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說:我讀朝廷考核和選用學官的法規,讀到廣泛勉勵學官成長的道路時,總是禁不住放下書而歎惜。說:唉!周朝王室衰敗而《關雎》詩就出現了,周幽王、周厲王統治衰頹而禮崩樂壞,諸侯放縱橫行,政令由強大的國家發布。所以孔子憂傷王道廢弛而邪道興起,於是論定編次《詩》《書》,修訂興起禮樂。他到齊國聽《韶》樂,沉迷其中,三個月品嚐不出肉的美味。他從衛國回到魯國,然後端正音樂,使《雅》《頌》樂歌各歸其位,有條不紊。世道因為混亂汙濁,沒有人起用他,所以孔子向七十多個國君求官都沒有得到知遇,他說:“如果有任用我的,一年就足夠了。”魯國西郊有人獵獲了麒麟,孔子說:“我的思想不能實現了。”因而他借助魯國的曆史記錄撰寫《春秋》,來代表天子的王法。因為文辭精深而意義博大,後代學者很多人都學習傳錄它。


    自從孔子去世後,他的七十多名弟子四散交遊諸侯,成就大的當了國君的老師和卿相,成就小的交結和教育士大夫,有的則隱居不出現。所以子路在衛國,子張在陳國,澹台子羽在楚國,子夏在西河,子貢在齊國一直到死。像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矨一輩人,都曾受教於子夏等人,成為諸侯國君的老師。這時隻有魏文侯愛好儒學。後來儒學漸漸衰落一直到秦始皇時代。在戰國時期天下人一起爭戰,儒學已經受到排擠了,但在齊、魯一帶,學習研究它的人卻獨自不放棄。在齊威王、齊宣王時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繼承孔子的事業並使之發揚光大,憑著學說在當代顯揚名聲。


    到了秦朝末年,焚毀《詩》《書》,坑殺儒生,儒家典籍六藝從這時開始殘缺。陳涉自立為王,魯地的儒生攜帶著孔子家傳的禮器去歸附陳王。於是孔甲當了陳涉的博士,最後和陳涉一同死了。陳涉興起自平民,驅使一群烏合的戍守邊境的士兵,一個月內就在楚地稱了王,不夠半年就竟又滅亡,他的事業十分微小淺薄,可是士大夫卻背著孔子的禮器去委身歸順作他的臣下,為什麽呢?因為秦朝焚毀他們的書籍,積下仇怨而借助於陳王來發泄憤懣。


    到高祖皇帝殺死項籍,率領軍隊包圍魯國,魯國中的儒生還在講誦經書演習禮樂,歌聲樂聲不斷,難道不是聖人遺留的風範,喜歡禮樂的國家嗎?所以孔子出遊在陳地,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們鄉裏的年輕人誌向高遠,文采斐然可觀,不知道怎樣去教導他們。”齊魯一帶對於文化禮儀,從古以來就這樣,這是他們的天性。所以漢朝建立,然後儒生們才能開始研究他們的經術,講授演習起大射和鄉飲的禮儀。叔孫通製定漢庭禮儀後,因而做了太常官,那些和他一起製定禮儀的儒生弟子們,都成了朝廷首先錄用的對象,於是人們感慨地說儒學開始興起了。但這時還有戰爭,還在平定全國,也沒有時間顧及興辦學校的事。孝惠帝、呂後當政時,公卿大臣都是靠武力起家的功臣。孝文帝時,稍微征用了儒生,但是孝文帝本來就喜歡刑名學說。到了孝景帝時,不任用儒生,而且竇太後又喜歡道家黃、老思想,因此那些博士空有官位以備顧問,沒有晉升的。


    到了當今皇上即位,趙綰、王臧等人懂得儒學,而皇上也傾向儒學,於是征召方正賢良文學的士人。從這以後,講《詩》的在魯地有申培公,在齊的有轅固生,在燕的有韓太傅。宣講《尚書》有濟南人伏生,宣講《禮》的有魯地高堂生。宣講《易》的有菑川的田生。宣講《春秋》在齊地、魯地出於胡毋生,在趙地出於董仲舒。到了竇太後逝世,武安侯田羛任丞相,罷黜黃、老、刑名等百家的學說,延請文學儒生幾百人為官,而公孫弘由於精通《春秋》而從平民升為皇帝身邊的三公,封為平津侯。天下的學者像風吹一邊倒一樣傾向儒學。


    公孫弘當了學官,擔心儒道滯結不通暢,於是奏請皇上說:“丞相和禦史大夫說:詔書說:‘聽說用禮來引導人民,用樂來教化人民。婚姻,是夫婦的倫常大道。現在禮樂廢壞,朕很憂慮。所以普遍地延請天下品行端正、見識廣博的人士,都到朝廷上來做官。應當命令禮官勤奮學習,宣講議論廣博見聞,崇尚禮儀,作為天下的表率。太常提議,給博士配備弟子,振興民間的教育,來開拓培養賢才的道路。’我謹和太常孔臧、博士平等商議說:聽說夏、商、周三代的製度,鄉村有教育,夏代叫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勸勉人們為善,讓他們在朝廷上顯揚名聲;懲戒作惡的人,給他們施加刑罰。所以政教風化的推行,建立好的榜樣從京師開始,從內到外。如今陛下昭明最高的德行,發出日月的光輝,與天地相配,推本人倫關係,勸勉學習,研習禮儀,崇尚教化,獎勵賢才,來風教四麵八方的人民,作為太平盛世的本源。古代政治教化沒能普遍,禮製不完備,請求利用原有的學官來振興。替博士官配置弟子五十人,免除他們的賦稅徭役。太常選擇十八歲以上、儀表端正的人,充當博士弟子。各郡、各國、各縣、各道、各邑有愛好經學、尊敬長輩、上級,嚴守政教,友愛鄉裏,出入言行都不違背所學的人,縣令、侯國相、縣長、縣丞上報所屬郡太守和王國相,郡太守、王國相謹慎考察認為可以的人,應當和上計吏一同到太常那裏,可以像弟子一樣參加學習。一年後都要考試,能精通一門經書以上的,可以補充文學掌故的缺官;其中成績名列前茅的可以擔任郎中,太常造冊上奏。如果有才能特別優秀的,就把名字上報。那些不認真學習或者才能低下以及不能通曉一種經書的,就開除他,而懲罰那些舉薦他們的不稱職的官吏。臣認真地推敲詔書法令下達的目的,在於明辨天道和人道的關係,貫通古今的道理,文辭雅正,教誨之辭含義深刻豐富,恩澤十分優厚。下級官吏見識淺薄,不能深究宣傳,無法明白地曉諭天下。現在要首先選拔研究禮製的人才,其次是選拔研究曆史典籍的人才,用懂文學禮義的人做官,提升被壓抑的人才。請挑選那些俸祿比二百石以上的人,和百石以上能通曉一種經學的小吏,升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挑選比百石以下的人補郡太守卒史:各郡定員二人,邊郡定員一人。優先選用熟知經書能大量講誦的人,如果人數不夠,就選用掌故補中二千石的屬吏,選用文學掌故補郡國的屬吏,作為缺額充數。請把這些記入考選學官的法規。其它仍依照律令。”皇上批示:“可行。”從這以後,公卿大夫和一般士吏中就有了很多文質彬彬的經學儒生了。


    申培公是魯國人。高祖經過魯國,申培公以弟子的身份跟隨老師在魯地的南宮拜見高祖。呂太後時期,申公到長安交遊求學,和劉郢同拜一個老師。不久,劉郢立為楚王,讓申公做他太子劉戊的老師。劉戊不好學習,憎恨申公。到楚王劉郢死後,劉戊立為楚王,把申公禁錮起來。申公覺得羞恥,回到魯地,回到家中教書,終身不出家門,又謝絕賓客交往,隻有魯王傳令召見才去。從遠方來學習的學生有一百多人。申公隻對《詩經》作解釋來教學,沒有闡發經義的著述,有疑義的地方就留下來不講授。


    蘭陵人王臧向申公學習《詩經》後,來事奉孝景帝,任太子少傅,後來免職離去。如今皇上剛即位,王臧就上書請求為皇上當宮禁中值宿警衛,多次升遷,一年裏就當了郎中令。而代國的趙綰也曾向申公學習《詩經》,趙綰任禦史大夫。趙綰、王臧請求天子,想要修建明堂召集諸侯來朝會,沒有能夠辦成這件事,就推薦老師申公。於是天子派使者帶著束帛和玉璧,駕著四馬所拉可以安坐的車,去迎接申公,學生二人乘著輕便車跟隨申公。到了京師,拜見天子。天子問他國家安危的事,申公當時已八十多歲,年紀太大,回答說:“當政的人不在於多說話,隻看盡力實幹怎麽樣罷了。”這時天子正喜歡文詞,看到申公這樣回答,沉默不語。但已經把他召來,就任命他為太中大夫,讓他住在魯王在京城的公館裏,商討建立明堂的事。太皇竇太後喜歡老子的學說,不喜歡儒學,找到趙綰、王臧的過失,用它來責備皇上,皇上於是停止了修建明堂的事,把趙綰、王臧都交給司法官,後來他們都自殺。申公也因為生病免官回家,幾年後去世。


    申公的學生當博士的有十多人:孔安國官至臨淮太守,周霸官至膠西內史,夏寬官至城陽內史,碭縣魯賜官至東海太守,蘭陵人繆生官至長沙內史,徐偃任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任膠東內史。他們治理官民都有廉潔的節操,人們稱讚他們喜歡學習。其餘學官弟子們,品行雖然不完美,但做官至大夫、郎中、掌故的要用百來計算。他們講論《詩經》雖然有所不同,但大多都依循申公的見解。


    清河王的太傅轅固生,是齊國人。他因為研究《詩經》,在孝景帝時任博士。有一次,他和黃生在景帝麵前爭論。黃生說:“商湯、周武王不是秉承天命做天子,是弑君篡位。”轅固生說:“不對。夏桀、商紂暴虐淫亂,天下人心都歸向於商湯、周武王,商湯、周武王順應天下人心而誅殺夏桀、商紂,夏桀、商紂的百姓不為他們所用而歸順商湯、周武王,商湯、周武王不得已而立為天子,不是秉承天命是什麽呢?”黃生說:“帽子雖然破,一定戴在頭上;鞋子雖然新,一定穿在腳上。這是為什麽呢?是上下的製度分名。如今夏桀、商紂雖然無道,但卻是君主;商湯、周武王雖然聖明,但隻是臣下。君主有錯誤行為,臣下不能夠用正直的話匡正過失來尊奉天子,反而趁其過失而誅殺他們,取而代之,南麵稱王,不是弑君是什麽呢?”轅固生說:“一定像你所說,那麽高祖代替秦朝登上天子的位置,不對嗎?”於是景帝說:“吃肉不吃馬肝,不能算不知道味道;談論學問的人不談論商湯、周武王受命的事情,不能算是愚蠢。”就停止了爭論。此後學者沒人敢講清是受命是弑君這個問題。


    竇太後喜歡《老子》一書,召來轅固生問《老子》一書的問題。轅固生說:“這是普通人的言論罷了。”太後發怒說:“怎麽能比得上獄吏囚徒的書呢?”於是讓轅固生進入豬圈刺殺豬。景帝知道太後生氣而轅固生是直言無罪,於是給轅固生鋒利的兵器,到豬圈裏刺殺豬,正好刺中它的心髒,隻一刺,豬應手倒地。太後默不作聲,無法再加罪於他,就作罷了。過了不久,景帝認為轅固生廉潔正直,任命他為清河王的太傅。過了很長時間,他因病免官。


    當今皇上剛登位,又用征召賢良的名義征召轅固生。那些諂諛的儒生大多嫉妒詆毀轅固生,說:“轅固生老了。”於是被罷官回家。這時轅固生已經九十多歲了。轅固生被征召時,薛邑人公孫弘也被征召,他斜著眼來看轅固生。轅固生說:“公孫先生,務必以正直學問來論事,不要用邪曲之說來迎合時世!”從這以後,齊地談論《詩經》都依循轅固生的見解。那些因研究《詩經》而顯貴的齊人,都是轅固生的學生。


    韓生是燕國人。孝文帝時期任博士,景帝時期任常山王的太傅。韓生推究《詩經》的意旨而撰寫《內傳》《外傳》幾萬字,書中的用語和齊、魯地區解釋《詩經》的語言很不同,但是宗旨是一致的,淮南賁生向他學習。從這以後,燕、趙一帶講論《詩經》的人都出自韓生門下。韓生的孫子韓商是當今皇上的博士。


    伏生是濟南郡人。以前做過秦朝的博士。孝文帝時期,要尋求能夠研究《尚書》的人,天下沒有,聽說伏生能講授,要征召他。這時伏生九十多歲,年紀太大,不能行走,於是就下詔令太常派掌故晁錯去向他學習。秦朝焚燒儒書,伏生把《尚書》藏在牆壁裏。後來戰亂大起,人們四處流亡,漢朝平定天下,伏生尋找他的書,丟失了幾十篇,隻找到二十九篇,就拿這些在齊、魯一帶進行講授。學者們從此大多能宣講《尚書》,那些山東的經學大師無不涉獵《尚書》來教授。


    伏生教授濟南人張生和歐陽生,歐陽生教授千乘人兒寬。兒寬通曉《尚書》後,憑借文學的資格接受郡裏的推薦,到博士門下學習,從師於孔安國。兒寬家貧沒有資財,時常當學生們的廚工,並且時時偷偷出外給人做工,來供給衣食。他外出經常帶著經書,休息時就朗讀溫習它。依照考試成績的名次,他補了廷尉史的缺官。這時張湯正愛好儒學,讓兒寬做呈報案情的屬官,根據古法論事判決疑難大案,因而愛寵兒寬。兒寬為人溫和善良,清廉聰明,能堅持節操,而且擅長著書、起草奏章,文思敏捷,但是口頭不會闡述。張湯認為他是忠厚人,屢次稱讚他。到張湯任禦史大夫,讓兒寬當屬官,向天子舉薦他。天子召見並詢問他,很喜歡他。張湯死後六年,兒寬官位升到禦史大夫。在職九年後死去。兒寬位列三公,因為和順溫良、順從皇上心意、辦事從容,得以長時間任職,但他從沒有匡正勸諫皇上的過失。居官期間,屬下輕視他,不給他盡力辦事。張生也擔任博士。而伏生的孫子因為研究《尚書》被征召,但他對《尚書》不能闡述清楚。


    從這以後,魯地的周霸、孔安國,洛陽的賈嘉,都很能講解《尚書》的內容。孔家有古文《尚書》,而孔安國用隸書字體來改寫它,因此興起了他的學術流派。孔安國得到了十多篇失傳的《尚書》,《尚書》大概從這時起逐漸增多篇目了。


    那些學者很多講論《禮經》,而魯地人高堂生最接近原本。《禮經》本來從孔子時起經書就不完整,到了秦朝焚書,這經書散失的篇目更多,如今隻有《士禮》,高堂生能夠講解它。


    魯地人徐生善於演習禮儀。孝文帝時期,徐生靠懂得禮儀任禮官大夫。他傳習禮儀給兒子直到孫子徐延、徐襄。徐襄,他天性便善於演習禮儀,但不懂《禮經》;徐延稍微能懂《禮經》,但還不夠精通。徐襄憑借懂禮儀任漢朝廷的禮官大夫,官至廣陵內史。徐延和徐家弟子公戶滿意、桓生、單次,都曾經任漢朝廷禮官大夫。而瑕丘人蕭奮因為通曉《禮經》而當了淮陽太守。這以後能夠講論《禮》來演習禮儀的人,都出自徐家門下。


    魯國商瞿向孔子學習《易》,孔子死後,商瞿就教授《易》,曆經六代而傳到齊地人田何,田何字子莊,而這時漢朝建立。田何傳授給東武人王同——字子仲,王子仲傳授給菑川人楊何。楊何因為通曉《易》,元光元年被征召,官做到中大夫。齊地人即墨成因為通曉《易》官至城陽國相。廣川人孟但因為通曉《易》任太子門大夫。魯地人周霸,莒地人衡胡,臨菑人主父偃,都因為通曉《易》而官至二千石。但是精於解說《易》的,都源於楊何這一家。


    董仲舒是廣川人。他因為研究《春秋》,在孝景帝時期任博士。他放下帷幕講授《春秋》,弟子們根據入學時間的長短來依次輾轉相傳授,有的甚至沒見過他的麵。董仲舒三年不到後園遊玩,他專心到這個地步。他出入時的儀容舉止,不合禮儀的就不做,學者們都師法、尊敬他。當今皇上登位,董仲舒任江都國相。他依據《春秋》中自然災害和特異現象的變化來推求陰陽交替運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時就關閉各種陽氣,放縱各種陰氣,消雨時的方法與此相反。在江都全國推行,無不實現了預期的效果。他任職期間被貶為中大夫,住在家裏,撰寫《災異之記》。這時遼東高帝廟發生火災,主父偃嫉妒他,竊取他的書上奏天子。天子召集眾儒生把書展示給他們,書中有指責譏諷的內容。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不知道這是他老師的書,認為十分愚蠢。於是把董仲舒交給司法官處辦,判處死刑,下詔赦免了。於是董仲舒終於不敢再談論災異。


    董仲舒為人廉潔正直。這時朝廷正好要排除四方外族的侵犯,公孫弘研究《春秋》比不上董仲舒,而公孫弘迎合世俗處理事情,官至公卿。董仲舒認為公孫弘為人阿諛逢迎。公孫弘憎恨他,就對皇上說:“隻有董仲舒可以派去做膠西王的國相。”膠西王平時聽說董仲舒有德行,也很好地對待他。董仲舒害怕時間長了會得罪,很快就辭職回家。到去世為止,他始終不置辦家產,專門從事研究學問、著書立說。所以漢朝建立直到第五代期間,隻有董仲舒以精通《春秋》出名,他闡述的是《公羊春秋》。


    胡毋生是齊郡人。在孝景帝時任博士,因年紀大回家教授《春秋》。齊地講論《春秋》的人大多受教於胡毋生,公孫弘也向他學習過許多。


    瑕丘人江生研究《偲梁春秋》。自從公孫弘受到重用,他曾經收集比較偲梁學和公羊學的經義,最後采用了董仲舒的解說。


    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蘭陵人褚大,廣川人殷忠,溫人呂步舒。褚大官至梁王國相。呂步舒官至長史,手持符節出使去判決淮南王罪案,對諸侯王敢於自行裁決,而不加請示,根據《春秋》的義理來公正斷案,天子都認為很對。弟子中官運通達的,做到了皇帝任命的大夫;擔任郎官、謁者、掌故的要用百來計算。而董仲舒的兒子和孫子都因為精通儒學而做到高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白話史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楊燕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楊燕起並收藏白話史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