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製你的社會中心傾向
批判性思維工具(原書第3版) 作者:理查德·保羅 / 琳達·埃爾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像人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一樣,我們同樣是天生的社會中心者。社會中心思想,是將自我中心思想提升到群體的水平。它可能比自我中心更具有破壞性,因為它包含了一個社會團體的製裁(這顯然比個人擁有更多的權力)。自我中心和社會中心的思想都是自私的和教條的。像自我中心思想一樣,社會中心思想在意識層麵上同樣是荒謬的。換句話說,如果個體能夠在意識中察覺社會中心思想的存在,那麽它的不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因此,作為批判性思考者,我們的目標是要弄清楚社會中心思想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的。
圖11-10是社會中心邏輯的推理元素。 圖 11-10 社會中心邏輯的推理元素
注意以下自我中心思維和社會中心思維的關聯性:
■自我中心標準:“因為我相信它,所以它是真的。”
相關的社會中心的標準:“因為我們相信它,所以它是真的。”
■自我中心標準:“因為我想相信它,所以它是真的。”
相關的社會中心的標準:“因為我們想要相信它,所以它是真的。”
■自我中心標準:“相信它符合我的利益,所以它是真的。”
相關的社會中心的標準:“相信它符合我們的利益,所以它是真的。”
■自我中心標準:“因為我一直相信它,所以它是真的。”
相關的社會中心的標準:“因為我們一直相信它,所以它是真的。”
正如個人通過自我中心思維欺騙自己一樣,同樣,團體組織也會通過社會中心思維進行自欺。正如自我中心思維可以為個人利益提供服務一樣,社會中心思維也可以為團體組織利益提供服務。正如自我中心思維可以用來驗證個人的非批判性思維一樣,社會中心思維可以用來驗證團體的非批判性思維。 社會中心的本質
一個人的生活需要加入各種各樣的社會團體。這些典型的團體包括國家、文化團體、職業團體、宗教團體、家庭和同齡群體。在我們意識到自己存在之前,就已經發現自己正在參與社會團體活動。我們發現我們作為個體,存在於團體組織當中的每個方麵。更重要的是,我們所屬的每個組織都有它自己的定義和不言而喻的“規則”來規範團體成員的行為。作為認同接納條件,我們所屬的每一個組織都要求我們遵從它的習俗、信仰、宗教和禁忌。
在某種程度上,所有人對所屬社會團體要求的行為和信仰都會不加批判地接受,認為它們是正當和正確的。下麵的例子對此闡釋得很清楚,在這個例子中,一個青少年加入一個街頭幫派,通過結成幫派,青少年希望以此達成自我認同:
■一個定義他是誰、做什麽的名字。
■一種交流的方式。
■一群朋友和敵人。
■必須參與的幫派儀式。
■幫派成員所應表現出來的行為。
■置身敵人中所應表現出來的行為。
■幫派內部的權力結構。
■穿著和說話的方式。
■幫派每個成員所必須符合的社會需求。
■一係列規範——為了逃避嚴厲的懲罰,幫派的每個成員不能采取的行為。
團體成員被清楚地賦予某些權力,但獲得這種權力優勢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組織要求成員遵守它的規則(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和禁忌)。在生活的方方麵麵都對組織成員進行不同的要求。比如,你認為你是世界公民,你不想加入任何國家,不想成為任何國家的公民,但你沒有這個自由。你會發現你不被允許隨意在任何地方落腳,也不允許隨意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旅行。世界上的每一個地方都歸屬於一個國家(作為其主權占有),而且每個國家都要求所有的入境遊客必須是某個國家的公民(因此需要護照)。
此外,任何地方都會有國家聲稱對其擁有主權,它要求所有人都要遵守成千上萬的法律條文(如果不是成百上千)。當然,沒有人可以記住這些法律條文,因此,生活在一個不違反法律規定的社會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會造成,在任何一個複雜的社會中,都會有一個擁有權力的小團體總以一種方式去懲罰團體中的弱勢成員。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盲目地遵守組織的限製是自覺的行為。大多數人都是自覺地服從,甚至都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服從性。他們把組織的規範和信仰內化、扮演組織給定的身份、按照組織期望的方式行動,絲毫沒有質疑過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大多數人都在像街頭幫派一樣的社會團體中服從機械的信仰、態度和類似的行為。
這種思想、情緒和行動的一致性並不僅僅局限於群眾、低等的人或者窮人。它是人們普遍的特點,不受人們的社會角色、社會地位、聲望以及教育程度的影響。它對於教授和總統,學生和保管人,參議員和首席執行官,建築和裝配工人也同樣適用。這種思想和行為的服從性是人類共同的規則,特例十分罕見。
社會中心思維已經不是一個新的觀念,關於這個主題出版了很多著作,它已經成為社會學研究的焦點。在1902年出版的重要著作《社會習俗》(folkways)當中,威廉·格雷厄姆·薩姆納深刻地闡述了社會期望和禁忌。作為社會學的學科創始人之一,薩姆納記錄了群體思想是如何滲透人類生活的每一個層麵。他以這樣的方式闡釋了民族優越感的概念:
民族中心是一個人認為自己的群體是一切的中心,是評價其他群體的參照。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驕傲和虛榮,吹噓自己的優越性,有自己的神學家,蔑視外人。每個群體都認為自己的風俗習慣是唯一正確的,對於其他群體的習俗會予以輕視。(p.13)
薩姆納認為社會習俗是用以滿足所有人利益的、由社會所孕育出的“正確”方式,符合集體規範和標準。他認為在任何一個社會:
總是有一種正確的方法能獲得遊戲的勝利,贏得芳心,使個人脫穎而出,也總是有一種正確的方法來對待同事或路人等。這種“正確的”方法是先人所用並傳承下來的。傳統即是對習俗的保護,無需經驗證明……在社會習俗中的一切都是正確的。(p.28)
關於對集體成員的期望,薩姆納闡述道:
不管是什麽類型的集體,都要求成員維護集體利益。同時,集體的力量也被用於鞏固加強個體對集體利益的貢獻。這造成不允許判斷、不允許批判……愛國、愛集體的偏見上升到集體意識並不斷擴散,侵蝕教育對我們的積極影響。(p.15)
即便是少年兒童,他們身上也反映出社會中心的思想和行為。皮亞傑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做的研究(campbell,1976)中有這麽一段話,是就戰爭原因而對三個小孩進行的采訪:
邁克(9歲半):你聽說過外國人嗎?是的,法國人、美國人、俄羅斯人、英國人……不錯。這些人之間有區別嗎?是的,他們的語言不同。還有什麽別的不同嗎?我不知道。比如說,你覺得法國人怎麽樣?法國人很嚴肅,他們無憂無慮,法國很髒。你覺得俄羅斯人怎麽樣?他們很壞,總是想打仗。你認為英國人怎麽樣呢?我不知道……他們挺好的……那麽,你告訴我的這些事情,你是怎麽知道的呢?我不知道,我聽來的……人們都那麽說。
莫裏斯(8歲零3個月):如果讓你選,你願意出生在哪個國家?瑞士。為什麽?因為我是瑞士人。你覺得法國和瑞士比,哪個國家更好?瑞士更好。為什麽?法國人總是令人討厭。瑞士人和法國人相比,誰更勤勞?為什麽?還是他們一樣勤勞?瑞士人更勤勞。為什麽?因為瑞士人學法語學得很快。如果我去問一個法國男孩,讓他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國籍,你認為他會選哪個國家?他會選法國。為什麽?因為他是法國人。那他會認為法國人好還是瑞士人好,還是一樣好?他會說是法國人好。為什麽?因為他是法國人。那他會認為誰更勤勞些?法國人。為什麽?他會說法國人比瑞士人學得快。現在你和那個法國男孩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你認為誰的回答更好?我的,為什麽?因為瑞士永遠比其他國家好。
瑪莉娜(7歲零9個月):如果讓你選,你願意選擇出生在哪個國家?意大利。為什麽?因為意大利是我的祖國。我的父親在阿根廷工作,但我更喜歡意大利,因為阿根廷不是我的祖國。意大利人比阿根廷人勤勞嗎?或者一樣勤勞?或者阿根廷人更勤勞些?你怎麽看?意大利人更勤勞些。為什麽?因為我認識的人都是意大利人,如果我讓一個阿根廷的小孩選擇出生地,你認為他會選哪個國家?他會選阿根廷。為什麽?因為那是他的祖國。如果我問他意大利和阿根廷人誰更勤勞,他會怎樣回答?他會說是阿根廷人。為什麽?因為那裏沒有戰爭。那麽在做了這麽多回答後,你和那個阿根廷小孩,誰的選擇是對的呢?或者都是對的?我是對的。為什麽?因為我選擇了意大利。
很清楚,這些孩子都在進行社會中心的思考。他們對自己國家和文化的信念體係已被教條化,作為意識形態深植他們心中。他們不能闡明為什麽他們的國家更優越,但對此他們深信不疑。認為自己所屬的集體比別的集體優越,這既是人類思想的自然產物,同時也是我們所處的文化宣揚的信條。
圖11-10是社會中心邏輯的推理元素。 圖 11-10 社會中心邏輯的推理元素
注意以下自我中心思維和社會中心思維的關聯性:
■自我中心標準:“因為我相信它,所以它是真的。”
相關的社會中心的標準:“因為我們相信它,所以它是真的。”
■自我中心標準:“因為我想相信它,所以它是真的。”
相關的社會中心的標準:“因為我們想要相信它,所以它是真的。”
■自我中心標準:“相信它符合我的利益,所以它是真的。”
相關的社會中心的標準:“相信它符合我們的利益,所以它是真的。”
■自我中心標準:“因為我一直相信它,所以它是真的。”
相關的社會中心的標準:“因為我們一直相信它,所以它是真的。”
正如個人通過自我中心思維欺騙自己一樣,同樣,團體組織也會通過社會中心思維進行自欺。正如自我中心思維可以為個人利益提供服務一樣,社會中心思維也可以為團體組織利益提供服務。正如自我中心思維可以用來驗證個人的非批判性思維一樣,社會中心思維可以用來驗證團體的非批判性思維。 社會中心的本質
一個人的生活需要加入各種各樣的社會團體。這些典型的團體包括國家、文化團體、職業團體、宗教團體、家庭和同齡群體。在我們意識到自己存在之前,就已經發現自己正在參與社會團體活動。我們發現我們作為個體,存在於團體組織當中的每個方麵。更重要的是,我們所屬的每個組織都有它自己的定義和不言而喻的“規則”來規範團體成員的行為。作為認同接納條件,我們所屬的每一個組織都要求我們遵從它的習俗、信仰、宗教和禁忌。
在某種程度上,所有人對所屬社會團體要求的行為和信仰都會不加批判地接受,認為它們是正當和正確的。下麵的例子對此闡釋得很清楚,在這個例子中,一個青少年加入一個街頭幫派,通過結成幫派,青少年希望以此達成自我認同:
■一個定義他是誰、做什麽的名字。
■一種交流的方式。
■一群朋友和敵人。
■必須參與的幫派儀式。
■幫派成員所應表現出來的行為。
■置身敵人中所應表現出來的行為。
■幫派內部的權力結構。
■穿著和說話的方式。
■幫派每個成員所必須符合的社會需求。
■一係列規範——為了逃避嚴厲的懲罰,幫派的每個成員不能采取的行為。
團體成員被清楚地賦予某些權力,但獲得這種權力優勢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組織要求成員遵守它的規則(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和禁忌)。在生活的方方麵麵都對組織成員進行不同的要求。比如,你認為你是世界公民,你不想加入任何國家,不想成為任何國家的公民,但你沒有這個自由。你會發現你不被允許隨意在任何地方落腳,也不允許隨意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旅行。世界上的每一個地方都歸屬於一個國家(作為其主權占有),而且每個國家都要求所有的入境遊客必須是某個國家的公民(因此需要護照)。
此外,任何地方都會有國家聲稱對其擁有主權,它要求所有人都要遵守成千上萬的法律條文(如果不是成百上千)。當然,沒有人可以記住這些法律條文,因此,生活在一個不違反法律規定的社會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會造成,在任何一個複雜的社會中,都會有一個擁有權力的小團體總以一種方式去懲罰團體中的弱勢成員。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盲目地遵守組織的限製是自覺的行為。大多數人都是自覺地服從,甚至都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服從性。他們把組織的規範和信仰內化、扮演組織給定的身份、按照組織期望的方式行動,絲毫沒有質疑過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大多數人都在像街頭幫派一樣的社會團體中服從機械的信仰、態度和類似的行為。
這種思想、情緒和行動的一致性並不僅僅局限於群眾、低等的人或者窮人。它是人們普遍的特點,不受人們的社會角色、社會地位、聲望以及教育程度的影響。它對於教授和總統,學生和保管人,參議員和首席執行官,建築和裝配工人也同樣適用。這種思想和行為的服從性是人類共同的規則,特例十分罕見。
社會中心思維已經不是一個新的觀念,關於這個主題出版了很多著作,它已經成為社會學研究的焦點。在1902年出版的重要著作《社會習俗》(folkways)當中,威廉·格雷厄姆·薩姆納深刻地闡述了社會期望和禁忌。作為社會學的學科創始人之一,薩姆納記錄了群體思想是如何滲透人類生活的每一個層麵。他以這樣的方式闡釋了民族優越感的概念:
民族中心是一個人認為自己的群體是一切的中心,是評價其他群體的參照。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驕傲和虛榮,吹噓自己的優越性,有自己的神學家,蔑視外人。每個群體都認為自己的風俗習慣是唯一正確的,對於其他群體的習俗會予以輕視。(p.13)
薩姆納認為社會習俗是用以滿足所有人利益的、由社會所孕育出的“正確”方式,符合集體規範和標準。他認為在任何一個社會:
總是有一種正確的方法能獲得遊戲的勝利,贏得芳心,使個人脫穎而出,也總是有一種正確的方法來對待同事或路人等。這種“正確的”方法是先人所用並傳承下來的。傳統即是對習俗的保護,無需經驗證明……在社會習俗中的一切都是正確的。(p.28)
關於對集體成員的期望,薩姆納闡述道:
不管是什麽類型的集體,都要求成員維護集體利益。同時,集體的力量也被用於鞏固加強個體對集體利益的貢獻。這造成不允許判斷、不允許批判……愛國、愛集體的偏見上升到集體意識並不斷擴散,侵蝕教育對我們的積極影響。(p.15)
即便是少年兒童,他們身上也反映出社會中心的思想和行為。皮亞傑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做的研究(campbell,1976)中有這麽一段話,是就戰爭原因而對三個小孩進行的采訪:
邁克(9歲半):你聽說過外國人嗎?是的,法國人、美國人、俄羅斯人、英國人……不錯。這些人之間有區別嗎?是的,他們的語言不同。還有什麽別的不同嗎?我不知道。比如說,你覺得法國人怎麽樣?法國人很嚴肅,他們無憂無慮,法國很髒。你覺得俄羅斯人怎麽樣?他們很壞,總是想打仗。你認為英國人怎麽樣呢?我不知道……他們挺好的……那麽,你告訴我的這些事情,你是怎麽知道的呢?我不知道,我聽來的……人們都那麽說。
莫裏斯(8歲零3個月):如果讓你選,你願意出生在哪個國家?瑞士。為什麽?因為我是瑞士人。你覺得法國和瑞士比,哪個國家更好?瑞士更好。為什麽?法國人總是令人討厭。瑞士人和法國人相比,誰更勤勞?為什麽?還是他們一樣勤勞?瑞士人更勤勞。為什麽?因為瑞士人學法語學得很快。如果我去問一個法國男孩,讓他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國籍,你認為他會選哪個國家?他會選法國。為什麽?因為他是法國人。那他會認為法國人好還是瑞士人好,還是一樣好?他會說是法國人好。為什麽?因為他是法國人。那他會認為誰更勤勞些?法國人。為什麽?他會說法國人比瑞士人學得快。現在你和那個法國男孩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你認為誰的回答更好?我的,為什麽?因為瑞士永遠比其他國家好。
瑪莉娜(7歲零9個月):如果讓你選,你願意選擇出生在哪個國家?意大利。為什麽?因為意大利是我的祖國。我的父親在阿根廷工作,但我更喜歡意大利,因為阿根廷不是我的祖國。意大利人比阿根廷人勤勞嗎?或者一樣勤勞?或者阿根廷人更勤勞些?你怎麽看?意大利人更勤勞些。為什麽?因為我認識的人都是意大利人,如果我讓一個阿根廷的小孩選擇出生地,你認為他會選哪個國家?他會選阿根廷。為什麽?因為那是他的祖國。如果我問他意大利和阿根廷人誰更勤勞,他會怎樣回答?他會說是阿根廷人。為什麽?因為那裏沒有戰爭。那麽在做了這麽多回答後,你和那個阿根廷小孩,誰的選擇是對的呢?或者都是對的?我是對的。為什麽?因為我選擇了意大利。
很清楚,這些孩子都在進行社會中心的思考。他們對自己國家和文化的信念體係已被教條化,作為意識形態深植他們心中。他們不能闡明為什麽他們的國家更優越,但對此他們深信不疑。認為自己所屬的集體比別的集體優越,這既是人類思想的自然產物,同時也是我們所處的文化宣揚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