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每一天
青春,就是用來追問的:一位大學老師的答問日誌 作者:黎保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學生發布說說:“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賺錢就是為了花錢,賺錢就是為了享受生活。這是我老板的人生觀,哈哈,我也要努力賺錢享受生活。”
我認為這句話是廢話,錢肯定要賺,肯定要用,關鍵看如何用。月光族是不值得提倡的,花了未來錢不僅沒有了未來,也沒有了現在。有的年輕人很容易相信所謂成功人士,包括三四流不入流的成功人士的話。無論是誰,都要對其有所提防有所思考。花錢隻是生活的一部分,修身養性、平心靜氣才能使生活變得有價值,有深度,有陽光,平靜地快樂著就比較好。
學生說:“歸根結底賺錢才有資格享受生活。而所謂月光族,我覺得隻要它可以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比如說盡到了贍養父母和撫養兒女的責任,這種月光族就可以接受。那種修身養性、清淨過活的生活隻有那些虔誠的教徒、和尚、尼姑才有那麽多時間去享受吧。因為這個社會太現實……不與社會接軌,我們就很容易被淘汰。”
我回答:“享受每一天,當然需要經濟基礎,但是當你經濟基礎不好的時候,難道就不能夠享受嗎?不是不能夠,是心不安靜。我有的朋友經濟基礎不好時,也能夠享受生活。所謂月光族,你的看法我讚成。如果因為的確收入不多,這沒辦法;如果收入還不錯,他們就應該有所收斂,有所投資,有所儲備,否則急用時就比較麻煩了。
“我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朋友都有,做領導做老板的朋友也有,但是他們中有的人也信佛,信基督,也讀書,也助人,也反思。人活著其實心態很重要,如果隻是以外在的東西支撐自己,缺乏內在的修為來支撐的話,最終會難以支撐,會很無聊,很空虛。我有的做老板的朋友就這樣,所以他有時也找我聊聊文化,讀讀書,拓展心靈空間。
“什麽是‘現實’?它隻是‘實現’的倒裝,你實現了自我能力、地位的強大,實現了內心的強大,你就成為‘現實’,成為現實社會、現實單位的一道風景。你不要說社會很現實,搞得自己找不著北,老是被現實環境影響,繼而喪失了自我。我的想法是‘現實’既是令人迷失的屏障,又是讓人溝通的橋梁,還是讓人實現自我的處境。你要在‘現實’中‘實現’自我,先要平靜,要能發出自己的聲音。社會很大,不隻有一種職業。每一種職業就是一個小社會,在自己的職業崗位上做好自己,拓展資源,就不會被淘汰。”
享受每一天,可以與金錢有關,也可以與金錢無關。物質的享受是必須的,它滿足了人作為動物的需求,主要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上的需求。就我本人而言,從大學畢業後就待遇來說,我一直屬於小康,但是我的生活一直不要求奢華,比較簡單。比如手機吧,我其實就需要打電話、靜音、鬧鍾功能就夠了,其他功能都是多餘。至於手機上網我就更不需要,因為如此看似方便,其實不方便;還因為誘惑多,浪費時間,也更容易被人打擾,缺乏自我空間。
其實享受並不複雜,並不需要多少錢,有時候散散步,看看書,喝喝茶,走走綠道,騎騎車,看場電影,爬爬山,看看畫展,聽聽音樂會,就是一種享受。我也不是沒有錢買東西,隻是我有時候沒時間或不想自己被太多的物質弄得亂糟糟。我一般有選擇性地購物,就是到年中或年底的節假日,也就是折扣力度較大時,列一張清單,把要買的東西一次買完,而且要買較好的,尤其是要長期用的床、皮具、行李箱之類,免得質量不好浪費金錢。
說實話,我有一所自己的房子,也有心靈的房子,有相對充足的生活來源,這就夠了。我認識的一些北京的博導和名家也和我一樣,而且很自信,但是沒有誰敢看不起他們。我比較欣賞李嘉誠對待物質享受的方式,就是要賺錢,也要理性理財,不迷失,不攀比,不浪費。因為錢財是一把雙刃劍。李嘉誠沒有讀過什麽書,但是憑這一點來說,具有貴族氣質或理性精神。我發現愛攀比的往往是沒有什麽錢的小富者,或者暴發戶,或者是無聊者。因為他們守不住內心的自信,要以外在的東西來支撐,來獲得自信。如果別人的比他好,他又會重新不自信,何苦!而且,一個人能吃多少喝多少穿多少用多少,有的人吃喝出了肝炎胃病,有的人買了很多很多物質,但並不覺得幸福。
與物質同等重要或者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享受,它滿足了人作為人的需求。這也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有關。一個人如果沒有平靜的內心,他在物質享受的過程中就缺乏自我,在享受之後也不會平靜,隻會一次次重新開始追求更多的物欲,又一次次跌入更深的無聊。這就是我有個做生意的朋友說,他無聊得要命,悶到抽筋的原因。工作又不用整天做,有別人看著,他太無聊了,所以就東奔西跑,燈紅酒綠,結果還是很無聊。我說你就是心裏不夠平靜,你守不住自己,隻有動而無靜,機器都受不了,何況是人呢!他讓我給他介紹幾本書看。我記得介紹了一本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另一本是《莊子》。我們有幾個月沒有聯係了,不知道他現在情況如何。
人的內心平靜了,才能夠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享受,分享快樂。平靜才能夠得到大快樂,內心很充實,也比較有自信,自己憑借著自己的內心就足夠支撐起自己,否則外在的東西在自己身邊身上隻是堆積,無法樹立,無法像樹一樣有生命的站立。而之所以有的信佛、信基督、研究宗教的人都不如我平靜,就是因為其內心很脆弱,缺乏自我的支撐,而宗教對其隻是一種外在的知識與儀式。
享受未必要哈哈大笑,也可以會心微笑。享受未必要燈紅酒綠,也可以靜對夕陽,甚至跟一隻小鳥散散步,看一片片樹葉在陽光中呼吸,在雨水中嬉鬧,多好。
享受每一天,每一天都要平靜而快樂,自然而真實。
我認為這句話是廢話,錢肯定要賺,肯定要用,關鍵看如何用。月光族是不值得提倡的,花了未來錢不僅沒有了未來,也沒有了現在。有的年輕人很容易相信所謂成功人士,包括三四流不入流的成功人士的話。無論是誰,都要對其有所提防有所思考。花錢隻是生活的一部分,修身養性、平心靜氣才能使生活變得有價值,有深度,有陽光,平靜地快樂著就比較好。
學生說:“歸根結底賺錢才有資格享受生活。而所謂月光族,我覺得隻要它可以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比如說盡到了贍養父母和撫養兒女的責任,這種月光族就可以接受。那種修身養性、清淨過活的生活隻有那些虔誠的教徒、和尚、尼姑才有那麽多時間去享受吧。因為這個社會太現實……不與社會接軌,我們就很容易被淘汰。”
我回答:“享受每一天,當然需要經濟基礎,但是當你經濟基礎不好的時候,難道就不能夠享受嗎?不是不能夠,是心不安靜。我有的朋友經濟基礎不好時,也能夠享受生活。所謂月光族,你的看法我讚成。如果因為的確收入不多,這沒辦法;如果收入還不錯,他們就應該有所收斂,有所投資,有所儲備,否則急用時就比較麻煩了。
“我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朋友都有,做領導做老板的朋友也有,但是他們中有的人也信佛,信基督,也讀書,也助人,也反思。人活著其實心態很重要,如果隻是以外在的東西支撐自己,缺乏內在的修為來支撐的話,最終會難以支撐,會很無聊,很空虛。我有的做老板的朋友就這樣,所以他有時也找我聊聊文化,讀讀書,拓展心靈空間。
“什麽是‘現實’?它隻是‘實現’的倒裝,你實現了自我能力、地位的強大,實現了內心的強大,你就成為‘現實’,成為現實社會、現實單位的一道風景。你不要說社會很現實,搞得自己找不著北,老是被現實環境影響,繼而喪失了自我。我的想法是‘現實’既是令人迷失的屏障,又是讓人溝通的橋梁,還是讓人實現自我的處境。你要在‘現實’中‘實現’自我,先要平靜,要能發出自己的聲音。社會很大,不隻有一種職業。每一種職業就是一個小社會,在自己的職業崗位上做好自己,拓展資源,就不會被淘汰。”
享受每一天,可以與金錢有關,也可以與金錢無關。物質的享受是必須的,它滿足了人作為動物的需求,主要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上的需求。就我本人而言,從大學畢業後就待遇來說,我一直屬於小康,但是我的生活一直不要求奢華,比較簡單。比如手機吧,我其實就需要打電話、靜音、鬧鍾功能就夠了,其他功能都是多餘。至於手機上網我就更不需要,因為如此看似方便,其實不方便;還因為誘惑多,浪費時間,也更容易被人打擾,缺乏自我空間。
其實享受並不複雜,並不需要多少錢,有時候散散步,看看書,喝喝茶,走走綠道,騎騎車,看場電影,爬爬山,看看畫展,聽聽音樂會,就是一種享受。我也不是沒有錢買東西,隻是我有時候沒時間或不想自己被太多的物質弄得亂糟糟。我一般有選擇性地購物,就是到年中或年底的節假日,也就是折扣力度較大時,列一張清單,把要買的東西一次買完,而且要買較好的,尤其是要長期用的床、皮具、行李箱之類,免得質量不好浪費金錢。
說實話,我有一所自己的房子,也有心靈的房子,有相對充足的生活來源,這就夠了。我認識的一些北京的博導和名家也和我一樣,而且很自信,但是沒有誰敢看不起他們。我比較欣賞李嘉誠對待物質享受的方式,就是要賺錢,也要理性理財,不迷失,不攀比,不浪費。因為錢財是一把雙刃劍。李嘉誠沒有讀過什麽書,但是憑這一點來說,具有貴族氣質或理性精神。我發現愛攀比的往往是沒有什麽錢的小富者,或者暴發戶,或者是無聊者。因為他們守不住內心的自信,要以外在的東西來支撐,來獲得自信。如果別人的比他好,他又會重新不自信,何苦!而且,一個人能吃多少喝多少穿多少用多少,有的人吃喝出了肝炎胃病,有的人買了很多很多物質,但並不覺得幸福。
與物質同等重要或者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享受,它滿足了人作為人的需求。這也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有關。一個人如果沒有平靜的內心,他在物質享受的過程中就缺乏自我,在享受之後也不會平靜,隻會一次次重新開始追求更多的物欲,又一次次跌入更深的無聊。這就是我有個做生意的朋友說,他無聊得要命,悶到抽筋的原因。工作又不用整天做,有別人看著,他太無聊了,所以就東奔西跑,燈紅酒綠,結果還是很無聊。我說你就是心裏不夠平靜,你守不住自己,隻有動而無靜,機器都受不了,何況是人呢!他讓我給他介紹幾本書看。我記得介紹了一本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另一本是《莊子》。我們有幾個月沒有聯係了,不知道他現在情況如何。
人的內心平靜了,才能夠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享受,分享快樂。平靜才能夠得到大快樂,內心很充實,也比較有自信,自己憑借著自己的內心就足夠支撐起自己,否則外在的東西在自己身邊身上隻是堆積,無法樹立,無法像樹一樣有生命的站立。而之所以有的信佛、信基督、研究宗教的人都不如我平靜,就是因為其內心很脆弱,缺乏自我的支撐,而宗教對其隻是一種外在的知識與儀式。
享受未必要哈哈大笑,也可以會心微笑。享受未必要燈紅酒綠,也可以靜對夕陽,甚至跟一隻小鳥散散步,看一片片樹葉在陽光中呼吸,在雨水中嬉鬧,多好。
享受每一天,每一天都要平靜而快樂,自然而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