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自成、張獻忠等中原各路農民軍按下葫蘆起來瓢的同時,皇太極也絲毫沒有消停,己巳之變轉年,崇禎四年(1631年),皇太極親率六萬大軍包圍祖大壽鎮守的大淩河城,守軍隻有一萬四千人。皇太極玩起了圍城打援,一方麵在城外各處挖掘層層壕塹,一方麵阻截寧錦方向的明朝援兵,此外皇太極還帶來了新式武器——仿製的紅夷大炮,因為避諱“夷”字,改名為紅衣大炮,這樣明朝有的武器後金也有了,明朝守軍絲毫不占優勢,這樣的山寨版紅衣大炮共有四十門。錦州方麵派出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率四萬援軍前來,結果遭到皇太極伏兵截擊,吳襄率軍應戰,火箭呼嘯,重炮轟鳴,短兵相接,突然西風驟起,吳襄乘風縱火,烈火噴吐著黑紅的火舌向後金軍席卷而來,後金軍大亂,此時卻風向一轉,烈火反撲明軍,明軍大敗,吳襄僅以身免,明軍三十三員將領和四萬援軍全軍覆沒。


    援軍沒了,祖大壽還一直在硬扛,畢竟祖大壽所部是關寧鐵騎,戰鬥力極其強悍,莽古爾泰所部死傷慘重,他便大發牢騷,皇太極很不高興,莽古爾泰也怒了,他拔出刀來,此時被各貝勒製止。當晚莽古爾泰也覺得自己失禮,於是以白天飲酒過量失態為借口請求皇太極原諒,皇太極則借故將莽古爾泰囚禁起來,不久莽古爾泰暴死。至此,四大貝勒隻剩下皇太極、代善兩人。


    祖大壽的弟弟祖大弼一身是膽,人稱“祖二瘋子”,一天夜裏他率敢死隊一百二十人縋城而下,每個人都戴上後金軍的大辮子,以渾水摸魚。此時皇太極還沒睡覺,正在看文書,祖大弼手拿大刀衝入皇太極的大帳,接連砍倒數人。皇太極忙拔出腰間佩劍,擋住祖大弼的大刀,兩人刀劍你來我往,皇太極漸漸不支。就在此時,阿濟格帶領侍衛十人趕到護駕,皇太極死裏逃生。趕來的後金軍越來越多,祖大弼大喝一聲,衝出重圍,在城下祖大壽派兵接應,祖大弼安然回城。回城後點將,發現帶出的一百二十人全數回城,無一陣亡,僅有數人受傷。三國時有甘寧百騎劫曹營,戰後百騎未折一人,祖大弼可謂不讓古人。


    然而一場夜襲無法改變整個戰局,祖大壽堅守幾個月後,城內斷糧,馬肉鼠肉雀肉食盡之後,開始出現人吃人現象。供役築城的近萬名工匠、城內的商賈平民、士兵中身體羸弱的先後被吃掉。“炊骨析骸,古所沒有”,人肉都吃光了,用骨頭來點火做飯,足見大淩河城內已經成了人間地獄。(《清太宗實錄》卷十)


    祖大壽真的撐不下去了,再吃就是吃自己的士兵了,與此同時皇太極先後七次寫勸降書給祖大壽,最終祖大壽決定投降,並送兒子祖可法到後金營中為人質。由於祖大壽的家屬大部分在錦州,他表示投降後希望後金不要聲張,再替後金賺開錦州城。大淩河守將除何可綱外,都隨祖大壽降後金。祖大壽把何可綱押至城外,當著兩軍將士的麵,斬殺何可綱。何將軍臨死大笑:“寧為大明鬼,不為韃子奴!”


    隨後祖大壽與皇太極盟誓,皇太極說:“凡此歸降將士,如果我們殺害他們,拆散他們妻子,收繳其財物牲畜,則我遭天譴,減我陽壽。若歸降將士,懷欺挾詐,歸降後再叛逃,則定遭天譴,減陽壽。”


    祖大壽說:“祖大壽等,遇滿洲國兵,圍困三月,軍餉已盡,率眾出降,傾心歸汗。”(《清太宗實錄》卷十)


    當晚,祖大壽到後金大營,皇太極親自出迎,兩人見麵,祖大壽剛要行跪拜禮,皇太極止之,與他行“抱見禮”。這種滿族禮儀是兩個大老爺們見麵,拱手作揖後,互屈一膝,相互左肩碰右肩,再右肩碰左肩,然後擁抱。這是女真人的最高禮儀。


    第二天,皇太極采納祖大壽建議,命後金軍四千多人著明軍軍裝,跟祖大壽的三百多人一起做潰逃狀,希望賺開錦州城門。由於天降大霧,後金軍走丟了,祖大壽便提出自己先入城,趁機斬殺明將後再擁兵獻城(此為明朝這邊的記載,《清太宗實錄》則記載是皇太極主動提出放祖大壽)。皇太極信以為真,派祖大壽與其侄子祖澤遠前往錦州。


    祖大壽到錦州後,派人至後金大營報稱錦州明軍太多,表示要從容圖之,自己先在城內做內應,今後適當時機再獻城。皇太極無奈,率軍返回。


    祖大壽回錦州後,對巡撫邱禾嘉說自己是突圍而出。不久事泄,由於朝廷正是用人之際,祖大壽是關寧鐵騎的總指揮,崇禎沒有殺他,而是讓他入京麵君。祖大壽心中有鬼,不敢入京,借故推辭。但從此開始,十年內,祖大壽一直沒有與皇太極再聯係,一心一意守衛錦州。十年之後,鬆錦大戰,祖大壽才真正降清。


    在與大明遼東爭鋒的同時,皇太極把兵鋒對準了蒙古,漠南蒙古最強者為察哈爾部林丹汗(他是成吉思汗的子孫,明朝一些典籍將他稱作虎墩兔),察哈爾部兵強馬壯,有四十萬人,林丹汗曾說:“南朝止一大明皇帝,北邊止我一人。”努爾哈赤時林丹汗就曾遣使後金,在文書中狂妄地說:“統四十萬眾蒙古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問水濱三萬人滿洲國主。”各位貝勒大怒,主張將林丹汗來使一半斬殺,另一半砍掉鼻子耳朵後放回去報信。努爾哈赤對林丹汗使臣的處置還是比較文明的,他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把林丹汗使臣先扣下,然後自己派使臣去與林丹汗交涉,問問林丹汗為何這麽狂。結果林丹汗也跟努爾哈赤一樣,把後金的使者扣下,而努爾哈赤卻誤聞自己的使者被殺,於是大怒,心說林丹汗我給你臉你卻不要,這才把林丹汗的使者斬殺。剛殺死林丹汗的使者,努爾哈赤的使者就從林丹汗處買通看守逃回來了。雖然是一場誤會,但林丹汗聽說自己的使者被努爾哈赤斬殺後,大怒,於是雙方正式結仇。努爾哈赤死後,林丹汗恃兵強馬壯而不斷欺淩各部,漠南蒙古喀爾喀部、巴林部、喀喇沁部、紮魯特部、阿魯部紛紛歸順皇太極,至此察哈爾部越發孤立,皇太極的機會來了。


    1628年皇太極第一次征討林丹汗,將其打得大敗,林丹汗被迫從內蒙古東部遷徙到河套一帶。1633年皇太極第二次征討林丹汗,林丹汗得知消息後率部一路狂逃,結果導致皇太極此番顆粒無收,僅斬殺察哈爾部一人,生擒六人。內蒙古的沙漠險些讓皇太極全軍覆沒,在部隊斷糧時,突然見“黃羊遍野,不可數計,遂殺死數萬”。其中皇太極一人就射死了五十八隻黃羊,若無這些黃羊,皇太極的大軍怕是都去見努爾哈赤了。當時酷暑難耐,水也幾乎斷了,還有富餘的水的士兵做起了生意,一頭黃羊換水一碗。


    既然出兵,不能白來,於是皇太極率軍攻入大明境內的宣化、大同,進行大屠殺,燒殺搶掠,房屋僅存原來的十分之一,死屍腐爛,無人收屍,死屍“盈街遍野”,連井裏都被死屍填滿,臭穢難聞。這是繼己巳之變後皇太極第二次南侵。1635年皇太極第三次征討林丹汗,此番最終殲滅察哈爾部,林丹汗逃亡青海,途中得天花而死。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第二十二世孫,整個明朝,元朝的殘餘勢力都一直存在,至此,隨著林丹汗之死,元朝殘餘勢力徹底覆滅。林丹汗死後,其子歸降,並獻上傳國玉璽和氏璧。和氏璧從秦始皇用到後唐,末帝李從珂懷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宋朝時又出現所謂的和氏璧,其實就是假的了,這個假的和氏璧一直用到元順帝時,據說這顆玉璽元順帝北逃時還帶在身邊,他死後玉璽丟失,二百多年後,一個牧羊人見一隻羊三天不吃草,用蹄子不停刨地,牧羊人好奇,挖地竟得到玉璽,後來將玉璽獻給林丹汗。此次皇太極得到玉璽,大喜過望。他當然不知和氏璧之真假,他以為這就是一統萬年的征兆。


    崇禎八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下令把族名由女真改為滿洲,從此滿洲族(滿族)名稱正式出現在曆史上。


    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將國號由後金改為大清,年號由天聰改為崇德。由於金國與漢人的宋政權是世仇,皇太極此舉在於不再刺激漢人,弱化世仇的矛盾,以便今後進取中原。


    在改年號的稱帝大典上,齋戒三天的皇太極身穿禮服,在文武百官的簇擁下,祭告天地。事先皇太極已命人築造了一座天壇,四麵台階通向天壇,天壇上安放著鋪有黃綾緞的香案,香案上有努爾哈赤等先祖靈位,香案前擺放著香爐。


    漢八旗、滿八旗、蒙八旗這二十四色旗幟旌旗獵獵,兵將的兵刃鎧甲熠熠生輝。皇太極在滿漢各一名導引官的引領下拾級而上,登上天壇,跪在努爾哈赤等人的神位麵前,恭敬上香、獻帛、敬酒。


    儀式過後,皇太極高聲宣讀:


    滿洲國皇帝、臣皇太極敢昭告於皇天後土之神曰:臣嗣位以來,常思置器之重,時深履薄之虞,夜寐夙興,兢兢業業,十年於此,幸賴皇穹降佑,克興祖、父基業,征服朝鮮,混一蒙古,更獲玉璽,遠拓疆土。今內外臣民,謬推臣功,合稱尊號,以副天心。臣以明人尚為敵國,尊號不可遽稱,固辭弗獲,勉徇群情,踐天子位,建國號曰大清,改元為崇德元年。


    宣讀完畢,皇太極坐在大政殿龍椅上,文武百官叩首,多爾袞、多鐸、豪格、嶽托、孔有德、蒙古使臣等人紛紛下跪,此時唯有朝鮮使臣拒絕下跪,皇太極讓人按著朝鮮使臣下跪,朝鮮使臣仍不屈服,皇太極正愁沒有借口徹底收拾朝鮮,於是便決定以此為借口第二次東征朝鮮。


    當然,在東征朝鮮前皇太極還是決定先拿明朝作為自己建立大清後的第一個立威對象,皇太極第三次南侵。崇禎以為皇太極還會像前兩次一樣取道蒙古迂回,便加強西線防禦,不成想皇太極並沒西進,而是從延慶南下,進入居庸關,占領昌平,焚毀了明熹宗的德陵,以報明熹宗掘金國皇帝陵墓之仇,而後直逼北京,把北京周圍地區蹂躪一遍,五十六戰全勝,連克十六座城池,俘虜漢人十七萬——還好沒殺他們。清軍凱旋時穿著豔服奏樂而還,還寫了“各官免送”四個大字留給明朝,以示蔑視。此次皇太極南侵,明軍在兵部尚書張鳳翼指揮下一戰不勝,張鳳翼知道崇禎必然要拿自己開刀,於是每天服用大黃,爭取讓自己拉稀拉死。有人會問,幹嗎如此,直接喝毒藥死了不完了?不然,如果直接服毒,張鳳翼就是畏罪自殺,崇禎不會放過他的家人,而這樣每天服用大黃,最終拉死,張鳳翼還可算上為戰事操勞過度,因公殉職。明朝大臣玩心眼都用在了這上麵,國事可知。


    皇太極第三次南侵收兵後,立即將兵鋒對準朝鮮,朝鮮向明朝求救,崇禎置之不理,並禁止遼東大軍援救朝鮮。皇太極率軍進攻朝鮮,清軍渡過鴨綠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不攻,長驅而下,僅僅十二天便抵達朝鮮首都漢城下。朝鮮王將王妃、王子和大臣妻子送往江華島避難,自己則率領文武百官堅守,等待各路勤王軍的到來,同時派出崔鳴吉等人赴清營談判,拖延時間。朝鮮請和書中寫道:


    朝鮮國王謹上言於大清寬溫仁聖皇帝:小邦獲戾大國,自速兵禍,棲身孤城,危迫朝夕……如念蒙丁卯(丁卯之役)誓天之約,恤小邦生靈之命,容令小邦改圖自新,則小邦之洗心從事,自今始矣。必欲窮兵,小邦理窮勢極,以死自期而已。


    皇太極見狀,決定加緊攻勢,一鼓作氣拿下漢城。與此同時各路勤王軍隊也被清軍擊敗,最終清軍攻陷漢城,朝鮮成為清朝藩屬,正式向皇太極稱臣,並約定:一、斷絕同明朝的關係;二,奉大清正朔;三,每年向清朝進貢;四,把朝鮮國王世子送入清國為人質;五,懲處主張與清朝交戰的大臣。由於此戰發生在丙子年,也叫“丙子之役”。


    清軍攻朝鮮用了十五萬人,基本上是他們全部的家當了。遼東大軍駐紮在寧錦防線的不下二十萬,在清軍攻朝鮮時,要麽抄其老窩,要麽在鴨綠江斷其後路,兩者選其一都可把皇太極置於死地。可惜明朝隔岸觀火,坐視友邦滅亡。更為嚴重的是,朝鮮雄厚的資源成了清朝的囊中之物。若朝鮮不丟,明朝就有了一個收複遼東的基地,丟失朝鮮如損一臂膀,讓人痛心疾首。崇禎就這樣坐視不管,大明錯過了第四次免於滅亡的機會。此外,皇太極在班師途中攻克皮島,全殲明朝皮島守軍。至此,毛文龍的東江鎮寸土不留。


    1638年皇太極第四次南侵,他在《致明國皇帝書》中公然自稱“朕”,信中說:“自古天下,非一姓所常有。天運循環,幾人帝?幾人王?哪裏有帝之後裔就一定是帝,王之後裔就一定是王的道理?”


    皇太極兵分三路,皇太極親自率軍佯攻寧遠、錦州,牽製關寧錦防線的明軍;嶽托為西路軍,由牆子嶺(北京密雲東)入邊;多爾袞為東路軍,由青山關(河北遷西東北)入邊,兩路軍在通州會師後再南下中原腹地。


    先說皇太極這一路,《吳三桂紀略》記載,吳三桂他爸吳襄率五百名騎兵做哨探,與後金皇太極率領的四萬佯攻寧遠的大軍不期而遇。皇太極藐視明軍,這五百人根本不夠自己一口吃的,於是皇太極圍而不打。


    吳三桂得知父親危在旦夕後,立即趕到舅舅祖大壽的軍帳,請他發兵援救父親脫離險境。祖大壽說:“我手頭兵力不滿三千,打他四萬人純粹是送死!”吳三桂三次請求祖大壽發兵,但祖大壽依舊不答應,於是吳三桂跪下說:“舅舅不肯發兵,兒請率家丁前去。”祖大壽說了一個字:“嘎!”《吳三桂紀略》一書是這麽寫的,咱也不知是啥意思,反正吳三桂回了兩個字——得令!隨後他率家丁二十人去救父親。他率二十人衝入皇太極四萬人的軍陣,接連射死兩名敵軍,然後又用箭射倒一名紅旗王子。在拍馬上前揮刀準備割下該王子的首級時,不料那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梁。吳三桂血流滿麵,但毫無懼色,撕裂紅旗包紮好傷口後,立即再戰。此時被圍的五百明軍也殺出來,吳三桂對父親的隊伍大喊:“跟我來!”皇太極見明軍人少,以為自己如果追上來會有埋伏,所以沒有追趕,吳三桂和父親得以從容而退。戰後祖大壽拍著吳三桂後背說:“兒別擔憂不能富貴,我馬上請求皇上給你封官。”而皇太極得知此戰明軍根本沒有埋伏後,說:“吳三桂是好漢子!我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皇太極這一路除了小打小鬧的佯攻外,沒有大戰可說。真正的主力在西路,西路軍嶽托率軍兵臨牆子嶺,牆子嶺的守將總兵吳國俊在清軍殺到之時,正在給監軍太監祝壽喝酒,毫無戒備,自然,牆子嶺失守。


    崇禎急調盧象升、楊嗣昌、監軍太監高起潛抗擊清軍,此時盧象升、高起潛和楊嗣昌都是父親剛去世,處在守孝期,所以盧象升上奏說這樣太不吉利,應另選他人,但崇禎意已決,他任命盧象升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寶劍,總督各路軍隊保衛京師。


    十月十二日,嶽托的西路軍已逼近通州,盧象升決定在十月十五日兵分四路夜襲敵營。高起潛與盧象升意見不同,便大說風涼話,“隻聽說有唐朝李愬雪夜襲蔡州,沒聽說過有在十五日明月皎潔下偷襲成功的,月光那麽亮偷襲得成功嗎?奇襲宜少不宜多,兵分四路偷襲還能不泄露消息?”高起潛非但不支持盧象升,反而把一路奇襲的兵馬調往他處,最終導致十五日隻有三路參與夜襲,被清軍擊敗。


    盧象升為了避免高起潛掣肘,便提出自己駐守昌平,讓高起潛駐守通州,兩人分開,崇禎同意了。但不久崇禎又要盧象升前往通州與高起潛合兵一處,盧象升便認為這是楊嗣昌在搗鬼,還讓高起潛牽製自己。大敵當前,明軍內訌如此,最後的悲慘結局已經隻是時間問題了。


    在此期間盧象升聽到了楊嗣昌在與清軍秘密議和的傳言(傳言是假的,但楊嗣昌的確此前曾向崇禎提議與清朝議和),於是他在見到楊嗣昌後就說:“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我盧象升手拿尚方寶劍,倘若我們議和的話,袁崇煥之禍馬上就到眼前!縱然我們不怕禍患,難道不念披麻戴孝之身,既不能移孝作忠,奮身報國,那麽就是忠孝都做不到,還有何顏麵立於天地間?”


    楊嗣昌聽了這話,當即麵紅耳赤,賭咒發誓,“如果我要是跟韃子秘密議和的話,將軍的尚方寶劍就先拿我開刀!”


    盧象升:“既不能奔喪,又不能戰,尚方寶劍還是應該我用來自裁,怎能強加別人?”


    楊嗣昌:“您放心,我絕沒有秘密議和。”


    大戰在即,內部猜忌如此,盧象升已經做好了為國盡忠的準備,楊嗣昌也做好了繼續陷害忠良的準備。


    十二月十日,盧象升率領天雄軍在巨鹿(河北邢台東北)迎敵,他披麻戴孝,對將士們說:“我與大家一起受國恩,就怕不能死得其所,不要怕不能生還!”說罷,率五千將士迎戰,清軍將盧象升重重包圍,盧象升的部隊殺的“刃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談遷《國榷》)。激戰多時,盧象升所部箭鏃用光,部下虎大威勸盧象升突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盧象升卻慷慨激昂地說:“虎將軍,今天是我效命之秋也!”隨後繼續與清軍搏殺,盧象升身中四箭和三處刀傷,仍又斬殺了幾十個敵人,最終壯烈殉國,年僅三十九歲。他的部下楊陸凱怕他的遺體被清軍殘害,於是趴在盧象升的遺體上,最後後背中二十四箭而死。盧象升的天雄軍全軍覆沒,僅虎大威突圍而出。盧象升滿門忠烈,其家族死於國難者一百多人。盧象升詩詞也作得很不錯,其《前調》一詞,壯懷激烈,有嶽飛遺風:“搔首問天摩巨闕,平生有恨何時雪?天柱孤危疑欲折,空有舌,悲來獨灑憂時血。畫角一聲天地裂,熊狐蠢動驚魂掣。絕影驕驄看並逐,真捷足,將軍應取燕然勒。”值得一提的是,戎馬倥傯一詞最早就是盧象升發明的,盧象升在《與豫撫某書》說:“戎馬倥傯之場,屢荷足下訓誨指提。”此乃“戎馬倥傯”最早出處。


    盧象升戰死,崇禎調正在中原與李自成、張獻忠血戰的孫傳庭、洪承疇前來勤王,崇禎任命洪承疇為薊遼總督,孫傳庭為保定總督,賜孫傳庭尚方寶劍,總督山東、河北軍務。


    西路軍隻遇到了盧象升的堅強抵抗,多爾袞的東路軍則隻在河北高陽遇到了抵抗。高陽是孫承宗的老家,祖大壽大淩河失守後,時任薊遼督師的孫承宗被罷官,於是他告老還鄉。


    然而孫承宗並沒有閑下來,而是埋頭研究軍事。他創造性地創建了以熱兵器為主要殺傷手段的十二車營,並撰寫了專門論述火器車戰戰術技術的軍事著作《車營百八叩》。書中所論車營,係指擁有火器的戰車、步、騎和輜重合編而成的新型營陣,具有較強的火力和較好的火炮運動性能。其編製方法以四車為一乘,四乘為一衡,二衡為一衝,四衝為一營,每營六千餘人,車一百二十八輛,騎步合營配各種炮三百五十二門。布陣時,戰車在前,步兵、騎兵和權勇(騎營選勇八百人為中權,直屬主將,名其兵曰權勇)依次排列於後。火器配置,步兵則鳥槍、佛郎機在前,三眼銃、火箭在後,騎兵也配有三眼銃和火炮。然而孫承宗的軍事永遠停留在了理論上,明朝此時的國力已不容許這樣會耗費大量資金來裝備的特種部隊。


    在皇太極剛剛發動第四次南侵時,《武備誌》的作者、孫承宗的好友茅元儀勸孫承宗到南方躲躲,孫承宗婉言拒絕了,他說:“我都這一把年紀了,沒什麽可怕的了,如果能有機會戰死疆場,也算是死得其所了。”就這樣,在清兵向高陽進攻的時候,孫承宗以七十六歲的高齡,率領全家及高陽民眾奮起抵抗,由於兵力相差過於懸殊,高陽城很快就被攻陷了,孫承宗被清兵抓獲。多爾袞聽說抓到了孫承宗,非常高興,親自來勸降,孫承宗嚴詞拒絕,說但求一死。多爾袞無奈,鑒於對其敬重,應允孫承宗可自盡而亡,最後,孫承宗坐在一張椅子上,令兩個清兵用白綾將自己勒死,從容而又壯烈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一說投繯而死)。在保衛高陽的戰鬥中,孫承宗六個兒子、兩個侄子,十二個孫子、侄孫殉國,全家老小四十餘人遇難。


    孫承宗不僅是大軍事家,而且詩詞寫得豪邁壯烈。咱們欣賞一下:


    《水龍吟》:平章三十年來,幾人合是真豪傑。甘泉烽火,臨淮部曲,骨驚心坼。一老龍鍾,九扉魚鑰,單車狐骨。念河山百二,玉鐔罷手,都付與,中流楫。快得羆熊就列。更雙龍陸離光揭。一朝推榖,萬古快瞻,百年殊絕。玄菟新陴,盧龍舊塞,賀蘭雄堞。看群公,撐掛乾坤,矢力了,心頭血。


    《沁園春》:匹馬東來,掩淚新亭,江山笑予。看諸峰羅列,霜描白發,大嬴環繞,雲濺征衣。化鶴應回,鳳凰何處,惟有明月依戟枝。凝望眼、歎人民城郭,何是何非。是誰奪卻燕支。麟閣雲台須有時。問一行直抵,黃龍痛飲,何如合坐,綠野彈碁。獨上高樓,風煙欲淨,遙見白雲隨釣磯。天恩遠,念玉關人老,曰汝其歸。


    《木蘭花幔》:鶴來華柱下城郭,是人民非看,七萃淩霜,六花噴雪,萬姓東歸向來事。且莫問,但旃裘匝地浣征衣,遠戌胡笳正急,連天塞草初肥。


    搜胸中百萬雄師,小試大淩西,喜三箭天山,六贏虎落,百道龍旗。正黃雲赤羽兩同飛,早是風馳千裏,攻月翬重園。


    三十多年來為內閣首輔者,有幾個才是真豪傑?多數是些鼠目寸光的肉食者,屍位素餐,妨功害能,由此搞得大明山河破碎,被滿洲人的鐵蹄踐踏,光怪陸離的朝局之下,究竟誰才是可救世的曆史巨人?興許沒有,也興許我孫承宗的一生事業都會付之東流,但是麵對這已經滿目瘡痍、物是人非的昔日曾經繁華、今日戰火兵燹的人民與城郭,我也一定會苦撐殘局,強撐病體,我胸中這雄兵百萬、戰將千員在大淩河西麵已經牛刀小試打退過敵軍,希冀著像薛仁貴三箭定天山那樣最終敉平遼東敵寇,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但遺憾的是,孫承宗一己之力難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清朝人編修的《明史》這樣評價他:“以此人的才能,恢複失去的江山,未必容易,但如果信任他,將權力交給他,穩定固守現有的國土,是可以的。”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孫承宗一直活著,清朝是無法得天下的,足見孫承宗在明亡清興爭局中的重要性。


    攻陷高陽後,多爾袞繼續南侵,一路勢如破竹,沒有遇到任何像樣抵抗,他攻陷濟南,在濟南進行大屠殺,殺人十三萬(據《明史紀事本末》)。


    清軍走後,孫傳庭上奏請求重新回到中原,以防農民軍反叛,但楊嗣昌百般阻撓,使得孫傳庭的奏折無法上達,孫傳庭被氣得耳朵都聾了,於是告假。楊嗣昌借機上奏說孫傳庭是裝病,崇禎信以為真,大怒,將孫傳庭貶為平民後關押。


    此次南侵,清軍西路軍與東路軍此次南侵共攻陷七十座城池,如入無人之境。至此,在皇太極的打擊下,明朝距離崩潰已經不遠。


    中國北方以盛產強悍的民族著稱。從侵擾秦漢的匈奴到給南朝造成很大威脅的北魏,從在隋唐之際崛起的突厥到足以左右唐朝生死的回紇,從縱橫中原幾十年的沙陀到與宋朝爭雄的遼國,從屢勝宋朝的西夏到滅亡北宋的金國,從橫掃亞歐的蒙古到十八萬人橫掃中國的清軍,北方強大的民族兩千年來一直威脅中原王朝的安全。然而華夏民族的力量是偉大的。北匈奴被竇憲打得西遷,南匈奴在五胡仇殺中徹底滅亡,建立北魏的鮮卑族被同化後融入漢族,東突厥被李靖滅掉,西突厥被蘇定方滅掉,回紇則成了維吾爾族,成為中華民族一部分,沙陀則蕩然無存,遼國也早無昔日輝煌,成了現在的達斡爾族。


    費正清對於中國北方民族總結如下:


    一,蠻族一般在政局混亂時入侵中國北方。


    二,蠻族政權往往得到漢人指點和效忠。


    三,蠻族騎兵進入中原後就喪失了縱橫草原的戰鬥力。


    四,大量漢族官吏被任用。


    五,入侵者往往采用漢人政治製度。


    六,這些異族往往以其長城外的發祥地為根據地,以此爭取不被漢人同化。


    七,朝廷以下各級政府多為漢胡二元結構,其中除去主管者外多為漢人。


    八,其他少數民族往往加入政府。


    九,異族統治者通過武力維護統治,派親兵防禦國都和其他重要地區。


    十,對中亞各族分而治之。


    十一,由於漢人多,異族統治者吸取中國文化一些特點。


    十二,異族或最終被漢族同化,或被趕出中原。


    遊牧民族帝國如風,中原王朝輪番興替,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百年皇圖霸業,過眼煙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清棋局:明亡清興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澍並收藏大清棋局:明亡清興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