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資本主義時代的消逝,我百感交集。我由衷期待協同共享時代的到來,我確信它是拯救地球,推進富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不過資本主義製度也有著令我讚賞的方麵,盡管我同樣憎惡其他方麵(我覺得,無論男女、身份地位如何,隻要身處資本主義製度之中的人,都會對資本主義製度的創造性和破壞性所帶來的結果感同身受)。


    我在一個創業家庭中長大。我的父親米爾頓·裏夫金(milton rifkin)是一名企業家。20世紀20年代末,我父親曾經是好萊塢的一名演員,但從業時間不長,也沒有取得成功。隨後,他轉而投身實業,並為此奮鬥終生。其實,這不足為奇。因為從很多方麵而言,企業家就是市場的藝術家,需要不斷尋找富有創意的商業傳奇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講述令人信服的故事,將人們帶到發明創造的世界中,比如史蒂夫·喬布斯、企業家托馬斯·愛迪生、謝爾蓋·布林和拉裏·佩奇,他們都以徹底變革生活方式的創造性發明征服了世人。


    我父親是塑料革命的早期開拓者之一。每當看到電影《畢業生》(the graduate)中麥圭爾先生對少年本低聲說“塑料”這個詞時,我都會縮進電影院的座椅裏,感覺那個場景既可笑又尷尬,總以為那是父親在對我說話。因為一直以來我父親都極力說服我繼承家族的塑料事業。他總是對我描繪,未來的世界將被一種神奇的材料——塑料包裹起來。


    據我所知,我父親是20世紀50年代初將聚乙烯轉化為塑料袋的製造商之一。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可能無法理解沒有塑料的世界是怎樣的,但在早些年,塑料還是一個新事物,包裝材料通常是紙袋、紙板、粗麻布或者金屬、玻璃和木質容器等。


    我記得,每天晚上,我們一家人圍坐在小廚房的桌子旁,父親都會告訴我們一些關於使用塑料袋的奇特想法。為什麽不能將雜貨、洗衣店洗好的衣服、百貨商場的家具放在塑料袋裏呢?也許,我們家是第一個將所有家具都用塑料來包裝的家庭。我至今還記得,在那個炎熱的夏天,當我穿著短褲坐在沙發上時塑料墊所帶給我的那種粘在身上的感覺。


    我父親的熱情極具感染力,如同電影導演一樣,他將潛在的買家設定在他的故事情節中,最終使這些買家成為世界塑料變革的改造者和創造者。


    在我父親從事塑料事業的近25年裏,我從未聽他提及他工作的經濟回報。雖然我確信他肯定會思考這個問題,但他更熱衷於創業本身。他更多地將這種創造性的努力視為一種藝術而不是產業。盡管與一些創造資本主義經濟奇跡的大企業家、發明者和創新者相比,他的努力微不足道,但是他希望通過自身的奮鬥,使人們的生活更美好、更豐富多彩。這並不是說企業家們就不追逐利潤了,隻是多年來,我認識的很多企業家都更多地由創新精神而非萬能的美元所引領。當創業型企業變得成熟,在市場上公開交易,並被隻關注投資回報的股東們掌控時,它們通常就會滋生對金錢的狂熱追求。無數企業家的故事表明,專業化管理的企業家通常會被驅趕,企業不再從事創新的行為,而是變得更加清醒,並“具有經濟責任”,委婉地說,就是更關注經營效益。


    當然,早年間,我父親未曾想到他所銷售的數百萬塑料袋最終會填埋在垃圾場,並汙染環境。他也無法預見,用於生產聚乙烯的化石產品會釋放出二氧化碳,並成為影響地球氣候變化的罪魁禍首。


    反思我父親的一生,我認為,237年前,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闡述的“看不見的手”似乎並沒有那麽“不可見”。是企業家精神驅使我父親和無數像他一樣的企業家不斷創新,降低邊際成本,為市場帶來更廉價的產品和服務,並由此促進了經濟增長。現在,這種企業家精神正帶領我們駛向零邊際成本,進入新的經濟時代,在此,越來越多的商品和服務將近乎免費地在協同共享中分享。


    對於那些長期以來對供需“看不見的手”持懷疑態度的人來說,近乎零邊際成本社會的到來(最優效率狀態)已成為“可預見”的事實。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斯密首先提出的這個理論已開始發揮作用,但是在此我還是要提出4點忠告。第一,“看不見的手”效應通常會因不可避免的壟斷勢力集中,持續導致幾乎每個商業領域的創新受挫,導致長期滯緩或完全受阻。第二,“看不見的手”對於確保共同創造生產率和利潤增長的勞動者分享其勞動成果幫助並不大。工人們需要把自己組織起來,成立工會和政治遊說團體,在這一發展曆程中的每一步都不斷與管理層進行鬥爭,來保障其勞動獲得公平的回報。第三,盡管資本主義大幅提高了其製度內每個人的生活水平,但是由於人力資源被過度剝削來使特權階層獲益,所以,以任何合理的標準衡量邊際利潤都可怕得驚人。第四,供需“看不見的手”的運作邏輯本身從未超出過市場機製的範疇,因此,它無法計算出在資本主義製度中資源浪費和垃圾汙染所造成的環境損失。


    然而,事實證明,斯密的“看不見的手”是一種強大的社會力量,原因不在於他所提出的理論的哲學依據,而在於斯密的理論一直圍繞著一種理念:在市場經濟中,個人在獲取或交換財產時都以追求自身利益為目的,完全沒有考慮如何提升公共利益,這樣,整個社會的福利會在“不經意間”被提升。


    下麵是斯密的原話:    <blockquote>


    每個人都需要勞動,以便盡可能提升每年的社會收入。總體上看,人們的確無意於提升公共利益,也不知道公共利益提升了多少……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所判斷的隻是他自身的利益。人們受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盡力達到一個並非其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然而,雖然人們的行為並非出於本意,但也並非總是對社會有害。相比真正出於本意的行為,人們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往往更能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那些假裝為公眾幸福而經營貿易的人做了多少好事。1    </blockquote>


    斯密認為,每個人都無心關注他人利益。奇怪的是,他誤解了古典經濟學理論中的關鍵原則的動態性即賣方會矢誌不渝地追求創新,以提高生產效率,使其可以降低經營成本以及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從而贏得潛在的買方來提高利潤,並增加市場份額。從某個角度說,斯密對促使買賣雙方建立互惠共贏關係的因素的忽略也是“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的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賣方的作用是通過持續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和服務將個人福利傳遞給買方。正是通過持續關注買方的需求、欲望和需要並為其服務,資本主義企業家才得以茁壯成長。一個完全不關注潛在買方福利的企業家或企業將難以生存。


    換句話說,如果企業家想獲得成功,除了顧及其自身利益,還應感知他人的利益。亨利·福特了解到了這一點,並用其畢生精力來生產廉價耐用的汽車,使數百萬的上班族可以駕車前往工作地點,從而生活得更為舒適。史蒂夫·喬布斯同樣了解到了這一點,他積極地通過提供最先進的通信技術滿足人們高速移動、全球聯網的需求和願望。正是這種通過提升市場上他人福利以滿足企業家自身利益的雙重作用,促使我們空前地接近幾乎零邊際成本的社會。


    向著近乎零邊際成本和近乎免費的商品和服務時代前進,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看不見的手”的運作邏輯,而且有趣的是,它同樣部分驗證了大衛·休謨、邊沁等支持資本主義的功利主義者的論點。我們來回想一下,休謨和邊沁認為,在沒有自然法的情況下,市場上的私有財產交換純屬人為約定,也被證實是合理的,因為這是“提升整體福利”的最佳機製。他們的理論對嗎?


    市場機製不僅有利於我們接近零邊際成本、獲取近乎免費的商品和服務,而且在提升整體福利方麵也能實現最優效率。休謨和邊沁稱,市場上交易的私有財產是提升整體福利的最有效手段,這證實了市場機製的效用價值。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實現近乎零邊際成本的目標時,商品和服務變得幾乎免費,利潤空間消失,那麽市場中的私有財產交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在富裕的經濟世界中,商品和服務近乎免費,市場機製將日益失去存在的必要性,資本主義經濟將萎縮至小眾經濟領域。


    因此,我們要說的是,休謨和邊沁獨特的功利主義言論以及他們所提倡的資本主義市場私有財產交易和積累的言論注定不是永恒真理,隻能算是對19世紀和20世紀的特定經濟力量的特定描述,而那些經濟力量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發揮過某種作用。毫無疑問,當整個社會進入一種新的社會秩序,追求大眾利益的合作社開始被認為是社會經濟演變過程中提升整體福利的最佳方式。這時,19世紀功利主義經濟學家和他們在20世紀的繼承者就會驚訝地發現,正是他們所信奉的理論最終導致了自我毀滅。


    應該說,這種認為經濟製度圍繞稀缺和利潤來組織的觀念,會最終促使商品和服務近乎免費的富裕經濟時代的到來。這種理念看似違反常理且難以接受,但它的確正朝我們走來。


    在資本主義時代即將終結的時候,對其下定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並不是其支持者所說的救世主,也不是其反對者所說的邪惡化身。相反,當通信/能源矩陣以及相關的企業需要集中大量資金來支持垂直整合企業以及伴隨其產生的規模經濟時,資本主義是最快捷、最有效的製度。


    所以,盡管我讚美我父親及大量企業家的企業家精神,但是我並不為資本主義的逝去感到哀傷。盡管與市場中的商業化企業家精神一樣富有激情,但它與協同共享的協同網絡中所孕育的新一代社會企業家精神完全不同。新的精神將少一些自主,多一些互動;少一些對追求金錢的關注,多一些提升生活質量的承諾;少一些市場資本的積累,多一些社會資本的積累;少一些對自然的破壞,多一些可持續發展的投入和地球生態的管理。新的社會企業家也將少受一些“看不見的手”的驅使,多一些“互助的手”的支持;少一些功利主義,多一些情感共鳴。


    盡管“看不見的手”的內在邏輯和市場機製促使我們來到了近乎零邊際成本時代的關鍵性十字路口,並為從稀缺經濟跋涉到可持續富裕經濟的人類帶來了希望,但我們不得不說,僅有企業家精神還遠遠不夠。他們必須與身懷社會經濟共享理念的遠見者共享。最初主要是在跨國企業的驅動下,計算機行業指數曲線中的生產和發送信息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另外,我們來回想一下,互聯網是由政府部門的科學家和高校學術機構發明的,互聯網是由熱衷於推動共享的計算機科學家創造的,gps、觸摸屏和siri(語音激活個人助理,即實現iphone“智能”的關鍵技術)都是政府資助研究的成果。linux係統、維基百科、慕課所產生的靈感大多來源於社會經濟。facebook和twitter是商業企業,其成功主要依靠構建社會共享,並希望以此獲得經濟利益。可再生能源的突破來自政府和高校實驗室,以及市場上運作的私營企業。同樣,3d打印革命也是由非營利的工廠實驗室和商業開發者共同引發的。


    綜上所述,盡管市場上的企業家精神正在推動經濟向著近乎零邊際成本以及近乎免費的產品和服務發展,但關鍵的是企業家精神的發揮需要一個基礎平台,該平台由上述三大創新要素構成——政府、共享經濟和市場。盡管到21世紀中葉,協同共享可能會定義社會經濟生活的諸多方麵,但是上述三個領域中的所有參與者所做出的貢獻表明,新的經濟模式將是政府、市場和共享的混合體。


    我想把我的結束致辭獻給那些忠誠地支持資本主義製度的人,他們害怕近乎零邊際成本社會的到來會宣告他們自己的滅亡,但經濟發展永遠不會停滯不前,它會不斷演變,並偶爾演繹出全新的模式。同樣,隨著經濟的變化,商業企業會不斷更替。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彼得·聖吉(peter senge)指出,《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壽命隻有30年左右。的確,在1955年最初的《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隻有71家企業仍出現在2012年的《財富》世界500強名單中。2


    舊的經濟製度不會在一夜之間被擊垮,而新的製度也不會在一夜之間馬上就位。回想20世紀8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啟時,第一次工業革命正處於巔峰,而在兩次革命並行近半個世紀後,第二次工業革命才最終成為主流。在漫長的交替過程中,許多經曆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業和企業萎縮並消亡,但並非都是如此,那些幸存的企業一路重生,在新老交替中找到新的平衡點,最終在兩次工業革命中屹立不倒。更多新秀企業則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可能帶來的新機遇,並很快能夠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


    同樣,今天許多經曆過第二次工業革命洗禮的企業正麵臨著同樣的機會和選擇。一些企業已經涉足第三次工業革命,在現有的業務中吸納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製定出了過渡轉折戰略,並密切跟隨潮流,向協同共享和傳統資本主義市場共同構成的混合經濟模式轉變。


    即將到來的零邊際成本社會所釋放出來的強大社會力量不僅具有顛覆性,而且具有變革性。這些力量不可能被抑製或扭轉,而從資本主義時代到協同時代的轉變已經在世界各地嶄露鋒芒——它有望在適當的時候拯救生物圈,在21世紀上半葉,為地球上的每個人創造一種更公正、更人性化、可持續發展性更強的全球經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零邊際成本社會:一個物聯網、合作共贏的新經濟時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傑裏米·裏夫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傑裏米·裏夫金並收藏零邊際成本社會:一個物聯網、合作共贏的新經濟時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