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把目光轉向益州,說說蜀漢。
劉備在白帝城駕崩前對他的喪事也做了專門交代,劉備要求凡事要以國事為重,因為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大局,所以喪事一律從簡,喪期不能超過三天,三天之後一切都要恢複常態,各郡國的太守、國相、都尉以及縣令也照此執行。劉備之所以強調喪期,是因為古製有服喪三年的說法,後來雖然服不了三年的喪,但對喪事也會看得極重,程序煩瑣,時間拖得很長,影響到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曹操臨終前留下遺詔,要求葬禮結束便脫去喪服,喪期縮得更短。
被劉備生前任命為尚書令的李嚴也趕到了永安,之後李嚴出任中都護,留鎮永安,諸葛亮奉劉備的靈柩返回成都。
李嚴的這個官職很重要,中都護相當於總護軍,護軍一職設於漢光武帝時,與直接帶兵的將軍不同,他們的職責是對將軍進行監督,職權也很大。李嚴作為蜀漢各級護軍的總統領,這項重要的人事安排可能是兩位托孤大臣碰麵後商定的,也可能和尚書令一樣都是劉備生前的安排。
章武三年(223)5月,諸葛亮一行回到成都。
成都正處在動蕩不安之中,不久前發生的黃元叛亂事件一度攻擊到了離成都僅百餘裏的地方,人心擾攘、謠言紛紛,在此情況下諸葛亮認為太子必須馬上登基,以穩定局麵。
拜見完太子後,諸葛亮以托孤大臣的身份立刻安排登基典禮。就在本月,劉禪在成都繼皇帝位,後世習慣將劉備稱為先主,而將劉禪稱為後主。後主下詔,大赦,改年號為建興,三個月後先帝劉備被安葬於惠陵。
後主登基後封諸葛亮為武鄉侯,此前諸葛亮並無爵位,這次受封的武鄉侯有人認為是鄉侯,但其實在諸葛亮故鄉琅邪國有一個武鄉縣,古人封爵習慣以在其家鄉地或附近選擇食邑,符合這種情況,所以這個爵位是個縣侯,後世稱諸葛亮為武侯。
後主劉禪下詔,命諸葛亮仍任丞相,同時兼任益州牧、司隸校尉,另一位托孤大臣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和諸葛亮一樣都假節,仍擔任中都護,駐紮在永安,同時兼任九卿之一的光祿勳卿。趙雲升任為征南將軍,兼任中護軍,掌管中央禁軍,此前禁軍一直由吳太後的哥哥吳壹掌握,同時封趙雲為永昌亭侯。向寵擔任中部督,協助趙雲典宿衛兵,被封為都亭侯。鎮北將軍魏延職務未變,隻是封爵位為都亭侯。
封固陵郡太守劉琰為都鄉侯,升任九卿之一的衛尉,班位僅次於李嚴。劉琰在後世名氣並不大,他是劉備擔任豫州刺史時就開始追隨的老人,有他這樣資曆的人已經不多了,因為和劉備同姓,經劉備親自考證還是同宗,所以格外親待。在平息黃元叛亂中楊洪立下大功,被賜爵為關內侯,任命他為忠節將軍,鑒於他的才幹,為加強蜀郡的管理,重新讓他兼任蜀郡太守。
職務有變動的還有:向朗升任步兵校尉,尹默、杜瓊被拜為諫議大夫,杜瓊後來還擔任大鴻臚卿、太常卿,來敏擔任虎賁中郎將。
以上是蜀漢主要人事變動情況,此輪人事調整涉及的人員並不多,諸葛亮的想法可能是先保持政治上的穩定,因為先帝駕崩之後蜀漢內外的環境一點都不容樂觀,當務之急還是處理好這些麻煩事,人事安排盡量往後放一放。
對蜀漢來說,當時最大的麻煩來自益州南部幾個郡的叛亂。
益州南部是一片廣闊的區域,其中的牂牁郡、益州郡、越巂郡和永昌郡又稱南中,這四個郡範圍很大,大體相當於今雲南、貴州兩省以及四川省西南的一部分,這裏遠離成都,遍布高山大河,雜居著各少數民族部落,統治相對薄弱。
劉備在時曾派鄧方前往南中,任命他為安遠將軍,力圖鞏固那裏的統治基礎。鄧方很有本事,他以少禦多,震懾有方,確保了南中一帶沒有發生大的禍亂。
章武二年(222)鄧方去世,劉備問時任益州別駕的李恢誰可以接任鄧方,李恢自告奮勇,毛遂自薦,劉備嘉許,派他接任鄧方。當時,夷陵之戰已經開打,劉備無力增兵南中,全靠李恢維持。李恢也很有本事,雖然兵力單薄,境內也發生了幾次小規模的叛亂,但都被他平定了。
劉備兵敗駕崩的消息傳來,南中沸騰,平時就有二心的人紛紛躍躍欲試。先是越巂郡叟人頭領高定元起兵反叛,殺了蜀漢任命的郡將焦璜,舉郡稱王。緊接著,益州郡有人鬧事,殺了太守正昂,公然反叛。
諸葛亮接到報告後十分憂慮,現在大規模用兵南中條件並不成熟,因為南中問題由來已久,而且問題十分複雜,如果不做好準備倉促用兵,要麽失利,要麽雖有小勝卻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司金中郎將張裔對益州本地事務很熟悉,遇到棘手的事情諸葛亮常征詢他的意見,對益州郡的叛亂張裔也認為應該安撫,諸葛亮便上報後主同意,任命張裔為益州郡太守,去南中穩定局勢。
正昂被殺後,益州郡的大姓雍闓在當地很有勢力和威望,益州郡的事務都由他在周旋,張裔到達後,不知道雍闓其實已暗中投靠了孫吳,還找他協助自己。雍闓把張裔抓了起來,送到孫吳,公開叛蜀。
雍闓一夥編造謠言說,朝廷向南中征要貢品,其中有烏黑的狗300隻,連胸前的毛都得是黑的;蟒蛇的腦汁3鬥;長3丈以上的斫木3000根。純黑色的狗還能辦好,蟒蛇的腦袋一向很小,3鬥腦汁得多少條蛇?斫木很少有能長到2丈高的,3丈的木頭極罕見,要3000根哪裏弄去?
這些謠言水平並不高,但很有煽動性,南中到處人心惶惶。就在這焦頭爛額之際,又發生了越巂郡太守朱褒舉郡響應雍闓的事件。記載,益州從事常房按規定到下麵檢查工作,常房早就聽說朱褒將有異誌,就把朱褒的主簿抓起來審問,後來把他殺了。朱褒大怒,攻殺常房,誣其謀反。
諸葛亮當然知道誰是誰非,但常房做事也太魯莽,不看現在是什麽時候,激起了朱褒的反叛。為了安撫朱褒,諸葛亮不惜下令誅殺常房之子,並把他四●個弟弟流放到越巂郡。
有史學家對諸葛亮的做法很有意見,他認為常房是冤枉的,諸葛亮應有所覺察,哪裏有妄殺無辜來安撫奸人的道理?但發議論是容易的,而麵對現實需要的是更周全的考慮,但鑒於當時的局勢,諸葛亮需要隱忍。
諸葛亮知道李嚴長期擔任犍為郡太守,了解南中的情況,在當地也有一定威望,就請他給雍闓寫信,希望雍闓回頭是岸。李嚴前後給雍闓寫了六封信,曉之以利害,雍闓隻回複了一封信,信中說:“聽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地上沒有兩個君王,現在可好,稱帝的就有三家,所以我們這些遠在偏僻之地的人心裏充滿了惶惑,也不知道該怎麽辦。”
話裏充滿了挑釁和傲慢,眼看整個南中都將喪失,幸好還有人頑強抵抗和堅守。雍闓等人進攻永昌郡時,太守呂凱和郡丞王伉堅決抵抗,雍闓無法得手。呂凱字季平,永昌郡本地人。永昌郡住著一批姓呂的人,他們是呂不韋的後代,當年秦始皇殺呂不韋,徙其子弟宗族到蜀漢,後漢武帝在西南夷置郡縣,又把這些呂氏後人遷居於此,當地甚至還有一個不韋縣。
呂凱和王伉發動本地士民堅決抵抗雍闓一夥的進攻,把他們拒之境外。雍闓多次寫信給呂凱勸降,被呂凱嚴詞拒絕。呂凱在本郡頗有威恩,大家同心協力,雍闓竟然無法踏入永昌郡一步。
呂凱獨保永昌,讓諸葛亮鬆了口氣,隻要呂凱能堅持一年半載,就能為他贏得富裕的時間,隻有做好了充分準備,才能發起南中之戰。
後主登基,南中叛亂,外部也不安寧。
劉備駕崩的消息傳到曹魏那邊,有人認為自關羽死在荊州以來,張飛、馬超、許靖、黃忠、劉備等人先後離開人間,蜀漢的柱石一根接一根地倒下了,見過大風大浪的人物隻剩下了諸葛亮一人,他能否獨自撐起這座大廈,令人懷疑。
於是有人給曹丕出了個主意,鑒於蜀漢目前的狀況應該勸說他們效仿孫吳稱臣,曹丕同意,讓手下的大臣們給蜀漢丞相諸葛亮寫信,勸諸葛亮等人去掉不該有的帝號,接受曹魏的封賞。寫信的人很多,有曹魏的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仆射諸葛璋等。華歆、王朗不僅是曹魏的重臣,而且是天下名士,很有影響力;許芝是太史令,既然拿天命說事,自然少不了他;諸葛璋的職務不高,也讓他出麵給諸葛亮寫信,推測起來,他很可能是諸葛亮的本家。
給諸葛亮寫信的人裏還有陳群,除身居要職外,他給諸葛亮寫信還有一段淵源,早年劉備擔任豫州刺史曾辟陳群為別駕,二人有過共事的經曆。
這些勸降信像雪片一樣飛來,讓諸葛亮陷入了沉思,他對天下大勢早有成熟的看法,也做出了清晰的規劃,多年來他一直為之而奮鬥,眼前雖然遇到了一些挫折,但對他這樣誌向遠大且堅定的人來說,這些都算不了什麽,他不會改變心中的理想和蜀漢既定的國策,更何況興複漢室也是先帝臨終前的殷殷囑托。
但對手發起了輿論戰,如果不應戰就會失分,諸葛亮決定予以正麵回應,以此向外界特別是曹魏表明立場,這個立場既是他自己的,也代表了蜀漢。
諸葛亮沒有給他們一一回信,而是在深思熟慮之後寫了一篇名為《正義》的文章,這篇文章寫得很精彩,從回顧曆史入手,舉了項羽、王莽和劉秀的例子與當今的局勢做對照,從正、反兩麵說明暫時實力大小不足以決定未來,堅守正義的蜀漢一定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這篇文章既是對曹魏勸降者的一個公開回複,同時也統一了蜀漢內部的思想。先帝駕崩,朝野上下動蕩不安,益州政壇本身就很複雜,各種不同出身和背景的人懷著不同的想法,有的希望蜀漢政權繼續發展壯大,有的則信心不足、對是否能渡過難關懷有疑慮,有的人甚至蠢蠢欲動,隻要能保住自己的利益,誰來主持大局對他們來說無所謂。麵對如此複雜的形勢,隻有先把內部思想統一起來,才能做到行動上的統一。
諸葛亮用這篇文章向內外鄭重表明,蜀漢絕不可能投降,先主所製定和追求的興複漢室、統一天下的目標不會放棄,而且隻要上下團結一心,一定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勸降不成功,曹丕又有了一個想法。
對付蜀漢曹丕手裏還有一張牌,那就是蜀漢降將黃權,曹丕把他找來,要他出任益州刺史,專門對付蜀漢。
劉備的死訊傳到洛陽,群臣都來向曹丕致賀,但黃權卻沒有來,曹丕知道黃權的心意,但有意嚇唬嚇唬他。曹丕派人詔黃權進見,黃權還沒有到,曹丕一次次派人去催,給人感覺很著急,黃權的侍從下人聞訊無不震悚,認為曹丕發怒了,一定會出大事,但黃權鎮定自若。
曹丕隻是惡搞,他很欣賞黃權的才能和為人,他現在設了一個益州刺史,治所設在南郡曹魏的控製區,利用黃權的影響力分化瓦解蜀漢,黃權雖然不情願,但也隻能聽命。
這樣,荊州境內就有了兩個“益州政府”,一個是孫權控製下的益州牧劉璋;一個是曹丕控製下的益州刺史黃權。由於他們在益州都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不能小看他們的作用,荊州本來還有不少人忠於蜀漢,有人還設法發動武裝叛亂以策應蜀漢,但都沒有成功,與這兩個“政府”的作用密不可分。
劉璋不久去世了,孫、劉之間關係也不斷緩和,但孫權仍不放棄這種做法,他任命劉璋的次子劉闡為益州刺史,讓他到交州與益州交界處組成“政府”。
黃權雖然接受了曹丕的任命,但內心裏一直沒有把蜀漢當作敵人,後來魏明帝繼位,對黃權的政治態度並不放心,曾當麵問黃權:“現在天下三分,應該以哪個為正統?”黃權不願違心,回答說:“應該以天文為正統。”
遇到不想回答的問題總會說“今天天氣真好啊”,黃權的回答類似於此,魏明帝大概對這個回答並不滿意,讓黃權做具體解釋,哪知黃權說得還有鼻子有眼:“前麵出現了‘熒惑守心’的天象,結果文皇帝駕崩,而吳、蜀二主都平安無事,這就是它的驗證。”回答得很巧妙,雖然表示了屈服,但仍從正麵避開了誰是正統的話題。司馬懿也很器重黃權,曾經問黃權蜀國像他這樣的人才有多少。
司馬懿在給諸葛亮的一封信裏說:“黃權是個爽快人,經常從座位上起身讚歎著談論您,這種談論總不離口。”黃權後來在曹魏病逝,去世前的官位是車騎將軍,雖是一個虛職,但也顯示出曹丕父子二人對他的重視。黃權死時身邊有兒子黃邕相陪,他的另一個兒子黃崇一直在蜀漢為官,蜀漢滅亡時隨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戰死於綿竹。
劉備在白帝城駕崩前對他的喪事也做了專門交代,劉備要求凡事要以國事為重,因為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大局,所以喪事一律從簡,喪期不能超過三天,三天之後一切都要恢複常態,各郡國的太守、國相、都尉以及縣令也照此執行。劉備之所以強調喪期,是因為古製有服喪三年的說法,後來雖然服不了三年的喪,但對喪事也會看得極重,程序煩瑣,時間拖得很長,影響到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曹操臨終前留下遺詔,要求葬禮結束便脫去喪服,喪期縮得更短。
被劉備生前任命為尚書令的李嚴也趕到了永安,之後李嚴出任中都護,留鎮永安,諸葛亮奉劉備的靈柩返回成都。
李嚴的這個官職很重要,中都護相當於總護軍,護軍一職設於漢光武帝時,與直接帶兵的將軍不同,他們的職責是對將軍進行監督,職權也很大。李嚴作為蜀漢各級護軍的總統領,這項重要的人事安排可能是兩位托孤大臣碰麵後商定的,也可能和尚書令一樣都是劉備生前的安排。
章武三年(223)5月,諸葛亮一行回到成都。
成都正處在動蕩不安之中,不久前發生的黃元叛亂事件一度攻擊到了離成都僅百餘裏的地方,人心擾攘、謠言紛紛,在此情況下諸葛亮認為太子必須馬上登基,以穩定局麵。
拜見完太子後,諸葛亮以托孤大臣的身份立刻安排登基典禮。就在本月,劉禪在成都繼皇帝位,後世習慣將劉備稱為先主,而將劉禪稱為後主。後主下詔,大赦,改年號為建興,三個月後先帝劉備被安葬於惠陵。
後主登基後封諸葛亮為武鄉侯,此前諸葛亮並無爵位,這次受封的武鄉侯有人認為是鄉侯,但其實在諸葛亮故鄉琅邪國有一個武鄉縣,古人封爵習慣以在其家鄉地或附近選擇食邑,符合這種情況,所以這個爵位是個縣侯,後世稱諸葛亮為武侯。
後主劉禪下詔,命諸葛亮仍任丞相,同時兼任益州牧、司隸校尉,另一位托孤大臣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和諸葛亮一樣都假節,仍擔任中都護,駐紮在永安,同時兼任九卿之一的光祿勳卿。趙雲升任為征南將軍,兼任中護軍,掌管中央禁軍,此前禁軍一直由吳太後的哥哥吳壹掌握,同時封趙雲為永昌亭侯。向寵擔任中部督,協助趙雲典宿衛兵,被封為都亭侯。鎮北將軍魏延職務未變,隻是封爵位為都亭侯。
封固陵郡太守劉琰為都鄉侯,升任九卿之一的衛尉,班位僅次於李嚴。劉琰在後世名氣並不大,他是劉備擔任豫州刺史時就開始追隨的老人,有他這樣資曆的人已經不多了,因為和劉備同姓,經劉備親自考證還是同宗,所以格外親待。在平息黃元叛亂中楊洪立下大功,被賜爵為關內侯,任命他為忠節將軍,鑒於他的才幹,為加強蜀郡的管理,重新讓他兼任蜀郡太守。
職務有變動的還有:向朗升任步兵校尉,尹默、杜瓊被拜為諫議大夫,杜瓊後來還擔任大鴻臚卿、太常卿,來敏擔任虎賁中郎將。
以上是蜀漢主要人事變動情況,此輪人事調整涉及的人員並不多,諸葛亮的想法可能是先保持政治上的穩定,因為先帝駕崩之後蜀漢內外的環境一點都不容樂觀,當務之急還是處理好這些麻煩事,人事安排盡量往後放一放。
對蜀漢來說,當時最大的麻煩來自益州南部幾個郡的叛亂。
益州南部是一片廣闊的區域,其中的牂牁郡、益州郡、越巂郡和永昌郡又稱南中,這四個郡範圍很大,大體相當於今雲南、貴州兩省以及四川省西南的一部分,這裏遠離成都,遍布高山大河,雜居著各少數民族部落,統治相對薄弱。
劉備在時曾派鄧方前往南中,任命他為安遠將軍,力圖鞏固那裏的統治基礎。鄧方很有本事,他以少禦多,震懾有方,確保了南中一帶沒有發生大的禍亂。
章武二年(222)鄧方去世,劉備問時任益州別駕的李恢誰可以接任鄧方,李恢自告奮勇,毛遂自薦,劉備嘉許,派他接任鄧方。當時,夷陵之戰已經開打,劉備無力增兵南中,全靠李恢維持。李恢也很有本事,雖然兵力單薄,境內也發生了幾次小規模的叛亂,但都被他平定了。
劉備兵敗駕崩的消息傳來,南中沸騰,平時就有二心的人紛紛躍躍欲試。先是越巂郡叟人頭領高定元起兵反叛,殺了蜀漢任命的郡將焦璜,舉郡稱王。緊接著,益州郡有人鬧事,殺了太守正昂,公然反叛。
諸葛亮接到報告後十分憂慮,現在大規模用兵南中條件並不成熟,因為南中問題由來已久,而且問題十分複雜,如果不做好準備倉促用兵,要麽失利,要麽雖有小勝卻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司金中郎將張裔對益州本地事務很熟悉,遇到棘手的事情諸葛亮常征詢他的意見,對益州郡的叛亂張裔也認為應該安撫,諸葛亮便上報後主同意,任命張裔為益州郡太守,去南中穩定局勢。
正昂被殺後,益州郡的大姓雍闓在當地很有勢力和威望,益州郡的事務都由他在周旋,張裔到達後,不知道雍闓其實已暗中投靠了孫吳,還找他協助自己。雍闓把張裔抓了起來,送到孫吳,公開叛蜀。
雍闓一夥編造謠言說,朝廷向南中征要貢品,其中有烏黑的狗300隻,連胸前的毛都得是黑的;蟒蛇的腦汁3鬥;長3丈以上的斫木3000根。純黑色的狗還能辦好,蟒蛇的腦袋一向很小,3鬥腦汁得多少條蛇?斫木很少有能長到2丈高的,3丈的木頭極罕見,要3000根哪裏弄去?
這些謠言水平並不高,但很有煽動性,南中到處人心惶惶。就在這焦頭爛額之際,又發生了越巂郡太守朱褒舉郡響應雍闓的事件。記載,益州從事常房按規定到下麵檢查工作,常房早就聽說朱褒將有異誌,就把朱褒的主簿抓起來審問,後來把他殺了。朱褒大怒,攻殺常房,誣其謀反。
諸葛亮當然知道誰是誰非,但常房做事也太魯莽,不看現在是什麽時候,激起了朱褒的反叛。為了安撫朱褒,諸葛亮不惜下令誅殺常房之子,並把他四●個弟弟流放到越巂郡。
有史學家對諸葛亮的做法很有意見,他認為常房是冤枉的,諸葛亮應有所覺察,哪裏有妄殺無辜來安撫奸人的道理?但發議論是容易的,而麵對現實需要的是更周全的考慮,但鑒於當時的局勢,諸葛亮需要隱忍。
諸葛亮知道李嚴長期擔任犍為郡太守,了解南中的情況,在當地也有一定威望,就請他給雍闓寫信,希望雍闓回頭是岸。李嚴前後給雍闓寫了六封信,曉之以利害,雍闓隻回複了一封信,信中說:“聽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地上沒有兩個君王,現在可好,稱帝的就有三家,所以我們這些遠在偏僻之地的人心裏充滿了惶惑,也不知道該怎麽辦。”
話裏充滿了挑釁和傲慢,眼看整個南中都將喪失,幸好還有人頑強抵抗和堅守。雍闓等人進攻永昌郡時,太守呂凱和郡丞王伉堅決抵抗,雍闓無法得手。呂凱字季平,永昌郡本地人。永昌郡住著一批姓呂的人,他們是呂不韋的後代,當年秦始皇殺呂不韋,徙其子弟宗族到蜀漢,後漢武帝在西南夷置郡縣,又把這些呂氏後人遷居於此,當地甚至還有一個不韋縣。
呂凱和王伉發動本地士民堅決抵抗雍闓一夥的進攻,把他們拒之境外。雍闓多次寫信給呂凱勸降,被呂凱嚴詞拒絕。呂凱在本郡頗有威恩,大家同心協力,雍闓竟然無法踏入永昌郡一步。
呂凱獨保永昌,讓諸葛亮鬆了口氣,隻要呂凱能堅持一年半載,就能為他贏得富裕的時間,隻有做好了充分準備,才能發起南中之戰。
後主登基,南中叛亂,外部也不安寧。
劉備駕崩的消息傳到曹魏那邊,有人認為自關羽死在荊州以來,張飛、馬超、許靖、黃忠、劉備等人先後離開人間,蜀漢的柱石一根接一根地倒下了,見過大風大浪的人物隻剩下了諸葛亮一人,他能否獨自撐起這座大廈,令人懷疑。
於是有人給曹丕出了個主意,鑒於蜀漢目前的狀況應該勸說他們效仿孫吳稱臣,曹丕同意,讓手下的大臣們給蜀漢丞相諸葛亮寫信,勸諸葛亮等人去掉不該有的帝號,接受曹魏的封賞。寫信的人很多,有曹魏的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仆射諸葛璋等。華歆、王朗不僅是曹魏的重臣,而且是天下名士,很有影響力;許芝是太史令,既然拿天命說事,自然少不了他;諸葛璋的職務不高,也讓他出麵給諸葛亮寫信,推測起來,他很可能是諸葛亮的本家。
給諸葛亮寫信的人裏還有陳群,除身居要職外,他給諸葛亮寫信還有一段淵源,早年劉備擔任豫州刺史曾辟陳群為別駕,二人有過共事的經曆。
這些勸降信像雪片一樣飛來,讓諸葛亮陷入了沉思,他對天下大勢早有成熟的看法,也做出了清晰的規劃,多年來他一直為之而奮鬥,眼前雖然遇到了一些挫折,但對他這樣誌向遠大且堅定的人來說,這些都算不了什麽,他不會改變心中的理想和蜀漢既定的國策,更何況興複漢室也是先帝臨終前的殷殷囑托。
但對手發起了輿論戰,如果不應戰就會失分,諸葛亮決定予以正麵回應,以此向外界特別是曹魏表明立場,這個立場既是他自己的,也代表了蜀漢。
諸葛亮沒有給他們一一回信,而是在深思熟慮之後寫了一篇名為《正義》的文章,這篇文章寫得很精彩,從回顧曆史入手,舉了項羽、王莽和劉秀的例子與當今的局勢做對照,從正、反兩麵說明暫時實力大小不足以決定未來,堅守正義的蜀漢一定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這篇文章既是對曹魏勸降者的一個公開回複,同時也統一了蜀漢內部的思想。先帝駕崩,朝野上下動蕩不安,益州政壇本身就很複雜,各種不同出身和背景的人懷著不同的想法,有的希望蜀漢政權繼續發展壯大,有的則信心不足、對是否能渡過難關懷有疑慮,有的人甚至蠢蠢欲動,隻要能保住自己的利益,誰來主持大局對他們來說無所謂。麵對如此複雜的形勢,隻有先把內部思想統一起來,才能做到行動上的統一。
諸葛亮用這篇文章向內外鄭重表明,蜀漢絕不可能投降,先主所製定和追求的興複漢室、統一天下的目標不會放棄,而且隻要上下團結一心,一定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勸降不成功,曹丕又有了一個想法。
對付蜀漢曹丕手裏還有一張牌,那就是蜀漢降將黃權,曹丕把他找來,要他出任益州刺史,專門對付蜀漢。
劉備的死訊傳到洛陽,群臣都來向曹丕致賀,但黃權卻沒有來,曹丕知道黃權的心意,但有意嚇唬嚇唬他。曹丕派人詔黃權進見,黃權還沒有到,曹丕一次次派人去催,給人感覺很著急,黃權的侍從下人聞訊無不震悚,認為曹丕發怒了,一定會出大事,但黃權鎮定自若。
曹丕隻是惡搞,他很欣賞黃權的才能和為人,他現在設了一個益州刺史,治所設在南郡曹魏的控製區,利用黃權的影響力分化瓦解蜀漢,黃權雖然不情願,但也隻能聽命。
這樣,荊州境內就有了兩個“益州政府”,一個是孫權控製下的益州牧劉璋;一個是曹丕控製下的益州刺史黃權。由於他們在益州都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不能小看他們的作用,荊州本來還有不少人忠於蜀漢,有人還設法發動武裝叛亂以策應蜀漢,但都沒有成功,與這兩個“政府”的作用密不可分。
劉璋不久去世了,孫、劉之間關係也不斷緩和,但孫權仍不放棄這種做法,他任命劉璋的次子劉闡為益州刺史,讓他到交州與益州交界處組成“政府”。
黃權雖然接受了曹丕的任命,但內心裏一直沒有把蜀漢當作敵人,後來魏明帝繼位,對黃權的政治態度並不放心,曾當麵問黃權:“現在天下三分,應該以哪個為正統?”黃權不願違心,回答說:“應該以天文為正統。”
遇到不想回答的問題總會說“今天天氣真好啊”,黃權的回答類似於此,魏明帝大概對這個回答並不滿意,讓黃權做具體解釋,哪知黃權說得還有鼻子有眼:“前麵出現了‘熒惑守心’的天象,結果文皇帝駕崩,而吳、蜀二主都平安無事,這就是它的驗證。”回答得很巧妙,雖然表示了屈服,但仍從正麵避開了誰是正統的話題。司馬懿也很器重黃權,曾經問黃權蜀國像他這樣的人才有多少。
司馬懿在給諸葛亮的一封信裏說:“黃權是個爽快人,經常從座位上起身讚歎著談論您,這種談論總不離口。”黃權後來在曹魏病逝,去世前的官位是車騎將軍,雖是一個虛職,但也顯示出曹丕父子二人對他的重視。黃權死時身邊有兒子黃邕相陪,他的另一個兒子黃崇一直在蜀漢為官,蜀漢滅亡時隨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戰死於綿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