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須是出家人
青春,就是用來追問的:一位大學老師的答問日誌 作者:黎保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生不負為人願,悲作航船智作帆。若人識得心中寶,千年險路一日還。”網上報道一個畢業於青島大學的,1988年生的濟南姑娘馬瀅2012年剃度出家,法號“才真旺姆”。她說:“借由出身體的家,達到出煩惱的家。以前在家時覺得在家也可以修好,出家之後才知道差別天地之大。經論裏說,隻有登地菩薩才能做到在家修行而不被境轉。凡夫須擇靜地而安之。”“我很佩服在家修行的居士們。因為要麵對這麽多生活的瑣事和外境的幹擾,他們明顯需要格外強大的心力。”
關於出家,現在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老板、明星出家的新聞都有,我有個學生就跟我說過其出家的打算,不過似乎沒聽說過教授出家。以前上學術論文寫作課的時候,我就講過2010年來自武漢的北大數學係畢業生柳智宇,放棄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到北京千年古刹龍泉寺出家。據新聞報道,根據居士和義工們介紹,龍泉寺內隱居的“真龍”不少,既有北大的也有清華的研究生。目前寺內排隊等候剃度的淨人眾多,一些外地新建寺院,專門來這裏尋找優秀人才。其中有位北大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在寺裏當了三年多義工,一手建起“龍泉之聲”網站,2013年正式剃度。還有一位名校高才生,離婚後把百萬家產留給了妻兒,孑然一身來此剃度。
當時網上對此現象有很多聲音。一是,理解。人各有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二是,遺憾。高級人才應該進行科學研究。三是,質疑。他們不顧及父母的感受。他們想淘金鍍金,另辟蹊徑發財,如果他們有錢,有機會不會如此。
我認為,一是,不必驚奇。以前出家的名人多的是,如李叔同、蘇曼殊等出家,如廢名、任繼愈、許地山等居士在家修行,隻是現在這個拜金的傳媒社會把消息傳播得快罷了。二是,這些人加入宗教,會使得宗教純淨一些。我曾看過鳳凰衛視的節目,台灣星雲大師隻說他是寺院的主持,中國大陸的做佛教協會副會長的大和尚,卻列了什麽什麽一大堆頭銜。兩者一比較就見出境界高低上下。我想,看破紅塵、絕望出家是以前的說法;現在這些人出家是追求另一種人生與境界,追求個人內心的圓滿,以信仰來麵對缺乏信仰的世界,以個人的內心圓滿麵對殘缺的世界,以精神的追求放棄物質的成功的追求。“人生的厚度決定人生的高度”,從知識上看如此,從精神上看也是如此。隻不過如果境界夠高,在殘缺的世界尋找叩問圓滿的內心之後,依然會把世界看成殘缺而圓滿。因為真實,所以完美;因為虛空,所以安靜。
出家畢竟是一種個人自由、個人信仰與個人修行,說到底,無論出家與否,人生都是一場修行,是為了遇見最真實的最好的自己。這就看你是否修成正果罷了。即使你沒有修成正果,你也“行”過了,隻是你沒有“修”,或者“修”為不夠罷了,或者你的心蒙上了塵埃罷了。人人須是出家人,才能心靜乃至心淨,進而讓你更加真實安靜,讓世界充滿愛與安心。
我高中時候曾做過隱居的夢,準備到天山隱居。我曾經回答學生的問題,忘記答了一個什麽問題,學生回複:“然後就成佛了嗎?”換言之,我在她眼裏是有佛性的。寫《一個人的山長水遠——做別人情感的傾聽者與思考者》時我的心很靜很靜,像在跟自己的靈魂對話,因為我感覺我以往的所思與那時所讀的佛經有相通之處,故此有了人心如水、人生如樹的領悟。我雖不信佛,但無意識中做了不爭有為、寧靜清越、仁愛謙遜、上善若水的居士。或許我的塵緣未了,或許我本身就適宜以教師的身份去做法師和牧師的事情,以入世的身份做出世的事業,以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業罷了。
我忽得一偈:“不求物來不求人,菩提須向此心求。若是塵緣能靜了,出家在家豈兩疇?”
關於出家,現在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老板、明星出家的新聞都有,我有個學生就跟我說過其出家的打算,不過似乎沒聽說過教授出家。以前上學術論文寫作課的時候,我就講過2010年來自武漢的北大數學係畢業生柳智宇,放棄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到北京千年古刹龍泉寺出家。據新聞報道,根據居士和義工們介紹,龍泉寺內隱居的“真龍”不少,既有北大的也有清華的研究生。目前寺內排隊等候剃度的淨人眾多,一些外地新建寺院,專門來這裏尋找優秀人才。其中有位北大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在寺裏當了三年多義工,一手建起“龍泉之聲”網站,2013年正式剃度。還有一位名校高才生,離婚後把百萬家產留給了妻兒,孑然一身來此剃度。
當時網上對此現象有很多聲音。一是,理解。人各有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二是,遺憾。高級人才應該進行科學研究。三是,質疑。他們不顧及父母的感受。他們想淘金鍍金,另辟蹊徑發財,如果他們有錢,有機會不會如此。
我認為,一是,不必驚奇。以前出家的名人多的是,如李叔同、蘇曼殊等出家,如廢名、任繼愈、許地山等居士在家修行,隻是現在這個拜金的傳媒社會把消息傳播得快罷了。二是,這些人加入宗教,會使得宗教純淨一些。我曾看過鳳凰衛視的節目,台灣星雲大師隻說他是寺院的主持,中國大陸的做佛教協會副會長的大和尚,卻列了什麽什麽一大堆頭銜。兩者一比較就見出境界高低上下。我想,看破紅塵、絕望出家是以前的說法;現在這些人出家是追求另一種人生與境界,追求個人內心的圓滿,以信仰來麵對缺乏信仰的世界,以個人的內心圓滿麵對殘缺的世界,以精神的追求放棄物質的成功的追求。“人生的厚度決定人生的高度”,從知識上看如此,從精神上看也是如此。隻不過如果境界夠高,在殘缺的世界尋找叩問圓滿的內心之後,依然會把世界看成殘缺而圓滿。因為真實,所以完美;因為虛空,所以安靜。
出家畢竟是一種個人自由、個人信仰與個人修行,說到底,無論出家與否,人生都是一場修行,是為了遇見最真實的最好的自己。這就看你是否修成正果罷了。即使你沒有修成正果,你也“行”過了,隻是你沒有“修”,或者“修”為不夠罷了,或者你的心蒙上了塵埃罷了。人人須是出家人,才能心靜乃至心淨,進而讓你更加真實安靜,讓世界充滿愛與安心。
我高中時候曾做過隱居的夢,準備到天山隱居。我曾經回答學生的問題,忘記答了一個什麽問題,學生回複:“然後就成佛了嗎?”換言之,我在她眼裏是有佛性的。寫《一個人的山長水遠——做別人情感的傾聽者與思考者》時我的心很靜很靜,像在跟自己的靈魂對話,因為我感覺我以往的所思與那時所讀的佛經有相通之處,故此有了人心如水、人生如樹的領悟。我雖不信佛,但無意識中做了不爭有為、寧靜清越、仁愛謙遜、上善若水的居士。或許我的塵緣未了,或許我本身就適宜以教師的身份去做法師和牧師的事情,以入世的身份做出世的事業,以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業罷了。
我忽得一偈:“不求物來不求人,菩提須向此心求。若是塵緣能靜了,出家在家豈兩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