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土麵積大,民族多,各地風俗不同,形成了極為豐富的民間建築形式。各種形態的民居如璀璨的明珠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令人眼花繚亂。這裏所選的北京四合院、麗江古城、皖南民居和西塘古鎮四種民居類型,一個是北方城市民居,一個是少數民族民居,一個是山地村落民居,一個是江南水鄉民居,各具特點,顯現了中國民居的不同風格。


    浙江烏鎮民居   木雕  北京四合院


    說起四合院,中國南北都有。南方如雲南的四合院就很出名:庭院清雅,白牆青瓦,並有彩畫、石雕、磚雕等,加上大量的綠色植物,很適合人居。北方四合院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北京四合院與北京的胡同一樣,早已成為北京的象征。


    北京四合院的突出特點在“院”上體現出來。北京四合院是一個封閉性的院落:四合院的四麵圍起高牆,中間是封閉的空間,隻有大門向外界開放,即使開窗也隻有在南房離地麵很高的地方開個小窗。四合院關上大門,裏麵就是一個獨立的小空間。


    四合院作為北京民居的主要形式,自元代定都北京開始,就已經出現。在元大都的城市規劃中,民居一般都要求采用四合院形式。將一個個四合院連在一起的是胡同和街坊,由此形成互相關聯的世界。四合院不是與世隔絕的小空間,而是城市景觀的有機組成部分。


    北京四合院平麵圖


    封閉的四合院形式被承繼下來,說明它比較符合北京的地域特點。北京古城本來的規模就很大,人員流動性強,南北交匯,在這八方通衢的世界裏居住,安全是必須考慮的。四合院院牆堅固、大門緊鎖以及高高吊在上麵的窗戶都說明,這裏麵有安全方麵的考慮。


    北京四合院   垂花門


    北京春季風沙多,四合院的外圍盡可能少設門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減少風沙侵擾。北京的冬天十分寒冷,經常是寒風大作,四麵高牆也起到禦寒和擋風的作用。現在很多四合院被拆了,居民們搬到了高樓上住。在寒風呼嘯的夜晚,人們常常懷念四合院中的安寧,那裏就像一個寧靜的港灣。


    別看外在封閉,四合院裏卻是一個大世界。一般四合院在經過正門後,有一個照壁,它是進門之後的第一道景觀。轉過照壁,就到了前院正中的垂花門,這是進入院子的大門。跨入垂花門,你就會進入一個開闊疏朗的院落,這是四合院的中心位置,迎著垂花門的正房以及東西兩側廂房的門都朝院子中開,形成一個向外封閉、向內開放的格局。院子中總是栽著各種花木,春天看花,夏天乘蔭,秋天結果,“一年四季,無一日不好”(中國現代作家鬱達夫語)。這裏有李樹,有棗樹,有海棠、石榴、夾竹桃等等,有紫藤纏繞,還有金魚缸,可以說盡得大自然的恩賜。


    四合院中不僅“圍”出了花香鳥語,更“圍”出了人氣。本來四合院是一門一戶,一大家人,幾代同堂,按照長幼的秩序,各住其房,各守其位,尊老愛幼,互相照顧,一家人在一起如沐浴著春天的陽光,暖洋洋,熱騰騰,不管外麵世界如何動蕩,四合院裏卻是一個寧靜的家 園。


    到後來,四合院不是一家一戶所住,但它的優越性並沒有喪失,四合院所烘托的“家”的感覺,互相關照的親情、友情、鄰裏情,會對每個住在這裏的人有所觸動。在四合院中守望相助,幾乎成為住過四合院的人的普遍回憶。


    中國古民居   室內陳設


    北京四合院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都非常講究,從雕梁畫棟,到門口的一對門墩,都可以看出中國人對空間和色彩的獨特把握。垂花門的門口兩根柱子懸在上麵,下麵拱以雕花的石墩,端正中有絢爛。一進大門的照壁是發揮藝術想象的地方,這裏常常有很多新奇的磚雕。人們喜歡四合院,因為四合院是一個藝術世界,人們以藝術的心靈來塑造生活。


    四合院最令人稱道的,是它與自然的融合,四合院中一點一滴都顯現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麵南坐北,可以在冬天裏得到充分的陽光,在夏日得到透心的清涼。院中的北房是這個院落最重要的地方,享受著這個院落中最好的氣場。大門開在東南角,並沒有開在四合院的中軸線上,要進垂花門,須要經過照壁的折轉,這樣既使外人不直接看到院中的活動,又使開門時大風不直接卷入,起到遮蔽作用,也在嚴謹中增加了變化。院內連接各房的抄手遊廊,將眾屋連成一體,又可在雨天雪天起到遮蔽作用。北京朝南的一麵夏天西曬情況很嚴重,所以四合院多設計成南北窄長的樣子,盡量減少曝曬的影響。而靠西北一麵在冬春兩季易受到風沙的影響,所以四合院一般多是高院牆。  消散的麗江古城


    “太陽最早照耀的地方,是東方的建塘,人間最美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裏拉。”這是英國人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中對香格裏拉的描寫。如今香格裏拉成了世外桃源的代稱。這是一片寧靜的土地,雪峰包裹著它的腹地,森林綿綿無盡地延伸,湖泊點綴其中,牛羊在無際的草原上嬉戲,還有那白雪中熠熠閃光的金色廟宇。


    就在這個寧靜神秘的理想天國不遠處,在玉龍雪山腳下,有一座麗江古城。這座古城建於13世紀後半葉,六百多年過去了,如今基本保存完好。這裏世世代代為多民族聚集地,以納西族為主體,又有漢、藏、白、彝等民族。


    麗江古城就像它身邊的玉龍雪山那樣清澈秀麗,像香格裏拉那樣神秘安詳。香格裏拉,是藏語“心中的日月”的意思,這座古城,其實就是納西人心目中的日月。


    靜謐的麗江


    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樣是麗江古城追求的最高境界。這座古城三麵環山,一麵是開闊的沃野。幾千戶人家就建在群山的環抱之中。納西人很善於利用大自然的恩澤,所建民居,都背北朝南,有“戶戶朝陽”的格局。這裏有極好的植被,但納西人還不以為足,在街道上廣植樹木,形成四麵青山環戶繞、條條道路拂弱柳的景觀。在中國,雲南是花卉的天堂,麗江古城也是如此。這裏的大多數人家都種有花卉,很多人家並有盆栽植物。如果你在一個夏日的清晨來到這裏,你會覺得這座安靜的古城,處處散發出沁人的香氣。


    麗江古城沒有一般市井的通衢大道,沒有謹嚴的布局,一切似乎都得之於自然,使這座古城無處不散發出一種自由的格調。沒有刻意追求的秩序,就像向上攀爬的藤蔓,自由地延伸,想到哪兒就到哪兒。


    麗江的水係,也在渲染這消散的格調。這座古城是城依水存,水隨城在,城東北有黑龍潭,從雪山上流下的水匯集到這裏,又流入古城,走巷穿戶,沿街分流,常年都有清流水,形成主街傍河、小巷臨水、跨水築樓、家家門口有流水的景象。這裏有上千座橋,各具特色。光是在玉河水係上,就有354座橋梁。有的是石拱橋,有的是平橋;大的石橋可過車馬,上有雕刻,造型美觀,小石橋下河麵很窄,幾乎人能跨過去,雖然不一定有實用之需,但在合適的地方臨溪而建,也平添風味。


    麗江   小橋


    四方街是麗江的核心地帶,在並不大的廣場四周,便是四通八達的街道,道路隨意延伸,從四方街伸出數條街道,由這數條街道又岔出眾多的街道,條條街道都有水流穿過,縱橫如網,鮮活流動。像一個巨大的樹葉脈絡自然延伸,綿綿不斷。由四方街出來的條條街道,都以彩石鋪地,令人回味不已。


    麗江   建築剪影


    人們用“三房一照壁”來概括麗江古城納西民居的特點。進門一般有照壁。方向朝南、麵對照壁的建築,則是這裏的主房,主房一般都是給長輩居住。東西廂略低,由晚輩居住。中間有一個院子,多用磚石鋪成,並栽有花木。房屋有纖秀的飛簷,有的出簷很長,屋頂是具有相當曲度的坡麵,使得這樣的建築在方正中有曲折,謹嚴中顯示出活潑的趣味。納西人追求靈秀和古樸相結合,這正是它的體現。建築充分注意到防震功能,在1996年的大地震中,有的建築牆壁倒塌了,但是主體梁柱部分還基本保存完好。


    麗江民居一般都有前後院,一進多院,院院相連,顯得很空闊。院子就是它的中心,也是一種四合院的形式,隻是沒有北京四合院那樣複雜罷了。麗江民居一般都有廈子,也就是外廊,是一個開放的空間,這裏有四季如春的宜人氣候,納西人常在廈子裏休息、吃飯或會客。


    徽州民居的廳堂  粉牆黛瓦的皖南民居


    在安徽的南部,有一片被稱為民間藝術博物館的徽州民居群,是中國江南村落民居的傑出代表。星羅棋布的徽州民居,大都是粉牆黛瓦,偎依在綿延的群山間。初看似乎顯得有些單調,但當你身臨其境,慢慢地融入這個世界時,你會發現其中有一種獨特的美:黑白世界在隨意延伸中,質樸而純淨;粉牆黛瓦在青山綠水之中,勾出淡淡的素影;汀渚邊的白沙裹著遠方的綠色;一痕遠山的淡影又戲蕩著煙雲。民居和山水田園構成一個活潑靈動的世界。


    今天皖南所存留的明清兩代的民居,建築考究,風格獨特,規劃嚴謹,有大量的藝術雕刻。保存較好的古村落有四五十座,有七千多處有價值的古民居建築。其中如西遞、宏村、呈坎等民居,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徽州民間藝術博物館。


    被稱為徽州民居第一村的西遞,是胡姓聚居的古村落。村中重要的建築之一,是建於1691年的履福堂。這裏有濃厚的書香氣氛,雕刻精細,建築色調樸素淡雅,室內陳設也溫潤細膩,廳堂中懸有“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家根本”的對聯,顯示出主人的儒家意識。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是宋代詩人陸遊的詩句,它本是描寫浙江民居的,這樣的風味在皖南民居中也有。走在徽州民居幽深的小巷,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石板路,小巷兩邊直立著白色的山牆,這就是被稱為馬頭牆的獨特構置,也是徽州民居的特色之一。徽州民居村落多是同族聚居,世代沿傳,民居建築密度大,房屋又多是木製,所以有火災之患,如果出現火災,成片房屋相連,撲救極為困難。高高的馬頭牆,將相鄰的房屋隔開,能起到防火的作用。馬頭牆高出屋頂很多,高低不等,參差錯落,並呈現出飛動之勢,為擁擠而封閉的空間帶來了動態的美感。如果站在高處,一眼望去,在白色牆壁烘托下的馬頭牆,一個個淩空飛揚,極有生機。


    西遞民居   室內陳設


    天井,也是徽州民居的特色之一。徽州民居一般有兩個院落,一個是室外的院落,一個是室內的院落,室內的院落就是天井。在徽州人看來,天井既可聚水,也可聚氣,所以人們常常說它是聚集財富的象征。所以有錢的人家造房,一定要將天井做好。天井是由屋頂四周坡屋麵圍成的一個敞頂式空間,就像是天的“井”,所以叫天井。因為這種漏鬥式的設計,四周房頂的雨雪水,就會落到內院中。人們在這裏建有魚池,放上盆栽。在一個避風的地方,養花,觀魚,聽雨,以增添生活的樂趣。


    徽州民居   小天井


    但凡民居,由於屬於聚居之地,水係的安排極為重要,在沒有自來水的時代,人們用各種辦法來處理水的問題。徽州民居村落一般都依山而建。引山泉到村前,到門口,是很多徽州民居的特點。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徽州民居代表之一的宏村,就是以其獨特的水係而享譽世界的。這個有數百戶人家居住的村落,是根據牛的形象設計的——農業和牛有極密切的關係。水從後山流出,蜿蜒流淌,穿過道道石橋,穿過戶戶人家,就像牛的腸子綿延,村中有“家家門巷有清渠”的說法。“牛腸”流入村中的月塘,這裏象征“牛胃”。經過“胃”的“消化”過濾後,又繞村串戶,綿延流淌,流向村外低處的南湖中,那裏就是人們所說的“牛肚”。這一篇水的文章做得很精妙。   寧靜的水鄉西塘


    江南水鄉的民居清新秀雅,極富特色,其中西塘古鎮可以說是一個代表。這座古鎮因成為湯姆?克魯斯主演的《碟中諜3》的拍攝之地,而名聞世界。


    西塘在浙江嘉興,位於上海和杭州之間。這個占地規模並不大的古鎮有悠久的曆史,它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被稱為“吳根越角”——吳國和越國的交界處。西塘大致規模在宋代之前就已經形成,今所見西塘著名的橋梁望仙橋就是宋代的遺跡。西塘在明清時期是江南很有名氣的商業大鎮,這裏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又是著名的絲綢製造之地,還以製陶業而享譽天下。


    西塘人家


    西塘的民居依水而建,人們說,西塘是“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橋。橋上行人走,小舟橋下搖。橋頭立商鋪,水中倒影飄”。初至西塘,徜徉在她閑散的街市中,映入眼簾的,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水鄉風景畫。


    西塘在太湖之畔,又有運河擦肩而過,古鎮中有九條蜿蜒的河道,將全鎮分成八塊。人家臨水而居,商號一般也靠水搭建。西塘人世世代代憑著一葉小舟,在街市中穿梭往來。河道兩邊弱柳扶風,又有繁花異朵點綴,河中浮荇點點,水鳥嬉戲,白鵝漂水,一片生機。有河就有橋,西塘有數百座古橋,形態各異,著名的橋梁有五福橋、臥龍橋、環秀橋、送子來鳳橋等。橋多呈拱形,彎曲的橋麵就像半個月亮落在水中。人從橋上經過,如在天上的街市。


    西塘的民居建築突出了幽深的特點。西塘的弄堂很有特色,由於古鎮環水而建,陸地的麵積非常緊張,所以西塘人建房、修路都精打細算。房屋之間有窄窄的弄堂相隔,弄堂一般長有百餘米,而寬往往不到一米。走在這樣的弄堂裏,兩人相讓都不容易。由深巷往上望,是向天際延伸的高高的屋頂,那是真正的一線天。走在弄堂裏,踏在青石板上,腳步聲在其中回蕩,將這古巷襯托得更加神秘幽深。在西塘,這樣的弄堂就有百餘條。最出名的要數石皮弄,地麵由薄薄的石板砌成,薄而亮,如同“石之皮”,這條弄堂便由此得名。石皮弄兩邊的種福堂和尊聞堂便是西塘最著名的兩處建築。


    水鄉


    西塘的幽深還體現在民居的進深上,它將中國藝術“庭院深深深幾許”的精神貫徹於其中。西塘的大戶人家一般都喜歡建起多進深的屋宇,三進縱深是平常,甚至有五進、七進。如上麵所說的種福堂就有七進:頭進為門間,高門大戶,雕梁畫棟;二進為轎廳;三進為正廳,這就是所謂種福廳;四進為花廳;五進為內宅;六進、七進為糧倉和雇工住房。後麵還有一個花園,前後綿延百餘米。這樣的建築,真將“深”的韻味發揮到極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文化讀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葉朗、朱良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葉朗、朱良誌並收藏中國文化讀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