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接觸積極心理學是因為當時流行的《哈佛幸福課》。這門課的英文名稱就是積極心理學,它隻不過是哈佛大學一位年輕的講師泰勒·本-沙哈爾開設的一門選修課,卻在2005年被學生評選為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


    泰勒·本-沙哈爾的課程讓我看到了積極的魅力和力量,我為自己終於找到了幸福的秘密而興奮不已,甚至花了大量時間把幾位積極心理學的頂級學者的書都讀了一遍,其中包括積極心理學鼻祖馬丁·塞利格,以及“心流”的提出者、著名心理學家米哈裏·契克森米哈。


    然而,不久之後我便發現了一個問題:學術理論和現實生活似乎是兩條很難交叉的平行線。盡管這些研究結果和學術理論都非常棒,卻無法直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學習積極心理學並不會讓你變得更快樂。


    為了找到這些理論的實際應用方法,我花了一年時間把這些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和學者的各派理論及主張歸納成一套實用有效的體係,甚至還邀請幾十個人共同參與為期兩個月的實驗,可最終還是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恰巧那個時候我開始有了新的興趣,便索性暫時放棄了這個想法,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新技能的學習上,也就沒有再花時間去研究積極心理學了。


    後來偶然的一次機會,我拜讀了一直十分崇拜的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寫的書。比起積極心理學,叔本華的思想和觀點顯得較為悲觀。他言語犀利,極力批判大眾式的庸俗,更瞧不起那些精神上貧乏和空虛的人。他認為大眾會讓人變得膚淺和平庸,因此提倡遠離大眾,並鼓勵追求內在精神的充實和豐富。盡管如此,我還是被他的哲學理念深深地吸引了。如果說積極心理學給我的是一縷陽光,那麽叔本華給我的則是低調和寧靜。


    叔本華給我最大的啟發莫過於讓我從正向思維轉變成逆向思維,從思考“是什麽”到思考“不是什麽”。積極心理學家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給幸福下定義,泰勒·本-沙哈爾認為幸福就是積極情緒加上意義感,馬丁·塞利格則認為實現幸福人生應具備5個元素,即積極的情緒、投入感、良好的人際關係、意義和目的感以及成就感。


    從古至今,人類都在嚐試理解幸福,可即使到了現在,關於幸福,還是沒有人能夠準確地說出一個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定義。


    然而,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是,給幸福下定義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它和主體的主觀意識相關,而且範圍極其寬泛,這個世界上存在很多讓我們快樂的事情,可以是物質和感官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還可以是靈魂上的。但是,反過來,若是利用逆向思維來思考幸福就會容易很多。盡管我們無法表述幸福是什麽,但是關於什麽是不幸福和痛苦,人類的認知倒是驚人的一致。那麽如果從正麵無法解決幸福的問題,何不從幸福的反麵下手呢?這就是叔本華關於幸福的邏輯,他認為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個人的生活是否幸福的標準,也就是說一個人感受到的痛苦越少,那麽他的幸福感就越強。因此我們的人生目標不應該是去尋求外在的刺激以獲得快樂,而是盡最大可能擺脫痛苦。


    離職的時候,我專門寫了一篇關於此事的文章。文章推送之後幾個小時,我便收到了許多留言,大多都是些支持、鼓勵和稱讚的話,其中不乏分享讀後感的,也有感謝給予啟發的,然而,眾多留言中有那麽一條尤為顯眼。那是一條讀起來並不友好的話,這位朋友首先表明了態度,說對我很失望,他認為年輕就得奮鬥,覺得我這樣做是在逃避。關於這條留言,我大可不必理會,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晚上躺在床上,我似乎依然被這條留言困擾著,猶如耳邊放了台留聲機,在不停地滾動播放著,我甚至還能隱約地感到些許憤怒之情,這或許是因為一個人生資曆尚淺的人的評判傷到了我的自尊心,或許是心裏憋了一口氣沒地方反駁,不過我很快就意識到這個可笑的事實:那麽多的支持和讚揚給我帶來的快樂竟然輕而易舉地就被一條不友好卻無關緊要的留言給破壞了。


    可是,讓我不解的是,為何注意力願意放棄所有讓我愉快的事情,卻被給我帶來負麵情緒的事情牢牢吸引呢?忽然間,我想起了叔本華那句:“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個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標準。”此時此刻,我更是深刻地明白了其中的含義。事實上,任何外在事物帶來的快樂都是短暫的,因為這種快樂通常是由於獲得了感官的刺激或者某個欲望得到了滿足,然而生理刺激的快感稍縱即逝,欲望的滿足也無法持續,因為過不了多久,新的欲望就會出現,滿足感也就自然會消失。與外在帶來的快樂相比,痛苦持續的時間卻長很多。你會發現,不管生活中有多少值得高興的事情,隻要有讓你感到痛苦的事情,就很難有幸福感,因為你的注意力會不自覺地放在那些讓你痛苦的事情上。


    人類總喜歡把幸福與擁有聯係在一起,以至於絕大多數人傾其一生去追求那些自以為能夠帶來快樂的事物。殊不知,無論是財富還是名譽,我們擁有的越多,遭遇痛苦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一旦擁有了,我們就會麵臨失去的風險,而失去某樣東西給我們帶來的痛苦要遠比得到它的快樂大。


    古羅馬著名史學家李維就曾說過:“壞事對人的觸動遠大於好事。”拿財富來說,我們都渴望得到財富,可當你真正成為富翁後,失去財富的痛苦要遠遠超過你獲得額外財富的喜悅,於是你開始生活在持續的情緒威脅下。富有的人容易受財富所累,因為他的財富會控製他。名譽也是如此,一旦依賴別人的認可,我們就被剝奪了內心的那份寧靜,一旦他人得到了讚美而自己沒有得到,或看似不如他們的人從他們手中奪走了讚美,我們就會受到傷害,變得脆弱。


    事實上,這種逆向智慧不僅僅隻在叔本華身上體現,從古至今,很多西方和東方的智者也都有過類似的主張。古羅馬作家昆圖斯·恩紐斯就說過:“好,主要是缺乏壞的緣故。”起源於古希臘的斯多葛派哲學的核心宗旨就是馴服情緒,通過心理練習來弱化財產在心中的地位,這樣,當損失發生時,我們就不會受到刺激,這是從外界環境中奪回個人自由的方式。斯多葛主義的代表人物塞內加就曾在他的著作中反複提到“一無所失”一詞,若不依賴外在擁有之物,則不會被其所控製,那麽即使失去了,我們也不會感到痛苦。


    佛教的觀點和教義也極其類似,佛教認為“貪、嗔、癡”是痛苦的根源。貪,是對擁有的執著,不管是執著於已經擁有的,還是渴望那些自己沒有擁有的;嗔,是指因為不如意、不順心而引起的憤怒和怨恨;癡,則是因為缺乏智慧、思考而引起的執著和煩惱。佛教解決痛苦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冥想來訓練心智,讓我們從主觀情緒中脫離出來,做到不為其所累。


    如此說來,獲得幸福的最優人生策略不是要一味地追求外在的快樂,而是要學會如何處理和避免痛苦。


    痛苦很好理解,除了身體上的疼痛之外,心理上的痛苦其實就是所謂的負麵情緒,如焦慮、傷心、憤怒、嫉妒、自卑,等等。情緒是一種生理現象,是人體反應機製和群體協調機製,因此情緒本身無法被消除。事實上,無論是佛教還是斯多葛主義,他們的主旨都不在於消除情緒,而是將我們對情緒的關注轉移到產生情緒的核心根源上。我們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情緒的存在,而是我們太在意並認同這種主觀感受,並認為自己的感覺、想法、好惡就組成了自己。若我們能夠放棄這種認同感,並能夠明白情緒隻不過是內部的波動,沒有任何實質或意義,每個瞬間都在改變,就像海浪一樣,那麽我們就能做到,隻是感知情緒的存在,但不產生認同感,也就不會為它所累。斯多葛主義的淡化式精神訓練法和佛教的冥想都是極其有效的心智訓練方法。斯多葛主義主要通過訓練淡化你的擁有物在你心中的地位,來避免損失帶給你的傷痛。若能做到對任何損失都無動於衷,那麽外在世界的任何波動也就無法給你帶來負麵影響。冥想則訓練你的覺察力,讓你和你的情緒分離開,情緒對你就如天上的雲一般,飄來飄去,對你卻絲毫沒有影響。


    毋庸置疑,訓練心智是讓我們避免痛苦的重要方式,但除此之外,我認為遠離大眾以及減少社交也是很好的建議。因為若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生命中大部分的痛苦都是因他人而起。


    人是社會動物,情緒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滿足群體生活的需要,包括建立連接、維持社群組織結構、協調個體之間的相互協作。我們與他人接觸得越多,情緒波動起伏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們會因為在乎別人對我們的評價而惶恐焦慮,因別人不友好的言行而憤怒,因別人比自己好而產生嫉妒之心或者自卑情緒,也會因虧欠別人而心生內疚……總之,隻要和人接觸,我們就很難避免產生負麵情緒。而如今,社交網絡的興起和迅猛發展讓我們社交圈子擴大了幾十甚至上百倍的同時,他人的言論和生活狀態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把我們人性虛榮和脆弱的一麵展現得一覽無餘。


    意識到這些之後,我便開始刻意減少社交生活,甚至果斷關閉了微信朋友圈,不再關注他人的生活與動態。當我把那些無關緊要的信息屏蔽在生活之外後,他人的言論與狀態便再也無法對我造成影響。而當我無視外在的這些噪音,開始全心全意專注於自己時,我漸漸感覺到了內心生長出來的力量:內心和頭腦的豐富讓我越來越淡定和從容;自我認可讓我不再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而對自身價值和能力的肯定給了我足夠的安全感。我不再害怕失去,因為我知道自己內在所擁有的是別人奪不走的,也不會因為外在的變化而有所增減。無論外麵的世界是好是壞,我都具備免疫力,不會因命運的決定而變得脆弱。


    這才是我多年來一直追尋的關於幸福的答案。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那些擁有自由頭腦、豐富心靈和高貴靈魂的人,因為對他們來說,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身,這種財富誰也拿不走,也就無所謂失去。正如叔本華所說,如果一個人內在充足、豐富,不需要從自身之外尋求快樂,那麽,這個人就是最幸福的人。


    在經曆了許久關於幸福的思索之後,我終有所覺悟:真正的幸福並不是永恒的快樂,因為那並不存在,執著於永恒的快樂反而會心生痛苦,而是塞內加所謂的“一無所失”的內心狀態。如果我們能用“一無所失”的心態去麵對人生,便能做到“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隨天外雲卷雲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斜杠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Susan Kuang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Susan Kuang並收藏斜杠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