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ell
創新者:一群技術狂人和鬼才程序員如何改變世界 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幾乎在數字革命的每個階段,斯圖爾特·布蘭德都找到了一種站在科技、社群和反主流文化交叉點上的方式,他為數字革命的精彩而興奮,而這場革命也因他變得更加精彩。他為肯·凱西的幻遊音樂節製作過一場科技迷幻秀,為《滾石》報道過《太空大戰》遊戲和施樂parc,他曾協助並鼓勵道格·恩格爾巴特舉辦“演示之母”,還創辦了《全球概覽》。因此,在調製解調器逐漸普及,個人電腦操作日益輕鬆的1984年秋季,布蘭德協助構建出網絡社區的雛形——the well——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促使布蘭德產生這一設想的是拉裏·布裏連特rry brilliant)的一次登門拜訪。布裏連特也是理想主義科技反主流文化部落中一位風趣而認真,富有創新精神的成員。布裏連特是一位內科醫生和流行病學家,他有種改造世界的衝動,並從中獲得了很多樂趣。他在阿爾卡特拉斯舉行的美國印第安人占領運動中提供過醫療服務;為尋求精神啟迪,他曾在喜馬拉雅山一個靜修處跟隨著名的尼姆·卡羅利·巴巴(neem karoli baba)大師修行(這是他第一次與史蒂夫·喬布斯產生交集);他參加過世界衛生組織的消滅天花運動,還在喬布斯和拉姆·達斯(ram dass)、瓦維·格雷維(wary gravy)等反主流文化名流的支持下成立了塞瓦基金會(seva foundation),致力於為全球貧困社區中的盲人提供治療。
有一回,塞瓦基金會使用的一架直升機在尼泊爾出現了機械故障,於是布裏連特利用一個計算機會議係統和喬布斯捐贈的一台蘋果ii型電腦在網上組織了一場維修行動。在線討論組的這種潛在力量深深打動了他。後來,布裏連特到密歇根大學教書時協助創辦了一家做計算機會議係統(依托密歇根大學的網絡)的公司。這個名為picospan的係統允許用戶就不同的主題發表評論,並能把這些帖子串在一起,供所有人閱讀。布裏連特身上洋溢著理想主義、技術烏托邦主義和創業精神。他利用會議係統把醫療技術帶到了亞洲的小村莊,並在出現問題時通過組織工作組來解決問題。
布裏連特去聖迭戈參加會議時給老朋友斯圖爾特·布蘭德打了電話,邀請他共進午餐。他們在海灘邊的一家餐廳裏會麵時(布蘭德計劃當天在附近裸泳),布裏連特提出兩個相互關聯的目標:推廣picospan會議軟件和創建一個網絡知識社區。
布裏連特建議布蘭德同他合作,他說自己準備出資20萬美元,購買一台計算機並提供軟件,“隨後,斯圖爾特要管理係統,向他身邊那群聰明、有趣的人推廣這個係統”。3 他說:“我的設想是,人們可以借助這種新技術來討論《全球概覽》上的所有話題。大家可以圍繞瑞士軍刀、太陽能灶或者任何話題建立社交網絡。”4
布蘭德把這個設想拓展為一個更加宏偉的計劃:他要創建世界上最刺激的網絡社區,讓人們能夠討論他們想討論的任何話題。他建議:“讓我們來展開討論吧,讓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參與進來,讓他們自己決定談什麽。”5 布蘭德將這個社區命名為the well,然後逆推出一個全稱:“全球電子連接”(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後來他說,在名稱中加入一個好玩的撇號“永遠都很有價值”。6
布蘭德是實名製理念的擁護者。這種理念後來被許多虛擬社區所拋棄,但the well之所以能成為一項影響深遠的服務,與這一理念是密不可分的。參與者不可以完全匿名;他們可以使用化名或假名,但加入時必須提供真名,其他成員也可以知道他們的身份。the well的主頁會彈出布蘭德的信條“你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也就是說,用戶要為自己的發帖內容負責。
和互聯網本身一樣,the well也成了一個由用戶自主設計的係統。到1987年,其網絡論壇上的話題(被稱為“會議”)已經涉及方方麵麵,從“感恩而死”(最熱門的話題)到unix編程,從藝術到育兒,從外星人到軟件設計,可以說是無所不包。這個論壇上幾乎沒有等級製度或權力控製,因此,它是以協作方式發展的。這就讓the well成為令人著迷的體驗與有趣社會實驗的結合。市麵上出現了一部部相關書籍,其中包括富有影響力的科技編年史家霍華德·萊茵戈爾德(howard rheingold)和凱蒂·哈夫納(katie hafner)的著作。哈夫納寫道:“在the well上,你會與你在其他場合可能根本不會想要結交的人聊天,這本身就是一件充滿誘惑的事情。”7 萊茵戈爾德在他的書中解釋稱:“這就像街角酒吧一樣,既有老朋友,又有令人愉快的新朋友,有新工具等你拿回家中,還有新鮮的塗鴉和文字,隻是我無須穿起大衣,關閉電腦,走到街角,我隻要借助電信程序就可以享受這一切了。” 8 有一回,萊茵戈爾德發現兩歲女兒的頭皮上有一隻蜱,結果他不等自己的醫生給他回電話,就從the well的一位醫生那兒獲悉了治療方案。
網絡對話可以進行得很深入。一位名叫湯姆·曼德爾(tom mandel)的討論區版主被哈夫納作為書中的主要人物,他還幫我和《時代》雜誌的同事管理過我們的網絡論壇,他常常與其他成員展開激烈的交鋒,這類舌戰被稱為“火焰戰”(me war)。他回憶說:“我會表達自己對所有問題的觀點。我甚至發起過一場論戰,把西海岸半個網絡世界都卷進了電子鬥毆,結果我被the well趕了出去。”9 但當他披露自己因罹患癌症而即將離世時,這些網友又紛紛圍到他身邊噓寒問暖。他在自己最後發布的一則帖子中寫道:“我很傷心,非常傷心,我不能再繼續和你們玩、和你們辯論了,我簡直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沮喪和哀傷的心情。”10
促使布蘭德產生這一設想的是拉裏·布裏連特rry brilliant)的一次登門拜訪。布裏連特也是理想主義科技反主流文化部落中一位風趣而認真,富有創新精神的成員。布裏連特是一位內科醫生和流行病學家,他有種改造世界的衝動,並從中獲得了很多樂趣。他在阿爾卡特拉斯舉行的美國印第安人占領運動中提供過醫療服務;為尋求精神啟迪,他曾在喜馬拉雅山一個靜修處跟隨著名的尼姆·卡羅利·巴巴(neem karoli baba)大師修行(這是他第一次與史蒂夫·喬布斯產生交集);他參加過世界衛生組織的消滅天花運動,還在喬布斯和拉姆·達斯(ram dass)、瓦維·格雷維(wary gravy)等反主流文化名流的支持下成立了塞瓦基金會(seva foundation),致力於為全球貧困社區中的盲人提供治療。
有一回,塞瓦基金會使用的一架直升機在尼泊爾出現了機械故障,於是布裏連特利用一個計算機會議係統和喬布斯捐贈的一台蘋果ii型電腦在網上組織了一場維修行動。在線討論組的這種潛在力量深深打動了他。後來,布裏連特到密歇根大學教書時協助創辦了一家做計算機會議係統(依托密歇根大學的網絡)的公司。這個名為picospan的係統允許用戶就不同的主題發表評論,並能把這些帖子串在一起,供所有人閱讀。布裏連特身上洋溢著理想主義、技術烏托邦主義和創業精神。他利用會議係統把醫療技術帶到了亞洲的小村莊,並在出現問題時通過組織工作組來解決問題。
布裏連特去聖迭戈參加會議時給老朋友斯圖爾特·布蘭德打了電話,邀請他共進午餐。他們在海灘邊的一家餐廳裏會麵時(布蘭德計劃當天在附近裸泳),布裏連特提出兩個相互關聯的目標:推廣picospan會議軟件和創建一個網絡知識社區。
布裏連特建議布蘭德同他合作,他說自己準備出資20萬美元,購買一台計算機並提供軟件,“隨後,斯圖爾特要管理係統,向他身邊那群聰明、有趣的人推廣這個係統”。3 他說:“我的設想是,人們可以借助這種新技術來討論《全球概覽》上的所有話題。大家可以圍繞瑞士軍刀、太陽能灶或者任何話題建立社交網絡。”4
布蘭德把這個設想拓展為一個更加宏偉的計劃:他要創建世界上最刺激的網絡社區,讓人們能夠討論他們想討論的任何話題。他建議:“讓我們來展開討論吧,讓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參與進來,讓他們自己決定談什麽。”5 布蘭德將這個社區命名為the well,然後逆推出一個全稱:“全球電子連接”(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後來他說,在名稱中加入一個好玩的撇號“永遠都很有價值”。6
布蘭德是實名製理念的擁護者。這種理念後來被許多虛擬社區所拋棄,但the well之所以能成為一項影響深遠的服務,與這一理念是密不可分的。參與者不可以完全匿名;他們可以使用化名或假名,但加入時必須提供真名,其他成員也可以知道他們的身份。the well的主頁會彈出布蘭德的信條“你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也就是說,用戶要為自己的發帖內容負責。
和互聯網本身一樣,the well也成了一個由用戶自主設計的係統。到1987年,其網絡論壇上的話題(被稱為“會議”)已經涉及方方麵麵,從“感恩而死”(最熱門的話題)到unix編程,從藝術到育兒,從外星人到軟件設計,可以說是無所不包。這個論壇上幾乎沒有等級製度或權力控製,因此,它是以協作方式發展的。這就讓the well成為令人著迷的體驗與有趣社會實驗的結合。市麵上出現了一部部相關書籍,其中包括富有影響力的科技編年史家霍華德·萊茵戈爾德(howard rheingold)和凱蒂·哈夫納(katie hafner)的著作。哈夫納寫道:“在the well上,你會與你在其他場合可能根本不會想要結交的人聊天,這本身就是一件充滿誘惑的事情。”7 萊茵戈爾德在他的書中解釋稱:“這就像街角酒吧一樣,既有老朋友,又有令人愉快的新朋友,有新工具等你拿回家中,還有新鮮的塗鴉和文字,隻是我無須穿起大衣,關閉電腦,走到街角,我隻要借助電信程序就可以享受這一切了。” 8 有一回,萊茵戈爾德發現兩歲女兒的頭皮上有一隻蜱,結果他不等自己的醫生給他回電話,就從the well的一位醫生那兒獲悉了治療方案。
網絡對話可以進行得很深入。一位名叫湯姆·曼德爾(tom mandel)的討論區版主被哈夫納作為書中的主要人物,他還幫我和《時代》雜誌的同事管理過我們的網絡論壇,他常常與其他成員展開激烈的交鋒,這類舌戰被稱為“火焰戰”(me war)。他回憶說:“我會表達自己對所有問題的觀點。我甚至發起過一場論戰,把西海岸半個網絡世界都卷進了電子鬥毆,結果我被the well趕了出去。”9 但當他披露自己因罹患癌症而即將離世時,這些網友又紛紛圍到他身邊噓寒問暖。他在自己最後發布的一則帖子中寫道:“我很傷心,非常傷心,我不能再繼續和你們玩、和你們辯論了,我簡直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沮喪和哀傷的心情。”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