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看到太多相同的時候,也許我們很無知;


    當人們看到太多不同的時候,也許我們視野不夠大;


    當人們同時看到不同和相同的時候,也許這恰是我們的智慧原點。


    物質是靜止的能量,能量是運動的物質,生命是連接物質與能量的橋梁;智慧是生命的形態,智能是智慧的簡化,計算是智慧的元素,當人與機器以計算作為交集時,我們會發現它們的生命是相通的。


    15世紀歐洲的文藝複興,讓科學掙脫神學的束縛,成為一匹馳騁的野馬,為18世紀初的工業革命以及20世紀末至今的信息革命奠定了基礎。求真、細分與發散的邏輯,讓物質得到了無限的發展,然而人類的精神卻被混淆了。


    信息科技發展到今天,已呈現出了兩大趨向:一方麵傳統it正在走向資源化,即計算可以像水、電一樣被資源化;另一方麵軟件正在與文化融合。在科技與人文的碰撞中,科技似乎走到了發散的盡頭,人文也正在艱難地溶解著科技,人文化的科技正逐見端倪。


    1998年,我們所在的南開大學嵌入式係統與信息安全實驗室,在普適計算研究與新媒體閱讀產業實踐中,發現閱讀作為人的一種基本行為,正在被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各種網絡化電子裝置裂解,帶有理性思考的傳統閱讀正在被無情的娛樂化,萃取、整合理性閱讀成為一種使命,同時人遷就機器的時代正在淡去,人與機器融合的時代將要到來。由此帶來的眾多困惑,驅使我們不斷地在inte上尋求營養。2008年,無意間看到了一則消息,稱在美國的矽穀將成立一所“奇點大學”,這個大學的名稱和教育探索,源起於一本《奇點臨近》的圖書。出於好奇,簡單在網上搜索了一些評述資料和評論,發現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雷·庫茲韋爾先生。由於國內沒有完整的原版圖書,我便通過正在美國u聯合培養的宮曉利博士,買了本《奇點臨近》電子書,瀏覽後發現書中的觀點很特別,而且與我們計算機專業相關,就安排實驗室的碩士、博士按照章節進行報告、討論,經過半年的討論,發現書中的觀點對我們非常有啟發意義。在這期間董振華博士(現在umn聯合培養)建議我將其翻譯成中文,介紹給中國的讀者,由此產生了翻譯本書的衝動。


    奇點一詞來源於數學的y=1/x函數曲線上x=0的點,這個點應該是數學的禁區,也因此給人們以無限的遐想,在這一點上,也許科學與人文得到了交融。


    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我們發現了本書的敘述方式和內容有以下特點:


    (1)奇特與警示的結論


    書中六個紀元的劃分非常奇特而又富於哲理,宇宙的喚醒是個神聖的命題,大腦的模擬、計算能耗、人與機器的相互融合等都是一個個令人驚歎的結論,其結論如此的積極、如此的自信、如此的奇特。


    (2)嚴謹與獨特的論述方法


    書中前兩章運用了歸納式推理總結,後幾章又大量運用了演繹式推理預測,真正詮釋了回溯有多遠,預見就有多遠的道理;作者通過追溯、分析以往的科學發展趨勢和當今科技的現狀,演繹並預測未來。


    其重點論述的技術加速回歸定律已被現實逐步地驗證。


    (3)警世之語與探討性對話


    書中每章章首都有名人的警世之語:通過智者的眼睛去審視自然、科學以及我們生存的世界,從而不斷強化思想的力量;


    章尾是與未來的對話,是一種思想的博弈:通過設想中的未來去理解當今的技術發展和進化中的人類。


    (4)東西方思維的對話


    本書集中體現了西方科學注重演繹的思維方式,即分科放大的縱向思維回歸;不同於東方哲學著重歸納的橫向思維方式;書中以東方的歸納思維為基礎,以西方的演繹思維導出結論,兩者恰如\"t\"字形中的“橫”與“豎”,無意之中完成了一次東西方思想的對話。


    (5)gnr綜合,科學的東方回歸


    gnr是三門可敬可畏的學問:觸動物種的遺傳(g)、複製物質的納米(n)和改變智慧和靈魂的機器(r)。西方科學本質的發散性極有可能令g、n、r失控;東方哲學的宇宙觀本質是收斂的,注重與自然、宇宙的和諧共存,科技的發展亟須東方哲學的收斂性作為製動係統,保證天地人的共生。


    (6)衍生無限的奇點


    “奇點”後續的衍生物包括:


    ●“奇點主義”:“奇點”已經成為了一種思潮,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廣泛影響,關於它的爭論沒有一天停息過,擁護者將奇點升級為奇點主義,從哲學、科學、技術、藝術等各個方麵構建奇點。


    ●“奇點大學”:2009年2月,google和nasa聯合建立了奇點大學,旨在解決“人類麵臨的重大挑戰”。


    ●電影《奇點臨近》:由庫茲韋爾自編、自導、自演,從藝術的角度說明“奇點”,本片將於2011年上映。


    由於本書涉獵的內容既專業又交叉,因此由於專業知識的局限,翻譯難免有失準確和恰當,希望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本書的翻譯經曆了三個過程,即研討階段、初譯階段、出版翻譯階段。曆時11個月,參與人員20餘人,包括:李慶誠、董振華、田源、朱克、尚建、王璐、盧冶等。曾經參與的人員包括:張金博士、宮曉利、方濟、張安站、王聰、張建新、胡海軍、祝炎、賈磊、李幼萌、張占營、潘雄、鄭傑、任開、董立明、曾凱等。在此對曾經參與、討論的實驗室所有人員表示感謝,同時也感謝參與新媒體閱讀產業實踐的津科翰林同仁!


    南開大學 李慶誠教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奇點臨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Ray Kurzweil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Ray Kurzweil並收藏奇點臨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