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香格裏拉”


    京東集團創始人、ceo 劉強東


    在初秋的晨光中翻開《丙中洛的眼淚》,隨即被其中質樸感人的故事深深吸引。作者黃哲想通過自身親力親為的支教行動以及文學創作,喚起公眾對雲南貧困山區以及其他不發達地區基礎教育的關注。顯然,他的認真努力比較有成效,至少是讓我反思了一番“何謂公益”。不過,我更願意把這本書當作一麵鏡子,透過理想與現實的博弈,從中可以正視欲望,考察個性,試探出自身對生活的真實態度。


    這幾年來,京東在全體同仁的孜孜努力下不斷成長壯大,在做好企業的同時,我們也時刻不忘對公益事業的投入與關注。透過這個故事,也讓我們對今後的公益投入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隨著京東事業的逐步發展,從公司到我個人還需加強對更多各類公益項目親力親為的積極參與。在我看來,公益事業不簡單是走過場,拿點兒錢出來作秀。偶爾的捐款捐物雖值得表揚,但更切實而長久的關懷才是關鍵。


    就本書而言,公益不應是旅遊途中的愛心泛濫,支教也不應是假期短暫的停留和作秀,孩子們需要的是嚴謹的教學體係,而不是一批又一批的愛心過客。所以,小說中的女主人公褚遙才會帶給廣大讀者由衷的觸動,她隻身一人來到滇西高原,為“孩子們早日走出大山”的承諾無怨無悔地奉獻著,在簡樸簡陋、雨災頻頻、斷水斷電的艱苦環境中,笑容卻依然如一米陽光般燦爛,這種弘揚正能量的公益故事,值得我們向全社會推廣傳播。


    褚遙和男主人公韓逍的相知相戀,過程一如童話般美好,結局又似悲劇般催淚——初見相喜,小有波瀾,終成眷屬,天人永隔。其實故事中的愛情也如同一棵植根於現實的樹,它龐大的根須遍布生活的每個角落。有人因付出而幸福,有人因偏執而迷路,有人因理性而坐享其成,有人因珍惜而義無反顧。而我所向往的愛情想必也是如此:在一起的時候不必驚天動地,不用海誓山盟,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是的,我希望有個如你一般的人,透著山間溪水般的清爽,有著清晨日光般的柔和。


    詹姆斯·希爾頓曾在小說中把“香格裏拉”演繹成一個夢幻般的世外桃源,是一切美好理想的歸宿。雖然中甸縣已被雲南省命名為香格裏拉縣,但也有不少專家們提出異議,認為位於怒江峽穀最北端的丙中洛才是符合其中描述的真正的“香格裏拉”——也就是本書主人公所在的支教地區。作者用自己的熱情丈量了這裏的山山水水,更目睹了怒族、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等多個民族、多種信仰的和睦相處。這一程的獨特體驗,既是年輕人率真與不羈的體現,更有對自然和生命的獨到理解。此處的“香格裏拉”,顯然具有了“最後的精神家園”功能。


    在這個物欲潮讓信仰搖搖欲墜的小時代,不可能依靠一本暖意融融的小說喚醒大眾對公益的滿腔熱情支持,但至少,我們可以借此思考某些現實的困擾,為自己找尋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位置。“無論肥沃抑或貧瘠,耕耘以同樣的深情。你若喚作成長,我的愛,就有了名字”,我以為褚遙的這段發言,是整部作品的靈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丙中洛的眼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哲/那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哲/那森並收藏丙中洛的眼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