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看,廣袤的中國領土能否被劃分為不同的曆史區域。


    中國古代曆史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區域內展開的。東方浩瀚的太平洋、西南和西麵的青藏高原、中亞荒原和北方的蒙古高原是古代中國人不可逾越的障礙。根據地理環境和曆史作用的顯著不同,這片廣闊的地理區域可以從東南向西北劃分為三個弧帶。


    東南第一弧帶北部以明代長城為標誌,經山海關、燕山、張家口、大同,繞過毛烏素沙地南端,在蘭州折向西南,經岷山、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雅安市東界到紅河,紅河向東至十萬大山入海。第一弧帶季風氣候明顯,水熱條件適中,自然條件優越,是中國主要的經濟區。該區域漢族占主體,在中國曆史上起到關鍵的作用。第一弧帶算是中國曆史的“核心弧帶”。


    遼河流域以北、蒙古高原、新疆地區和青藏高原組成了中國曆史的第三弧帶。該弧帶地域廣闊,氣候幹旱,是遊牧民族的天堂。中國重要的少數民族,如滿族、藏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回族和曆史上的匈奴人、鮮卑人、羌人、突厥人、吐蕃人、契丹人、女真人等都主要活躍在第三弧帶。


    第一弧帶與第三弧帶之間的狹長地帶,包括遼寧南部地區、長城沿線內蒙古地區、河西走廊、川西高原東部等組成了中國曆史的第二弧帶。第二弧帶氣候條件在一、三弧帶之間,宜農宜牧,是曆史上漢族為主體的第一弧帶與第三弧帶的拉鋸地區。


    三個弧帶的劃分並不是明確固定的,隻是指出了大致的範圍。在這個劃分中:1.沒有包括遼闊的中國領海和中國海上鄰國。古代曆史上除了南宋和明朝中早期外,中國並不注重海洋地緣政治。中國海上鄰國中除了某段時期的日本外,沒有其他鄰國對中國曆史產生過大的影響。2.嶺南地區、滇黔地區劃入第一弧帶是一個可以爭議的觀點。考慮到漢族人口和中央王朝的權威穩定,持續地向嶺南、滇黔地區擴張,這一地區也沒有與中央王朝產生嚴重的政治衝突,因此,似乎可以忽視差異,把它歸入第一弧帶。


    這樣的劃分還是顯得粗糙,畢竟每一個弧帶的麵積太大了,內部也千差萬別。為了進一步考察地理因素對曆史發展的影響,每個弧帶還可以細分為不同的亞區域。每個亞區域內部都有自身相對獨立穩定的地理結構、經濟結構、文化特性和中心城市。1.同一弧帶不同區域依然存在時代差異和地區差異。如第三弧帶中存在著蒙古高原、新疆地區和青藏高原的明顯差別。2.中國曆史上存在的政權令人驚奇地以不同的亞區域為地理基礎。如匈奴王庭、突厥汗國、蒙古早期活動的範圍都東起大興安嶺內外,橫亙蒙古高原,到達天山南北。3.經濟因素和地理攻防體係是亞區域曆史存在的基本點。它們是冷兵器時代地緣政治分析的兩個關鍵因素。曆來為割據野心家覬覦的四川地區就是個例證。


    古代曆史最濃墨重彩的內容是在核心弧帶,也就是第一弧帶展開的。讓我們聚焦在長城以南、南海以北的這片區域。


    核心弧帶的發展對整個中國曆史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一弧帶可以細分為四大亞區域:關中地區、關東地區、西南地區與江南地區。四大亞區域具有較大的地理、文化區別,在曆史上支撐了不同的割據政權,扮演了不同的曆史角色。


    關中地區以涇渭平原為核心,向北包括延安、子午嶺、固原、蘭州等要點,西南包括大散關、岷縣、鳳縣、天水南郊,南邊以秦嶺與西南地區接壤。關中以黃河幾字形東段和函穀關(潼關)、崤山、武關一線與關東地區對峙。


    關中地區農業經濟發達,“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關中平原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長達千年的建都史、中央政府的開發和關中地區曾經持續不斷建設的水利工程有著密切的關係。加上氣候溫潤,少有天災,傳統的麥作農業生產方式,使關中有穩定的農業收成可以支持上層建築。


    關中地區地理相對封閉,地勢較高,攻守自如。該地區對外的主要通道函穀道和武關道都是易守難攻的關隘。在它的東邊,豫西地區山麓、丘陵與河穀廣泛覆蓋著黃土,受黃河、伊河、洛河、汝河、潁河的切割,在西段隻有一條三門峽峽穀可以通行。峽穀南岸是崤山稠桑原,懸崖高聳,上下相對高度有三百米到五百米。《水經注》載:“曆北出東崤,通謂之函穀關,岸高道峽,車不得方軌。”戰國時,函穀關位於三門峽西,今靈寶縣東北黃河南岸,雄視東方。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8),函穀關東遷往三門峽東,今新安縣穀水河畔,離開峽穀與黃河險要。東漢之後,潼關取代了函穀關的地位。曆史上發生於此的戰事不計其數。南邊武關道由西安經灞上、藍田、商縣、武關、內鄉到達南陽,其地界“秦頭楚尾”為“秦楚咽喉”、“關中鎖鑰”,與函穀關一樣兵事頻冗,被稱為三秦要塞。函穀關、武關加上西邊的蕭關、大散關合稱“秦之四塞”,構建了關中完備的攻防體係。


    第二個地區,關東地區,在戰略上受到關中地區的逼視。關東包括淮河、漢水以北,明長城以南,黃河幾字形東段、函穀關、崤山、武關以東的廣大地區,地域遼闊,氣候適中,土壤肥沃,利於耕戰。“戰國中葉以降,由於黃淮海平原和涇渭平原生產、貿易的發達,形成了山東和關中兩大基本經濟區,政治、軍事衝突在地域上呈現出東西對立的特點”。[1]


    關東的地緣位置有利有弊:1.關東地區是典型的“四戰之地”,地勢平坦,除長城、黃河外無險可守。北方的遊牧民族、建國關中江南的割據政權從來沒有放棄過對關東的軍事行動。2.地域遼闊,縱深寬廣。關東地區可以征調規模巨大的兵員、物資,可以組織縱深防禦。其龐大的戰爭和經濟能力在相當時間內起著曆史發動機的作用。


    第三個地區,西南地區,是四大亞區域中海拔最高的地區,海拔從五百米到兩千米不等。西南以四川和漢中地區為核心,包括大散關、秦嶺、大巴山、巫山西南地區,雲貴高原的大部。鄂西北一帶古代屬於漢中,也包括在西南亞區域內。西南地區漢族、少數民族雜居,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古蜀文化就是多元起源的中華文化的一個源頭,具有自己的生長點。該地區氣候濕潤,水利豐富,四川盆地土地肥沃,具有經濟上的獨立能力。


    西南地區有兩個顯著的地緣優勢:1.占據長江上遊,虎視江南。《戰國策·燕策》載:“蜀地之甲,輕舟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至郢。”從長江上遊順流而下,則湖廣、江南危矣。於是古人有雲欲取江南者,必先取巴蜀。2.關隘密布,易守難攻。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四川盆地東出巫山的三峽地區令現代交通工具都望而卻步。漢中向北交通主要有褒斜道與故道。從漢中出發,經過出褒穀口,越七盤嶺或穿石門洞,經孔雀台、西江口、兩河口、斜穀關,到陝西眉縣、周至、戶縣,直抵西安,是褒斜道;故道則經過勉縣、略陽、青泥嶺、鳳縣,到達寶雞。此外還有子午道、讜駱道,但價值不大[2]。這些道路穿行於河穀、峽穀之間,曲折漫長,是軍事上的禁區。唐玄宗、唐僖宗兩次離京遷蜀就是看重西南地區優越的地緣位置。


    核心弧帶的最後一個亞區域是江南地區。該地區泛指關東地區南界以南、西南地區東界以東地區。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便利農業發展,雖然開發較晚,但發展迅速,逐漸取代北方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


    江南地區的地緣優勢在於水網縱橫,丘陵遍布,戰略縱深巨大;加上海岸曲折,島嶼環繞,防守便利。但是江南西邊有居高臨下的西南地區,北邊有在軍事上占據優勢,時時傾向南侵的關東地區。江南地區在曆史上處於守勢。其防守的重點區域有三個:淮南地區、襄樊地區和三峽地區。淮河南岸的水網可以有效地製止北方騎兵的入侵。襄樊扼守長江漢江之間的南北交通關節,稱為“南襄隘道”;襄陽往南,與荊州、武漢之間,水道通暢,陸上無險可守,曆史上軍事政治地位極為重要。其中湖北西部、北部一帶是江南地緣戰略優先考慮之處。唐末荊南國就憑借優越的地緣位置,在此立國;關羽的北伐與走麥城,南宋襄陽之戰,解放戰爭時期的襄樊戰役都發生在這一帶。


    和弧帶的劃分一樣,亞區域的劃分也不是明確固定的。弧帶或亞區域的接壤地區是戰爭頻發地區。這些地區包括河西走廊、淮南地區、襄樊地區、三峽地區、晉南豫西北地區、河套地區和燕山山脈周圍。在核心弧帶的四大亞區域中,關中地區與關東地區組成了核心弧帶的北方地區,西南地區與江南地區組成了南方地區。南北的分界西起大散關,經過秦嶺、大巴山、漢水、桐柏山、大別山區到淮河流域。這條中國地緣政治的分界線基本上與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線重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史的裏兒和麵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程並收藏中國曆史的裏兒和麵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