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困惑而成長
青春,就是用來追問的:一位大學老師的答問日誌 作者:黎保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是個“我思,故我不在”的年代。這是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世界。這個世界很多人自以為是,卻不會自以為非,所以他們不會真正去思考。這是個急功近利的年代,而且隻允許自己功利別人,不允許別人功利自己。這是個令人困惑的年代,很多人很迷茫,很浮躁,很痛苦,那是因為他們守不住一顆平靜的內心,守不住一個真正的自己。
但是一旦思考,人就會因為困惑而成長。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是信任。沒有信任,無論是親人、友人、愛人、同事還是師生,都難以坦誠相待。無論你怎樣懷疑過自己,到頭來都要信任自己。信任他人說到底是信任自己對他人的判斷,最終還是相信自己。連自己都不相信的人,難以被人相信,難以自我樹立,自我珍惜。我,這麽平凡的我,低調的我,真實的我,努力的我,思考的我,平靜的我,很感激有那麽多人相信我,所以我也盡力解答他們的困惑,也解答自己的困惑。
我瀏覽了2009級一位女生的日誌《變化》。其中,她提到對未來的恐懼,對什麽都無所謂,對事業的感想,對婚姻與戀愛無關的感受。
我評論曰:“未來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對未來的恐懼。未來肯定會丟失更多,也可能會得到一些,而且得失從來都不是代價相等的,不是等價交換的。要成為你自己就要認識自己,很多人是糊糊塗塗的一輩子。成為自己的過程與其說靠的是努力,不如說靠的是習慣,問題是你是否具有這種習慣,這種善於學習、善於思考的習慣。所謂成功是相對的,對我自己而言的,相對於做高中老師時的我,我現在成為自己也是相對成功的,但是我絲毫不覺得如此,隻是我喜歡這樣的我,這樣的生活罷了。你不要對所有東西都無所謂,要保留對某些東西有所謂,否則會活得太累。
“‘長發及腰’這種網絡化、低智商、浮躁化的東西,你也相信?每個人對未來的另一半都有自己的感覺或判斷,感覺是模糊的,判斷是清晰的;一見鍾情是感覺,日久生情是判斷。戀愛與婚姻未必等同,魯迅許廣平是等同而幸福了,而據說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戀愛開始等同,後來煩惱,也有很多是沒什麽討厭就可以結婚的。不過這想想也可怕,路人甲乙丙丁也不討厭,但是一想到跟這些人結婚,你不難受嗎?但是哪一個親近的人,不是從陌生變為熟悉?不是由路人而變為親人的?親情更寶貴。”
有一個女生對此日誌評論說:“誰的青春不迷茫?我最近甚至極度懷疑我自己十年寒窗苦讀好像是白費了,當初不用那麽努力,或許現在會過得更好。”
我回複:“我覺得這也隻是努力的方向不同,要求不同罷了。如果你隻是個農民,就不會有什麽要求,但即使是農民,也要努力謀生顧家。‘文化開發人的欲望’(方方),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文化就沒有欲望。有時候發泄一下懷疑是可以的,不用那麽壓抑,但是這無補於事,所以你還是要努力。”
她說:“農民不會去考慮人生、意義、價值的問題,他們隻要獲得豐收就會擁有好心情。可是我們,浸染的文化越多,想的東西就越多,就越是走不出來。我們會去考慮,這份工作讓我有沒有存在感?這種抉擇究竟對不對?我們活著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父母,還是為了那個真心對我的人?為什麽別人不好好學習,不去努力不去奮鬥,也能過上優裕的生活?這些問題看似很大很空,但恰恰就是這些問題會讓我們徹夜難眠!同時我們也急著看透社會,怕被社會欺騙了。”
我回答:“農民的欲望是活著,活得更好;有文化者的欲望是活得富足,活得有價值。所以說,農民和文化人都有欲望,都需要努力。所謂不需要好好奮鬥者,那是因為他們有個好老爸、好背景,就此而言,世界本質是不公平的。但是最終他們還都要在崗位上努力,都要麵對生老病死酸甜苦辣,這是公平的。我們那時候大學生很寶貴,但是也有人失業。民國時候大學生更寶貴,也有不少人失業。問題是如何轉變心態,轉變就業觀念。馬死落地行,讓心安靜,放寬心,心靜了,路才能活;心寬了,路就寬了。
“‘急著看透社會’有點好笑。社會是那麽容易看透的麽?容易看透就不叫社會了。自己都看不透自己呢?何況社會?還不如看看自己需要什麽,能做到什麽。一個人越能反思自己,做好自己,就越平靜,也就越不為社會所左右,否則找不著北,也易於抱怨。著急本來是年輕人的特征,但是現在似乎連80、90後,甚至00後的父母都很著急。不過是否能夠安靜下來,還要靠個人,否則所有責任都往外推,自己就不用負責任了,這很可怕。我很擔心現在社會出現不少廣東話所說的‘二世祖’男人:‘無能又多抱怨,沒誌向乏意誌又貪圖享樂,隻知索取不知付出,整個人軟塌塌扶不起來!’”
2013級一位男生,讀了我轉載的陳平原的文章《堅守自家的閱讀立場》,寫了一大段文字。
讀完陳教授的文章之後,我有一些疑惑,想請老師指點一下。
其一,我接觸過一些人,他們有的讀許多書用來賣弄,其實真意尚不理解,但是受歡迎;有的讀一些成功學、實用主義至上的書,全然浪費時間,但是說話吸引人;有的非專業不讀,文學素養低,但是就業好;有的熱愛讀書,不擅社交,卻被認為奇怪而被排斥。目前,我們難以在短期內將苦讀來的東西轉化為氣質、魅力以在社交上加分,以及在短期內苦讀可能與社交產生矛盾的情況下,老師您認為我們該怎麽讀書?
其二,這篇文章說,當代大學生麵相、打扮、經曆、知識及趣味,大同小異,但是老教授則是各不相同。我覺得老教授作為長輩,生活曆練和讀書積累遠非大學生可比,而且教授在長期的學習工作中建立了自己的完善的獨特的閱讀立場。但大學生在上大學前期的壓製性的學習中,一般較難建立獨特的閱讀立場。換句話說,上大學之前的我們閱讀的選擇性、方向性是不明確的,所以互相差異不大,個人認為這可以理解。老師對此怎麽看?
我說:“我的日誌上公開的內容都可以轉載。無論如何,就看你想成為怎樣的人,你需要什麽,你通過努力能得到什麽。我讀書不是為了賣弄,但是也受歡迎。我瀏覽過成功學的書,是為了了解世界。雖然成功人士是反對讀成功人士的書的,說讀一百本也沒用,他們成功那是因為他們及時抓住機會,曆經磨煉,具有較強才能或較好心態。但尤其李嘉誠、喬布斯、比爾·蓋茨、俞敏洪等的經驗教訓是可以讀讀的。當然為了站得住腳,靜得下心,我們還是要往自己的專業、興趣、誌向、職業方麵用功,追求自己想要的,多讀經典,紮實讀書。
“要進取就要善於學習善於思考,這與專業素質並不成正比,何況有的人就業後也就是糊糊塗塗一輩子。從以往的經驗看,文學素質高的就業也不錯,如有的找到深圳、佛山、廣州等城市。就業講究綜合素質而不隻是專業素質,在同等條件下,是能力說話,我知道不少實例。
“讀書和社交並不矛盾,隻是圈子不同罷了,我不少行業都有朋友。你的關於老教授的觀點是有道理的,但陳平原的文章不隻是針對大學生,而是針對所有中國人。要所有人欣賞你是不可能的,有一個人欣賞就已足夠。你隻要做好自己,這需要自信自強自愛自控。
“至於怎樣讀書,在肇慶學院文學院網站的現當代文學教學專題中,有我的讀書指導意見。簡而言之,廣泛涉獵,注重經典,經典閱讀占60%~70%,其他閱讀占30%~40%。‘三天不讀書,立馬變成豬’,缺乏善於學習、持續學習、精心鑽研的能力,人很快就會倒退。男人可以逼一下自己,追求事業,追求成功,但最終人之為人,站得住腳,靜得下心,健康快樂,有一技之長,不貧窮足矣,並非都需要成功。因為成人比成功重要。”
我在說說中強調“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無論關乎愛情還是事業等,這都體現出一種真實,也體現出一種單純的複雜。因忠於自己所以單純,因每個人皆不同所以複雜。有個碩士女同學抱怨“聽從了自己內心,卻不被社會所接納啊”。我認為社會不過由一個個圈子組成,人不可能被任何圈子、任何人群接納,能被自己的親人朋友同學師生等接納就行了,否則永遠沒有自我,沒有自信,永遠跟著別人跑,平靜不下來。她和我的博士同學和學生都讚同我的觀點。
70後的博士同事看了我的日誌《異地戀,異地也要戀》,說我的“境界越來越高了。最後一段讀來真有佛陀現世之感,光一樣的東西灑下了必定是蓮花。學院諸多學子能得你‘渡’真乃前世修持的福分。”其實,我也隻是自渡渡人,做我自己罷了,人雖難以看透自己,但至少可看清自己,此時渡人才渡得有力。
人活著就是給人生寫自傳,無需求諸筆墨。這不求出色,但求有色;不求強大,但求自強;不求多愛,隻愛一點點。再悲傷的事情都會過去,所以你不要自傷自悼,須平靜如常;再光榮的事都會過去,所以你不要自我陶醉,須踏實自省。你的眼界越大,你的心就越平靜,你隻盯著一個角落,你的心就很難平靜。平靜是一種持久的快樂與淡定。生活就像流水賬,柴米油鹽滋味長。生活就像故事書,字字句句總關情。生活就像庭前樹,花開花落亦淡然。
但是一旦思考,人就會因為困惑而成長。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是信任。沒有信任,無論是親人、友人、愛人、同事還是師生,都難以坦誠相待。無論你怎樣懷疑過自己,到頭來都要信任自己。信任他人說到底是信任自己對他人的判斷,最終還是相信自己。連自己都不相信的人,難以被人相信,難以自我樹立,自我珍惜。我,這麽平凡的我,低調的我,真實的我,努力的我,思考的我,平靜的我,很感激有那麽多人相信我,所以我也盡力解答他們的困惑,也解答自己的困惑。
我瀏覽了2009級一位女生的日誌《變化》。其中,她提到對未來的恐懼,對什麽都無所謂,對事業的感想,對婚姻與戀愛無關的感受。
我評論曰:“未來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對未來的恐懼。未來肯定會丟失更多,也可能會得到一些,而且得失從來都不是代價相等的,不是等價交換的。要成為你自己就要認識自己,很多人是糊糊塗塗的一輩子。成為自己的過程與其說靠的是努力,不如說靠的是習慣,問題是你是否具有這種習慣,這種善於學習、善於思考的習慣。所謂成功是相對的,對我自己而言的,相對於做高中老師時的我,我現在成為自己也是相對成功的,但是我絲毫不覺得如此,隻是我喜歡這樣的我,這樣的生活罷了。你不要對所有東西都無所謂,要保留對某些東西有所謂,否則會活得太累。
“‘長發及腰’這種網絡化、低智商、浮躁化的東西,你也相信?每個人對未來的另一半都有自己的感覺或判斷,感覺是模糊的,判斷是清晰的;一見鍾情是感覺,日久生情是判斷。戀愛與婚姻未必等同,魯迅許廣平是等同而幸福了,而據說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戀愛開始等同,後來煩惱,也有很多是沒什麽討厭就可以結婚的。不過這想想也可怕,路人甲乙丙丁也不討厭,但是一想到跟這些人結婚,你不難受嗎?但是哪一個親近的人,不是從陌生變為熟悉?不是由路人而變為親人的?親情更寶貴。”
有一個女生對此日誌評論說:“誰的青春不迷茫?我最近甚至極度懷疑我自己十年寒窗苦讀好像是白費了,當初不用那麽努力,或許現在會過得更好。”
我回複:“我覺得這也隻是努力的方向不同,要求不同罷了。如果你隻是個農民,就不會有什麽要求,但即使是農民,也要努力謀生顧家。‘文化開發人的欲望’(方方),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文化就沒有欲望。有時候發泄一下懷疑是可以的,不用那麽壓抑,但是這無補於事,所以你還是要努力。”
她說:“農民不會去考慮人生、意義、價值的問題,他們隻要獲得豐收就會擁有好心情。可是我們,浸染的文化越多,想的東西就越多,就越是走不出來。我們會去考慮,這份工作讓我有沒有存在感?這種抉擇究竟對不對?我們活著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父母,還是為了那個真心對我的人?為什麽別人不好好學習,不去努力不去奮鬥,也能過上優裕的生活?這些問題看似很大很空,但恰恰就是這些問題會讓我們徹夜難眠!同時我們也急著看透社會,怕被社會欺騙了。”
我回答:“農民的欲望是活著,活得更好;有文化者的欲望是活得富足,活得有價值。所以說,農民和文化人都有欲望,都需要努力。所謂不需要好好奮鬥者,那是因為他們有個好老爸、好背景,就此而言,世界本質是不公平的。但是最終他們還都要在崗位上努力,都要麵對生老病死酸甜苦辣,這是公平的。我們那時候大學生很寶貴,但是也有人失業。民國時候大學生更寶貴,也有不少人失業。問題是如何轉變心態,轉變就業觀念。馬死落地行,讓心安靜,放寬心,心靜了,路才能活;心寬了,路就寬了。
“‘急著看透社會’有點好笑。社會是那麽容易看透的麽?容易看透就不叫社會了。自己都看不透自己呢?何況社會?還不如看看自己需要什麽,能做到什麽。一個人越能反思自己,做好自己,就越平靜,也就越不為社會所左右,否則找不著北,也易於抱怨。著急本來是年輕人的特征,但是現在似乎連80、90後,甚至00後的父母都很著急。不過是否能夠安靜下來,還要靠個人,否則所有責任都往外推,自己就不用負責任了,這很可怕。我很擔心現在社會出現不少廣東話所說的‘二世祖’男人:‘無能又多抱怨,沒誌向乏意誌又貪圖享樂,隻知索取不知付出,整個人軟塌塌扶不起來!’”
2013級一位男生,讀了我轉載的陳平原的文章《堅守自家的閱讀立場》,寫了一大段文字。
讀完陳教授的文章之後,我有一些疑惑,想請老師指點一下。
其一,我接觸過一些人,他們有的讀許多書用來賣弄,其實真意尚不理解,但是受歡迎;有的讀一些成功學、實用主義至上的書,全然浪費時間,但是說話吸引人;有的非專業不讀,文學素養低,但是就業好;有的熱愛讀書,不擅社交,卻被認為奇怪而被排斥。目前,我們難以在短期內將苦讀來的東西轉化為氣質、魅力以在社交上加分,以及在短期內苦讀可能與社交產生矛盾的情況下,老師您認為我們該怎麽讀書?
其二,這篇文章說,當代大學生麵相、打扮、經曆、知識及趣味,大同小異,但是老教授則是各不相同。我覺得老教授作為長輩,生活曆練和讀書積累遠非大學生可比,而且教授在長期的學習工作中建立了自己的完善的獨特的閱讀立場。但大學生在上大學前期的壓製性的學習中,一般較難建立獨特的閱讀立場。換句話說,上大學之前的我們閱讀的選擇性、方向性是不明確的,所以互相差異不大,個人認為這可以理解。老師對此怎麽看?
我說:“我的日誌上公開的內容都可以轉載。無論如何,就看你想成為怎樣的人,你需要什麽,你通過努力能得到什麽。我讀書不是為了賣弄,但是也受歡迎。我瀏覽過成功學的書,是為了了解世界。雖然成功人士是反對讀成功人士的書的,說讀一百本也沒用,他們成功那是因為他們及時抓住機會,曆經磨煉,具有較強才能或較好心態。但尤其李嘉誠、喬布斯、比爾·蓋茨、俞敏洪等的經驗教訓是可以讀讀的。當然為了站得住腳,靜得下心,我們還是要往自己的專業、興趣、誌向、職業方麵用功,追求自己想要的,多讀經典,紮實讀書。
“要進取就要善於學習善於思考,這與專業素質並不成正比,何況有的人就業後也就是糊糊塗塗一輩子。從以往的經驗看,文學素質高的就業也不錯,如有的找到深圳、佛山、廣州等城市。就業講究綜合素質而不隻是專業素質,在同等條件下,是能力說話,我知道不少實例。
“讀書和社交並不矛盾,隻是圈子不同罷了,我不少行業都有朋友。你的關於老教授的觀點是有道理的,但陳平原的文章不隻是針對大學生,而是針對所有中國人。要所有人欣賞你是不可能的,有一個人欣賞就已足夠。你隻要做好自己,這需要自信自強自愛自控。
“至於怎樣讀書,在肇慶學院文學院網站的現當代文學教學專題中,有我的讀書指導意見。簡而言之,廣泛涉獵,注重經典,經典閱讀占60%~70%,其他閱讀占30%~40%。‘三天不讀書,立馬變成豬’,缺乏善於學習、持續學習、精心鑽研的能力,人很快就會倒退。男人可以逼一下自己,追求事業,追求成功,但最終人之為人,站得住腳,靜得下心,健康快樂,有一技之長,不貧窮足矣,並非都需要成功。因為成人比成功重要。”
我在說說中強調“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無論關乎愛情還是事業等,這都體現出一種真實,也體現出一種單純的複雜。因忠於自己所以單純,因每個人皆不同所以複雜。有個碩士女同學抱怨“聽從了自己內心,卻不被社會所接納啊”。我認為社會不過由一個個圈子組成,人不可能被任何圈子、任何人群接納,能被自己的親人朋友同學師生等接納就行了,否則永遠沒有自我,沒有自信,永遠跟著別人跑,平靜不下來。她和我的博士同學和學生都讚同我的觀點。
70後的博士同事看了我的日誌《異地戀,異地也要戀》,說我的“境界越來越高了。最後一段讀來真有佛陀現世之感,光一樣的東西灑下了必定是蓮花。學院諸多學子能得你‘渡’真乃前世修持的福分。”其實,我也隻是自渡渡人,做我自己罷了,人雖難以看透自己,但至少可看清自己,此時渡人才渡得有力。
人活著就是給人生寫自傳,無需求諸筆墨。這不求出色,但求有色;不求強大,但求自強;不求多愛,隻愛一點點。再悲傷的事情都會過去,所以你不要自傷自悼,須平靜如常;再光榮的事都會過去,所以你不要自我陶醉,須踏實自省。你的眼界越大,你的心就越平靜,你隻盯著一個角落,你的心就很難平靜。平靜是一種持久的快樂與淡定。生活就像流水賬,柴米油鹽滋味長。生活就像故事書,字字句句總關情。生活就像庭前樹,花開花落亦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