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浮年錦記·巴黎2555天 作者:鄭喬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喂,你在法國有沒有受過歧視?
我曾陸續接觸到類似的疑問:“你在法國到底有沒有受過歧視?”現在也不斷有人拐彎抹角地試探性地問,我想將來肯定還會有人問起。這個問題可以衍生出許多相似的疑問,例如“法國人到底對中國人有什麽看法”,“他們喜不喜歡中國文化”,“在法國人眼裏,台灣是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呀”……
某高人問我:“台灣到底在哪兒啊?”
細細數來,好大一部分跟政治有關。
政治太高深,我不懂,我隻關心超市裏黃瓜番茄的價格。
我翻了翻詞典,“歧視”解釋為:不平等地看待。
怕就怕人家對你沒什麽看法,自己先在高鼻深目、金發碧眼之前短了氣勢。
那好吧,在這裏淺淺論之,這個“在法國有沒有,會不會受到歧視”的問題。
如果把歐洲比作中國(兩者麵積差不多大),那麽法國人就相當於中國的上海人。我指的是“優越感”。在好萊塢電影裏,一涉及歐洲的鏡頭,埃菲爾鐵塔馬上出現,可見法國是歐洲的象征。去過巴黎,就會感覺歐洲其他地方都是鄉下。大體上講,法國人講究、精致、懶散,還有個用濫了的詞兒:浪漫。說真的,我還不知道什麽叫浪漫,詞典裏有兩種說法:1、富有詩意;2、行為放蕩。似乎也有這麽個意思。
我們總是想要從宏觀上了解,卻不知往往是細節微觀決定看法。
喂,你在法國到底有沒有受過歧視?
答案是肯定的。
我從小就被人歧視,從親戚鄰居開始,到學校裏,再踏入社會,從家鄉到上海,再到法國巴黎,歧視無處不在。
那麽,你到底有沒有受過很高的禮遇?
答案是肯定的。
我也受人寵愛,從親戚鄰居開始,在學校裏,再踏入社會,從家鄉到上海,再到法國巴黎,寵愛亦無處不在。
在法國也是,各盡其好,隻因是異族,就很敏感地把問題放大,更深層的原因來源於近代曆史。
兩個法國男子,同等優秀,同等迷人。
一位不喜亞洲女子,他愛的是金發碧眼的同族女郎,他愛她的高大豐滿,愛她如天使般的麵容。
另一位則好東方女子:“你有漆黑的眼睛,漆黑的頭發,還有讓人驚豔的淡黃皮膚。我喜歡你細巧的眼角上挑出的誘人風情,喜歡你飽滿柔軟的嘴唇,還有柔和平展的麵部輪廓,以及你幽怨神秘的回眸,這是你獨有的氣質,讓人傾心。”
在一條隱蔽的街道裏,都可能同時住著貞婦、淫娃、道學先生和花花公子,何況是一個國家。
某人緊追不舍:“那麽,大體呢,他們對中國人有什麽看法?”
大體我也不知道,我不是統計局的,我也不能將厭惡我的人和喜愛我的人混為一談、互相比較,隻因他們都是法國人,這對他們也不公平。
這麽說吧,他們知道中國人都是黑發黑眼,勤勞能幹,孝順長輩,喜歡耍小心眼,同時又熱情——對外國人簡直熱情得過了頭,喜歡群居,擁有非凡的生存能力,女人比較顧家,幾乎都是獨生子女,造假高手,覺得麵子很重要……
他們可能忘了,在中國,懶蟲也寄居在每個角落;有人遺棄年邁父母;有人誠實到可怕;有人冷漠,覺得孤獨感也是快感;有些女人天生適合當女人,不適合當母親;超生遊擊隊很多很多……
在我們的眼裏,法國人是這樣的:金發碧眼,浪漫懶散,生活閑適,藏獨者,多情放蕩,前任總統是個傻子,紅酒和奢侈品做得很好,男子女子好像都很美。
我們不知道,“法國人”隻是一個稱呼,擁有法國國籍的就是法國人。不光是白人,其中有黑的、黃的、棕的、混血的、黑發黑眼的、棕發黑眼的、金發碧眼的、棕發碧眼的、金發藍眼的、棕發藍眼、紅發灰發……有人淩晨起床工作,有人為買房子再找一份體力活,有人無所謂達賴喇嘛,有人睡地鐵、凍死街頭,有人為情黯然神傷……歪瓜裂棗也不在少數。
在中國,你喊一句什麽分裂國家的話,絕大部分不上門揍你也會罵到你皮膚發癢,舉旗擂鼓揚言要發動戰爭的也大有人在。
在法國,你喊一句“阿爾薩斯”是屬於德國的,“科西嘉島”是獨立的,他們大多笑笑,心平氣和地解釋說這些都是屬於法國的;如果政客有什麽舉措,他們就緊張了,大意為“和平年代,我們用稅收供奉你們;戰爭年代,我們用我們父親、兒子、兄弟的性命來換取你們的政績,滿足你們的野心……”大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哲學精神。
這個世界很大,大到讓人暈頭轉向,我無法統計那麽多人的看法,無法用幾句話將其概括。
無論在城市鄉村、國內國外,我都收獲過友誼、愛情。他們無論是黑發還是淺發,都曾讓我感動,教會我成長,幫助我消除庸人自擾的心理,讓我用更明亮的雙眼看待這個世界。
較之法國人,我們對生活背負得更多,也更頑強。雖然對世界的接受麵很大程度來源於網絡,我們卻有著更寬容的心理,更柔軟溫和的世界觀,因為我們有著龐大的國土,有著四兩撥千斤的處世觀,以及美到極致的漢語言文化……
如果還有人問:喂,你在法國到底有沒有受過歧視?
答:在哪裏沒有歧視呢?
我們都是普通小民,收獲友情,接受異議,做好自己。
我曾陸續接觸到類似的疑問:“你在法國到底有沒有受過歧視?”現在也不斷有人拐彎抹角地試探性地問,我想將來肯定還會有人問起。這個問題可以衍生出許多相似的疑問,例如“法國人到底對中國人有什麽看法”,“他們喜不喜歡中國文化”,“在法國人眼裏,台灣是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呀”……
某高人問我:“台灣到底在哪兒啊?”
細細數來,好大一部分跟政治有關。
政治太高深,我不懂,我隻關心超市裏黃瓜番茄的價格。
我翻了翻詞典,“歧視”解釋為:不平等地看待。
怕就怕人家對你沒什麽看法,自己先在高鼻深目、金發碧眼之前短了氣勢。
那好吧,在這裏淺淺論之,這個“在法國有沒有,會不會受到歧視”的問題。
如果把歐洲比作中國(兩者麵積差不多大),那麽法國人就相當於中國的上海人。我指的是“優越感”。在好萊塢電影裏,一涉及歐洲的鏡頭,埃菲爾鐵塔馬上出現,可見法國是歐洲的象征。去過巴黎,就會感覺歐洲其他地方都是鄉下。大體上講,法國人講究、精致、懶散,還有個用濫了的詞兒:浪漫。說真的,我還不知道什麽叫浪漫,詞典裏有兩種說法:1、富有詩意;2、行為放蕩。似乎也有這麽個意思。
我們總是想要從宏觀上了解,卻不知往往是細節微觀決定看法。
喂,你在法國到底有沒有受過歧視?
答案是肯定的。
我從小就被人歧視,從親戚鄰居開始,到學校裏,再踏入社會,從家鄉到上海,再到法國巴黎,歧視無處不在。
那麽,你到底有沒有受過很高的禮遇?
答案是肯定的。
我也受人寵愛,從親戚鄰居開始,在學校裏,再踏入社會,從家鄉到上海,再到法國巴黎,寵愛亦無處不在。
在法國也是,各盡其好,隻因是異族,就很敏感地把問題放大,更深層的原因來源於近代曆史。
兩個法國男子,同等優秀,同等迷人。
一位不喜亞洲女子,他愛的是金發碧眼的同族女郎,他愛她的高大豐滿,愛她如天使般的麵容。
另一位則好東方女子:“你有漆黑的眼睛,漆黑的頭發,還有讓人驚豔的淡黃皮膚。我喜歡你細巧的眼角上挑出的誘人風情,喜歡你飽滿柔軟的嘴唇,還有柔和平展的麵部輪廓,以及你幽怨神秘的回眸,這是你獨有的氣質,讓人傾心。”
在一條隱蔽的街道裏,都可能同時住著貞婦、淫娃、道學先生和花花公子,何況是一個國家。
某人緊追不舍:“那麽,大體呢,他們對中國人有什麽看法?”
大體我也不知道,我不是統計局的,我也不能將厭惡我的人和喜愛我的人混為一談、互相比較,隻因他們都是法國人,這對他們也不公平。
這麽說吧,他們知道中國人都是黑發黑眼,勤勞能幹,孝順長輩,喜歡耍小心眼,同時又熱情——對外國人簡直熱情得過了頭,喜歡群居,擁有非凡的生存能力,女人比較顧家,幾乎都是獨生子女,造假高手,覺得麵子很重要……
他們可能忘了,在中國,懶蟲也寄居在每個角落;有人遺棄年邁父母;有人誠實到可怕;有人冷漠,覺得孤獨感也是快感;有些女人天生適合當女人,不適合當母親;超生遊擊隊很多很多……
在我們的眼裏,法國人是這樣的:金發碧眼,浪漫懶散,生活閑適,藏獨者,多情放蕩,前任總統是個傻子,紅酒和奢侈品做得很好,男子女子好像都很美。
我們不知道,“法國人”隻是一個稱呼,擁有法國國籍的就是法國人。不光是白人,其中有黑的、黃的、棕的、混血的、黑發黑眼的、棕發黑眼的、金發碧眼的、棕發碧眼的、金發藍眼的、棕發藍眼、紅發灰發……有人淩晨起床工作,有人為買房子再找一份體力活,有人無所謂達賴喇嘛,有人睡地鐵、凍死街頭,有人為情黯然神傷……歪瓜裂棗也不在少數。
在中國,你喊一句什麽分裂國家的話,絕大部分不上門揍你也會罵到你皮膚發癢,舉旗擂鼓揚言要發動戰爭的也大有人在。
在法國,你喊一句“阿爾薩斯”是屬於德國的,“科西嘉島”是獨立的,他們大多笑笑,心平氣和地解釋說這些都是屬於法國的;如果政客有什麽舉措,他們就緊張了,大意為“和平年代,我們用稅收供奉你們;戰爭年代,我們用我們父親、兒子、兄弟的性命來換取你們的政績,滿足你們的野心……”大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哲學精神。
這個世界很大,大到讓人暈頭轉向,我無法統計那麽多人的看法,無法用幾句話將其概括。
無論在城市鄉村、國內國外,我都收獲過友誼、愛情。他們無論是黑發還是淺發,都曾讓我感動,教會我成長,幫助我消除庸人自擾的心理,讓我用更明亮的雙眼看待這個世界。
較之法國人,我們對生活背負得更多,也更頑強。雖然對世界的接受麵很大程度來源於網絡,我們卻有著更寬容的心理,更柔軟溫和的世界觀,因為我們有著龐大的國土,有著四兩撥千斤的處世觀,以及美到極致的漢語言文化……
如果還有人問:喂,你在法國到底有沒有受過歧視?
答:在哪裏沒有歧視呢?
我們都是普通小民,收獲友情,接受異議,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