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上古史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廣播和疆域的拓展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 作者:呂思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國為什麽會成為東方的大國?這個,與其說是兵力的盛強,還不如說是文化的優越。
神州大陸之上,古代雜居的異族多著呢!為什麽,我國民族,終成為神州大陸的主人翁?原來初民的開化,受地理的影響最大。古代文明的中心,是黃河流域。黃河流域之北,便是蒙古高原。地味較瘠薄,氣候亦較寒冷。其民久滯於遊牧的境界,不能發生高度的文明。黃河流域之南,便是長江流域。其地味過於腴沃,氣候亦太溫暖,其人受天惠太覺優厚,於人事未免有所不盡。注120而且平原較小,在古代,沿澤沮洳(ju ru)之地又特多,交通亦不十分便利。隻有黃河流域,氣候寒暖適中;地味不過腴,亦不過瘠。懶惰便不能生存;而隻要你肯勤勞,亦不怕自然界對你沒有酬報,而且平原廣大,易於指揮統馭。所以較高的文明,較大的國家,都發生於此;而成為古代文化的中心。
從以前各章所述,伏羲、神農是在今山東的西部、河南的東部的。黃帝、堯、舜,則在今河北、山西的中部。夏朝是從山西遷徙到河南的西部的。商、周兩朝,都起於陝西的中部。商朝沿著黃河東進。周朝亦自長安跨據洛陽。所以從泰岱以西,太原、涿鹿以南,豐、鎬以東,陽城以北,這黃河流域的中遊,便是古代所謂中原之地。我國文化,即以此為中心,而廣播於四方。而疆域亦即隨之而拓展。今以漢族以外各種民族做綱領,述其開化的次第,便可見得中原文化的廣播,和疆域拓展的情形。
古代漢族以外的民族,最強悍的,要算獯鬻(xun yu),亦稱狁,就是後世的匈奴,與漢族雜居於黃河流域。自黃帝以至周朝,曆代都和他有交涉。因其地居北方,所以古書上多稱為狄。到春秋時,狄人還很強盛。後又分為赤狄、白狄,大抵為秦、晉二國所征服。注121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各築長城以防之。魏有河西、上郡,趙有雲中、雁門、代郡,秦有隴西、北地,以與戎界邊。注122此諸郡以內,就都成為中國之地了。
次之則是山戎和貉(wèi mo)。注123其居地,大約在今河北、遼寧、熱河三省之交。從燕開五郡注124而我國的文化,廣播於東北。遼寧和熱河,大體都入中國的版圖。
再次之則是氐、羌。這兩族很為接近。大約羌中最進化的一支為氐,居今嘉陵江流域,就是古所謂巴。注125其餘,則蔓延於四川和甘肅一帶。秦人開拓今甘肅之地,直到渭水上源。在甘肅境內的羌人,就大都逃到湟水流域。注126
南方的種族,大別為三:一是後世的苗族,古人稱之為黎。注127古代的三苗,便是君臨此族的。此族的根據地,是洞庭流係。戰國時,楚國開辟到湖南,注128這一族,也漸次開化。一是現在的馬來人,古人稱之為越,亦作粵。此族的居地,在亞洲沿海及地理上,稱為亞洲大陸真沿邊的南洋群島。此族在古代,有斷發文身和食人的風俗。在曆史上,我國古代沿海一帶,大抵都有此俗的,所以知其為同族。其在江蘇、浙江的,因吳、越的興起而開化。在福建、兩廣的,則直到秦並天下後才開辟。注129山東半島的萊夷,和淮水流域的淮夷、徐戎,大約亦屬此族。注130萊夷滅於齊。淮夷至秦有天下後,才悉散為人戶。注131一為濮,就是現在的猓玀。此族古代分布之地,亦到今楚、豫之交。所以韋昭《國語注》說:濮是南陽之國。注132杜預《左氏釋例》,則謂其在建寧郡之南。注133自楚國強後,大抵都為所征服。戰國時,楚國的莊(jiǎo),又循牂牁(zāng kē)江而上,直到滇國,注134都以兵威略屬楚。因巴、黔中為秦所奪,歸路斷絕,注135即以其眾王滇。
我國古代文化的廣播,和疆域的拓展,大略如此。古代交通多乘車;即戰陣,亦以車戰為主力。戰國以後,則騎馬的漸多;戰陣上,亦漸用騎兵和步兵。這因古代交通,隻及於平地,而戰國時,開拓漸及於山地之故。當時漢族多居平地,所謂夷、蠻、戎、狄,則多居山地。開拓漸及於山地,即是雜居的異族,和我國民族同化的證據。注136
【注釋】
注120 《漢書·地理誌》說:楚國的風俗,“呰窳(zi yu)而無積聚,不憂凍餓,亦無千金之家”,還有這種意思。
注121 赤狄種類凡六:曰東山皋落氏,在今山西昔陽縣。曰廧咎如(qiáng gāo ru),在今山西樂平縣。曰潞氏,在今山西潞城縣。曰甲氏,在今河北雞澤縣。曰留籲,在今山西屯留縣。曰鐸辰,在今山西長治縣。白狄種類凡三:曰鮮虞,即戰國時的中山,在今河北定縣。曰肥,在今河北槁(gǎo)城縣。曰鼓,在今河北晉縣。又白狄多居河西,所以晉國使呂相絕秦,說:“白狄及君同州。”(據顧棟高《春秋大事表》)
注122 見第一編第三章。隴西,今甘肅狄道縣。北地,今甘肅寧縣。
注123 此族或單稱“”,或單稱“貉”,或連稱“貉”。,亦作“穢”,作“薉(hui)”。貉亦作“貊(mo)”。
注124 見第一編第三章。
注125 漢時的板楯蠻,可參看《後漢書》本傳。
注126 《後漢書·羌傳》說:秦國兵臨渭首,羌人乃逃到河、湟流域。
注127 見第一章。
注128 見第八章。
注129 見第一編第三章。
注130 《左氏》僖公十九年說:宋襄公“使邾文公用鄫(zēng)子於次睢(sui)之社,欲以屬東夷”,可見當時的東夷,亦有食人之俗。
注131 見《後漢書·東夷傳》。
注132 《鄭語》。
注133 《左氏》文公十八年《正義》引。建寧,今湖北石首縣。
注134 滇,今雲南昆明縣。
注135 見第十章。
注136 參看《日知錄》“騎”、“驛”兩條。
神州大陸之上,古代雜居的異族多著呢!為什麽,我國民族,終成為神州大陸的主人翁?原來初民的開化,受地理的影響最大。古代文明的中心,是黃河流域。黃河流域之北,便是蒙古高原。地味較瘠薄,氣候亦較寒冷。其民久滯於遊牧的境界,不能發生高度的文明。黃河流域之南,便是長江流域。其地味過於腴沃,氣候亦太溫暖,其人受天惠太覺優厚,於人事未免有所不盡。注120而且平原較小,在古代,沿澤沮洳(ju ru)之地又特多,交通亦不十分便利。隻有黃河流域,氣候寒暖適中;地味不過腴,亦不過瘠。懶惰便不能生存;而隻要你肯勤勞,亦不怕自然界對你沒有酬報,而且平原廣大,易於指揮統馭。所以較高的文明,較大的國家,都發生於此;而成為古代文化的中心。
從以前各章所述,伏羲、神農是在今山東的西部、河南的東部的。黃帝、堯、舜,則在今河北、山西的中部。夏朝是從山西遷徙到河南的西部的。商、周兩朝,都起於陝西的中部。商朝沿著黃河東進。周朝亦自長安跨據洛陽。所以從泰岱以西,太原、涿鹿以南,豐、鎬以東,陽城以北,這黃河流域的中遊,便是古代所謂中原之地。我國文化,即以此為中心,而廣播於四方。而疆域亦即隨之而拓展。今以漢族以外各種民族做綱領,述其開化的次第,便可見得中原文化的廣播,和疆域拓展的情形。
古代漢族以外的民族,最強悍的,要算獯鬻(xun yu),亦稱狁,就是後世的匈奴,與漢族雜居於黃河流域。自黃帝以至周朝,曆代都和他有交涉。因其地居北方,所以古書上多稱為狄。到春秋時,狄人還很強盛。後又分為赤狄、白狄,大抵為秦、晉二國所征服。注121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各築長城以防之。魏有河西、上郡,趙有雲中、雁門、代郡,秦有隴西、北地,以與戎界邊。注122此諸郡以內,就都成為中國之地了。
次之則是山戎和貉(wèi mo)。注123其居地,大約在今河北、遼寧、熱河三省之交。從燕開五郡注124而我國的文化,廣播於東北。遼寧和熱河,大體都入中國的版圖。
再次之則是氐、羌。這兩族很為接近。大約羌中最進化的一支為氐,居今嘉陵江流域,就是古所謂巴。注125其餘,則蔓延於四川和甘肅一帶。秦人開拓今甘肅之地,直到渭水上源。在甘肅境內的羌人,就大都逃到湟水流域。注126
南方的種族,大別為三:一是後世的苗族,古人稱之為黎。注127古代的三苗,便是君臨此族的。此族的根據地,是洞庭流係。戰國時,楚國開辟到湖南,注128這一族,也漸次開化。一是現在的馬來人,古人稱之為越,亦作粵。此族的居地,在亞洲沿海及地理上,稱為亞洲大陸真沿邊的南洋群島。此族在古代,有斷發文身和食人的風俗。在曆史上,我國古代沿海一帶,大抵都有此俗的,所以知其為同族。其在江蘇、浙江的,因吳、越的興起而開化。在福建、兩廣的,則直到秦並天下後才開辟。注129山東半島的萊夷,和淮水流域的淮夷、徐戎,大約亦屬此族。注130萊夷滅於齊。淮夷至秦有天下後,才悉散為人戶。注131一為濮,就是現在的猓玀。此族古代分布之地,亦到今楚、豫之交。所以韋昭《國語注》說:濮是南陽之國。注132杜預《左氏釋例》,則謂其在建寧郡之南。注133自楚國強後,大抵都為所征服。戰國時,楚國的莊(jiǎo),又循牂牁(zāng kē)江而上,直到滇國,注134都以兵威略屬楚。因巴、黔中為秦所奪,歸路斷絕,注135即以其眾王滇。
我國古代文化的廣播,和疆域的拓展,大略如此。古代交通多乘車;即戰陣,亦以車戰為主力。戰國以後,則騎馬的漸多;戰陣上,亦漸用騎兵和步兵。這因古代交通,隻及於平地,而戰國時,開拓漸及於山地之故。當時漢族多居平地,所謂夷、蠻、戎、狄,則多居山地。開拓漸及於山地,即是雜居的異族,和我國民族同化的證據。注136
【注釋】
注120 《漢書·地理誌》說:楚國的風俗,“呰窳(zi yu)而無積聚,不憂凍餓,亦無千金之家”,還有這種意思。
注121 赤狄種類凡六:曰東山皋落氏,在今山西昔陽縣。曰廧咎如(qiáng gāo ru),在今山西樂平縣。曰潞氏,在今山西潞城縣。曰甲氏,在今河北雞澤縣。曰留籲,在今山西屯留縣。曰鐸辰,在今山西長治縣。白狄種類凡三:曰鮮虞,即戰國時的中山,在今河北定縣。曰肥,在今河北槁(gǎo)城縣。曰鼓,在今河北晉縣。又白狄多居河西,所以晉國使呂相絕秦,說:“白狄及君同州。”(據顧棟高《春秋大事表》)
注122 見第一編第三章。隴西,今甘肅狄道縣。北地,今甘肅寧縣。
注123 此族或單稱“”,或單稱“貉”,或連稱“貉”。,亦作“穢”,作“薉(hui)”。貉亦作“貊(mo)”。
注124 見第一編第三章。
注125 漢時的板楯蠻,可參看《後漢書》本傳。
注126 《後漢書·羌傳》說:秦國兵臨渭首,羌人乃逃到河、湟流域。
注127 見第一章。
注128 見第八章。
注129 見第一編第三章。
注130 《左氏》僖公十九年說:宋襄公“使邾文公用鄫(zēng)子於次睢(sui)之社,欲以屬東夷”,可見當時的東夷,亦有食人之俗。
注131 見《後漢書·東夷傳》。
注132 《鄭語》。
注133 《左氏》文公十八年《正義》引。建寧,今湖北石首縣。
注134 滇,今雲南昆明縣。
注135 見第十章。
注136 參看《日知錄》“騎”、“驛”兩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