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
斜杠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 作者:Susan Kuang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斜杠青年”,你需要讓自己具備強大的軟實力,這些實力包括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1—2門達到熟練級別的技能,以及清晰的思考和寫作能力。在準備階段,花大量時間進行自我投資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這些用時間和勤奮換來的將是你的核心競爭力,會成為你個人發展牢固的基石。
自我投資到了一定程度,我們就可以考慮下一步,思考如何將實力轉化成資本,讓它產生收入。這個從0到1、從無到有的突破不會從天而降,中間需要一個關鍵要素,那就是產品。 什麽是產品
“產品”估計是商業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因為它是一切商業的核心,市場交換的基礎,沒有產品也就不會有用戶和消費者。那麽什麽是產品呢?
事實上,產品並沒有某種固定的形式,它可以是實物,例如手機、電腦;也可以是虛擬物品,例如音樂、電影;還可以是服務或者某種體驗,例如私人教練、導遊、室內設計;甚至還可以是想法或者信息,例如谘詢、方案;等等。
然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產品,它都需要滿足幾個基本要素:首先,產品是由各種原料、素材、人力等經過一個設計、創作、整合的過程而產生的完整結果;其次,產品需要能夠滿足某種特定的需求,它可以是簡單的衣食住行,也可以是更高層次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再次,它可以用來交易,也就是說有用戶願意為它付費。
產品應該是任何收入的前提。其實從某種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是人力市場的產品提供者,我們的“產品”就是自己的綜合知識與技能,簡曆就是產品介紹,公司是我們的顧客,薪資則是產品價格。因此,想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華獲得多重收入,那麽我們就需要有產品化的思維方式,將知識和技能產品化。 產品思維
從美國商學院畢業之後,我原本打算從事金融行業,卻誤打誤撞走進了移動互聯網行業,並陸陸續續經曆了幾家創業公司。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初的選擇,我不得不承認那是一次絕對正確的選擇,因為互聯網的職業經曆讓我擁有了在其他行業很難獲得的思維訓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產品思維。
一提到產品思維,很多人會不自主地聯想到產品經理。在移動互聯網公司,產品經理是極其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是連接公司內外的橋梁。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明確用戶及其需求,並設計出能夠滿足這種需求的產品原型,然後與設計師、工程師溝通,使產品得以實現,最後再根據用戶反饋進一步完善產品。產品經理的重要評判標準就是能否準確理解用戶需求,因為這將決定產品的成敗,而理解用戶需求的關鍵在於跳出第一人稱視角,拋棄一切主觀偏見,從用戶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問題。
因此,產品思維應該有兩個關鍵點:第一,它是一種視角的轉換,即從第一人稱視角轉化成第二人稱視角,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對方的需求;第二,它需要我們將理解的需求具體化,用產品的方式去滿足需求。
事實上,這種視角轉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人的天性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我們很難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和理解這個世界。我們從一個人組織信息的方式就能看出這種區別:一個隻有第一人稱視角的人會按照自己的思緒去組織信息,而擁有第二人稱視角的人則以對方認知的規律為脈絡來組織信息。既然第二人稱的角度並非天生就有,那麽想要讓自己擁有產品思維,我們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刻意訓練。
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前幾年我去印度旅行,在出行之前我花了不少時間去了解印度的地理、曆史、宗教文化、主要城市以及著名的旅遊景點,在旅行過程中我又對印度有了進一步的認知,並且擁有了許多計劃之外的有意思的體驗。旅行回來之後,我便將此次印度旅行整理成了一本圖文並茂的電子雜誌,其中我不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印度進行了全麵的介紹,還詳細介紹了我的行程線路,並且給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和建議。
這其實就是典型的產品思維:每當花時間和精力做完某件事情的時候,我會思考別人會不會有類似的需求,如果有的話,我就會將自己的經驗轉化成對他人有價值的“產品”。當然,這個過程中我必須轉換視角,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對印度完全不了解,卻有興趣去那兒旅行的人,從他的角度來分析需求,然後組織和整理信息。
“產品化”是一種擁有強大力量的思維方式,它意味著做任何事情不僅僅隻是滿足於完成,而是追求一種更高層次的結果,一種能夠用來展示的、具有潛在交易價值的結果。例如,在旅行之後把整個過程中收集的信息和經曆的體驗整理成一本圖文並茂的雜誌;讀完一本書之後,將最核心的內容和最有價值的信息總結成一篇筆記;考完雅思、托福、gre等之後,把自己在備考過程中的經驗和訓練方法變成一門輔導課程;等等。
產品思維能夠把生活中許多看似普通、平常的事情變成潛在機會,我身邊不少人就是因為把自己平日裏的一些小興趣變成了某種對他人有價值的產出,然後將興趣成功變成了收入來源。例如,有人熱衷於記錄和整理筆記,然後通過整理筆記走出了一條商業之路,並成功拿到了投資;有人喜歡研究美食,常常把自己平時研究的美食食譜通過圖文的方式記錄下來,並在微博和微信上與大家分享,後來,不僅出了一本美食書,還辭職做起了與美食相關的事情。
所以想要訓練產品思維,那麽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要有意識地多邁一步,爭取把在做的事情變成一個對他人有價值的“產品”。 最小化可行產品
談到做產品,我們需要了解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即精益創業(lean startup)。“精益創業”由矽穀創業家eric rise(埃裏克·萊茲)在其著作《精益創業》一書中首度提出,目前已經成了互聯網創業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精益創業”中有個關鍵概念,叫作最小化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在“精益創業”這個概念提出之前,傳統的創業都是經過一番周密和複雜的市場調研,花大量時間來回討論產品方案,然後按照計劃一步步實施,完成項目的各個部分,最後構建出一個精致和完美的成品。然而,這種打造產品的方式有個極大的弊端,那就是周期太長,而且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因為市場調研並不能給我們提供準確和完整的信息,這種情況下做出來的產品很可能並不是市場真正想要的產品。
精益創業的理念則能很好地避免過去這種與市場脫節的、閉門造車式的產品打造方式,它拋棄了這種冗長呆板的計劃,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資源製造出一個最輕量級的、可被用戶試用的產品,然後發布出去,再根據用戶的反饋對產品不斷進行優化。現在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創業公司都是采取產品迭代的方式進行開發,他們先完成一個1.0的產品版本,然後在此基礎上繼續改進,再推出2.0、3.0等更高級、更完善的版本。
最小可行產品這個概念不僅僅隻限於互聯網或者科技產品,它對所有的產品都有借鑒作用。
通過最小化可行產品,我們就能迅速地測試自己的想法。這個產品不需要完美,甚至可以是免費的,隻要它能以某種具體的形式展現我們抽象的想法,並能給我們帶來真實有效的反饋。如果你想開個課程,但不知道怎麽去教,沒關係,先用低價或者免費的方式邀請身邊朋友參與進來,在這個過程中根據大家的反饋去思考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方法,試驗完成後,你就可以提高價格再開第二期,相信等到第五期或者第十期的時候,你的課程就會很完善了。如果你想自製一檔音頻脫口秀節目,你不需要等到自己有了豐富的經驗和完美的播音技巧再開始,先錄幾期,然後根據市場的反應再做調整。
事實上,我的很多項目就是通過這種方式開始的,例如我在兩年前推出“寫作訓練營”這個項目時,它隻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大家相互督促的寫作社區,經過兩年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它現在已經成了一個完整而又係統的寫作課程。
總而言之,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擁有多重收入的“斜杠青年”,那麽就應該試圖培養自己的“產品化”思維方式,將自己最核心的、最具優勢的知識和技能轉化成最小化可行產品,並以此完成從0到1的突破。
自我投資到了一定程度,我們就可以考慮下一步,思考如何將實力轉化成資本,讓它產生收入。這個從0到1、從無到有的突破不會從天而降,中間需要一個關鍵要素,那就是產品。 什麽是產品
“產品”估計是商業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因為它是一切商業的核心,市場交換的基礎,沒有產品也就不會有用戶和消費者。那麽什麽是產品呢?
事實上,產品並沒有某種固定的形式,它可以是實物,例如手機、電腦;也可以是虛擬物品,例如音樂、電影;還可以是服務或者某種體驗,例如私人教練、導遊、室內設計;甚至還可以是想法或者信息,例如谘詢、方案;等等。
然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產品,它都需要滿足幾個基本要素:首先,產品是由各種原料、素材、人力等經過一個設計、創作、整合的過程而產生的完整結果;其次,產品需要能夠滿足某種特定的需求,它可以是簡單的衣食住行,也可以是更高層次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再次,它可以用來交易,也就是說有用戶願意為它付費。
產品應該是任何收入的前提。其實從某種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是人力市場的產品提供者,我們的“產品”就是自己的綜合知識與技能,簡曆就是產品介紹,公司是我們的顧客,薪資則是產品價格。因此,想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華獲得多重收入,那麽我們就需要有產品化的思維方式,將知識和技能產品化。 產品思維
從美國商學院畢業之後,我原本打算從事金融行業,卻誤打誤撞走進了移動互聯網行業,並陸陸續續經曆了幾家創業公司。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初的選擇,我不得不承認那是一次絕對正確的選擇,因為互聯網的職業經曆讓我擁有了在其他行業很難獲得的思維訓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產品思維。
一提到產品思維,很多人會不自主地聯想到產品經理。在移動互聯網公司,產品經理是極其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是連接公司內外的橋梁。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明確用戶及其需求,並設計出能夠滿足這種需求的產品原型,然後與設計師、工程師溝通,使產品得以實現,最後再根據用戶反饋進一步完善產品。產品經理的重要評判標準就是能否準確理解用戶需求,因為這將決定產品的成敗,而理解用戶需求的關鍵在於跳出第一人稱視角,拋棄一切主觀偏見,從用戶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問題。
因此,產品思維應該有兩個關鍵點:第一,它是一種視角的轉換,即從第一人稱視角轉化成第二人稱視角,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對方的需求;第二,它需要我們將理解的需求具體化,用產品的方式去滿足需求。
事實上,這種視角轉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人的天性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我們很難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和理解這個世界。我們從一個人組織信息的方式就能看出這種區別:一個隻有第一人稱視角的人會按照自己的思緒去組織信息,而擁有第二人稱視角的人則以對方認知的規律為脈絡來組織信息。既然第二人稱的角度並非天生就有,那麽想要讓自己擁有產品思維,我們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刻意訓練。
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前幾年我去印度旅行,在出行之前我花了不少時間去了解印度的地理、曆史、宗教文化、主要城市以及著名的旅遊景點,在旅行過程中我又對印度有了進一步的認知,並且擁有了許多計劃之外的有意思的體驗。旅行回來之後,我便將此次印度旅行整理成了一本圖文並茂的電子雜誌,其中我不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印度進行了全麵的介紹,還詳細介紹了我的行程線路,並且給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和建議。
這其實就是典型的產品思維:每當花時間和精力做完某件事情的時候,我會思考別人會不會有類似的需求,如果有的話,我就會將自己的經驗轉化成對他人有價值的“產品”。當然,這個過程中我必須轉換視角,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對印度完全不了解,卻有興趣去那兒旅行的人,從他的角度來分析需求,然後組織和整理信息。
“產品化”是一種擁有強大力量的思維方式,它意味著做任何事情不僅僅隻是滿足於完成,而是追求一種更高層次的結果,一種能夠用來展示的、具有潛在交易價值的結果。例如,在旅行之後把整個過程中收集的信息和經曆的體驗整理成一本圖文並茂的雜誌;讀完一本書之後,將最核心的內容和最有價值的信息總結成一篇筆記;考完雅思、托福、gre等之後,把自己在備考過程中的經驗和訓練方法變成一門輔導課程;等等。
產品思維能夠把生活中許多看似普通、平常的事情變成潛在機會,我身邊不少人就是因為把自己平日裏的一些小興趣變成了某種對他人有價值的產出,然後將興趣成功變成了收入來源。例如,有人熱衷於記錄和整理筆記,然後通過整理筆記走出了一條商業之路,並成功拿到了投資;有人喜歡研究美食,常常把自己平時研究的美食食譜通過圖文的方式記錄下來,並在微博和微信上與大家分享,後來,不僅出了一本美食書,還辭職做起了與美食相關的事情。
所以想要訓練產品思維,那麽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要有意識地多邁一步,爭取把在做的事情變成一個對他人有價值的“產品”。 最小化可行產品
談到做產品,我們需要了解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即精益創業(lean startup)。“精益創業”由矽穀創業家eric rise(埃裏克·萊茲)在其著作《精益創業》一書中首度提出,目前已經成了互聯網創業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精益創業”中有個關鍵概念,叫作最小化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在“精益創業”這個概念提出之前,傳統的創業都是經過一番周密和複雜的市場調研,花大量時間來回討論產品方案,然後按照計劃一步步實施,完成項目的各個部分,最後構建出一個精致和完美的成品。然而,這種打造產品的方式有個極大的弊端,那就是周期太長,而且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因為市場調研並不能給我們提供準確和完整的信息,這種情況下做出來的產品很可能並不是市場真正想要的產品。
精益創業的理念則能很好地避免過去這種與市場脫節的、閉門造車式的產品打造方式,它拋棄了這種冗長呆板的計劃,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資源製造出一個最輕量級的、可被用戶試用的產品,然後發布出去,再根據用戶的反饋對產品不斷進行優化。現在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創業公司都是采取產品迭代的方式進行開發,他們先完成一個1.0的產品版本,然後在此基礎上繼續改進,再推出2.0、3.0等更高級、更完善的版本。
最小可行產品這個概念不僅僅隻限於互聯網或者科技產品,它對所有的產品都有借鑒作用。
通過最小化可行產品,我們就能迅速地測試自己的想法。這個產品不需要完美,甚至可以是免費的,隻要它能以某種具體的形式展現我們抽象的想法,並能給我們帶來真實有效的反饋。如果你想開個課程,但不知道怎麽去教,沒關係,先用低價或者免費的方式邀請身邊朋友參與進來,在這個過程中根據大家的反饋去思考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方法,試驗完成後,你就可以提高價格再開第二期,相信等到第五期或者第十期的時候,你的課程就會很完善了。如果你想自製一檔音頻脫口秀節目,你不需要等到自己有了豐富的經驗和完美的播音技巧再開始,先錄幾期,然後根據市場的反應再做調整。
事實上,我的很多項目就是通過這種方式開始的,例如我在兩年前推出“寫作訓練營”這個項目時,它隻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大家相互督促的寫作社區,經過兩年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它現在已經成了一個完整而又係統的寫作課程。
總而言之,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擁有多重收入的“斜杠青年”,那麽就應該試圖培養自己的“產品化”思維方式,將自己最核心的、最具優勢的知識和技能轉化成最小化可行產品,並以此完成從0到1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