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和孫吳那邊都挺忙,這種局麵對蜀漢來說無疑是有利的。
作為先帝駕崩前指定的托孤大臣,諸葛亮承擔起治國理政的大任,後主繼位後他就在成都建立了丞相府,以此治理蜀漢。
關於諸葛亮開府的時間史書強調是在劉禪繼位後,劉備駕崩前諸葛亮已經當了整整兩年的蜀漢丞相,怎麽現在才開府呢?難道劉備在世時諸葛亮沒有自己的丞相府嗎?
按照漢代製度三公以上均可開府,地位低於三公的官員經過特別批準也可開府,一般會加“儀比三司”這樣的話,丞相開府當然沒問題,曹操生前掌控大權靠的主要是他的丞相府。但是可以開不等於一定開,開府與不開府取決於需要,劉備在世時蜀漢一切大事都由劉備親自決策,諸葛亮隻是執行者,所以開不開府關係並不大。而且,劉備是在倉促間稱帝的,稱帝後又馬上伐吳,有些事恐怕還顧不上來。
劉備東征期間諸葛亮留守後方,如果沒有開府的話,他如何處理後方的日常事務呢?
劉備任命諸葛亮為丞相時還給了他一個“兼職”——錄尚書事,也就是負責處理朝廷日常事務,張飛死後又讓他兼任了司隸校尉,這兩項職務應該才是諸葛亮最重要的工作。劉備東征期間有太子監國,朝政方麵諸葛亮要隨時向太子匯報,司隸校尉作為行政官雖然沒有實際意義,但它還有監察百官的職責,劉備不在期間諸葛亮可以憑此監察蜀漢百官。
所以當時倒也沒有必要組建一個丞相府,或者說即使有一個丞相府,也隻是為諸葛亮履行職責服務的一個小的工作班子,絕不是蜀漢政權的核心。現在情況不同了,諸葛亮要組建一個完整的、規模龐大的丞相府,這個丞相府將成為蜀漢的權力中心。
處理完這些事,又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準備,諸葛亮決定著手解決那件緊迫的事,向南中用兵。
對蜀漢來說當時最大的敵人不是曹魏,更不是孫吳,而是南中。南中之亂已經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了,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如果不果斷出手,局麵將更無法收拾。按照曹丕製定的戰略,孫吳是當前曹魏的主攻目標,這為蜀漢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如果不趁此機會解決南中問題,將來無論曹魏打來還是孫吳發起了進攻,就再也沒有能力去平亂了。
後主建興三年(225)春天,諸葛亮提出了南征的想法,並決定親自率兵前往。丞相府長史王連當時患了重病,聽說丞相要親征,他認為有些不妥。
王連抱病來見諸葛亮,向他建議道:“南中是不毛之地,疫癘之鄉,不應當由丞相親自討伐,作這樣的冒險之舉。”王連不反對南征,反對的是諸葛亮親征,諸葛亮目前是蜀漢的主心骨,如果長期不在成都的話,蜀漢能不能保持安定存在變數,所以不宜親往。王連的話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南中的情況很複雜,打勝了還好說,如果打敗了或者雖未敗卻無功而返,諸葛亮的個人威望都將受到極大的挫傷。
對諸葛亮來說這當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風險,盡管他在政治、外交上的才幹已有目共睹,但在軍事方麵的能力還不為人所知,當初他曾指揮過三路大軍入蜀,然而那還算不上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戰役。現在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無人能比,如果隻站在個人的角度看,他似乎並沒有必要冒險去指揮一場戰役來提高自己的聲望。
諸葛亮可以派一名將領去征討南中,比如趙雲就是合適的人選,當年他率兵平複荊州的江南各郡,成績很不錯。但是,南中之戰事關重大,必須傾蜀漢的全力去打贏這一仗,自己去無疑取勝的把握更大,所以不能因為避免讓自己冒險而讓整個國家去冒險。
諸葛亮感謝王連的好意,但仍決定親自南征。大軍出發前王連病故了,對諸葛亮來說這是一大損失。此次南征他要離開成都一段時間,後方不僅要保持安定,還要向前方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丞相府長史這個角色很重要,諸葛亮選拔了任步兵校尉的向朗接替王連。
在諸葛亮身邊的幾位重要助手中,論資曆和能力似乎張裔、楊洪、蔣琬都比向朗更合適。向朗早年師從司馬徽,跟諸葛亮有同窗之誼,但諸葛亮選他來當丞相府的長史看中的倒不是這個,張裔等人固然更合適,但他們現在都另有重任。
張裔以俘虜的身份在孫吳待了一段時間,回來後被任命為丞相府參軍,這是一個閑差,諸葛亮卻沒讓他閑著,而讓他管理丞相府的日常事務,同時兼管益州人事工作。張裔現在身兼軍政兩端,既了解諸葛亮的想法,又熟悉益州本地情況,起著別人無法替代的作用,此時不宜調動。
諸葛亮開府治事後又把楊洪調回蜀郡當太守,這個職務極為重要,掌管著成都的安危,地方一旦出現什麽情況還得靠楊洪來穩定局麵,也不宜變動。蔣琬的能力深為諸葛亮所欣賞,但不久前他的職務又有了新變動,諸葛亮把他從尚書台調到丞相府,由尚書郎升任丞相東曹掾,負責人事工作,此時也不宜再動。
諸葛亮著意培養的人還有楊儀、費禕、董允、馬謖、鄧芝等幾位,在這幾個人裏楊儀似乎比向朗更合適一些,但他被劉備親自貶降過,現在掛著一個弘農郡太守的空銜,孫權對楊儀也有過負麵評價,這些影響到諸葛亮對他的安排,諸葛亮讓楊儀以丞相府參軍的身份隨自己一起行動。
後主建興三年(225)春天,劉禪詔準諸葛亮率眾南征。
劉禪賜給諸葛亮金鉞一具,曲蓋一副,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60人,這些都屬皇帝專用。曲蓋、羽葆屬於出行的車輛儀帳,虎賁是皇家警衛,而金鉞不僅好看,而且象征皇帝的授權,比假節、持節級別更高,持此如皇帝本人親臨,可以任意誅殺大臣而不用必事先請示。
蜀漢的文武百官一直把諸葛亮送到成都郊外,大家回去了,還有一個人沒走,他一直跟著諸葛亮前行。此人顯然有話要說,但他特別能沉住氣,走了數十裏一直沒吭聲。
最後是諸葛亮倒忍不住了,對此人說:“咱們在一塊共事多年,希望你能多提些良謀妙策。”見丞相催問,此人才慢慢說道:“南中依仗險遠,長期以來不服我朝,即使現在把它攻破,後麵還會繼續反叛。將來明公如果傾國家之力去對付強賊曹魏,他們知道我們後方空虛,叛亂會來得更快。如果把他們全部殺了以絕後患,那又不符合仁義,而且這也不是倉促間可以做到的事。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希望明公能讓他們心服!”
天下之事莫神於兵,莫巧於戰,所以《孫子兵法》說“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勝於力戰,但也難於力戰,力戰勝於一時,心戰勝於長久。南中地處邊陲,地域廣大,長期以來都是南中各族的天下,在戰場上打敗他們或許容易,但要把這裏牢牢守住就十分困難。此次南征如果一味用武,難免會殺戮過重,與南中各族的積怨不僅解不了,而且會越積越深,到那時即使軍事上取得了成功,也難以保證南中的長治久安。所以,對此人提出的“心戰”構想,諸葛亮十分讚成。
提出這個建議的人是丞相府參軍馬謖,作為馬良的弟弟,馬謖一直深得諸葛亮的器重,諸葛亮認為他很有才幹,對問題有獨到見解,所以丞相府組建後就把他調到了身邊,平時遇到問題就征詢他的意見。諸葛亮與馬謖經常在一起交談,有時從白天一直談到深夜。
馬謖此次沒有隨征,但他一直在思考南中之戰,他看到了此戰的關鍵點,所以想向丞相稟明,或許因為還沒有考慮成熟,因而沒有馬上說出來。他的建議啟發了諸葛亮,諸葛亮在行軍路上起草頒布了一份軍令,作為此次南征的指導文件,這份《南中教》的命令隻保留下來一句話:“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前半句出自《孫子兵法》,後半句是馬謖建議的原話。“心戰”的提出進一步發展了《孫子兵法》的“攻心”思想,也正好契合了眼前的這一仗。
後主建興三年(225)夏天,諸葛亮率軍來到瀘水。
瀘水即今天的金沙江,在它與岷江匯合處有一個地方叫僰道,即今四川省宜賓市,蜀漢大軍進駐僰道附近,再往前就是叛軍控製的南中了。提到諸葛亮征南中一般會想到孟獲,以為孟獲就是諸葛亮此次南征的唯一對手,其實當時的叛軍有很多,孟獲甚至算不上最重要的一支。
南中是個非常大的地理概念,包括今雲南、貴州兩省的全部以及四川省的西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一小部,秦時蜀地隻設了益州郡,漢初增設了犍為郡,漢武帝又分設了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朱提郡,漢明帝時增設了永昌郡。
當時這幾個郡都有叛軍,較為集中的地區有三路:
第一路是所謂的“夷王”高定元,他據守在越巂郡,郡治邛都,即今四川省西昌市,他的這個“夷王”是自封的,但他的實力也最大,越巂郡在南中的西北部,北與蜀郡相接,對成都的威脅最大。
第二路是漢昌郡太守雍闓,他的這個太守是孫權任命的,但漢昌郡有呂凱等人死守,他未能進入漢昌郡,而是占據著益州郡,該郡位於南中的中部,郡治在滇池,即今雲南省晉寧縣,與雍闓合盟的還有益州郡的夷人首領孟獲。
第三路是原牂牁郡太守朱褒,他是劉備任命的郡太守,但也參與了叛亂,牂牁郡在南中的東部,今貴州省省會貴陽即在該郡,當時的郡治是且蘭,在貴州省黃平縣一帶,這裏是朱褒的大本營。
總的來說,叛軍從西到東可以分為越巂郡、益州郡、牂牁郡這三路,主要有高定元、雍闓、孟獲、朱褒四支人馬,總兵力實在難以統計,他們占據要塞,依托原始山林,易守難攻。
在南中未叛亂前劉備設有庲降都督一職對其進行管理,蜀漢的都督一職權力很大,是劉備稱帝後設立的新職務。益州刺史部作為東漢13個州之一,最早時下麵設12個郡國。蜀漢立國前後隨著機構的不斷調整,郡國的數目大為增加,最多時達到了27個。在這種情況下,除益州刺史部外蜀漢還先後設置了庲降都督、江州都督、漢中都督等鎮守邊境的行政機構,從級別上說與益州相同,下麵分別管轄著數目不等的郡國。漢中都督管轄漢中郡以及後來設置的武都郡,江州都督是李嚴鎮守永安後設置的,下麵管轄著巴郡以及後來設置的黔安郡、涪陵郡等;庲降都督下麵所管理的郡較多,南中地區各郡都在它管轄範圍內。
第一任庲降都督鄧方已經去世了,李恢是第二任庲降都督,由劉備親自任命,劉備還命他兼任交州刺史,當然隻是遙領,此時交州已成為孫吳的地盤,李恢平時駐紮在平夷縣,即今貴州省畢節市,他也被叛軍圍困,這段時間一直艱難地在南中一帶堅持著,直到諸葛亮率大軍到來。
諸葛亮對此次南征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根據史書記載,整個南征大軍有10萬人左右,除去其他地方的守備軍,這已經是蜀漢能臨時征調的全部機動部隊了。
針對叛軍的分布情況,諸葛亮在僰道附近也把大軍分為三路:第一路由丞相府門下督馬忠率領向西進軍,直取牂牁郡的且蘭,討伐朱褒,是為東路軍;第二路由庲降都督李恢率領由朱提郡向南直取益州郡,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任命原犍為郡太守王士為益州郡太守,協助李恢行動,是為中路軍;第三路由安上沿瀘水南下討伐越巂郡的高定元,這一路叛軍實力最強,所以諸葛亮親自率領,同時任命一個叫龔祿的人為越巂郡太守一同行動,是為西路軍。
作為先帝駕崩前指定的托孤大臣,諸葛亮承擔起治國理政的大任,後主繼位後他就在成都建立了丞相府,以此治理蜀漢。
關於諸葛亮開府的時間史書強調是在劉禪繼位後,劉備駕崩前諸葛亮已經當了整整兩年的蜀漢丞相,怎麽現在才開府呢?難道劉備在世時諸葛亮沒有自己的丞相府嗎?
按照漢代製度三公以上均可開府,地位低於三公的官員經過特別批準也可開府,一般會加“儀比三司”這樣的話,丞相開府當然沒問題,曹操生前掌控大權靠的主要是他的丞相府。但是可以開不等於一定開,開府與不開府取決於需要,劉備在世時蜀漢一切大事都由劉備親自決策,諸葛亮隻是執行者,所以開不開府關係並不大。而且,劉備是在倉促間稱帝的,稱帝後又馬上伐吳,有些事恐怕還顧不上來。
劉備東征期間諸葛亮留守後方,如果沒有開府的話,他如何處理後方的日常事務呢?
劉備任命諸葛亮為丞相時還給了他一個“兼職”——錄尚書事,也就是負責處理朝廷日常事務,張飛死後又讓他兼任了司隸校尉,這兩項職務應該才是諸葛亮最重要的工作。劉備東征期間有太子監國,朝政方麵諸葛亮要隨時向太子匯報,司隸校尉作為行政官雖然沒有實際意義,但它還有監察百官的職責,劉備不在期間諸葛亮可以憑此監察蜀漢百官。
所以當時倒也沒有必要組建一個丞相府,或者說即使有一個丞相府,也隻是為諸葛亮履行職責服務的一個小的工作班子,絕不是蜀漢政權的核心。現在情況不同了,諸葛亮要組建一個完整的、規模龐大的丞相府,這個丞相府將成為蜀漢的權力中心。
處理完這些事,又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準備,諸葛亮決定著手解決那件緊迫的事,向南中用兵。
對蜀漢來說當時最大的敵人不是曹魏,更不是孫吳,而是南中。南中之亂已經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了,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如果不果斷出手,局麵將更無法收拾。按照曹丕製定的戰略,孫吳是當前曹魏的主攻目標,這為蜀漢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如果不趁此機會解決南中問題,將來無論曹魏打來還是孫吳發起了進攻,就再也沒有能力去平亂了。
後主建興三年(225)春天,諸葛亮提出了南征的想法,並決定親自率兵前往。丞相府長史王連當時患了重病,聽說丞相要親征,他認為有些不妥。
王連抱病來見諸葛亮,向他建議道:“南中是不毛之地,疫癘之鄉,不應當由丞相親自討伐,作這樣的冒險之舉。”王連不反對南征,反對的是諸葛亮親征,諸葛亮目前是蜀漢的主心骨,如果長期不在成都的話,蜀漢能不能保持安定存在變數,所以不宜親往。王連的話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南中的情況很複雜,打勝了還好說,如果打敗了或者雖未敗卻無功而返,諸葛亮的個人威望都將受到極大的挫傷。
對諸葛亮來說這當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風險,盡管他在政治、外交上的才幹已有目共睹,但在軍事方麵的能力還不為人所知,當初他曾指揮過三路大軍入蜀,然而那還算不上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戰役。現在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無人能比,如果隻站在個人的角度看,他似乎並沒有必要冒險去指揮一場戰役來提高自己的聲望。
諸葛亮可以派一名將領去征討南中,比如趙雲就是合適的人選,當年他率兵平複荊州的江南各郡,成績很不錯。但是,南中之戰事關重大,必須傾蜀漢的全力去打贏這一仗,自己去無疑取勝的把握更大,所以不能因為避免讓自己冒險而讓整個國家去冒險。
諸葛亮感謝王連的好意,但仍決定親自南征。大軍出發前王連病故了,對諸葛亮來說這是一大損失。此次南征他要離開成都一段時間,後方不僅要保持安定,還要向前方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丞相府長史這個角色很重要,諸葛亮選拔了任步兵校尉的向朗接替王連。
在諸葛亮身邊的幾位重要助手中,論資曆和能力似乎張裔、楊洪、蔣琬都比向朗更合適。向朗早年師從司馬徽,跟諸葛亮有同窗之誼,但諸葛亮選他來當丞相府的長史看中的倒不是這個,張裔等人固然更合適,但他們現在都另有重任。
張裔以俘虜的身份在孫吳待了一段時間,回來後被任命為丞相府參軍,這是一個閑差,諸葛亮卻沒讓他閑著,而讓他管理丞相府的日常事務,同時兼管益州人事工作。張裔現在身兼軍政兩端,既了解諸葛亮的想法,又熟悉益州本地情況,起著別人無法替代的作用,此時不宜調動。
諸葛亮開府治事後又把楊洪調回蜀郡當太守,這個職務極為重要,掌管著成都的安危,地方一旦出現什麽情況還得靠楊洪來穩定局麵,也不宜變動。蔣琬的能力深為諸葛亮所欣賞,但不久前他的職務又有了新變動,諸葛亮把他從尚書台調到丞相府,由尚書郎升任丞相東曹掾,負責人事工作,此時也不宜再動。
諸葛亮著意培養的人還有楊儀、費禕、董允、馬謖、鄧芝等幾位,在這幾個人裏楊儀似乎比向朗更合適一些,但他被劉備親自貶降過,現在掛著一個弘農郡太守的空銜,孫權對楊儀也有過負麵評價,這些影響到諸葛亮對他的安排,諸葛亮讓楊儀以丞相府參軍的身份隨自己一起行動。
後主建興三年(225)春天,劉禪詔準諸葛亮率眾南征。
劉禪賜給諸葛亮金鉞一具,曲蓋一副,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60人,這些都屬皇帝專用。曲蓋、羽葆屬於出行的車輛儀帳,虎賁是皇家警衛,而金鉞不僅好看,而且象征皇帝的授權,比假節、持節級別更高,持此如皇帝本人親臨,可以任意誅殺大臣而不用必事先請示。
蜀漢的文武百官一直把諸葛亮送到成都郊外,大家回去了,還有一個人沒走,他一直跟著諸葛亮前行。此人顯然有話要說,但他特別能沉住氣,走了數十裏一直沒吭聲。
最後是諸葛亮倒忍不住了,對此人說:“咱們在一塊共事多年,希望你能多提些良謀妙策。”見丞相催問,此人才慢慢說道:“南中依仗險遠,長期以來不服我朝,即使現在把它攻破,後麵還會繼續反叛。將來明公如果傾國家之力去對付強賊曹魏,他們知道我們後方空虛,叛亂會來得更快。如果把他們全部殺了以絕後患,那又不符合仁義,而且這也不是倉促間可以做到的事。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希望明公能讓他們心服!”
天下之事莫神於兵,莫巧於戰,所以《孫子兵法》說“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勝於力戰,但也難於力戰,力戰勝於一時,心戰勝於長久。南中地處邊陲,地域廣大,長期以來都是南中各族的天下,在戰場上打敗他們或許容易,但要把這裏牢牢守住就十分困難。此次南征如果一味用武,難免會殺戮過重,與南中各族的積怨不僅解不了,而且會越積越深,到那時即使軍事上取得了成功,也難以保證南中的長治久安。所以,對此人提出的“心戰”構想,諸葛亮十分讚成。
提出這個建議的人是丞相府參軍馬謖,作為馬良的弟弟,馬謖一直深得諸葛亮的器重,諸葛亮認為他很有才幹,對問題有獨到見解,所以丞相府組建後就把他調到了身邊,平時遇到問題就征詢他的意見。諸葛亮與馬謖經常在一起交談,有時從白天一直談到深夜。
馬謖此次沒有隨征,但他一直在思考南中之戰,他看到了此戰的關鍵點,所以想向丞相稟明,或許因為還沒有考慮成熟,因而沒有馬上說出來。他的建議啟發了諸葛亮,諸葛亮在行軍路上起草頒布了一份軍令,作為此次南征的指導文件,這份《南中教》的命令隻保留下來一句話:“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前半句出自《孫子兵法》,後半句是馬謖建議的原話。“心戰”的提出進一步發展了《孫子兵法》的“攻心”思想,也正好契合了眼前的這一仗。
後主建興三年(225)夏天,諸葛亮率軍來到瀘水。
瀘水即今天的金沙江,在它與岷江匯合處有一個地方叫僰道,即今四川省宜賓市,蜀漢大軍進駐僰道附近,再往前就是叛軍控製的南中了。提到諸葛亮征南中一般會想到孟獲,以為孟獲就是諸葛亮此次南征的唯一對手,其實當時的叛軍有很多,孟獲甚至算不上最重要的一支。
南中是個非常大的地理概念,包括今雲南、貴州兩省的全部以及四川省的西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一小部,秦時蜀地隻設了益州郡,漢初增設了犍為郡,漢武帝又分設了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朱提郡,漢明帝時增設了永昌郡。
當時這幾個郡都有叛軍,較為集中的地區有三路:
第一路是所謂的“夷王”高定元,他據守在越巂郡,郡治邛都,即今四川省西昌市,他的這個“夷王”是自封的,但他的實力也最大,越巂郡在南中的西北部,北與蜀郡相接,對成都的威脅最大。
第二路是漢昌郡太守雍闓,他的這個太守是孫權任命的,但漢昌郡有呂凱等人死守,他未能進入漢昌郡,而是占據著益州郡,該郡位於南中的中部,郡治在滇池,即今雲南省晉寧縣,與雍闓合盟的還有益州郡的夷人首領孟獲。
第三路是原牂牁郡太守朱褒,他是劉備任命的郡太守,但也參與了叛亂,牂牁郡在南中的東部,今貴州省省會貴陽即在該郡,當時的郡治是且蘭,在貴州省黃平縣一帶,這裏是朱褒的大本營。
總的來說,叛軍從西到東可以分為越巂郡、益州郡、牂牁郡這三路,主要有高定元、雍闓、孟獲、朱褒四支人馬,總兵力實在難以統計,他們占據要塞,依托原始山林,易守難攻。
在南中未叛亂前劉備設有庲降都督一職對其進行管理,蜀漢的都督一職權力很大,是劉備稱帝後設立的新職務。益州刺史部作為東漢13個州之一,最早時下麵設12個郡國。蜀漢立國前後隨著機構的不斷調整,郡國的數目大為增加,最多時達到了27個。在這種情況下,除益州刺史部外蜀漢還先後設置了庲降都督、江州都督、漢中都督等鎮守邊境的行政機構,從級別上說與益州相同,下麵分別管轄著數目不等的郡國。漢中都督管轄漢中郡以及後來設置的武都郡,江州都督是李嚴鎮守永安後設置的,下麵管轄著巴郡以及後來設置的黔安郡、涪陵郡等;庲降都督下麵所管理的郡較多,南中地區各郡都在它管轄範圍內。
第一任庲降都督鄧方已經去世了,李恢是第二任庲降都督,由劉備親自任命,劉備還命他兼任交州刺史,當然隻是遙領,此時交州已成為孫吳的地盤,李恢平時駐紮在平夷縣,即今貴州省畢節市,他也被叛軍圍困,這段時間一直艱難地在南中一帶堅持著,直到諸葛亮率大軍到來。
諸葛亮對此次南征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根據史書記載,整個南征大軍有10萬人左右,除去其他地方的守備軍,這已經是蜀漢能臨時征調的全部機動部隊了。
針對叛軍的分布情況,諸葛亮在僰道附近也把大軍分為三路:第一路由丞相府門下督馬忠率領向西進軍,直取牂牁郡的且蘭,討伐朱褒,是為東路軍;第二路由庲降都督李恢率領由朱提郡向南直取益州郡,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任命原犍為郡太守王士為益州郡太守,協助李恢行動,是為中路軍;第三路由安上沿瀘水南下討伐越巂郡的高定元,這一路叛軍實力最強,所以諸葛亮親自率領,同時任命一個叫龔祿的人為越巂郡太守一同行動,是為西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