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曹奐鹹熙二年(265)2月,太行山發生了地震。


    人們議論紛紛,以為曹魏的氣數這一回算是到頭了。


    5月,晉王司馬昭立長子司馬炎為王太子,幾個月前司馬炎已被任命為副相國(副貳相國)、撫軍大將軍。司馬昭大約覺得自己身體出現了異樣,所以加快了向兒子交班的步伐。


    這一年司馬昭55歲,司馬炎29歲。8月的一天,司馬昭病死,司馬炎立即繼晉王位,任命曹魏的司徒何曾擔任晉國丞相,這時曹魏仍實行三公製,晉國是曹魏的“國中之國”,依照當年曹操當魏王時設相國的舊例,晉國設丞相一職。


    司馬炎指派一些心腹到少帝曹奐處遊說,要曹奐學習當年漢獻帝禪讓的故事把皇位讓給司馬炎,曹奐巴不得早點兒解脫,於當年12月下詔給司馬炎:“晉王,你們家世代輔佐皇帝,功勳蓋天、四海蒙恩,上天要我把皇位讓給你,請順應天命,不要推辭!”


    當年曹丕接受禪讓,讓來讓去有近二十個來回,司馬炎倒沒有那麽多的講究,象征性地客氣一下就“笑納”了,曹奐於是從皇宮搬了出來,暫時居住於金墉城。離開時,太傅司馬孚前來拜辭,拉著曹奐的手流淚不止。


    當月司馬炎繼皇帝位,定國號為晉,後世稱他為晉武帝,同時追尊晉宣王司馬懿為宣皇帝,晉景王司馬師為景皇帝,晉文王司馬昭為文皇帝。晉武帝司馬炎還下詔改年號為泰始。


    泰始,如泰山般穩固的基業就從今天開始!


    繼蜀漢之後曹魏政權也滅亡了,這一天發生在少帝曹奐鹹熙二年即265年的農曆十二月,對應公曆在266年的1月,曹魏建立於220年,算起來應該有四十六年。


    司馬炎又下詔奉魏帝曹奐為陳留王,命其遷往鄴縣居住,各項禮節參照當年曹魏優待漢獻帝的做法執行,同樣被集中在鄴縣居住的原曹氏諸王、公一律降為侯。從曹操到曹丕、曹叡,奮鬥了幾十年,皇位沒了,隻剩下最後一個象征性的陳留王,而司馬氏一族卻一夜之間誕生出一大批王來:晉武帝的叔祖父司馬孚為安平王,叔父司馬幹為平原王、司馬亮為扶風王、司馬伷為東莞王、司馬駿為汝陰王、司馬肜為梁王、司馬倫為琅邪王,弟弟司馬攸為齊王、司馬鑒為樂安王、司馬機為燕王,加上堂兄弟、堂伯父、堂叔父,司馬氏一族共有二十七個人被封王。


    晉武帝任命石苞為大司馬、鄭衝為太傅、王祥為太保、何曾為太尉,任命安平王司馬孚為太宰,以這個身份指揮全國軍隊(都督中外諸軍事),任命賈充為車騎將軍,王沈為驃騎將軍。


    後世對司馬炎評價較一般,原因主要出在他執政的後期,但至少在登基之初他還是很有作為的,他曾製定了五項基本國策:“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撫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這些政策的核心思想就是休養生息、愛護百姓、發展生產,他還下詔釋放奴婢,把他們組織起來代替士兵軍屯,同時整治軍隊貪腐、要求百官廉潔、減少賦役課丁、推崇節儉等。


    由於政策得力,司馬炎在位的前期晉朝國力大增,農業生產上升,國家賦稅充裕,人口增加,司馬炎後來有個年號叫太康,人們把這一時期稱為“太康盛世”。


    在內政上司馬炎也有一套,他總結前代治政的得失,在中央不斷加強尚書台的建設,在尚書台內設置了吏部、三公、客曹、駕部、度支、屯田六個部,以後又改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等部,讓他們分別執掌三十五個曹,部裏設尚書,曹裏設郎中,各有職守,掌握各項實權,九卿及地方官員均奉尚書台之命行事,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大司馬、大將軍被稱為“八公”,卻漸漸成為尊崇虛銜,司馬炎通過掌握尚書台直接控製著權力。


    除尚書台外還加強了中書台和門下省的建設,中書台掌管詔令、文書的撰定,負責參議政事,地位較之前有很大提高;門下省是在原侍中、散騎常侍等顧問類職務基礎上設置的,負責向皇帝提供政策谘詢和決策參考,同時獲得審查尚書台文案的職權。上麵這三個部門逐漸發展成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是日後“三省六部製”的基礎。


    登基的第三年即泰始三年(267),司馬炎下詔頒布了一份經過多年編定而完成的法律,後世稱《泰始律》,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分為20篇、620條,涉及刑名、盜律、賊律、詐偽、請賕、告劾、捕律、係訊、斷獄、雜律、戶律、擅興、毀亡、衛宮、水火、廄律、關市、違製以及諸侯律等各方麵,與前代律令相比,其刑罰部分均有所減輕,起到緩和社會矛盾的作用。


    蜀漢雖然滅亡了,司馬炎並沒有藐視原來的蜀漢官員,而是從他們中間選拔出一批人繼續在晉朝為官,如曾在蜀漢任職的《三國誌》作者陳壽,入晉後曆任著作郎、長廣郡太守、治書侍禦史、太子中庶子等職,這種穩定官吏隊伍的措施也保證了社會的穩定過渡。


    所以晉朝取代曹魏後國力不斷上升,統治更加穩固。


    而在長江的對岸孫吳卻日益走著下坡路,孫皓繼位後雖然也有要幹一番大事的雄心,繼位之初也展現了一定的誌向和才幹,但隨著權力得到鞏固,其荒淫、殘暴的一麵逐步暴露了出來。


    孫皓最恨別人看自己,有人敢看他幾眼或者在他麵前亂說話都會被定罪,他的後宮有幾千人,如果哪個姬妾讓他瞧著不順眼,就馬上殺掉扔進水中,殺人的花樣更多,有剝麵皮、挖眼睛、砍雙腳等,中書台的長官賀邵向他進諫,本應受到表揚,反而被他命人用燒紅的鋸條殘忍地鋸下了舌頭。


    晉武帝鹹寧五年(279),孫吳方麵到處流傳著一個預言,說孫吳即將滅亡,軍隊會從南方發起進攻,滅亡吳國的人姓公孫,孫皓大為緊張,命令把姓公孫的人都找出來,從大臣到士卒一個不放過,全部流放到交州。


    看到這種情況,羊祜、杜預等人認為孫皓腐化透頂,孫吳已上下完全離心,建議出兵伐吳。這一年的12月,司馬炎命鎮軍將軍司馬伷、安東將軍王渾、建威將軍王戎、平南將軍胡奮、鎮南大將軍杜預、龍驤將軍王濬、巴東監軍唐彬等分為六路伐吳,總兵力在20萬以上,其中五路大軍分從長江北岸的不同地點一齊向孫吳進攻,另一路由益州、巴東沿長江東下發起進攻。


    盡管孫吳國力已衰,但這場戰役仍打得相當激烈。吳軍在巫峽釘下大量鋒利的鐵錐以阻擋晉軍的戰船,被攻破後又在長江的狹窄處用粗大的鐵鏈封鎖江麵,晉軍則用火燒的辦法再將鐵鏈燒斷。


    這場戰役進行了四個多月,晉武帝鹹寧六年(280)3月,龍驤將軍王濬率領的這一路率先攻至建業城下,走投無路的孫皓聽從臣下的建議,仿效劉禪的做法備上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麵縛並帶上棺材,之後率領太子孫瑾等二十一人到王濬軍營前請降。


    至此,三國中的最後一個政權也滅亡了,從孫權建國到孫皓投降,一共經曆了五十一年。據史料記載,孫吳滅國時共有53萬戶、230萬人,官吏32000人、軍隊23萬人、後宮5000餘人。


    孫皓投降後被司馬炎封為歸命侯,於四年後去世。


    早在孫吳滅亡的八年前,蜀漢最後一位皇帝劉禪已經去世。


    如果從漢靈帝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算起,到晉武帝鹹寧六年(280)三國歸晉,曆史差不多走過了100年。


    對中國人來講,這充滿離亂與痛苦的一個世紀也太漫長了……


    而現在,終於結束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全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門太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門太守並收藏三國全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