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性要求我們努力平等地對待每一種觀點。這需要我們認識到我們常常對他人的觀點抱有偏見,我們常常會給他人的觀點貼上“喜歡”(讚成我們觀點的)和“不喜歡”(不讚成我們觀點的)兩類標簽。我們常常忽視反對意見,這在我們有自私的理由時更為明顯。例如,為了避免幫助貧困人口而犧牲自身的利益,我們就選擇忽略成千上萬貧困人口的呼聲。因此,當情境要求我們考慮自己不願接受的觀點時,公正性的思維品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公正性需要我們沒有偏見地對待所有相關的觀點,排除個人、親友、集體和國家的感受和利益的影響。它要求堅持良好的思維標準(如準確性、邏輯清晰、廣度等),不受個人和團體利益的影響。


    公正性的反麵就是思維的不公。思維不公指的是推卸準確、清晰地表達相左意見的責任。當我們不公地思考的時候,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公正的。不公的思考和行動中通常有自欺的因素。我們常常為自己進行公正性的辯護,努力找出能夠證明我們自身行為是合理的理由,努力去證實我們自己是“正確的”。


    因為我們天生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我們都會落入不公正的思維陷阱。事實上,在理解人類思維不公的時候,我們應該了解到自我中心(也因此是不公正思考)是人思維的一種固有本性(見第11章)。在這裏,我們想強調的是我們永遠不可能完全掌握本章中所有的思維特質。沒有永遠公正的人,人的自私本性是與生俱來的。公正性的每一點進步都是個體不斷地與自己內在私心進行鬥爭的結果,我們時刻都要麵對這樣的心理鬥爭。心理鬥爭勢必會產生痛苦,但回報卻是高度自控的批判性思維,這種思維不會輕易地被別人操縱,持這種思維的人能夠看到事實和真相,做到客觀公正。


    完全公正的思維狀態是我們永遠也達不到的理想狀態。公正性要求我們同時擁有思維的謙遜、勇氣、換位思考、正直性、堅毅、自主性和對推理的信心(用好的推理說服自己)特質。除非這些特質整體發揮作用,否則公正性是不完備的。


    然而,這些特質並沒有受到普遍的重視。我們日常生活很少討論這些特質,教學中也很少涉及,電視上也不會談論。這些思維特質不是學校課程的內容,也沒有專門的測驗來測試這些特質。但是這些特質卻是思維公正性及批判性思維必不可少的。讓我們從思維謙遜開始進行詳細解釋。  思維謙遜:努力發現自己對未知知識忽視的程度


    簡單地介紹思維謙遜就是:


    思維謙遜就是要認識到自己對未知知識的忽視程度。因此,思維謙遜要求個體清晰地認識到自我中心導致的自欺行為(認為自己比自己實際知道的要多)。這意味著個體要對自己的偏見和觀點的局限性有所了解。它要求我們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有哪些信息是不知道的,特別是事件能夠引起個體強烈情感的時候,更要知道對該事件自己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思維謙遜要求我們不能宣稱自己知道我們實際上並不知道的事情。思維謙虛並不是懦弱、服從,而是摒棄自負。思維謙遜要求我們覺察並且評估自己信念的基礎,要求我們找出那些不能被正確的推理所支持的信念。


    與思維謙遜相反的就是思維自負,即認為自己知道了實際並不知道的事情。思維自負的人缺乏對自欺行為和觀點局限性的認識,他們常常聲稱了解自己其實並不了解的事情。思維自負的人常常也會成為自己偏見的受害者。


    當我們談論思維自負時,並不一定就是指那些外表上看起來自以為是、高傲自大的人。這些思維自負的人外在表現很可能是十分謙虛的。例如,一個不加思考就順從邪教領袖的人表麵上經常否定自己(“我什麽也不是,你是無所不能的”),但是實際在思維上,他卻對自己錯誤的信仰十分堅定。


    不幸的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知道其實並不了解的事情;我們都有錯誤的信念、偏見、錯覺和謬見。當這些錯誤信念受到挑戰的時候,我們都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思維是“欺騙性的”。我們總認為自己是謙虛的,但往往我們是很自負的。我們不但沒有意識到自己知識的局限性,還忽視和掩蓋這些局限性,這帶來了大量的痛苦和時間浪費。


    例如,當哥倫布“發現”北美大陸時,他相信奴役印第安人是上帝的意願。據我們所知,他當時根本沒有認識到聲稱遵從上帝的意願是他自己思維自大的表現。下麵摘選自霍華德·津恩(howard zinn)的《美國人民的曆史》(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995),思考這一段內容:


    哥倫布報告說,那些印第安人“十分的幼稚和無私,如果你沒有見過他們的話,你是絕對不會相信的。當你索要他們的財產時,他們從來都不會拒絕。相反,他們樂意與任何人分享……”他以向印第安人的族長尋求幫助來總結自己的報告,作為回報,他答應印第安人在下次航行中將為他們帶來“他們需要的足夠量的黃金……”哥倫布的語言中充滿了宗教詞匯:像“永恒的上帝,我們的主,給予信徒以無所不能的勝利。”……哥倫布後來寫道:“讓我們以主的名義繼續從事奴隸買賣。”(pp.3-4)


    思維的自負和公正是不兼容的,因為如果我們對自己判斷的事情過分自信,我們就很難做出公正的判斷。如果我們不了解某一宗教(如佛教),我們就不能公正地評判這個宗教。如果我們對宗教存有誤解、偏見或假象,我們就會曲解這一宗教。錯誤的知識使我們不能做出公正的判斷,錯誤的概念、偏見和幻想等都是錯誤的知識。我們喜歡快速地、過分自信地做出判斷。在人們的思維中,這些不良的習慣是普遍存在的。


    思維謙遜對於成為公正的批判性思維者十分重要。要成為公正的思考者,就要了解自己缺乏哪些知識,這種了解可以讓我們從多方麵提高我們的思維。它可以讓我們認識到偏見、錯誤信念和不良思維習慣能夠導致學習缺陷。例如,思考我們學習膚淺性這一傾向:我們才學習了一點,我們就認為自己知道了很多;我們才獲得了有限的信息,就草率地進行概括;我們混淆了死記硬背和深層學習之間的區別;我們會不加思考地接受了我們聽到和讀到的信息,特別是當這些信息與我們所堅信的信念一致時。


    本章接下來的討論將會鼓勵你做到思維謙遜,幫助你提高對思維自負的警惕。從現在開始,看一看你是否能夠提高對自己知識局限性的意識。努力發現自己的自負思維(這種思維在你身上應該每天都會出現)。當你發現了自己的自負思維時,你應該為能發現自己思維中的弱點而獎勵自己。


    能夠覺察出缺點是一種優點。作為初學者,回答下麵的問題:


    ■你能夠列出你經常持有的偏見嗎?[思考一下你對你的國家、宗教、朋友、家庭的印象,你的這些印象僅僅是根據他人(父母、朋友、同伴、媒體)傳達給你的信息做出的。]


    ■你是否曾經在沒有證據支持自己的判斷的時候,就堅定地支持或者反對某一觀點?


    ■你是否曾經在沒有充分信息去評判某一爭端時,就假定自己的群體(你的家庭、宗教信仰、國家、朋友)是正確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批判性思維工具(原書第3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理查德·保羅 / 琳達·埃爾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理查德·保羅 / 琳達·埃爾德並收藏批判性思維工具(原書第3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