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中古史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業和外患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 作者:呂思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國人移殖的能力,是很大的。照第八章和第二十二章所述,則在很古的時代,中國人在海外的航線,業已很遠;而第三世紀以後,已幾乎把歐、亞的航路打通了。在這很長的時期中,中國人一定有在海外經營拓殖之業的。惜乎年深月久,文獻多已無征。現在可考見的,大都是明以來的事跡罷了。
在大陸上,最易和海洋接觸的是半島。亞洲大陸,有三個最大的半島——前後印度、朝鮮——其中兩個,本來都有一部分屬於中國的。自唐、五代以來,才逐漸的喪失了。明成祖時,因安南陳、黎二氏的篡奪,注606發兵戡定其地。於一四〇六年設立交趾布政司,和內地的製度一樣。因守土的官吏,不盡得人;奉使的中官,尤多暴橫,土人叛亂不絕。於是一四二七年,宣宗又把他棄掉。然當元、明兩代,西南的土司,還幾於包括伊洛瓦諦江流域。注607安南、暹(xiān)羅,雖各列為國,亦都朝貢於我。南洋群島的交通,亦是曆代不絕的。所以航行很為便利。
元朝人是好勤遠略的。當世祖時,曾遣唆都、李庭璧,招致南洋諸國。當時南洋之國,以俱藍、馬八兒為綱維。馬八兒便是今印度的馬拉巴爾(mbar)。俱藍為其後障,當在馬拉巴爾之北。當時先後來朝的,共有十國。都是今印度沿岸和南洋群島之地。明初,使節所至亦遠。成祖又命中官鄭和往使。和乃自造大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共有六十二隻,帶著士卒三萬七千人,從蘇州婁家港出海,注608遍曆南洋諸國。有不服的,則威之以兵。自一四〇五至一四三三年,三十年之間,凡七奉使,三擒番長。後來奉使海外的,無不盛稱和以眩耀諸國。其事業,亦可謂之偉大了。《明史·鄭和傳》,於和事跡,記載不詳。近代梁啟超作《鄭和傳》,推考其航路:則當自南海入暹羅灣。沿馬來半島南下,至新嘉坡。繞蘇門答臘和爪哇兩島。入孟加拉灣。循行印度半島的兩岸。繞錫蘭島。又入波斯灣。沿東岸北航,至底格利斯河口。再循西岸南航,至亞丁,越亞丁灣,入紅海。北航至麥加。南航,出莫三鼻給海峽,掠馬達加斯加島的南端而東歸。其航線所至,亦可謂之極遠了。當時華人移殖海外的甚多。在小呂宋一帶,尤為繁盛。而作蠻夷大長的,亦大有其人。其見於《明史》的:則有呂宋的潘和五,婆羅的王,爪哇新邦的邦主,三佛齊的梁道明、陳祖義。其事在明開國至萬曆年間,約當十四世紀後半至十五世紀之末。梁啟超作《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得諸口碑的:又有戴燕國王吳元盛,昆侖國王羅大,都是清朝乾嘉年間,戰勝土蠻的。又有葉來,則為英屬海峽殖民地的開辟者。其事在嘉道之間,則已在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前半了。還有潮州鄭昭,隨父流寓暹羅,為其宰相。乾隆時,暹羅為緬甸所滅,鄭昭起兵恢複,事見第四編第六章。近代西人的東航,實在明中葉以後。哥倫波的發現美洲,事在一四九三年;葡萄牙人的發現印度新航路,則事在一四九八年,較鄭和的下西洋,實後八九十年。西人東航之初,中國人的足跡,早已遍布南洋了。中國西北負陸,而東南麵海。閩、廣之北,限以重山,其民不易向中原分布,所以移徙到海外的很多。南洋群島,氣候和煦,物產豐饒,實在是中國的一片好殖民地。不但如此,中國人做事平和,凡事都以共存共榮為目的。假使開發南洋的責任,而由中國負之,南洋群島的土人,決沒像現在飽受壓迫,瀕於滅亡之慘。徒以昔時狃於“不勤遠略”之見,有此基礎,不能助以國力,向前發展,這真是一個大錯誤。不但如此,因海防的廢弛,通商政策的不得宜,反還因海洋交通,而深受其害,這便是所謂倭寇。
倭寇是起於元、明之間的,至明中葉而大盛。原來日本自與元構釁後,禁止其人民,不許和中國往來。於是冒禁出海的,都是無賴的邊民,久之遂流為海寇。當元中葉,日本分為南北朝。後來南朝為北朝所並。遺民亦有入海,與海寇合的。朝鮮沿海,受患最深,而中國亦所不免。所以明初,於沿海設衛甚多;而明代的市舶司,意亦不重於收稅,而重於管理製馭。世宗時,廢司不設。貿易之事,移主於達官勢家。多負倭直不償。倭人貧不能歸,遂都變為海盜,沿海的莠(you)民,亦都附和他;或則冒其旗幟,以海島為根據地,饑則入掠,飽則遠揚。沿海七省,無一不受其患。甚至沿江深入,直抵南京。明朝竟無如之何。直至一五五六年,胡宗憲總督浙江軍務,誘誅奸民,絕其內應,倭寇勢才漸衰。又約十年,乃為戚繼光、俞大猷所剿平。然而沿海之地,已凋敝得不堪了。
倭寇平定未幾,複有朝鮮之役,則其事已在神宗時了。日本自開國以來,世與蝦夷為敵。八世紀之末,日本拓地益廣,乃於東北邊置征夷大將軍。源、平二氏,世守其地。後來中央政爭,多借源、平二氏為助。平氏先以外戚執政,後為源氏所滅。乃遍置武職於諸州,以守護封土,而總其權於征夷大將軍。於是大權盡入幕府,皇室徒擁虛名而已——日本皇室,所以始終未曾易姓,就是為此。源氏之後,北條氏、足利氏,相繼以家臣覆滅幕府,格外大封將士;而其將士,又以其地分封其下,遂成全國分裂之勢。十六世紀之末,有個喚做豐臣秀吉的,起而平定全國。因念亂源終未盡絕,意欲把一班軍人,趕到外國去,遂有一五九二年渡海攻朝鮮之舉。朝鮮開國之主李成桂,本是以打倭寇出名的。當元朝時候,屢次幹預高麗的內政。其國王,多數是元朝的女婿。舉國多剃發易服,習為胡化。明興之後,高麗王氏的末主,還想扶翼元朝。李成桂則傾向中國。於是覆王氏而自立。革新內政,輸入中國的文化,氣象一新。然而承平日久,兵備亦不免於廢弛。日本兵一至,遂勢如破竹。其王,先奔平壤,後走義州,遣使求援於中國。神宗命李如鬆前往。一戰而勝,盡複漢江以北之地。旋因輕進,敗於坡州的碧蹄館。於是撫議複起。遷延數年,終不能就。直至一五九八年,豐臣秀吉死,日本兵乃解而東歸。這一次,明朝運兵籌餉,騷動全國,而竟沒有善策,可見其政治軍備的廢弛了。
【注釋】
注606 安南首脫離中國自立的為丁部領,事在九〇七年。越十年而為黎氏所篡。宋太宗討之,不克。因其來降而封之。自是安南的自立,遂得中國的承認。一〇一〇年,黎氏為李氏所篡。傳國至一二二七年,其末代女主佛金,讓位於其夫陳日照。至一三九九年,乃為外戚黎季犛(máo)所篡。季犛實姓胡,篡位後,即複姓,改國號為大虞,而傳位於其子漢蒼。旋為成祖所滅。
注607 看《明史·土司傳》可知。
注608 現在江蘇的婁河口。
在大陸上,最易和海洋接觸的是半島。亞洲大陸,有三個最大的半島——前後印度、朝鮮——其中兩個,本來都有一部分屬於中國的。自唐、五代以來,才逐漸的喪失了。明成祖時,因安南陳、黎二氏的篡奪,注606發兵戡定其地。於一四〇六年設立交趾布政司,和內地的製度一樣。因守土的官吏,不盡得人;奉使的中官,尤多暴橫,土人叛亂不絕。於是一四二七年,宣宗又把他棄掉。然當元、明兩代,西南的土司,還幾於包括伊洛瓦諦江流域。注607安南、暹(xiān)羅,雖各列為國,亦都朝貢於我。南洋群島的交通,亦是曆代不絕的。所以航行很為便利。
元朝人是好勤遠略的。當世祖時,曾遣唆都、李庭璧,招致南洋諸國。當時南洋之國,以俱藍、馬八兒為綱維。馬八兒便是今印度的馬拉巴爾(mbar)。俱藍為其後障,當在馬拉巴爾之北。當時先後來朝的,共有十國。都是今印度沿岸和南洋群島之地。明初,使節所至亦遠。成祖又命中官鄭和往使。和乃自造大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共有六十二隻,帶著士卒三萬七千人,從蘇州婁家港出海,注608遍曆南洋諸國。有不服的,則威之以兵。自一四〇五至一四三三年,三十年之間,凡七奉使,三擒番長。後來奉使海外的,無不盛稱和以眩耀諸國。其事業,亦可謂之偉大了。《明史·鄭和傳》,於和事跡,記載不詳。近代梁啟超作《鄭和傳》,推考其航路:則當自南海入暹羅灣。沿馬來半島南下,至新嘉坡。繞蘇門答臘和爪哇兩島。入孟加拉灣。循行印度半島的兩岸。繞錫蘭島。又入波斯灣。沿東岸北航,至底格利斯河口。再循西岸南航,至亞丁,越亞丁灣,入紅海。北航至麥加。南航,出莫三鼻給海峽,掠馬達加斯加島的南端而東歸。其航線所至,亦可謂之極遠了。當時華人移殖海外的甚多。在小呂宋一帶,尤為繁盛。而作蠻夷大長的,亦大有其人。其見於《明史》的:則有呂宋的潘和五,婆羅的王,爪哇新邦的邦主,三佛齊的梁道明、陳祖義。其事在明開國至萬曆年間,約當十四世紀後半至十五世紀之末。梁啟超作《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得諸口碑的:又有戴燕國王吳元盛,昆侖國王羅大,都是清朝乾嘉年間,戰勝土蠻的。又有葉來,則為英屬海峽殖民地的開辟者。其事在嘉道之間,則已在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前半了。還有潮州鄭昭,隨父流寓暹羅,為其宰相。乾隆時,暹羅為緬甸所滅,鄭昭起兵恢複,事見第四編第六章。近代西人的東航,實在明中葉以後。哥倫波的發現美洲,事在一四九三年;葡萄牙人的發現印度新航路,則事在一四九八年,較鄭和的下西洋,實後八九十年。西人東航之初,中國人的足跡,早已遍布南洋了。中國西北負陸,而東南麵海。閩、廣之北,限以重山,其民不易向中原分布,所以移徙到海外的很多。南洋群島,氣候和煦,物產豐饒,實在是中國的一片好殖民地。不但如此,中國人做事平和,凡事都以共存共榮為目的。假使開發南洋的責任,而由中國負之,南洋群島的土人,決沒像現在飽受壓迫,瀕於滅亡之慘。徒以昔時狃於“不勤遠略”之見,有此基礎,不能助以國力,向前發展,這真是一個大錯誤。不但如此,因海防的廢弛,通商政策的不得宜,反還因海洋交通,而深受其害,這便是所謂倭寇。
倭寇是起於元、明之間的,至明中葉而大盛。原來日本自與元構釁後,禁止其人民,不許和中國往來。於是冒禁出海的,都是無賴的邊民,久之遂流為海寇。當元中葉,日本分為南北朝。後來南朝為北朝所並。遺民亦有入海,與海寇合的。朝鮮沿海,受患最深,而中國亦所不免。所以明初,於沿海設衛甚多;而明代的市舶司,意亦不重於收稅,而重於管理製馭。世宗時,廢司不設。貿易之事,移主於達官勢家。多負倭直不償。倭人貧不能歸,遂都變為海盜,沿海的莠(you)民,亦都附和他;或則冒其旗幟,以海島為根據地,饑則入掠,飽則遠揚。沿海七省,無一不受其患。甚至沿江深入,直抵南京。明朝竟無如之何。直至一五五六年,胡宗憲總督浙江軍務,誘誅奸民,絕其內應,倭寇勢才漸衰。又約十年,乃為戚繼光、俞大猷所剿平。然而沿海之地,已凋敝得不堪了。
倭寇平定未幾,複有朝鮮之役,則其事已在神宗時了。日本自開國以來,世與蝦夷為敵。八世紀之末,日本拓地益廣,乃於東北邊置征夷大將軍。源、平二氏,世守其地。後來中央政爭,多借源、平二氏為助。平氏先以外戚執政,後為源氏所滅。乃遍置武職於諸州,以守護封土,而總其權於征夷大將軍。於是大權盡入幕府,皇室徒擁虛名而已——日本皇室,所以始終未曾易姓,就是為此。源氏之後,北條氏、足利氏,相繼以家臣覆滅幕府,格外大封將士;而其將士,又以其地分封其下,遂成全國分裂之勢。十六世紀之末,有個喚做豐臣秀吉的,起而平定全國。因念亂源終未盡絕,意欲把一班軍人,趕到外國去,遂有一五九二年渡海攻朝鮮之舉。朝鮮開國之主李成桂,本是以打倭寇出名的。當元朝時候,屢次幹預高麗的內政。其國王,多數是元朝的女婿。舉國多剃發易服,習為胡化。明興之後,高麗王氏的末主,還想扶翼元朝。李成桂則傾向中國。於是覆王氏而自立。革新內政,輸入中國的文化,氣象一新。然而承平日久,兵備亦不免於廢弛。日本兵一至,遂勢如破竹。其王,先奔平壤,後走義州,遣使求援於中國。神宗命李如鬆前往。一戰而勝,盡複漢江以北之地。旋因輕進,敗於坡州的碧蹄館。於是撫議複起。遷延數年,終不能就。直至一五九八年,豐臣秀吉死,日本兵乃解而東歸。這一次,明朝運兵籌餉,騷動全國,而竟沒有善策,可見其政治軍備的廢弛了。
【注釋】
注606 安南首脫離中國自立的為丁部領,事在九〇七年。越十年而為黎氏所篡。宋太宗討之,不克。因其來降而封之。自是安南的自立,遂得中國的承認。一〇一〇年,黎氏為李氏所篡。傳國至一二二七年,其末代女主佛金,讓位於其夫陳日照。至一三九九年,乃為外戚黎季犛(máo)所篡。季犛實姓胡,篡位後,即複姓,改國號為大虞,而傳位於其子漢蒼。旋為成祖所滅。
注607 看《明史·土司傳》可知。
注608 現在江蘇的婁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