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有一套傳統劇目叫《失空斬》,由《失街亭》《空城計》和《斬馬謖》三部戲組成,劇情相連,起因都是馬謖丟失街亭。根據劇情,馬謖失街亭讓蜀軍措手不及,為避免全線潰敗諸葛亮不得不上演了一出《空城計》,騙過了魏軍統帥司馬懿,之後蜀軍安全撤回漢中,諸葛亮追查街亭失利的責任,馬謖被斬。以上情節與曆史事實大體相合,失街亭、斬馬謖都是有的,但其中一些細節並不符合史實,尤其《空城計》這一段。
街亭大敗的消息肯定會讓諸葛亮很震驚,他當時在哪裏呢?
他在祁山附近的天水郡西縣,前麵說過,諸葛亮占領西縣後把大本營就放在了這裏。街亭在廣魏郡,西縣的東北方向,兩處直線距離在200公裏以上,中間山水阻隔、道路險峻,以魏軍的行進速度,即使由街亭直奔這裏也得好幾天才能到。
而此時整個隴右地區蜀軍兵力仍占上風,張郃的任務隻是打前站,控製住局勢,並不是尋找蜀軍主力決戰,所以放下隴右其他重鎮直接進攻西縣,這種可能性不大。
盡管如此,諸葛亮仍決定馬上撤退。張郃的5萬人馬雖不足慮,但隨後就會有大批魏軍源源不斷開來,拿下隴右繼而攻占涼州的計劃已經失敗了。諸葛亮命令各部撤退,他自己離開西縣時還隨隊帶走了該縣1000多戶人家,把他們遷到漢中。
所以這次撤退是從容的,並不需要上演“空城計”。那麽,至今婦孺皆知的《空城計》又是怎麽來的呢?晉朝有一部史書,講晉初扶風王司馬駿守關中,他手下有幾位中下級官員在一起議論諸葛亮的功過,大家對諸葛亮多持譏評,認為他托身蜀漢不當,力量小卻想辦大事。有個叫郭衝的人站出來為諸葛亮鳴不平,說了諸葛亮的五件事,把這幾位官員說住了,司馬駿聽後十分感慨,稱讚郭衝說得對。
這就是有名的“郭衝五事”,其中一件就是諸葛亮的“空城計”。按照郭衝的說法,諸葛亮有一次屯兵在外,魏延率主力東進,他隻留有1萬人馬守城,這時魏軍主將司馬懿率20萬大軍來了,和魏延率領的主力錯道而行,蜀軍因此沒有發現,等諸葛亮知道情況時敵人隻有60裏了。諸葛亮想派人通知魏延,但相去已遠,魏延即便回軍也來不及了。城中將士皆失色,諸葛亮卻鎮定自若,他下令軍中偃旗息鼓,不準隨便走出營帳,又下令大開城門,並派人灑掃街道。
司馬懿知道諸葛亮一向持重,而今卻擺出如此虛弱無力的樣子來,懷疑諸葛亮有伏兵,於是率領人馬向北上了山。第二天到了吃飯時,諸葛亮對左右的人拍手大笑道:“司馬懿必然認定我裝出膽怯,一定會有伏兵,所以遁山而走。”偵察兵報告確實如諸葛亮所說,司馬懿後來也知道了這件事,後悔不已。
這大概是諸葛亮用“空城計”騙司馬懿這件事的出處,隻是郭衝說的“空城計”並非發生在西縣,而是陽平關。這樣就有漏洞了,因為司馬懿從來沒有率兵到漢中腹地陽平關與諸葛亮交過戰,而一次出動20萬人馬也不可能。並且,司馬駿是司馬懿的兒子,郭衝作為司馬駿的下屬,膽敢在兒子麵前非議他老子,可能性更小。
所以,晉朝這部史書所載的“郭衝五事”雖然細節逼真、過程齊全,但可靠性並不強。然而這成為小說家進一步發揮創作的素材,也就有了諸葛亮在西縣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10萬大軍的故事。
司馬懿現在根本不在隴右,而在千裏之外的荊州。
這次隴右保衛戰曹魏雖然從中線戰場抽調了一些人馬支援西線,但作為中線戰場的總指揮司馬懿本人並沒有來,帶隊的是張郃。
張郃沒來西縣,司馬懿更不可能來,說諸葛亮在西縣擺下“空城計”,那他對付誰呢?再退一步分析,如果司馬懿真的能率10萬大軍突然圍住西縣,諸葛亮能不能擺出空城計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作為一座縣城,規製有著嚴格的限製,城池的周長不過十來裏,與現在縣城的概念完全不同。可以看一下北京西南郊的宛平城,這也是個縣城,大體上是古代縣城的標準版,該城有四座城門,城中的主要街道其實隻有兩條,也就是連接四座城門的街道,站在任意一處城牆上都可以把城內的情況一覽無餘。
古代縣城裏的常住人口一般也不多,在漢末三國時,即使中原地區超過1萬戶的都算是大縣了,像西縣這樣的邊地小縣,人口很難超過5000戶,這還是全縣的總人口,不是住在縣城裏的人。諸葛亮撤退時帶走了西縣1000多戶,這大概占了西縣全部人口的絕大部分。也就是說,西縣的城池很小,站在城外隨便一個製高點上就可以看清城裏的一切,不用10萬人,隻需1萬人馬就能把它圍成鐵桶,即使司馬懿真的來到城外,諸葛亮並沒有施展“空城計”的條件。
而且,這麽小的縣城裏也藏不了多少人,即使司馬懿膽小,怕殺進去遇到埋伏,那也肯定會先圍起來再說。
事實上,西出祁山的這一路蜀軍撤退得還算順利。
再說另一路蜀軍,他們在趙雲、鄧芝率領下由褒斜道發起佯攻,在箕穀與曹真率領的大軍相遇,由於寡不敵眾,被魏軍打敗。
褒斜道是秦嶺山中大體呈東北—西南走向的一條棧道,兩側有一些溪穀,箕穀是其中之一,今即伐魚河穀道,因形如簸箕故稱“箕穀”。有人考證伐魚河本名叫伐魏河,因蜀漢經此伐魏而得名,秦人“魚”“魏”音近,相沿日久訛傳為伐魚河,該河又古稱磻溪,相傳薑太公垂釣即在此河,今河上建有釣魚台水庫。
箕穀的位置靠近褒斜道南口,附近有蜀軍的重要軍需倉庫赤岸,如果從褒斜道出擊曹魏,赤岸是最近的後勤補給基地,所以趙雲開始讓鄧芝守住赤岸,自己由箕穀北上,深入褒斜道深處。
這一段棧道有近百裏,非常險峻,一端懸於崖壁之上,一端淩空,棧道之下全靠立柱支撐。登過華山的人應該有體會,站在這種淩空棧道之上,有恐高症的人一定嚇得不敢動彈。
趙雲本來隻是佯攻,任務是吸引曹真大軍的注意力,讓他不得不在褒斜道的北口重兵駐防。沒想到曹真主動出擊,沿著褒斜道殺了進來,趙雲兵力有限,不敢在秦嶺山中與魏軍過多糾纏,於是後退。
蜀軍退、魏軍追,在褒斜道裏一直追到了箕穀。再往前就是漢中盆地,如果曹真追出來,漢中就保不住了。危急關頭趙雲下令把棧道燒了,魏軍無法前進,隻得退去。火燒棧道雖然保住了漢中,卻使蜀漢蒙受了巨大損失,因為如果今後再想從褒斜道出擊,必須先修好這條棧道。
所幸的是這一路蜀軍損失並不大,諸葛亮後來問鄧芝:“街亭失敗後各部兵將都失散了,兵不知將,將不見兵,而箕穀退軍時卻能做到將不離兵、兵不離將,是什麽緣故呢?”鄧芝如實回答:“趙將軍親自斷後掩護撤退,所有軍資裝備一點兒都沒有丟棄,兵和將也沒有分離。”同樣是兵敗,馬謖嚇傻了眼而趙雲卻能鎮定從容,這就是老將與新手的區別,這不僅靠膽識,更是身經百戰所積攢出來的經驗,還有長年累月和將士們之間形成的默契與相互信賴。
趙雲軍中有不少富餘的絹帛,諸葛亮讓趙雲拿出來分賜給部下,趙雲對丞相說:“仗沒有打好,還要什麽賞賜?所有的物資請全部存入赤岸的府庫中,等到冬天發給大家過冬吧!”
街亭大敗的消息肯定會讓諸葛亮很震驚,他當時在哪裏呢?
他在祁山附近的天水郡西縣,前麵說過,諸葛亮占領西縣後把大本營就放在了這裏。街亭在廣魏郡,西縣的東北方向,兩處直線距離在200公裏以上,中間山水阻隔、道路險峻,以魏軍的行進速度,即使由街亭直奔這裏也得好幾天才能到。
而此時整個隴右地區蜀軍兵力仍占上風,張郃的任務隻是打前站,控製住局勢,並不是尋找蜀軍主力決戰,所以放下隴右其他重鎮直接進攻西縣,這種可能性不大。
盡管如此,諸葛亮仍決定馬上撤退。張郃的5萬人馬雖不足慮,但隨後就會有大批魏軍源源不斷開來,拿下隴右繼而攻占涼州的計劃已經失敗了。諸葛亮命令各部撤退,他自己離開西縣時還隨隊帶走了該縣1000多戶人家,把他們遷到漢中。
所以這次撤退是從容的,並不需要上演“空城計”。那麽,至今婦孺皆知的《空城計》又是怎麽來的呢?晉朝有一部史書,講晉初扶風王司馬駿守關中,他手下有幾位中下級官員在一起議論諸葛亮的功過,大家對諸葛亮多持譏評,認為他托身蜀漢不當,力量小卻想辦大事。有個叫郭衝的人站出來為諸葛亮鳴不平,說了諸葛亮的五件事,把這幾位官員說住了,司馬駿聽後十分感慨,稱讚郭衝說得對。
這就是有名的“郭衝五事”,其中一件就是諸葛亮的“空城計”。按照郭衝的說法,諸葛亮有一次屯兵在外,魏延率主力東進,他隻留有1萬人馬守城,這時魏軍主將司馬懿率20萬大軍來了,和魏延率領的主力錯道而行,蜀軍因此沒有發現,等諸葛亮知道情況時敵人隻有60裏了。諸葛亮想派人通知魏延,但相去已遠,魏延即便回軍也來不及了。城中將士皆失色,諸葛亮卻鎮定自若,他下令軍中偃旗息鼓,不準隨便走出營帳,又下令大開城門,並派人灑掃街道。
司馬懿知道諸葛亮一向持重,而今卻擺出如此虛弱無力的樣子來,懷疑諸葛亮有伏兵,於是率領人馬向北上了山。第二天到了吃飯時,諸葛亮對左右的人拍手大笑道:“司馬懿必然認定我裝出膽怯,一定會有伏兵,所以遁山而走。”偵察兵報告確實如諸葛亮所說,司馬懿後來也知道了這件事,後悔不已。
這大概是諸葛亮用“空城計”騙司馬懿這件事的出處,隻是郭衝說的“空城計”並非發生在西縣,而是陽平關。這樣就有漏洞了,因為司馬懿從來沒有率兵到漢中腹地陽平關與諸葛亮交過戰,而一次出動20萬人馬也不可能。並且,司馬駿是司馬懿的兒子,郭衝作為司馬駿的下屬,膽敢在兒子麵前非議他老子,可能性更小。
所以,晉朝這部史書所載的“郭衝五事”雖然細節逼真、過程齊全,但可靠性並不強。然而這成為小說家進一步發揮創作的素材,也就有了諸葛亮在西縣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10萬大軍的故事。
司馬懿現在根本不在隴右,而在千裏之外的荊州。
這次隴右保衛戰曹魏雖然從中線戰場抽調了一些人馬支援西線,但作為中線戰場的總指揮司馬懿本人並沒有來,帶隊的是張郃。
張郃沒來西縣,司馬懿更不可能來,說諸葛亮在西縣擺下“空城計”,那他對付誰呢?再退一步分析,如果司馬懿真的能率10萬大軍突然圍住西縣,諸葛亮能不能擺出空城計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作為一座縣城,規製有著嚴格的限製,城池的周長不過十來裏,與現在縣城的概念完全不同。可以看一下北京西南郊的宛平城,這也是個縣城,大體上是古代縣城的標準版,該城有四座城門,城中的主要街道其實隻有兩條,也就是連接四座城門的街道,站在任意一處城牆上都可以把城內的情況一覽無餘。
古代縣城裏的常住人口一般也不多,在漢末三國時,即使中原地區超過1萬戶的都算是大縣了,像西縣這樣的邊地小縣,人口很難超過5000戶,這還是全縣的總人口,不是住在縣城裏的人。諸葛亮撤退時帶走了西縣1000多戶,這大概占了西縣全部人口的絕大部分。也就是說,西縣的城池很小,站在城外隨便一個製高點上就可以看清城裏的一切,不用10萬人,隻需1萬人馬就能把它圍成鐵桶,即使司馬懿真的來到城外,諸葛亮並沒有施展“空城計”的條件。
而且,這麽小的縣城裏也藏不了多少人,即使司馬懿膽小,怕殺進去遇到埋伏,那也肯定會先圍起來再說。
事實上,西出祁山的這一路蜀軍撤退得還算順利。
再說另一路蜀軍,他們在趙雲、鄧芝率領下由褒斜道發起佯攻,在箕穀與曹真率領的大軍相遇,由於寡不敵眾,被魏軍打敗。
褒斜道是秦嶺山中大體呈東北—西南走向的一條棧道,兩側有一些溪穀,箕穀是其中之一,今即伐魚河穀道,因形如簸箕故稱“箕穀”。有人考證伐魚河本名叫伐魏河,因蜀漢經此伐魏而得名,秦人“魚”“魏”音近,相沿日久訛傳為伐魚河,該河又古稱磻溪,相傳薑太公垂釣即在此河,今河上建有釣魚台水庫。
箕穀的位置靠近褒斜道南口,附近有蜀軍的重要軍需倉庫赤岸,如果從褒斜道出擊曹魏,赤岸是最近的後勤補給基地,所以趙雲開始讓鄧芝守住赤岸,自己由箕穀北上,深入褒斜道深處。
這一段棧道有近百裏,非常險峻,一端懸於崖壁之上,一端淩空,棧道之下全靠立柱支撐。登過華山的人應該有體會,站在這種淩空棧道之上,有恐高症的人一定嚇得不敢動彈。
趙雲本來隻是佯攻,任務是吸引曹真大軍的注意力,讓他不得不在褒斜道的北口重兵駐防。沒想到曹真主動出擊,沿著褒斜道殺了進來,趙雲兵力有限,不敢在秦嶺山中與魏軍過多糾纏,於是後退。
蜀軍退、魏軍追,在褒斜道裏一直追到了箕穀。再往前就是漢中盆地,如果曹真追出來,漢中就保不住了。危急關頭趙雲下令把棧道燒了,魏軍無法前進,隻得退去。火燒棧道雖然保住了漢中,卻使蜀漢蒙受了巨大損失,因為如果今後再想從褒斜道出擊,必須先修好這條棧道。
所幸的是這一路蜀軍損失並不大,諸葛亮後來問鄧芝:“街亭失敗後各部兵將都失散了,兵不知將,將不見兵,而箕穀退軍時卻能做到將不離兵、兵不離將,是什麽緣故呢?”鄧芝如實回答:“趙將軍親自斷後掩護撤退,所有軍資裝備一點兒都沒有丟棄,兵和將也沒有分離。”同樣是兵敗,馬謖嚇傻了眼而趙雲卻能鎮定從容,這就是老將與新手的區別,這不僅靠膽識,更是身經百戰所積攢出來的經驗,還有長年累月和將士們之間形成的默契與相互信賴。
趙雲軍中有不少富餘的絹帛,諸葛亮讓趙雲拿出來分賜給部下,趙雲對丞相說:“仗沒有打好,還要什麽賞賜?所有的物資請全部存入赤岸的府庫中,等到冬天發給大家過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