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你是自己最重要的同盟者
精簡社交:用可視化圖譜解決人際關係難題 作者:莫拉格·巴雷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會一直擁有的最強大的人際關係是你與自己的關係。
——史蒂夫·馬拉波利(steve maraboli)
《生活、真相及自由》<i>(life, the truth, and being free)</i>
讓我們來近距離地看一下自己身上的人際關係心態。這是內心的同盟者,為你提供勇氣和洞察力,或者有時候,也會打擊你的自信心,讓你質疑自己的能力。 先成為自己的同盟
當你想到一些出色的領導者時,浮現在你腦海裏的不是他們的缺點,而是他們的優點。並不是因為這些人完美無缺,而是他們的優點及一貫如此的表現讓他們的弱點看上去沒那麽重要了。
每當我讓客戶及講習班的參與者列出他們自己的優點,也就是令他們變得出色的東西時,你總能感覺到滿屋的驚慌。出於某種原因,誇獎自己變成了一種較為困難的練習。但是,如果你自己都無法列出自己的優點,你又怎能指望別人認可它們?
如果你認為你的職業生涯再前進一步是遙不可及的事,那麽,即便機會來了,你可能連爭取都不會。如果爭取,你可能會得到升職機會,也可能不會。但不管怎樣,這都是個學習和成長的好時機。
在近期的一次會議上,一位主題發言人問下麵500名與會者是否有人會畫畫,如果會,請舉手。結果,幾乎沒人舉手。隨後,他接著說,當他在五歲孩子們的課堂上提出相同的問題時,每個人都舉起了手。
孩子不會擔心能不能畫得“足夠好”。孩子隻想知道你要的是蠟筆畫、鉛筆畫還是油畫!但是,作為成年人,我們上來會說:“我可以試試,但不會畫得很好。”為什麽會這樣?我們為什麽對自己如此嚴苛?
我們每個人都麵對兩種視角。一種是“由內向外的視角”,即我們的意圖、我們認為自己是什麽樣子的。另一種是“由外向內的視角”,即我們對其他人的影響、我們的名譽及別人與我們共事時的經曆。允許一種視角變得比另一種視角重要時,我們會失去平衡。我們戴上麵具來掩藏我們的不確定性,或者對內心說我們並不夠好的聲音變得麻痹。
考慮一下下列場景,你是否曾經:
·下班後開車回家,在沒有與任何人交談的情況下,自說自話地讓自己陷入了壞心情?
·因為覺得自己尚未做好準備而決定不申請某個新職位,但後來才發現,招聘主管原本希望你能申請(並且,知道你沒申請,他以為你隻是沒興趣)?
·因為害怕可能的後果而放掉一次機會,過後卻後悔了?
·沒理會你以為不合理的積極反饋,而因此讓你的機會受到了限製?
自我對話在構建自信、衝破障礙及規避風險方麵具有強大的作用。盡管如此,不健康的自我對話也會麻痹我們,從而限製我們的視角和選擇。
·我們會擔心未來:以後可能發生什麽,我們可能陷入什麽樣的陷阱。
·我們會擔心過去:我們本應該怎麽說或怎麽做。
·我們會擔心現在:被揪出錯誤而被當作騙子,錯過即將到來的截止期限,別人對我們怎麽看。
有趣的是,當事情並沒有按照計劃進行下去時,我們講給自己聽的故事大多數都是消極的。我們明白,在事情尚未確定之前先以善待人,但我們卻極少用這個態度對待自己。不相信我?
·試想一下,你已經連續幾個月辛苦地忙於某個項目,並且已經準備好了麵向管理層的報告。根據安排(已經是第二次),你十分鍾後就要做報告,而就在這時,消息傳來,管理團隊取消了與你的會麵。這時,你大腦裏想的是什麽?
·一位曾經多次錯過截止期限的同事應該在今天工作結束前把一份文件交給你。你的電話響了,來電顯示中是這個人的名字。你接起電話時在想什麽?
·你申請了某個晉升職位,但剛剛聽說你沒能得到這個職位,得到它的是團隊中的新人?你這時在想什麽?
經驗表明,你總是往最壞處想:這些管理者根本就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麽,你的項目並不重要;你的同事會再次令你失望,他是不會按時完成工作的;你還不夠好,你的職業生涯停滯不前了。我們緊緊抓住這些消極的想法和情緒,於是距離積極的想法和情緒就更加遙遠。即便事情已過去很久,它們依然會影響我們的心態和行為。
如果有,也隻有一小部分是積極的設想。例如:“管理者對我是有信心的,他們隻是有其他需要優先處理的事情。”“我的同事打電話來是為了告訴我任務已經提早完成了。”“還有其他工作機會,那再適合我不過了,指日可待。”
這是真正悲劇的地方:完全處於消極的狀態時,我們會不知不覺地創建一個黯淡無光的行動計劃。我們會減緩自己對這個項目的付出;我們會排斥自己的同事;我們會拿出自己的簡曆,開始尋找別的工作機會。 不要盡信你所以為的一切
當我們允許消極想法影響我們的決策,而不去探索替代性視角時,我們會采取那些限製我們的潛力的行動。我們都有說“是的,但是”的時刻,那透露了我們的思考過程。下麵是我們的項目參與者分享的一些最常見的主題。
·想給予否定答案時卻給出了肯定答案——為了避免破壞和諧氣氛,我們可能會過度聽從別人的判斷。別人可能會認為你很討人喜歡並且好說話,但也可能誤以為你是個不好共事的人,覺得你沒有主見、不願意獨立行動、喜歡討好別人及做決定時過度依賴別人。
·與人攀比——在我的主管輔導實踐中,領導者們常常會將自己及自己的成功(或不成功)與別人做比較。這可能有助於設定一個基準,但卻鮮少能夠精準呈現某種狀態。當我們看著鄰居家時,我們會看到他們的大房子、豪華汽車以及豐富多彩的假期,但我們通常意識不到,這些同時也意味著巨額的債務。當我們在工作中進行這類比較時,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被輕視了,並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務必對其他人的職業生涯路徑、他們在公開演講或談判方麵的強項等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但要將其視為一種動力來源,問問自己(及其他人)怎樣才能有所成長。將自己與別人做比較是在做無用功,除非它能夠激勵你產生積極的認知及采取積極的行動。
·習慣與行為——我們都有過成功,這其中也體現了“幸運”與“傑出表現”之間的關聯。但有時候,我們會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即這樣的成功是因為一些推動我們前進的習慣,即便我們有某些行為,它也一樣會發生。當我們從別人那裏接收到與我們的“由外向內的視角”不相配的反饋時,我們更容易置之不理,選擇不作為。不要忽視那些與我們的自我形象不相配的反饋,我們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並保持好奇心。你可以自問:“為什麽有人會這樣看我?”這並不意味著你要就你所收到的所有信息采取行動,但你確實需要把這些反饋都聽進去,並且承認,有時候,你的不作為可能會限製你的人際關係或職業生涯。
·門檻設定得太低——我們似乎總願意尋求最輕鬆到達目標的路徑,或者說,我們的思路不夠寬闊,我們崇尚限製對自己的信心。在我剛開始創立自己的公司時,我的願景相對較小,僅限於我認為的可能性;我隻考慮我的專業知識、機構的規模、我帶來的價值及我值得的回報。部分源於我的一些之前已經創業的朋友的影響(與人攀比),而部分源於我自己的傾向。幸好,這種心態很快就被一些看到我的潛能的導師和其他領導者打消了。即便現在,雖然已經有了一些成就,我仍需不斷提醒自己,要設定大膽的目標。
·廢話——我們已經探索了內心的聲音所能帶來的影響,但一些廢話會幹擾這種影響。下麵是一些我們需要從詞典中刪除的用語。
〇“這沒什麽。”想一想你上一次接受稱讚的情景,你是如何回應的?當我們不把自己的貢獻當回事時,別人可能會認為那是一種謙虛,但有時候,也可能相信你的客套話(覺得它真沒什麽),從而忽略你所帶來的價值。當良好的工作表現受到讚美或認可時,試著以“謝謝”作答(甚至可以就你為什麽享受這個項目提供一些個人的看法)。
〇“我做不了。”還記得那個關於五歲孩子和畫畫的故事嗎?孩子們在每件事上都是新手,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嚐試和學習。作為成年人,我們不喜歡被視為新手,不喜歡承認我們對某些東西一無所知或不知道該怎麽做。然而,每一次升職、每一份新工作、每一個新團隊及每一個新項目都會帶來變化,讓我們成為新手。做我們自己的同盟者,讓我們能夠承認自己的猶豫和緊張,並在它們存在的情況下采取行動。同盟者會尋求幫助,並且在得到幫助時接受它。
〇“那不是我的工作。”這種心態會把你限定在目前的角色範圍內,從而限製成長的機會。如果你想爭取更大的角色或更複雜的項目,那麽,找機會提高你的技能。
我記得曾經為一位領導者做過輔導,她的一位同事(據她所說是她的一個同盟者)與這位同事的團隊遇到了挑戰。在聽我這位客戶抱怨完之後,我問她是否提供了幫助。答案是:“沒有,那是老板該做的事。”
某種程度上,這位客戶是對的,但也不對。做一名同盟者意味著,當別人遭遇混亂時,你應該介入並盡可能地提供支持。如果你想得到一個更高的領導層職位,有時候,即便你沒有那個頭銜,你也可以站出來,表現得像一位高層領導一樣。
〇“我隻是一個(填入職務頭銜)。”這是我們能使用的最具破壞性的話之一。當我成為一名銀行經理後,我記得出納員們(其中很多人都是兼職)常常說他們“隻是個出納員”這種話,從而貶低了他們在銀行及整個團體中的重要性。在我看來,他們絕對不隻是個出納員。就銀行而言,他們的位置很重要。於是,我們共同努力來改變他們的錯誤認知。沒有鼓吹、沒有鼓舞士氣的談話或海報標語,我們隻是讓他們的認知對準自己的真正價值。結果,他們的積極性提高了,錯誤減少了,客戶滿意度上升,而銀行的整體績效得到了提高。我希望你能將同樣的方法應用到自己身上!
〇“這不公平。”我記得,在成長的過程中,我經常用這句話來抱怨我哥哥。我們會爭論誰應該得到最多的汽水、誰的餡餅塊兒更大、該輪到誰去按電梯的按鈕,然後,我們會跑到父母麵前,抱怨那些“不公平”。我們看到,在工作中,這些情況仍在繼續。你的同事得到了加薪的機會,而你沒有。她得到了嘉獎,而你沒有。“這不公平。”然而,你申請過加薪嗎?你有沒有走出你的舒適區去迎接新的挑戰?你是否分享過你的成績(或承認別人的成績)?這句話不會推動你前進,而是會把你困住。
〇“我會試一試。”正如《星球大戰》<i>(star wars)</i>中明智的尤達大師所說:“做,或者不做,沒有試與不試。”說“我會試一試”這種話暗示著你很可能會失敗。
·“他是個白癡(或其他評判)。”你的用詞會透露你的情緒,進而推動你的行為。當你做出消極的判斷時,就限製了你進行積極反應的可能性。這就是為什麽“交流”成為人際關係生態係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原因。不管是大聲說出來的話,還是內心想法,用詞很重要。注意可能損害人際關係的破壞性語言,選擇那些能夠鼓舞和激勵你對同事采取積極行動的詞語。
·糾結於過去(或當前)的錯誤。如果你總是想著“我真希望我曾經……”,或者“我本應該……”,再或者“我本來能夠……”,那你要背負多少包袱啊!回顧本來可以做到的事,可以作為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反思環節,那樣做會有幫助。但如果僅作為一種負擔,那這種後悔會妨礙我們前進。
有時我們大腦中會突然出現一些廢話,且通常都是出現在關鍵時刻:
·我不夠聰明(當看到在你前麵發言的同事似乎演講得很輕鬆時)。
·我又錯過了最後期限,看來我真是個失敗者。
·我不能自告奮勇地去帶頭這個新計劃,沒有人足夠尊重我。
·我對這個問題的創造性解決方案會被駁倒,既然如此,又何必自尋煩惱?
我們的大多數想法都並非事實真相,而我們經常基於某個固守的觀念做決定。這些擔心遮住了關於當前機會的真相!有些曾經是事實的東西,現在不一定是事實;某些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並不意味著一定會發生。做到這一點可能並不容易,但要求很簡單:不要盡信你所以為的一切。 改變你的情節設定
改變你的想法,就能改變你的局限性。改變你的思路,就能改變人際關係的質量。從決定做自己的同盟者開始。
正如我前麵提到的,我過去是個終日懶散的人,找時間定時去健身房看起來似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回顧一下我在學校時的生活,我是一名田徑運動員,定期跑100米至1500米,我甚至還打破過學校的400米紀錄。
但是,我內心的情節設定得到了很多聲音的支持:“我太忙了!”“我需要多花些時間在家人身上。”“我不喜歡早起。”這些本來都是很有說服力的理由,隻是,它們輕而易舉地就對我本人以及我的健康造成了破壞。我那時並不是自己的同盟者。
從去年開始,我就認識到了這種行為會讓我自食惡果,並開始著手改變我的情節設定。現在,我是一個每周鍛煉一次的人、一個完成了衝刺三項的人、一個渴望每周能去兩次健身房的人(這是我的新極限,目前仍有各種借口在暗濤洶湧)。
我記得有一次,繁忙的一天過後,我回到家裏,看到我的丈夫,我問他:“我真是一個成功的女商人嗎?”我不確定是什麽觸發了那一刻的自我懷疑,但那種感覺很明顯。即便是在幾個月後,在我寫作這本書時,我的胃仍有一種緊縮感。我的丈夫,一個從始至終的實用主義者,溫和地回答道:“如果這不是我聽過的最可笑的問題,我會大笑的!”可能這並不是我那一刻想聽到的答案,但它確實是我需要聽到的答案。
我近來偶然發現了一些我目前稱之為“廢話過山車”的東西,就像這樣:
1.這太可怕了!
2.這比我預料得難多了。
3.這太糟糕了!
4.我真差勁。
5.這勉強可以。
6.這太棒了。
我意識到它們簡明扼要地歸納了我每天、每小時、每分鍾的思考過程(這也是我為什麽每天都提及這一點的原因)。很可怕嗎?從第一句到第四句可能隻需十億分之一秒,然而,如果沒有同盟者的幫助,從第四句到第六句可能要花相當長的時間。
令人脆弱無力的自我懷疑總能悄悄潛入我們的生活,能夠將限製性自我對話翻譯成更積極的東西,能夠向同盟者伸出手去尋找一隻帶有同理心的耳朵或者一種鞭策,這些都很重要。
哪些品質為你帶來了成功?如果你近期接受過360度反饋評價,注意那些顯示了你的才能和優勢的評論。認真思考它們,為它們感到驕傲。當你有一天過得很糟糕時(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日子),再回到這些精神支柱上,提醒我們自己,那些脆弱、未達到預期的時刻隻是那些“時刻”,它們終究會過去。 學習識別不同的聲音
你可以選擇:全神貫注地迎接新挑戰,接受來自同盟者的聲音(或者從挫折中吸取教訓)。或者相反,在競爭者及敵對者的質疑聲中退縮。學會識別不同的聲音,調低廢話的音量,並練習做自己的同盟者。
定期征詢反饋——反饋旨在幫助你克服那些“盡管”行為,並減少你的盲點。大多數肯花時間給你反饋的人都是想要幫助你進步,而不是打擊你,盡管那一刻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就像回到學校接受打分一樣。
反饋可能會被我們的爬行動物大腦當作一種威脅,從而引發防禦反應,或者因為我們對給予反饋的人不夠尊重而導致信息被忽略。由於你想要給你的同盟者(這裏指你自己)最好的支持,請培養你的自我情緒意識,以便你能夠聽到別人的反饋。如有必要,請對方闡明問題。如果你不同意對方的意見,感謝對方提供的觀點,永遠都別告訴她如何不對。(我開玩笑的,一點點。)
說“不”——作為你自己的同盟者,有時候,你需要拒絕一些機會,並對某些要求說“不”。對於那些喜歡幫助別人的人來說,這可能會造成壓力,讓他們覺得別人很失望。練習如何在提供替代性選擇的同時對別人說“不”。
“我現在沒辦法提供幫助,因為我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x、y及z等幾件事上。但是,我下周有時間。”
“我這個月有其他承諾的事要做,但也許下周我們可以見個麵,讓我多了解一下這個項目。”
走你自己的路——當涉及工作、職業生涯及家庭時,做自己的選擇。不要為了不辜負別人的期望而把自己的需求和心願放到最後,這隻會導致挫敗感和失望。你(和我)已經知道這一點,但鑒於某種原因,我們都需要提醒自己。此刻,你可以嚐試:做你自己。
小步伐實現大膽目標——如果讓你輔導同一團隊中的同盟者,你會想要給他每一個成功的機會,是不是?那麽,給自己一次優待,把最好的成功機會給自己。如果認為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不要停止嚐試。把它分解為若幹有意義的裏程碑,讓你能夠朝著你向往的方向前進。隨著你的前進,你的信心會更足,你會變得更明智。
那麽,你是自己的同盟者嗎?如果你都不相信自己值得擁有哪一級別的人際關係,你又怎能期待別人成為你的同盟?下麵有三個視角供你選擇:
·同盟者視角,這種視角有助於洞察各種優勢和分歧。
·支持者視角,這種視角會凸顯優勢,而忽視弱點,即那些盡管存在但不會妨礙你成功的東西。
·競爭者視角,這種視角僅著重於分歧,而會忽略你的優勢。
最後兩種選擇會令人筋疲力盡並失望,不隻是對你,對那些認識你的人也一樣。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你共事的某位同事顯然很有才華,但卻並不總是把它們表現出來?這令人不解和沮喪。當你貶低自己的貢獻時,在別人眼裏,你就是這樣的。
對自己持有同盟者心態會改變你的思維模式,從“我不能,因為……”到一種好奇的心態,即“我怎樣才能……”。側重於前一種心態容易觸發局限性觀念。側重於好奇心及問問題(大聲問同盟者,或腦海中自問)則會激發新皮層,也就是我們大腦中的理性部分,讓我們能夠進行複雜性思考、形成理性觀點並找到理性的解決方案(這一點最重要),從而推動我們前進。當你不受限製時,選擇也沒有局限性。
當你真正成為自己的同盟者時,當你認識到做自己很好時,你會發現,你更容易成為別人的同盟者,更容易帶著同情心、尊重而非評判去與共事者並肩工作。
——史蒂夫·馬拉波利(steve maraboli)
《生活、真相及自由》<i>(life, the truth, and being free)</i>
讓我們來近距離地看一下自己身上的人際關係心態。這是內心的同盟者,為你提供勇氣和洞察力,或者有時候,也會打擊你的自信心,讓你質疑自己的能力。 先成為自己的同盟
當你想到一些出色的領導者時,浮現在你腦海裏的不是他們的缺點,而是他們的優點。並不是因為這些人完美無缺,而是他們的優點及一貫如此的表現讓他們的弱點看上去沒那麽重要了。
每當我讓客戶及講習班的參與者列出他們自己的優點,也就是令他們變得出色的東西時,你總能感覺到滿屋的驚慌。出於某種原因,誇獎自己變成了一種較為困難的練習。但是,如果你自己都無法列出自己的優點,你又怎能指望別人認可它們?
如果你認為你的職業生涯再前進一步是遙不可及的事,那麽,即便機會來了,你可能連爭取都不會。如果爭取,你可能會得到升職機會,也可能不會。但不管怎樣,這都是個學習和成長的好時機。
在近期的一次會議上,一位主題發言人問下麵500名與會者是否有人會畫畫,如果會,請舉手。結果,幾乎沒人舉手。隨後,他接著說,當他在五歲孩子們的課堂上提出相同的問題時,每個人都舉起了手。
孩子不會擔心能不能畫得“足夠好”。孩子隻想知道你要的是蠟筆畫、鉛筆畫還是油畫!但是,作為成年人,我們上來會說:“我可以試試,但不會畫得很好。”為什麽會這樣?我們為什麽對自己如此嚴苛?
我們每個人都麵對兩種視角。一種是“由內向外的視角”,即我們的意圖、我們認為自己是什麽樣子的。另一種是“由外向內的視角”,即我們對其他人的影響、我們的名譽及別人與我們共事時的經曆。允許一種視角變得比另一種視角重要時,我們會失去平衡。我們戴上麵具來掩藏我們的不確定性,或者對內心說我們並不夠好的聲音變得麻痹。
考慮一下下列場景,你是否曾經:
·下班後開車回家,在沒有與任何人交談的情況下,自說自話地讓自己陷入了壞心情?
·因為覺得自己尚未做好準備而決定不申請某個新職位,但後來才發現,招聘主管原本希望你能申請(並且,知道你沒申請,他以為你隻是沒興趣)?
·因為害怕可能的後果而放掉一次機會,過後卻後悔了?
·沒理會你以為不合理的積極反饋,而因此讓你的機會受到了限製?
自我對話在構建自信、衝破障礙及規避風險方麵具有強大的作用。盡管如此,不健康的自我對話也會麻痹我們,從而限製我們的視角和選擇。
·我們會擔心未來:以後可能發生什麽,我們可能陷入什麽樣的陷阱。
·我們會擔心過去:我們本應該怎麽說或怎麽做。
·我們會擔心現在:被揪出錯誤而被當作騙子,錯過即將到來的截止期限,別人對我們怎麽看。
有趣的是,當事情並沒有按照計劃進行下去時,我們講給自己聽的故事大多數都是消極的。我們明白,在事情尚未確定之前先以善待人,但我們卻極少用這個態度對待自己。不相信我?
·試想一下,你已經連續幾個月辛苦地忙於某個項目,並且已經準備好了麵向管理層的報告。根據安排(已經是第二次),你十分鍾後就要做報告,而就在這時,消息傳來,管理團隊取消了與你的會麵。這時,你大腦裏想的是什麽?
·一位曾經多次錯過截止期限的同事應該在今天工作結束前把一份文件交給你。你的電話響了,來電顯示中是這個人的名字。你接起電話時在想什麽?
·你申請了某個晉升職位,但剛剛聽說你沒能得到這個職位,得到它的是團隊中的新人?你這時在想什麽?
經驗表明,你總是往最壞處想:這些管理者根本就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麽,你的項目並不重要;你的同事會再次令你失望,他是不會按時完成工作的;你還不夠好,你的職業生涯停滯不前了。我們緊緊抓住這些消極的想法和情緒,於是距離積極的想法和情緒就更加遙遠。即便事情已過去很久,它們依然會影響我們的心態和行為。
如果有,也隻有一小部分是積極的設想。例如:“管理者對我是有信心的,他們隻是有其他需要優先處理的事情。”“我的同事打電話來是為了告訴我任務已經提早完成了。”“還有其他工作機會,那再適合我不過了,指日可待。”
這是真正悲劇的地方:完全處於消極的狀態時,我們會不知不覺地創建一個黯淡無光的行動計劃。我們會減緩自己對這個項目的付出;我們會排斥自己的同事;我們會拿出自己的簡曆,開始尋找別的工作機會。 不要盡信你所以為的一切
當我們允許消極想法影響我們的決策,而不去探索替代性視角時,我們會采取那些限製我們的潛力的行動。我們都有說“是的,但是”的時刻,那透露了我們的思考過程。下麵是我們的項目參與者分享的一些最常見的主題。
·想給予否定答案時卻給出了肯定答案——為了避免破壞和諧氣氛,我們可能會過度聽從別人的判斷。別人可能會認為你很討人喜歡並且好說話,但也可能誤以為你是個不好共事的人,覺得你沒有主見、不願意獨立行動、喜歡討好別人及做決定時過度依賴別人。
·與人攀比——在我的主管輔導實踐中,領導者們常常會將自己及自己的成功(或不成功)與別人做比較。這可能有助於設定一個基準,但卻鮮少能夠精準呈現某種狀態。當我們看著鄰居家時,我們會看到他們的大房子、豪華汽車以及豐富多彩的假期,但我們通常意識不到,這些同時也意味著巨額的債務。當我們在工作中進行這類比較時,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被輕視了,並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務必對其他人的職業生涯路徑、他們在公開演講或談判方麵的強項等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但要將其視為一種動力來源,問問自己(及其他人)怎樣才能有所成長。將自己與別人做比較是在做無用功,除非它能夠激勵你產生積極的認知及采取積極的行動。
·習慣與行為——我們都有過成功,這其中也體現了“幸運”與“傑出表現”之間的關聯。但有時候,我們會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即這樣的成功是因為一些推動我們前進的習慣,即便我們有某些行為,它也一樣會發生。當我們從別人那裏接收到與我們的“由外向內的視角”不相配的反饋時,我們更容易置之不理,選擇不作為。不要忽視那些與我們的自我形象不相配的反饋,我們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並保持好奇心。你可以自問:“為什麽有人會這樣看我?”這並不意味著你要就你所收到的所有信息采取行動,但你確實需要把這些反饋都聽進去,並且承認,有時候,你的不作為可能會限製你的人際關係或職業生涯。
·門檻設定得太低——我們似乎總願意尋求最輕鬆到達目標的路徑,或者說,我們的思路不夠寬闊,我們崇尚限製對自己的信心。在我剛開始創立自己的公司時,我的願景相對較小,僅限於我認為的可能性;我隻考慮我的專業知識、機構的規模、我帶來的價值及我值得的回報。部分源於我的一些之前已經創業的朋友的影響(與人攀比),而部分源於我自己的傾向。幸好,這種心態很快就被一些看到我的潛能的導師和其他領導者打消了。即便現在,雖然已經有了一些成就,我仍需不斷提醒自己,要設定大膽的目標。
·廢話——我們已經探索了內心的聲音所能帶來的影響,但一些廢話會幹擾這種影響。下麵是一些我們需要從詞典中刪除的用語。
〇“這沒什麽。”想一想你上一次接受稱讚的情景,你是如何回應的?當我們不把自己的貢獻當回事時,別人可能會認為那是一種謙虛,但有時候,也可能相信你的客套話(覺得它真沒什麽),從而忽略你所帶來的價值。當良好的工作表現受到讚美或認可時,試著以“謝謝”作答(甚至可以就你為什麽享受這個項目提供一些個人的看法)。
〇“我做不了。”還記得那個關於五歲孩子和畫畫的故事嗎?孩子們在每件事上都是新手,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嚐試和學習。作為成年人,我們不喜歡被視為新手,不喜歡承認我們對某些東西一無所知或不知道該怎麽做。然而,每一次升職、每一份新工作、每一個新團隊及每一個新項目都會帶來變化,讓我們成為新手。做我們自己的同盟者,讓我們能夠承認自己的猶豫和緊張,並在它們存在的情況下采取行動。同盟者會尋求幫助,並且在得到幫助時接受它。
〇“那不是我的工作。”這種心態會把你限定在目前的角色範圍內,從而限製成長的機會。如果你想爭取更大的角色或更複雜的項目,那麽,找機會提高你的技能。
我記得曾經為一位領導者做過輔導,她的一位同事(據她所說是她的一個同盟者)與這位同事的團隊遇到了挑戰。在聽我這位客戶抱怨完之後,我問她是否提供了幫助。答案是:“沒有,那是老板該做的事。”
某種程度上,這位客戶是對的,但也不對。做一名同盟者意味著,當別人遭遇混亂時,你應該介入並盡可能地提供支持。如果你想得到一個更高的領導層職位,有時候,即便你沒有那個頭銜,你也可以站出來,表現得像一位高層領導一樣。
〇“我隻是一個(填入職務頭銜)。”這是我們能使用的最具破壞性的話之一。當我成為一名銀行經理後,我記得出納員們(其中很多人都是兼職)常常說他們“隻是個出納員”這種話,從而貶低了他們在銀行及整個團體中的重要性。在我看來,他們絕對不隻是個出納員。就銀行而言,他們的位置很重要。於是,我們共同努力來改變他們的錯誤認知。沒有鼓吹、沒有鼓舞士氣的談話或海報標語,我們隻是讓他們的認知對準自己的真正價值。結果,他們的積極性提高了,錯誤減少了,客戶滿意度上升,而銀行的整體績效得到了提高。我希望你能將同樣的方法應用到自己身上!
〇“這不公平。”我記得,在成長的過程中,我經常用這句話來抱怨我哥哥。我們會爭論誰應該得到最多的汽水、誰的餡餅塊兒更大、該輪到誰去按電梯的按鈕,然後,我們會跑到父母麵前,抱怨那些“不公平”。我們看到,在工作中,這些情況仍在繼續。你的同事得到了加薪的機會,而你沒有。她得到了嘉獎,而你沒有。“這不公平。”然而,你申請過加薪嗎?你有沒有走出你的舒適區去迎接新的挑戰?你是否分享過你的成績(或承認別人的成績)?這句話不會推動你前進,而是會把你困住。
〇“我會試一試。”正如《星球大戰》<i>(star wars)</i>中明智的尤達大師所說:“做,或者不做,沒有試與不試。”說“我會試一試”這種話暗示著你很可能會失敗。
·“他是個白癡(或其他評判)。”你的用詞會透露你的情緒,進而推動你的行為。當你做出消極的判斷時,就限製了你進行積極反應的可能性。這就是為什麽“交流”成為人際關係生態係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原因。不管是大聲說出來的話,還是內心想法,用詞很重要。注意可能損害人際關係的破壞性語言,選擇那些能夠鼓舞和激勵你對同事采取積極行動的詞語。
·糾結於過去(或當前)的錯誤。如果你總是想著“我真希望我曾經……”,或者“我本應該……”,再或者“我本來能夠……”,那你要背負多少包袱啊!回顧本來可以做到的事,可以作為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反思環節,那樣做會有幫助。但如果僅作為一種負擔,那這種後悔會妨礙我們前進。
有時我們大腦中會突然出現一些廢話,且通常都是出現在關鍵時刻:
·我不夠聰明(當看到在你前麵發言的同事似乎演講得很輕鬆時)。
·我又錯過了最後期限,看來我真是個失敗者。
·我不能自告奮勇地去帶頭這個新計劃,沒有人足夠尊重我。
·我對這個問題的創造性解決方案會被駁倒,既然如此,又何必自尋煩惱?
我們的大多數想法都並非事實真相,而我們經常基於某個固守的觀念做決定。這些擔心遮住了關於當前機會的真相!有些曾經是事實的東西,現在不一定是事實;某些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並不意味著一定會發生。做到這一點可能並不容易,但要求很簡單:不要盡信你所以為的一切。 改變你的情節設定
改變你的想法,就能改變你的局限性。改變你的思路,就能改變人際關係的質量。從決定做自己的同盟者開始。
正如我前麵提到的,我過去是個終日懶散的人,找時間定時去健身房看起來似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回顧一下我在學校時的生活,我是一名田徑運動員,定期跑100米至1500米,我甚至還打破過學校的400米紀錄。
但是,我內心的情節設定得到了很多聲音的支持:“我太忙了!”“我需要多花些時間在家人身上。”“我不喜歡早起。”這些本來都是很有說服力的理由,隻是,它們輕而易舉地就對我本人以及我的健康造成了破壞。我那時並不是自己的同盟者。
從去年開始,我就認識到了這種行為會讓我自食惡果,並開始著手改變我的情節設定。現在,我是一個每周鍛煉一次的人、一個完成了衝刺三項的人、一個渴望每周能去兩次健身房的人(這是我的新極限,目前仍有各種借口在暗濤洶湧)。
我記得有一次,繁忙的一天過後,我回到家裏,看到我的丈夫,我問他:“我真是一個成功的女商人嗎?”我不確定是什麽觸發了那一刻的自我懷疑,但那種感覺很明顯。即便是在幾個月後,在我寫作這本書時,我的胃仍有一種緊縮感。我的丈夫,一個從始至終的實用主義者,溫和地回答道:“如果這不是我聽過的最可笑的問題,我會大笑的!”可能這並不是我那一刻想聽到的答案,但它確實是我需要聽到的答案。
我近來偶然發現了一些我目前稱之為“廢話過山車”的東西,就像這樣:
1.這太可怕了!
2.這比我預料得難多了。
3.這太糟糕了!
4.我真差勁。
5.這勉強可以。
6.這太棒了。
我意識到它們簡明扼要地歸納了我每天、每小時、每分鍾的思考過程(這也是我為什麽每天都提及這一點的原因)。很可怕嗎?從第一句到第四句可能隻需十億分之一秒,然而,如果沒有同盟者的幫助,從第四句到第六句可能要花相當長的時間。
令人脆弱無力的自我懷疑總能悄悄潛入我們的生活,能夠將限製性自我對話翻譯成更積極的東西,能夠向同盟者伸出手去尋找一隻帶有同理心的耳朵或者一種鞭策,這些都很重要。
哪些品質為你帶來了成功?如果你近期接受過360度反饋評價,注意那些顯示了你的才能和優勢的評論。認真思考它們,為它們感到驕傲。當你有一天過得很糟糕時(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日子),再回到這些精神支柱上,提醒我們自己,那些脆弱、未達到預期的時刻隻是那些“時刻”,它們終究會過去。 學習識別不同的聲音
你可以選擇:全神貫注地迎接新挑戰,接受來自同盟者的聲音(或者從挫折中吸取教訓)。或者相反,在競爭者及敵對者的質疑聲中退縮。學會識別不同的聲音,調低廢話的音量,並練習做自己的同盟者。
定期征詢反饋——反饋旨在幫助你克服那些“盡管”行為,並減少你的盲點。大多數肯花時間給你反饋的人都是想要幫助你進步,而不是打擊你,盡管那一刻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就像回到學校接受打分一樣。
反饋可能會被我們的爬行動物大腦當作一種威脅,從而引發防禦反應,或者因為我們對給予反饋的人不夠尊重而導致信息被忽略。由於你想要給你的同盟者(這裏指你自己)最好的支持,請培養你的自我情緒意識,以便你能夠聽到別人的反饋。如有必要,請對方闡明問題。如果你不同意對方的意見,感謝對方提供的觀點,永遠都別告訴她如何不對。(我開玩笑的,一點點。)
說“不”——作為你自己的同盟者,有時候,你需要拒絕一些機會,並對某些要求說“不”。對於那些喜歡幫助別人的人來說,這可能會造成壓力,讓他們覺得別人很失望。練習如何在提供替代性選擇的同時對別人說“不”。
“我現在沒辦法提供幫助,因為我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x、y及z等幾件事上。但是,我下周有時間。”
“我這個月有其他承諾的事要做,但也許下周我們可以見個麵,讓我多了解一下這個項目。”
走你自己的路——當涉及工作、職業生涯及家庭時,做自己的選擇。不要為了不辜負別人的期望而把自己的需求和心願放到最後,這隻會導致挫敗感和失望。你(和我)已經知道這一點,但鑒於某種原因,我們都需要提醒自己。此刻,你可以嚐試:做你自己。
小步伐實現大膽目標——如果讓你輔導同一團隊中的同盟者,你會想要給他每一個成功的機會,是不是?那麽,給自己一次優待,把最好的成功機會給自己。如果認為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不要停止嚐試。把它分解為若幹有意義的裏程碑,讓你能夠朝著你向往的方向前進。隨著你的前進,你的信心會更足,你會變得更明智。
那麽,你是自己的同盟者嗎?如果你都不相信自己值得擁有哪一級別的人際關係,你又怎能期待別人成為你的同盟?下麵有三個視角供你選擇:
·同盟者視角,這種視角有助於洞察各種優勢和分歧。
·支持者視角,這種視角會凸顯優勢,而忽視弱點,即那些盡管存在但不會妨礙你成功的東西。
·競爭者視角,這種視角僅著重於分歧,而會忽略你的優勢。
最後兩種選擇會令人筋疲力盡並失望,不隻是對你,對那些認識你的人也一樣。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你共事的某位同事顯然很有才華,但卻並不總是把它們表現出來?這令人不解和沮喪。當你貶低自己的貢獻時,在別人眼裏,你就是這樣的。
對自己持有同盟者心態會改變你的思維模式,從“我不能,因為……”到一種好奇的心態,即“我怎樣才能……”。側重於前一種心態容易觸發局限性觀念。側重於好奇心及問問題(大聲問同盟者,或腦海中自問)則會激發新皮層,也就是我們大腦中的理性部分,讓我們能夠進行複雜性思考、形成理性觀點並找到理性的解決方案(這一點最重要),從而推動我們前進。當你不受限製時,選擇也沒有局限性。
當你真正成為自己的同盟者時,當你認識到做自己很好時,你會發現,你更容易成為別人的同盟者,更容易帶著同情心、尊重而非評判去與共事者並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