽和。[11]


    這些數據在世界範圍內並不具有代表性。在本書付梓印刷的時候,世界上已經有10多個國家的智能手機采納率超過了100%,這意味著在這些國家大部分成年人都擁有一部智能手機且很多人擁有多部手機。像新加坡、中國香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瑞典、韓國甚至沙特阿拉伯等地在科技采納方麵都令美國甘拜下風。


    今天,我們可能會將與這些頑固地拒絕使用互聯網或者智能手機的美國人一樣的人稱為勒德分子或新勒德分子(neo-luddites)[12]。我們幾乎總是能夠在社會上發現一些人,他們不僅對科技持懷疑論,而且積極地宣揚反對科技的思想。2014年上演的電影《超驗駭客》由約翰尼·德普主演,戲劇化地展示出了假定會發生的、廣義上被視作奇點的機器或人工智能運動與r.i.f.t.(revolutionary independence from technology,反科技激進組織)之間的衝突。每當一項新科技,例如atm(自動取款機)、手機、互聯網或facebook出現的時候,總會有人堅定地相信“他們永遠不會去使用(這種新科技)”。理由通常是“那僅是一時的風尚罷了”,他們永遠用不到,或者就是認為那不安全、沒用處等。


    誰是最初的勒德分子呢?他們就是單單痛恨科技嗎?或者這種分類是不是過於簡單了?


    20世紀早期英國的勒德分子是以反對工業化運動中被人稱為勒德將軍或勒德國王這一虛構的領導者而命名的。勒德國王在寫給當時的法官、食品商人和製造商的書麵死亡威脅中很普遍地被用作假名。勒德分子事實上成為一個重要的軍事組織,人員成百上千。實際上,一度在國內鎮壓勒德分子抗議和運動的英國軍隊比在伊比利亞半島上與拿破侖對戰的軍隊還多。


    1812年,根據英國法律[13],破壞蒸汽機、惡意損壞工廠或紡紗廠的行為可以判死罪。1813年在英國約克郡的一次集中審判中,超過60人在一次對克萊克希頓市洛弗茲的工廠襲擊之後被指控為勒德分子。為什麽勒德分子對當時的機械采取這樣直接的行動呢?他們正如這個稱號今天所暗示的那樣反對科技嗎?


    大部分勒德分子是熟練的技工或工人,他們在編織和紡織製造業中謀生。在工業化之前,這些行業要求較高水平的技術技能,工人經過多年的訓練,才能操作織布機和編織機。工廠的自動化卻消除了對這些特定技能的需求,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極大地改變了當時最大的工業的雇傭性質和構成。勒德分子不是反對科技,他們隻是抵抗失去自身的工作,失去自身的生計。不幸的是,他們所對抗的是必然要發生的事。


    1913年,隨著亨利·福特在美國密歇根州高地公園郊區開辦的t型車組裝線的啟用,大規模生產的時代在全球出現了加速。在早期,福特製造汽車的方式跟其他人一樣——一次造一輛,手工操作,從底盤開始組裝出整輛車。福特的創新之處是研發出了一套組裝線,一輛車在組裝軌道上從一個工位移動到另一個工位,而且在每個工位上安裝好一個新的汽車零部件。整個工藝包含了一長列的部件裝配任務和零部件專業生產,因此車輛可以以低價格和高速度大量生產出來。這降低了t型車的價格,第一次降到了普通家庭可以負擔得起的價位。1925年,t型車的售價僅為每輛260美元,據統計共賣出了1650萬輛。這項記錄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被大眾甲殼蟲汽車超越。


    福特公司的網站對建成的組裝線如此描述:


    最重要的一步是建成移動總裝線。從一件單純的底盤開始,它在裝配線上移動並通過各個工作站,直到一輛完整的汽車依靠自己的動力駛出裝配線。這項工藝的一項重要構成是所有沿著這條軌道的補給線都做好同步,在適當的時刻提供適當的部件。


    “大規模生產的演變”,英國福特公司


    以福特公司為先驅者的大規模生產成為世界範圍內製造業的標準。福特公司為工廠裏的工人設立了一個每日5美元的最低工資,而經濟學家經常將這一舉措視作美國中產階層成立的主要機製。這就是第二個趨勢——一般來說,如果時間足夠,新的科技創造出新工作的速度比這些創新減少工作的速度更快。


    機器時代的社會效應


    人們普遍認為工業革命提高了生活質量。在1750年之前,平均壽命大約是35歲,甚至在法國和英國這些生活質量通常較好的地方也是如此。健康的核心要素當時是更好的種植和農業技術及更普遍的新鮮產品,並減少食物的腐壞量。比如蒸汽機的利用及工廠的出現實現了管道的大規模生產,而這被用於農業和公共衛生。


    18世紀中葉,歐洲最大的產業是種植業和農業,當時超過50%的人口從事這種產業。工業革命導致出現越來越多的失業,因為需要的體力勞動力減少了,但是不久之後,紡織業獲得發展,替代農業成為主要的雇傭者。1800—1950年,農業從雇用超過一半的英國和美國勞動力變成雇用不足10%的勞動力。20世紀早期,礦業和鋼鐵業曾是最大的雇傭者,後被汽車、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取而代之。後來這些行業受到了電子、電信、電腦和信息技術等領域的投資衝擊。


    在顛覆發生的每個階段,勞動者都進行了反抗,工會開展了抗議,試圖阻止必然之事,而政治家們和雇主們竭盡全力順應這種轉變,保持其競爭力和重要性。我們一再發現:依靠單個產業或者由單個受到影響的企業主導的城市都受到了這些轉變的負麵影響。


    對拖拉機引入美國農業社區如何與美國從1900年到20世紀60年代農業領域雇傭人員數量(占整個經濟體中工作人員總量的百分比)的減少互相關聯的一種很好的例證可以簡單地通過數字而觀察到。1900年,農業工作數量占到了整個經濟體中的42%,而到1970年降到不足5%。農業機械化直接影響到了就業形勢,正如圖1–5所顯示的那樣。


    圖1–5 拖拉機與農業就業降低之間的聯係


    但在工業時代之前,在美國和英國這樣一些國家的經濟體中農業經曆了大繁榮,這是一種明顯的反差。實際上,科技在這兒也發揮了作用。例如,農業革命實現了作物輪作的改善,實現了犁地工具的改進,出現了需要更多勞動力、更加集約的耕作技術,出現了更好的畜牧養殖業,同時還伴隨著農場規模的提升。


    下一個時代的顛覆也許更微妙,雖然對這些變革的新聞報道往往更加吸引人眼球。  原子時代、噴氣機時代或太空時代(1945—1975年)


    我兒時崇拜的英雄名副其實。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查克·葉格(chuck yeager)、尤裏·加加林(yuri gagarin)、阿列克謝·列昂諾夫(alexey leonov[14])、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戴維·斯科特(david scott)、吉姆·洛威爾(jim lovell)、戈登·庫珀(gordon cooper)及其他“阿波羅”號宇航員(僅列舉數人)攫住了我們的想象,並推著我們跨過了我們從未想到的障礙。如果沒有成千上萬人的支持,沒有科技能力的快速進步,這些驚人成就就沒有一項會成為可能。同時期,圍繞粒子科學的研究發展突飛猛進,對原子能廉價而近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來說,其前景也同樣樂觀。這些進步中的每一項都產生了人類最偉大的一些成就,也帶來了有史以來最具破壞力的武器。


    20世紀早期,一名生於德國的理論物理學家和科學哲學家提出,利用原子能產生巨大的能量是可能的。他的論文《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於1905年9月26日發表,並啟發了狹義相對論以及質能等價理論——眾所周知的e=mc2等式。這名物理學家當然別無他人,就是諾貝爾獎得主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在愛因斯坦的發現之前,瑪麗·居裏和皮埃爾·居裏在1898年發現鐳令全世界為之興奮,邁進了對核科學潛在用途抱著樂觀態度的時代。然而,不久後,h.g.威爾斯在1914年的小說《解放全世界》中對原子戰的想象、20世紀30年代的鐳表盤試驗(radium dial trials)以及1942年高度保密的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就顯示出了核科學更為黑暗的一麵。


    在“二戰”爆發的時候,愛因斯坦給羅斯福總統寫信,闡述了科學家費米和西拉德對愛因斯坦質能方程進行拓展的研究工作。他們的草稿結合了法國物理學家弗雷德裏克·約裏奧的研究——讓愛因斯坦堅信在核反應中“會產生出巨大的能量和大量的像鐳一樣的新元素”。愛因斯坦由此做出的更有趣的洞察是認識到“這種新現象同樣也會引發製造出……某種極為強大的新型炸彈”。信件內容如圖1–6所示。


    雖然這方麵的研究催生出了核能,它也——正如愛因斯坦預料到的——導致了1942年曼哈頓計劃的實施。核武器的部署與火箭技術的進步不可避免地聯係到了一起。


    v2火箭(德語為vergeltungswaffe 2,意為“報複武器2”)是“二戰”中最具破壞性的遠程武器。希特勒的軍隊向倫敦及其周邊的安特衛普(比利時城市)和列日市成功發射了3000枚這種火箭。v2並不是納粹研發出來的唯一的先進武器,不過卻可能是最為成功的。德國人最先於1941年飛行了第一架實戰的噴氣式戰鬥機和梅塞施密特me262噴氣式轟炸機。[15]me262雖然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戰鬥機,但是到戰爭末期才派上戰場,沒有來得及產生重大影響。


    圖1–6 愛因斯坦就核武器問題寫給羅斯福總統的信函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


    在戰爭結束的時候,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ussr,即蘇聯)和美國爭相獲取德國武器研究的情報。在德國軍隊潰敗之前的最後時間裏,蘇聯和美國軍隊都不遺餘力地抓捕參與過研發v2火箭和其他類似工作的火箭科學家。最終,被逮捕的科學家被迫選擇移民,加入美國和蘇聯的火箭項目或者麵臨終身監禁。從事v2項目的一名主要火箭科學家是名為沃納·馬格努斯·馬克西米利安·馮·布勞恩的德國太空工程師,簡稱為沃納·馮·布勞恩。馮·布勞恩其後帶領團隊建造出了運載阿波羅航天員登月的大型火箭“土星5號”。


    1946年3月,在“二戰”結束6個月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威斯特敏斯特學院的一次演講中談到蘇聯主導的東歐時使用了“鐵幕”(iron curtain)一詞。[16]這種政治對立在所謂的“冷戰”中持續了40多年,而這段時期內最具活力的科技成果其實是太空競賽。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一個直徑為58厘米的球體進入橢圓形低軌道,被稱為“伴侶”號,其官方名稱為“sputnik–1”。“sputnik”是俄語,用來描述“衛星”(cпythnkoвoe或sputnikovoye),但是也可以直譯為“旅行伴侶”。1955年,美國總統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已經公布了美國發射人造衛星的計劃,而蘇聯在1957年發射“伴侶”號時令西方猝不及防,激起了一片研討和憂慮。


    在“伴侶”號發射成功後,針對低軌道和月球的競賽就開始了。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尤裏·加加林差點兒沒能回到地球。在他啟動了反推進火箭後,一個設備模塊未脫離所帶來的問題意味著加加林經曆了難受的10分鍾高速旋轉時間——一直持續到模塊彼此分離以及加加林的返回艙回到合適的方向。


    圖1–7 人造衛星“伴侶”號的發射開啟了太空競賽


    在“伴侶”號發射後不到5年,美國總統約翰·f.肯尼迪發表了著名的“我們決定登上月球”的演講[17],承諾要在10年內將人送到月球。這次演講啟動了阿波羅計劃,以及到目前為止據說是人類最偉大的一項科技成就。雖然有陰謀論者聲稱登月就是精心編排的噱頭,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偽造登陸月球事件的科技當時根本就不存在。我們也知道中國、印度、歐洲和美國的衛星已經拍攝到了阿波羅在月球上降落的地點圖片,提供了充足的證據證明阿姆斯特朗等人確實無可爭議地在月球上行走過。迄今一共有8次登陸月球成功——阿波羅10號和13號圍繞月球飛行但是沒有登陸,而且其中6次成功抵達月球(即登陸月球)的任務中搜集到了840磅[31]的月球石塊、土壤和核樣品(那些材料中僅有48.5磅來自阿波羅11號任務)。


    有些人會問為什麽我們不再返回月球了,答案很簡單。阿波羅計劃耗資巨大,在頂峰的時候占據美國聯邦預算的4.4%,相當於2015年的2000億美元左右。在最後一次阿波羅任務結束不到10年之後,美國太空局的預算縮減到了不足1%,而今天每年不到20億美元的費用花費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開展的航空航天項目中。聽起來這個金額也還是很多,是吧?在gdp(國內生產總值)是17.3萬億美元(根據2014年第二季度測算)的情況下就不見得多了。


    詢問太空探索——通過人、機器人或者兩者結合——是否值得這種付出就像是詢問15世紀90年代哥倫比亞發現新大陸的航行價值一樣。


    凱思·柯文,nasawatch創始人,編輯,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前太空生物學家


    在“伴侶”號發射之後,民族自尊將蘇聯和美國推到了一個從未出現過的關注點,彼此為爭奪軌道、太空行走、對接等的“第一次”而競爭。之前,這種國家層麵的大規模努力僅限於戰爭行動,但是在冷戰期間,雖然軍備競賽全麵鋪開,但是占領地球軌道所在的太空區域的能力在這兩個競爭國的思想中就像根據地一樣至關緊要。


    原子時代是經濟大發展的時代。gdp增長率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6%—10%之間徘徊,而且對電力需求的增長每年保持在7%的水平。雖然火力發電廠增長迅速,但預計這些設施將無法滿足持續到世紀末的增長。因此,核能被認為是更為可行的長遠之計。1967年的測算表明,到2000年美國發電能力的56%將由核電廠承擔。然而,由於20世紀70年代的通脹及其後的石油危機對經濟造成嚴重破壞,電力增長的需求也萎縮了。


    今天,太陽能電池技術才是最可能摘得能源領域王冠的技術。太陽能從根本上來看是太空時代的一項同期發明。貝爾實驗室在1954年製造出了第一塊可用的太陽能電池,而且僅僅4年之後,即1958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第一顆由太陽能供能的“先鋒1號”(vanguard 1)就發射了。


    雖然太陽能是在原子時代發明的,但直到現在它才達到了一種可以與已有能源行業競爭的價格水平。戰後科技迅速發展期間所出現的科技顛覆依然在繼續,而且看情況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還是非常好的事情。


    火箭、電子學和核武器對社會的影響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最輝煌的時候雇用了大約40萬人,而且據說這還延伸到了世界各地另外的兩萬所大學、承包商和工業企業。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4.5%的從業人員都以某種方式牽涉到太空競賽中。在各行各業典型的跌宕起伏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中,這是一種從未出現過的離群值。


    直到今天,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休斯敦和佛羅裏達州“太空海岸”仍然享受著20世紀60年代對太空計劃的投資所產生的長期經濟效益。過去50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科技方麵的投資所帶來的幾項好處包括:


    ?特氟隆塗層玻璃纖維絲,今天用作一種房頂材料。


    ?液冷航天服和內衣,已經改造成用於治療四肢灼痛病、多發性硬化症、脊柱損傷和體育傷痛等醫療疾病的便攜冷卻係統。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消防員專用輕量呼吸係統,現在在世界各地用在消防儀器中。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研發出來的機器人太空維修手臂及人造肌肉係統,現在用於為接受截肢手術的人而設計的人造假肢中。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空艙主引擎燃料泵設計,用作美國貝勒醫學院邁克爾·德·巴基(michael de bakey)博士與約翰遜航天中心工程師戴維·索西耶(david saucier)一起研發人造心髒泵的基礎。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其他非常棒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發明或貢獻還包括透明牙套、防刮擦鏡片、記憶泡沫、紅外溫度計、煙感器、無線工具、高性能輻射層輪胎、化學檢測器,甚至影像增強和分析軟件等。


    雖然原子時代或太空時代從科技的角度來看具有顛覆性,但是與它所取代的相比,它創造出了大量的工作和更多的財富。  信息時代或數字化時代(1975—2015年)


    今天科技創新的主旨依托於三個核心定律或原則:前文闡述過的摩爾定律與另外兩項定律——分別稱為梅特卡夫定律(和與之密切相關的吉爾德定律)以及與存儲介質相關的克拉底定律。它們作為一個整體涵蓋了數字化時代的核心規則——計算能力、網絡和存儲(或數據)。計算能力和電信在過去的幾十年內對世界和人類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換句話說,如果你搜集到已經印刷出來的所有書籍(據估計有大約1.3億冊不同的書),那麽我們現在每秒鍾生產同量內容的1000 倍,也就是每天8000萬倍!


    為了說明數字化時代一些令人興奮的統計數據,我們來看一下數據存儲和網絡數據傳輸。在1990—2005年,硬盤的容量增加了1000倍,而且時至今日仍然在增加。


    2015年,據估測圍繞著地球的ip(互聯網協議)網絡能傳輸10zb(澤字節)的數據。2008年,我們曾預測這項數據到2015年會達到1zb,所以我們已然超過了10倍,而且預計在2014—2019年我們將再次看到10倍的增長。


    圖1–8 1980—2015年每gb(吉字節)降低的成本


    資料來源:mkomo


    為了便於理解這種情況,可以說如果你想弄清楚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中所儲存的數據或內容,你可能會得到大約3pb(拍字節)[18]的數據。國會圖書館不僅儲存圖書,而且也儲存著1300萬張照片、400萬張地圖、50萬部電影和350萬段錄音。[19]我們每天生產國會圖書館中所儲存的同量內容的8500倍。換句話說,如果你搜集到已經印刷出來的所有書籍(據估計有大約1.3億冊不同的書[20]),那麽我們現在每秒鍾生產同量內容的1000倍,也就是每天8000萬倍![21]


    今天,美國國家安全局每6個小時搜集的信息量與儲存在整個國會圖書館的一樣大。世界上已經具有足夠的儲存空間或硬盤空間保存人們每天撰寫、發言、表演或拍攝的所有內容——而且輕而易舉地完成,這還是令人吃驚的。


    當互聯網開始出現的時候,在大學等機構存在幾台大型服務器,但是大部分與互聯網相連的計算機都是短程或中程裝置。數據中心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存在了,但是20世紀90年代服務器的發明催生了大型企業所使用的商業數據中心,而且在集中儲存和多個位置鏡像平台中以災難恢複作為中心主題。今天,我們將這些連接到互聯網的服務器群或數據中心稱為“雲”。“雲”一詞來自以雲的圖形表示裝置外存儲的網絡圖。


    曾負責微軟xbox業務部的微軟前副總裁菲爾·哈裏森(phil harrison)在2013年電子娛樂展覽會xbox one發布之時描述了這種作為平台的雲計算中的動態指數型增長:


    在xbox one發布的第一天,我們將擁有與1999年地球上全部計算能力相當的(雲)服務器能力。這為你提供了一個有形的數據點……


    菲爾·哈裏森,微軟娛樂業務部副總裁


    分享型經濟和社交媒體共同產生出了爆炸性的內容,這些字節、比特和數據在10年前我們真的沒有預見到。我們曾預測對數據的需求呈線性增長,而且在移動性出現後我們正確地預測到了更多的數據應用,但是我們沒有預測到由於社交媒體、“分享”的擴大以及消費者作為內容生產者的崛起而產生的數據爆炸。


    網絡紅人“pewdiepie”是youtube視頻博主菲利克斯·阿爾維德·烏爾夫·謝爾貝格的筆名,從對內容需求的轉變來說,他是這種轉變的縮影。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pewdiepie”的youtube頻道中的平均瀏覽數超過了估算出的2014年世界杯全球觀眾量。據估計有2650萬美國人觀看了德國和阿根廷之間的世界杯決賽,但是在當天“pewdiepie”已經收獲了2000萬的瀏覽量。


    根據therichest網站的數據,espn(美國娛樂與體育節目電視網)是世界上價值最高的電視網,fox news(福克斯新聞頻道)在其後麵排第三名,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排在第10位。不過,對觀眾收視率的爭奪“戰場”沒有比夜間有線新聞或像世界杯一樣的體育賽事更重要的了。觀察一下2004—2014年的收視率,可以發現高峰出現在2009年,之後下降的原因是ip層上兩項科技的結合:第一項是在線視頻,以youtube為開端並在之後發展flix(奈飛公司)、hulu(葫蘆視頻網站)和amazon prime這樣的服務;而第二項是移動端和平板電腦上的視頻消費,從傳統的新聞網絡轉到了純粹的內容塊。


    圖1–9 主要有線電視網的曆史月流量(觀眾量)


    資料來源:尼爾森,電視網單獨數據


    不過,當我們開始試圖將通過社交而不是通常所認為的傳統媒體形式出現的youtube明星或電視節目的影響加以量化的時候,還真就變得不尋常了。圖1–10顯示出了與傳統新聞網相比,像“pewdiepie”這樣一位視頻播主所具有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影響力和影響範圍,僅就觀眾量和流量而言,就算是基於總量,傳統新聞網依然無法望其項背。


    圖1–10“pewdiepie”與美國主要有線電視網的月觀看量對比


    資料來源:youtube


    我知道“pewdiepie”的觀眾群與觀看fox news、espnn的人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單從觀眾影響範圍來看,菲利克斯·謝爾貝格令它們統統折服——是的,他獲得的觀眾量比美國整個黃金時段有線電視觀眾群體的十倍還多。如果你非要說“pewdiepie”永遠也不會達到fox news那樣的影響力,你就完全是不得要領了。對美國y世代和z世代的人來說,影響力的輻射範圍與他們父母一代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在以數字化為動力的社群之中,互動內容正在以一種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而且分享的視頻、內容和圖片都是這種行為轉變中必要的工具。有線電視、電纜對這個智能化的世代來說再也不會是必要的了。


    鄭重聲明,從統計上來看,“pewdiepie”絕對比fox news更有影響力。這終歸隻是取決於你試圖影響的人:是觀看電視的一代消費者還是在僅僅數年之內就會主導商業、工業和人口統計特征的世代?


    米歇爾·潘(michelle phan)是另外一位youtube紅人,2005年她開始發布簡單的化妝技巧和教程博客,不過在2007年5月她轉而開始利用youtube視頻格式。在2009年和2010年,一家美國物聯網媒體buzzfeed報道了她的視頻化妝教程,之後她的youtube頻道就紅遍網絡。今天,她擁有700萬訂閱量,她的一個普通視頻帖在首周就獲得100萬的瀏覽量。她充分利用關注者群體和名聲,依靠自己的力量做成了“ipsy”——一家在2011年推出的月度美妝產品訂購服務商。2013年,歐萊雅推出了一個新的化妝品係列,稱為“em·michelle phan”。


    今天,這位27歲的youtube明星,雖然據傳曾經申請西爾斯百貨(sears)化妝品櫃台職位時遭拒,現在卻掌握著一個每年價值8400萬美元的化妝品帝國。2014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半月灣舉辦的代碼/移動(code/mobile)大會上,米歇爾·潘說她發現在過去12個月內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發生了重大變化。


    去年,(我們)訪問量的60%來自台式電腦。


    今天,70%來自移動終端。[22]


    米歇爾·潘


    互聯網構成了過去50年間我們所看到的最具創新性的商業模型的核心內容。第一個網站在1991年8月6日由蒂姆·伯納斯–李發布,還是不久之前的事情。那個網頁簡單地介紹了萬維網項目並提供了關於用戶如何設置網絡服務器和創建自己的網頁的信息。[23]


    我們所知道的商業互聯網通常被認為是在三年之後即1994年上線的,包括雅虎、lycos(搜索引擎)、《經濟學人》、first virtual(銀行)winfo(法律網站)、必勝客、the simpsons archive(辛普森家庭檔案,是最早的一個“粉絲”網站)、whitehouse.gov(白宮政府網)、webcrawler(網絡爬蟲)、《連線》雜誌(當時為hotwired)等。必勝客甚至允許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克魯斯郡的人們通過這個網站訂購比薩!今天,互聯網掌握著令人難以置信的2.6萬億美元的電子商務營業收入。在1994年之前,這個數字還是0。而且,這些全球電子商務營業收入仍然在按過去20年間年同比20%—30%的良好增長水平增長著。不過,互聯網的使用正在因智能手機而快速發生變化。


    智能手機顯然是過去50年我們所見過的個人設備以及聯網計算設備中最為重要的進步。2007年,我們可能認為智能手機對生活在美國等地的富裕的中產階層是一種時尚裝飾,而今天真正的效用正出現在發展中國家。僅2013年,中國售出的電話數量超過了美國全部人口總和,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智能手機。像小米的紅米、魅族m2、yu yunique[32]、obi worldphone[33]和穀歌android one這樣的智能手機已經開始徹底重新改寫售價在100美元左右的可上網設備使用的規則。截至2014年1月,移動互聯網平台在線時間已經超過了台式機互聯網平台。[24]


    在印度,現在可購買到40多種價格低於100美元的智能手機。根據priceonomics(二手貨價格搜索引擎公司)的調查,僅僅在18個月之內,這些手機的預期二手價格平均將降低60%以上。[25]從智能手機可利用性的當前進展推測,我們認為到2020年,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入門級的智能手機隻須20—25美元就可以買到。這意味著僅僅在5年之內世界上超過85%的地方都會有連接到互聯網上的移動設備。2015—2020年,比自1994年互聯網出現在世界舞台上以來的用戶還要多的人將上線。從這方麵講,互聯網和移動商務還僅僅處於新生兒時期。


    50年之後,當我們回顧所發生的所有變化的時候,我們肯定會發現互聯網就是最大的科技推動者,但是就個人通信和互動而言,智能手機將是真正地改變了世界的設備。


    曆史上最有效率的利潤


    科技公司現在與近代曆史上最大的一些品牌一起展開了競爭。顯然,蘋果公司是科技品牌中一個顯著的個例,但是也別忽視了微軟、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和甲骨文公司,它們也都在繼續引領世界。


    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頂尖科技公司雇用了大約130萬人,占據了經濟格局中3萬億美元的市場總值。如果將下一個層級的市場參與者包含其中,你可以將惠普、百度、ntt(日本電報電話公司)、emc(易安信)、德州儀器、雅虎、salesforce(賽富時)、cognizant(高知特)、ebay(易趣網)等公司加入進去。


    表1–1 世界頂尖科技公司市場總值


    數據來源:納斯達克股票報價


    科技公司與其他大型上市公司相比,是非常有效的利潤製造者。例如,沃爾瑪的市值低於阿裏巴巴,但是其雇用的美國人就超過了140萬。


    所謂的“fang”股票,即facebook、亞馬遜flix和穀歌,僅2015年就在美國市場上創造了4400億美元的價值。[26]這些“fang”股在當年年初的時候僅僅比標準普爾500指數權重的3.5%多一點,但是到了當年年終就占到了5.1%。比較而言,這4家公司給標準普爾公司增加的4400億美元大約是蘋果市值的2/3。


    在2013年,美國四大銀行產生的利潤大約是每名員工每年61500美元。同年,這四大科技公司實現了每名員工450000美元的巨額利潤。這是四大銀行利潤的7倍多,是零售商和快餐巨頭的10倍多,其含義很簡單——一個行業中對科技的利用越多,該行業產生利潤時就更有贏利能力。歸根結底,這就是在增強時代每個行業都必須經曆基於科技的轉變的原因。


    表1–2 美國主要行業盈利的比較(2013年)


    數據來源:公司年報


    這樣的效率雖然對持股人來說非常好,但是對就業來說卻未必是好事。舉例而言,柯達在最輝煌的時候雇用了14萬人,而可謂千禧一代版柯達的instagram(圖片分享軟件)公司在被收購的時候隻有13名員工(2012年被facebook以大約7.15億美元股票收購)。因此,在就業方麵,科技在淨值上對社會是不利的。


    蘋果公司在其店麵中提供了很多工作崗位,據報道富士康的工廠雇用了123萬人,而其中大部分都從事蘋果公司產品的生產和組裝,但是就蘋果公司經濟體本身的規模而言,這家公司雇用了很少的人員。鑒於科技所帶來的效率增值,是否這就意味著科技在顛覆傳統行業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摧毀了就業崗位?實際上並非如此,這不是調研所展示出的全部情形。


    互聯網對全球性增長的影響力正在快速提高。在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所研究的發達國家中,互聯網在過去5年占到了gdp增長額的21%,相比過去15年10%的貢獻率有了巨大提升。互聯網所創造的大部分經濟價值是在科技行業之外的領域,75%的利潤被更傳統的行業中的公司攫取到了。互聯網也是創造就業機會的催化劑。在所調研的4800家中小型企業中,相對每一個因科技效率而消失的就業機會而言,互聯網創造了26個就業崗位。


    《互聯網的重要性:網絡對經濟增長、就業和繁榮的廣泛影響》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11年5月


    這是好消息,是不是?互聯網每顛覆一個工作崗位就創造出2.6個工作崗位,而這還未必包含與ipo(首次公開募股)等相關的財富增值所產生的工作崗位。像facebook、穀歌和蘋果等公司近期無一不完成了ipo。


    很多組織都嚐試量化網絡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如果我們將評估指標僅限於與電子商務相關的開支方麵,網絡大致為發達經濟體貢獻了每年gdp的4%—8%[27]。但是,這排除了社交媒體和app(手機軟件)的使用、觀看youtube視頻,以及其他從傳統意義上不會產生直接經濟影響,卻在現如今對商務和就業具有巨大影響的一些活動。


    與數字化時代創造就業崗位有關的一個事項是,這些工作總是集中在科技公司總部所在地附近。例如,在微軟雇用的128000人之中,有40000多人生活在美國西雅圖,而微軟總部就位於此地。在亞馬遜經營活動覆蓋的66個國家中,基於領英數據的研究顯示,亞馬遜90%以上的員工生活在6個國家——美國、英國、印度、愛爾蘭、中國和加拿大。[28]


    數字化時代確實已經帶來了有史以來科技、就業和財富創造方麵最偉大的繁榮。不過,如上文所強調的那樣,數字化時代的就業崗位和財富分布更加趨於地域化和更特定的人群(也常有區域偏見)。這與之前的繁榮形成鮮明對比,例如20世紀初美國的製造業繁榮,其被認為對中產階層的大範圍出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互聯網及隨之出現的大範圍科技自動化給就業帶來了一個更為嚴峻的難題。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教授埃裏克·布萊恩約弗森(erik brynjolfsson)和他的合作者安德魯·麥卡菲(andrew mcafee)在過去5年裏一直在論證計算技術的進步——從先進的工業機器人學到自動翻譯服務——在很大程度上是過去10—15年就業增長乏力的原因。[29]


    布萊恩約弗森和麥卡菲分析了過去70年的就業數據,他們發現雖然生產力持續提高,近幾年來就業的步伐並未趕上來。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就業緊密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增長,至少在2000年之前一直是這樣的。在互聯網時代,生產力已經提高了,gdp也提高了,但是中產階層的收入和就業增長沒有達到同樣快的速度。這是一個離群值,近年來隨著計算的成熟和互聯網的發展才變得明顯。


    隨著農業和工業的就業崗位減少,服務業已經占到了美國gdp的80%。我們現在正在麵臨的問題是,兩個世紀以來科技可能第一次在很大程度上顛覆服務業。因此,除非我們基於對現在尚不存在之服務的需求創造出全新的行業,否則我們可能會遇到與就業增長相關的重大難題。


    圖1–11 與就業和中產階層家庭的收入相關的生產力變化


    資料來源:《哈佛商業評論》


    在未來二三十年中,隨著我們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就業和財富會出現怎樣的顛覆呢?


    [1]“顛覆”這個詞現在經常被濫用。當我們用“顛覆”這個詞時,我們通常指顛覆性創新,它滿足了之前未得到滿足的或未來的需求,或者創造出全新的市場,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取代了無法適應的現存者。


    [2]在此指的是直到在美國經濟中達到25%的采納程度的科技。


    [3]“這是目前最好的iphone!”所有“apple?”和“iphone?”商標都是蘋果公司的產權。


    [4]《讓集成電路填滿更多的組件》,摩爾於1965年4月19日發表在《電子學》雜誌上。


    [5]加德納·哈伯德和托馬斯·桑德斯為貝爾的合夥人。


    [6]在2010年相當於250萬美元。


    [7]gerald sussmanmunication,technology,and politics in the information age(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7),76.


    [8]joel johnson,“1million workers.90million iphones.17suicides.who’s to me?”wired,28february2011.


    [9]see“heathcoat of tivertonce manufacturers,”uk national archives,devon heritage centre(1791–1957)——1816attack by luddites on the heathcoatce-making machine.http://apps.nationrchives.gov.uk/a2a/records.aspx?cat=027-4302b&cid=0#0.


    [10]“the web at25,”pew research center,february2014,http://.pewinte.org/files/2014/02/pip_25th-anniversary-of-the-web_0227141.pdf.


    [11]kamelia angelova,“here’s when smartphones will saturate the us market,”business insider,5january2013,http://.businessinsider.au/chart-of-the-day-smartphones-us-saturation-2013-1.


    [12]kirkpatrick sale,“america’s new luddites,”le monde diplomatique,february1997,http://mondediplo/1997/02/20luddites.


    [13]1812年英國國會製定的“編織機法案”。


    [14]或者寫作“alexei arkhipovich leonov”。


    [15]he-178渦輪噴氣飛機在1939年提前兩年成功飛行,但還不是一種純粹的噴氣式飛機。


    [16]winston churchill,“sinews of peace”address,5th march1946.


    [17]1962年9月12日。


    [18]1pb等於1百萬gb。1eb(艾字節)是1024pb,1zb是1024eb,而1yb(堯字節)——以《星球大戰》中的尤達大師命名——是1024zb。


    [19]統計來自國會圖書館。


    [20]據穀歌圖書軟件工程師雷奧尼德·塔切爾(leonid taycher)的測算,到2010年實際圖書數量為129864880冊。


    [21]每本書所需要的儲存量平均是1mb(兆字節),2014年產生的內容大約是9zb,據此我們得到了上述數字。


    [22]“michelle phan:from youtube star to$84million startup founder,”re/code,27october2014.


    [23]you can check it out at http://info.cern.ch/hypertext//theproject.html.


    [24]kate dreyer,“mobile inte usage skyrockets in past4years to overtake desktop as most used digital tform,score,13april2015.


    [25]“your phone loses value pretty fast,”priceonomics,february2012.


    [26]jeff desjardins,“the market has no bite without fang stocks,”visual capitalist,20november2015,http://.visualcapitalist/the-market-has-no-bite-without-the-fang-stocks-chart/.


    [27]至2014年,在美國為4.7%,在英國為8.6%。


    [28]作者本人根據《商業內參》、領英原始數據/來源做出的分析。


    [29]erik brynjolfsson and andrew mcafee.race against the machine:how the digital revolution is elerating innovation,driving productivity,and irreversibly transforming employment and the economy(richmond,va:digital frontier press,2011).see also erik brynjolfsson and andrew mcafee.the second machine age:work,progress,and prosperity in atime of brilliant technologies(london:w.w.norton,2014).


    [30]1英裏=1.609千米。——編者注


    [31]1磅=0.4536千克。——編者注


    [32]印度手機製造商micromax 旗下的一款“yu”品牌手機。——編者注


    [33]蘋果公司前首席執行官約翰·斯卡利與前工業設計總監羅伯特·布倫納聯合創立的智能手機品牌。——編者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智能浪潮:增強時代來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布雷特·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布雷特·金並收藏智能浪潮:增強時代來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