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洋在殺戮大臣上的心狠手辣與肆無忌憚,令他的父兄都無法企及。


    高洋從未做過一天的世子,因此高歡和高澄在位時,東魏的勳貴沒一個看得起他的,特別是“四貴”。高洋即位時,孫騰已死,司馬子如不久也去世了,高隆之和高嶽多活了幾歲,就先後遭了殃。


    最倒黴的是平原王高隆之,他沒犯什麽大錯,唯一的失誤就是對高洋能力估計不足,在高洋受禪的問題上倚老賣老(他與高歡有兄弟之誼),采取了反對的態度,高洋視他為眼中釘。他跟東魏的宗室元昶喝酒,酣暢之時說了一句:“我與王爺交往,這輩子都不會辜負你!”有人把他的話密報給高洋,高洋便老賬新賬一起算,命令手下壯士把他抓來一頓痛打。老頭六十出頭了,哪裏禁得起這麽打,打完還沒回到家,就死在路上了。過了幾年,高洋想起高隆之,還覺得不爽,又將他的兒孫統統處死,棄屍漳水;還派人挖了高隆之的墳墓,銼骨揚灰,才算解恨。


    清河王高嶽是高歡的堂弟,戰功卓著,也是一向鄙視高洋的主。高嶽比高隆之聰明一些,懂得要依附得了勢的高洋。他倒也有辦法,高洋寵幸的平秦王高歸彥是高歡族叔高徽的私生子,父親自小父母雙亡,高歡把他交給高嶽撫養成人。高嶽以為憑著高歸彥這層關係,自己便可以高枕無憂。可是他當初對待高歸彥並不好,高歸彥懷恨在心,時常在高洋耳邊說他的壞話,時日長了,高洋也有了殺掉高嶽的心思。


    高洋喜歡廣納民間女子,娼妓也不放過。有個姓薛的娼妓色藝過人,被高洋封為嬪妃,納入後宮。說來也巧,高嶽正好認識薛氏的姐姐,並且還通過薛姐姐的關係,與薛氏本人也有一腿。高洋知道後,勃然大怒,把薛姐姐吊起來,用大鋸活活鋸成兩段,然後誣陷高嶽將其奸殺。高嶽不服,高洋就派高歸彥把他毒死。高嶽自不量力,跟皇帝共有一個女人,下場悲慘是咎由自取。


    娼妓薛嬪妃的下場更慘,某次她正與高洋快活嬉戲,高洋也不知哪根筋出了異常,忽然想起她與高嶽的舊事,笑容頓消,揮刀就將愛妃的腦袋砍了下來,揣在懷裏,出門宴請群臣飲酒。酒席間相飲正歡,高洋忽然從懷裏掏出薛嬪妃的人頭,扔在酒案上賞看,接著又命人砍下她的大腿,放在麵前當琵琶彈唱,嚇得滿座文武官員大驚失色,目瞪口呆。唱著唱著,高洋忽又滿臉淚痕,對著人頭唱漢朝李延年的歌:“寧不知傾國與傾城,佳人難再得!”下令將美人厚葬,自己大哭相隨。


    高洋對待同族權貴都如此狠毒,對待其他的大臣,那更是不在話下。杜弼就是其中一例。


    杜弼以前很受高歡器重,在漢人大臣中的威望很高,因此話語權也大。高洋受禪的時候,他是阻止了的(參見《侯景之亂》)。高洋稱帝後,杜弼也不收斂,以直諫出名。有一回高洋向大臣谘詢治國策略,問杜弼:“治理國家要用什麽樣的人呢?”杜弼不假思索地回答:“鮮卑人駕車騎馬不錯,但是治國還得用中原的漢人。”


    杜弼實在托大,這樣的話語簡直是在公然歧視鮮卑人,即便高洋放過他,下麵的鮮卑貴族也不會對他善罷甘休。高洋當時沒有發作,後來喝醉了酒,就隨便羅織了一堆罪名,派人到杜弼就職的膠州把他斬首。


    杜弼被殺,也與高德政老在高洋身邊揭他的短有關係。高德政是高洋的近臣,一向很受寵信,卻也逃脫不了與杜弼相同的命運。高德政被殺的主因跟杜弼一樣,都是因為進諫。


    高德政仗著跟高洋的關係不錯,曾再三向他勸諫,高洋因此對高德政感到反感,跟左右說:“高德政這個人總是一副居高臨下、自以為是的樣子。”


    高德政聽說後,便稱病不出,躲到佛寺裏修身養性。一向妒忌高德政的楊愔乘機進言,說:“高德政是裝病,陛下如若不信,現在給他個冀州刺史做,他的病就全好了。”高洋於是下詔授職,高德政果然接了詔書就準備動身。


    高洋氣壞了,他把高德政召來,說:“聽說你病了,我給你針灸治療。”說著拔刀便刺,又命武士砍掉他的腳趾,最後還是處死了他。從此,高洋朝中更無大臣敢於直言進諫了。


    天保十年(公元559年),天上出現了日食。古人迷信,認為天象與人事是緊密聯係的,君主遇到天象的變化,通常要做的是檢討自身,除舊布新,喜歡做秀的還會下個罪己詔什麽的。


    高洋不然,他沒有檢討自己,而是借此話題問東魏的宗室彭城公元韶:“為什麽漢光武帝能夠中興天下呢?”


    元韶也不知是智商不夠,還是一時腦袋發暈,給出了一個致命的答案。他說:“那是因為王莽沒有把劉氏宗族斬盡殺絕。”


    高洋“哦”了一聲,當即翻臉,頒布詔書,把包括元韶在內的東魏宗室近親四十四家全部下獄。元韶後悔莫及,在獄中絕食而死。凡是王室貴胄的元氏族裔,不論男女老少,一律處死,連嬰兒也未能幸免。接下來,高洋又準備對東魏的遠親宗室下手。


    北齊境內姓元的宗族都害怕了,大家商量怎麽保命。有個名叫元景安的小縣令說:“眼下的唯一辦法,是請求皇帝準許我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堅決反對,他說:“怎麽可以拋棄祖宗的姓氏,改用他人的姓氏呢?堂堂大丈夫,寧可玉碎,也不能瓦全!”元景安為了保全性命,悄悄把元景皓的話向高洋做了報告。高洋誅殺了元景皓,元景安則因告密有功,被高洋賜高姓,不僅沒死,還升了官。(中華民族的宗族觀念,自古根深蒂固,這也形成了我們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姓氏文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句成語,就出自元景皓的故事,它正象征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高洋統治的末年,殺人的瘋狂已達到了極致。假若我們將這種瘋狂的行為完全“歸功於”高洋的心理變態(誠然,高洋特殊的性格與心理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大錯特錯了。


    北齊是在東魏基礎上建立的國家。高歡憑著個人能力與威望建立東魏,依靠的是以懷朔鎮為主的六鎮鮮卑軍人,而在東魏-北齊所處的關東地區,山東豪強(即“趙魏豪強”)才是真正的“地頭蛇”。根據北齊時期的《關東風俗傳》記載,當時的關東門閥很囂張,所謂“種類不同,心意亦異,若遇間隙,先為亂階。”他們雖然暫時屈從於鮮卑人的強大武力,卻是同床異夢,對政權穩定構成了很大威脅。


    國內存在不同族群的情況,西魏-北周也有,就掌握軍權與政權的六鎮勳貴看,周、齊的條件差不多,武川軍人的建國之路並不見得比懷朔軍人要順利。但是北周占的地盤好,關中地區向來胡漢混雜(崔浩時代就很明顯了),鮮卑、漢人之外,還有氐、羌、月氏等多個族群,各族融合由來已久。當地漢人不論士庶,並不很強調自己的族群本位主義,隻要利益共享,他們就樂於與“外來戶”積極建立新的共同體。


    條件不同,結果也就迥異:西魏-北周統治者能夠輕而易舉地紮根關中,並建立起強大的關隴集團;東魏-北齊則從高歡起曆經三代,到高洋末期仍然不能解決鮮卑軍人與漢人豪強之間的嚴重矛盾。


    三代之中,高歡的手段相對高明,他試圖建立一套捆綁式的政治結構。首先,他借助自己的地緣背景,捆綁了六鎮餘部;其次,他利用自己渤海蓨人的血緣背景,捆綁了關東門閥;最後,高歡利用自己的軍事優勢,捆綁了東魏王室。三種政治基礎捆綁而成,卻很不穩定,就像一對拉郎配式的夫妻一樣,即便入了洞房,也沒有情感上的交流與認可,完全是霸王硬上弓。


    而高洋所麵臨的困難就更大了,他是高歡諸子中最不受寵、最不被看好的,連親生母親婁太後也不喜歡他。他的即位對於鮮卑集團來說隻是在別無合適選擇的情況下的被動認可。


    高洋爭取不到鮮卑人的政治支持,就得求助於漢人的幫助,楊愔、魏收等漢臣於是受到了重用。盡管如此,漢族世家門閥還是把他看作鮮卑軍人的首領,對他沒有認同感,他們之所以依附於高洋,是為了能夠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好同鮮卑人的勢力對抗下去。


    如此一來,高洋的種種舉措,不就容易理解了嗎?他以維護六鎮鮮卑勳貴權益為由,打擊關東的漢族門閥;又轉過來鎮壓六鎮軍人的勢力,並支持漢人主導規模不大的改革(例如製定《齊律》),從而安撫漢族門閥;此外,他又消滅元氏為代表的舊鮮卑門閥,以防止未來的隱患。


    隻不過,高洋的手段實在太血腥、太殘忍了,不停的殺戮在表麵上壓製了矛盾,實際上使得矛盾越來越大,積重難反。北齊帝國在他統治時期的繁榮富強,僅隻是暫時的假象而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悠悠南北朝:三國歸隋統一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羨並收藏悠悠南北朝:三國歸隋統一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