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說:我每次讀《虞書》,讀到舜、禹、皋陶君臣互相告誡,隻有常常想到天下安危,才接近平安;而左右的輔佐大臣不好,所有的事業都會垮台敗壞的文字時,沒有一次不流淚的。成王作《周頌·小毖》詩,檢查自己譴責過失,為那家族的危難深深地感到悲哀,可以說這不是小心謹慎、擔驚受怕、善始善終、守成家業的君主嗎?有道德修養的人不因為窮困才修養德性,或誌得意滿就拋棄禮義,而在安逸的境遇中能思念當初創業的艱難,在安定的環境中能想到開始的不容易;生活在幸福當中,不忘歌唱吟詠勤勞困苦的詩篇,不是有崇高道德的人誰能像這樣啊!古書傳文上說:“統治安定大功告成,禮樂製度才能產生。”天下做人的道理越深刻,他的品德修養越高,他認為歡樂的事物越特殊。水滿了不減少就流淌出來,充盈了而不能把握就會傾倒。一般地說,創作音樂的目的,是用來節製過分逸樂的。有道德修養的人把謙虛退讓作為禮的要求,把減損過高的欲望作為樂事,音樂的實質大概就是像這樣的吧。認為州與州不同,國和國特殊,人的性情習俗不相同,因此廣博地采集各地風俗人情,協調配備音律,用來彌補政治的短缺,移風易俗進行教化,幫助推行政治教育。天子親自在明堂觀看民歌演奏,可使所有的百姓都除掉邪惡汙穢,有選擇地吸收音樂精神,來培養自己的性情。因此說整理好《雅》《頌》的音樂,那麽,百姓就走正道了,響亮高亢的音樂演奏起來,將士就振奮,鄭國、衛國的靡婉小曲一演奏,人的心意就迷亂了。等到把音樂和諧協調以後演奏,飛鳥走獸也全會感動,何況心裏裝著五常人倫、具備愛憎情感的人呢,這是自然的情勢吧?


    治民的原則破壞短缺,鄭國靡亂音樂就流行起來了,諸侯國君為了在鄰近州郡顯示聲望,爭著欣賞鄭國的音樂來互相攀比高低。自從孔子不能和齊國的歌女一起在魯國並存以後,雖然退居整理音樂用來誘導世人,作五章詩歌來譏刺當時社會政治,還是沒有辦法使民風轉化。慢慢衰敗到六國時代,人們隨波逐流,沉湎逸樂,於是一去不回頭,最後喪失自身生命,宗族被毀滅了,國家也被秦吞並了。秦二世更是把音樂作為娛樂。丞相李斯進言勸阻說:“放棄《詩》《書》不讀,用盡心思去享受聲色,殷商時的祖伊擔心害怕的就是這個啊;輕視積累這些細小的過錯,放縱心意整夜歌舞,這是紂王滅亡的原因啊。”趙高說:“五帝、三王各自的音樂名稱不同,表示不互相沿襲。上自朝廷君臣,下到人民百姓,就是要能交往歡欣喜悅,相處情意殷勤,除了這音樂和睦喜悅的情感就不能溝通,散播的恩澤不能流行,也就是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氣,考慮時代選擇音樂,何必要有華山的m耳馬然後才走遠路呢?”秦二世胡亥認為是這樣的。


    高祖路過沛縣作了一首帶三個語辭“兮”的《三侯之章》(即《大風歌》),讓兒童學唱這首詩。高祖逝世,下令沛縣用這首詩四時演唱,祭祀祖廟。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時代都沒有任何增加更改,就是在專門的樂府裏也是照常演習重複舊曲罷了。到當今皇上登臨帝位以後,作郊祀詩十九章,讓侍中李延年按順序譜曲歌唱,任命李延年作協律都尉官。隻貫通一部經書的專家不能單獨弄懂這十九首歌辭的意思,全部貫通五經的專家,互相討論研究講解反複誦讀它,才能貫通理解其中的意義,多數是雅正的文字。


    漢朝規定用正月上旬辛日祭祀甘泉宮太一神,從黃昏時起,夜間開始祭祀,到第二天天明才結束,祭祀的時候常常有流星劃過祠壇上空。安排僮男僮女七十人一起合唱。春天唱《青陽》,夏天唱《朱明》,秋天唱《西皞》,冬天唱《玄冥》。這些歌辭,社會上大多都有,因此不作論載。


    又在武帝元鼎四年,曾在渥窪水中得到神馬,又再次編曲作成《太一之歌》。歌辭說:“北極太一星的貢獻啊,天馬下到人間,渾身沾著血一樣的汗水啊,嘴裏吐著紅色的泡沫。馳騁從容不迫啊,抬腿就跨過一萬裏,現在什麽能配得上啊,隻有龍是它的伴友。”後來征伐大宛得到千裏馬,馬名叫“蒲梢”,再次編寫出一首歌。詩歌說:“天馬來啊,西麵極遠的地方,經曆了萬裏路啊,歸順有仁德的皇上。承受上天的神靈威嚴啊,降服外國,渡過流沙大漠啊,四夷都來降服。”中尉汲黯進諫說:“一般稱王的人製作音樂,上麵用來承接祖宗的恩德,下麵用來教化億萬百姓。如今陛下得到幾匹馬,作詩用來歌唱,還要協調用於祖廟祭祀,先帝和老百姓哪裏能理解這種音樂的意思呢?”皇上沉默不高興。丞相公孫弘說:“汲黯誹謗聖上的命意,應當誅殺全族。”


    一般地說,音的起源是由人心受感動而發生的。人心受感動,是客觀事物刺激的結果。人心受事物刺激而感動,因此表達出聲音;聲音互相應和,因此產生變化;變化有了交錯規律,就叫音樂;編排聲音組成曲調,加上盾牌、斧頭、羽毛、牛尾表演就叫娛樂。娛樂是由音樂所產生的,它的本源在於人心受事物刺激而感動。所以人心感到悲哀,他發出的聲音急促肅殺;人心感到歡樂,他發出的聲音悠揚緩慢;心中感到喜悅,他發出的聲音輕鬆流暢;心中感到惱怒,他發出的聲音粗獷暴厲;心中感到恭敬,他發出的聲音剛直端方;心中感到愛慕,他發出的聲音溫順柔和。這六種表現不是人的本性,是受外界事物激發然後萌動的,因此先王謹慎地處置能感動人心的事物。所以用禮義來引導人們的誌趣,用音樂來調和人們的聲音,用政令來統一人們的行為,用刑罰來防止人們奸詐。禮儀、音樂、刑罰、政令,他們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用來使百姓的思想一致而使天下出現大治世道的。


    一般地說音樂是由人心產生的。感情萌發在內,因此表現出聲的形式,聲音協調成美的韻律就叫音樂。所以太平盛世的音樂安適歡樂,社會政治一定清和;動亂社會的音樂怨恨而憤怒,社會政治一定乖僻;要滅亡的國家音樂悲哀憂愁,他的人民一定很困難痛苦。聲音的表現,是和政治相通的。宮聲尊重好比國君,商聲剛硬好比臣子,角聲高低適當好比百姓,徵聲悠揚好比繁雜的事物,羽聲清飄好比細小的物件,宮、商、角、徵、羽五聲不亂,就沒有阻滯不和暢的音調出現啦。宮聲淆亂音調就放散,是國君驕縱的表現;商聲淆亂音調就邪僻荒廢,是臣下敗壞的表現;角聲淆亂音調就憂鬱不振,是人民怨恨的反映;徵聲淆亂音調就悲哀痛苦,是人民勞役勤苦的反映;羽聲淆亂音調就高昂振顫,那是賦稅沉重百姓貧困的反映。五聲完全混亂失調,更替互相侵越,叫做漫無條理。像這種情況出現,那麽國家的滅亡就指日可待啦。鄭國、衛國的音樂,是亂世的音樂,接近亡國的慢音了。桑間、濮上的靡靡音樂,是亡國的音樂,那裏政治渙散,百姓流亡,臣下欺騙皇上,徇私舞弊不能製止。


    一般地說,音是人心中萌發的;樂是和倫理相貫通的。所以隻知道發聲而不知道調和音的,是禽獸;知道音而不知道樂的,是普通的百姓。隻有有道德修養的人能了解和諧的樂。所以審察發聲用來了解音調,審察音調用來了解音樂,審察音樂用來了解政治,這樣治民的方法就齊備了。所以不知道發聲的不能跟他講音調,不知道音調的不能跟他講音樂。了解音樂就接近於明禮了。禮樂都具備,叫做有德性。有德性的人就是得了禮樂的精神。所以音樂的興隆,不是極盡鍾鼓的聲音;宗廟祭祀的禮儀,不是極盡食物的滋味。演奏《清廟》曲的瑟,紅色的絲弦,瑟底部穿孔,發出聲音渾厚凝重,遲緩悠長,一個人領唱三個人隨聲讚歎,這是德音流傳啊。盛大的祭祀禮儀,上麵供著清水酒,俎器上陳放生魚,大塊肉湯不加調料,這是留芳久遠有餘味啊。所以古代帝王製訂禮樂,並不是用來滿足口腹耳目的欲望,是要用來教化百姓善於判斷好壞,讓他們返回做人的正道。


    人初生時的情感原本是寧靜的,這是自然的本性;受客觀事物刺激而萌動,這是本性貪欲的表現。客觀事物出現了,心中就有反應,然後喜好厭惡的情緒就會表現出來。愛好、厭惡在內心沒有節製,心智被外界事物誘惑,不能回到自己寧靜的心態,先天的理性就泯滅了。那外界事物感動人是沒有窮盡的,而人的愛好、厭惡沒有節製,那麽就形成外界事物一來到,人就跟著受影響了。人跟著外界事物變化,便泯滅了先天的理性,滿足人心的欲望了。這樣就有了違背正道叛逆欺詐虛偽的思想,有了淫亂佚樂為非作歹的事。所以強大的脅迫弱小的,眾多的欺負寡少的,聰明的欺騙愚昧的,勇敢的折磨怯懦的,有疾病的人得不到療養,老年幼孩孤兒寡婦得不到應有的安置,這是天下大亂的道路啊。所以古代帝王製訂禮樂,人們遵循它節製欲望。辦喪事時服飾縗麻、哭泣的禮儀,是為了節製哀痛設置的;敲鍾打鼓揮動盾牌、斧頭的舞蹈,是為了調和安樂設置的;婚姻嫁娶男冠女笄,是為了區別男女而設置的;鄉射禮、鄉飲酒禮、宴會賓客禮,是為了正常交往待人接物而設置的。禮儀節製百姓的思想,音樂調和百姓的心聲,政令推動禮樂的施行,刑罰防止禮樂混亂。禮儀、音樂、刑罰、政令四項通達而不背亂,那麽王者的治道就具備啦。


    音樂是為了協同好惡,禮儀是為了區別貴賤的。協同了好惡就會互相親善,區別了貴賤等級就會互相尊敬。樂的作用超過禮就會隨波逐流,禮的作用超過樂就會骨肉分離。調合人們的內心情感,修飾人們的外表行為,是禮樂共同的事情。禮義確立,那麽貴賤等級便明確了;樂曲和諧,那麽上下便協調歡暢了;喜好厭惡分明,那麽好人壞人就區別開了;刑罰禁止強暴,封賞爵位推舉賢能,那麽政治就公正了。用仁慈的心愛護百姓,用理義來端正百姓,像這樣做,那麽百姓的治理就可以便利施行了。


    音樂從人們內心之中產生,禮儀從規範外在行為興起。音樂從內心中產生,所以安心靜氣;禮儀從外在行為興起,所以形式嚴肅。盛大的音樂一定要平易,盛大的禮儀一定要簡約。音樂達到效果就沒有仇恨,禮儀達到效果就沒有爭鬥。作揖謙讓而能治理天下的,是因為達到了禮樂的效果。強暴的百姓不作亂,諸侯誠心服從,兵刃鎧甲不用,五種刑罰不行,百姓沒有禍患,天子沒有惱怒,像這樣就達到音樂的效果了。合乎父子的親情,分明長幼的秩序,用這種親情秩序敬重地教化四海之內的人,天子能親身這樣做,那麽禮儀就可以廣泛地施行了。


    盛大的音樂和天地陰陽調和協同,盛大的禮儀和天地高低有節度相合。能調和,所以萬物不失生長繁殖的時機;有節度,所以才舉行對天地的祭祀。形式上有禮儀音樂的教導,精神上有聖賢氣質的約束,像這樣,那麽四海之內的人就和合互敬共同親愛啦。禮是區別事物等級,教導人們和合互敬道理的;樂是諧和不同曲調,教導人們互相親愛道理的。禮樂達到治理的情誌相同,因此過去聖明的帝王將禮樂一直沿用下來。所以舉事一定與時勢相符合,樂名應該和功業相偕同。所以演奏用的鍾、鼓、管弦、石磬,舞蹈用的羽毛、硜管、盾牌、斧頭,這些都是樂器;表演中彎腰、伸腿、俯身、仰麵的舞姿,組合、分散、緩慢、迅速的步伐,是音樂的文飾表現。方簠、圓簋、俎案、湯豆,規定的儀態,寫下的條文章法,是禮的器具和形式。升位下階,時上時下,左右周旋,脫衣遮體的行為,是禮儀的文飾表現。所以隻有了解禮樂內在情誌的人才能製作禮樂,隻有懂得禮樂外在表現的人才能講述禮樂的意義。製作禮樂的人稱作聖人,講述禮樂旨義的人稱作賢明。明聖,就是指能講述能製作的意思。


    音樂,是表現天地和順情態的;禮儀,是表現天地秩序情態的。和順,所以萬物都發展變化;有秩序,所以許多事物在一起都有區別。音樂是根據天體的運行變化製作出來的,禮是根據地形高低上下製作出來的。禮儀超過限度就混亂,音樂超過創作原則就粗暴不和暢。明白天的變化地的形態以後,才能提倡製作禮儀音樂。按類別沒有互相侵害的禍患,這是音樂的精神作用;人們高興喜悅親愛,這是音樂的形式作用。中和端正沒有邪僻,這是禮的內在本質;端莊敬重恭謹順從,這是禮的節製表現。至於像禮樂用鍾磬演奏,發出和諧的聲音,用做宗廟的祭祀、國家的慶典,以及對山川鬼神的事奉,那麽,這樣做,都是根據當時百姓的要求定立的。


    帝王功業建成,製作音樂來歌頌;國家安定,製作禮儀來統治。帝王的功業宏大,他譜寫的音樂就齊備,帝王的治績遍布,他製作的禮儀就全麵。隻用盾牌、斧頭為道具的樂舞,不是完備的樂典;隻以煮熟的食品祭祀,也不是通達的禮儀。五帝生活在不同時代,不互相沿用樂曲;三王生活在不同社會,不互相沿襲禮儀。音樂發展到淫誇的程度就有憂患了,禮儀顯示出粗略就會出現偏差了。達到敦厚的音樂而沒有憂患,禮儀齊備而沒有偏差的情形,大概隻有偉大的聖人能做到吧!天高地矮,萬物分散在天地中間各不相同,那麽禮儀的節製就施行了。天地氣息流動不停,符合正常的自然變化規律,這樣用音樂協調萬物便興旺起來了。春天耕作,夏天長果,這是大自然的仁愛表現;秋天收獲,冬天儲藏,這是大自然信義的表現。仁愛接近音樂,信義接近禮儀。音樂要求敦厚和暢,因循聖人的精神順從天;禮儀區別等級差異,根據先賢的氣質而順從地。因此,聖人創作音樂應和天時,製作禮儀配合地利。禮儀音樂清楚完備,天地萬物各守職分了。


    天尊貴地卑賤明確以後,國君與臣屬的關係就可以確定了。高低上下關係已經擺正,貴賤的等級位置也就有一定了。陰陽動靜有一定常規,但是萬物的形體各不相同。爬蟲根據類別聚居在一起,萬物根據群類加以區分,那麽它們的生命長短就不同啊。在天上日月星辰構成景象,在地下山陵河川構成形體,像這樣,那麽禮儀是根據天地的差別情況製定的。地氣上升,天氣下降,陰陽二氣互相摩擦,天地互相震蕩,用雷霆鼓動生機,用風雨催促成長,用四季變化生命,用日月溫暖照耀,於是萬物化育成長了,像這樣,那麽音樂就是根據天地和諧的原理製定出來的。


    天地變化不順時,那麽萬物就不能生長,男女沒有差別,那麽就錯亂成害,這是天地的自然情理。至於禮樂的作用上達到天而下接觸地,隨陰陽二氣運行而和神鬼相溝通,窮盡最高處、極盡最遠處而測量深厚的事物,音樂效法天,禮儀效法地。明顯地不停運動的就是天,明顯地不加移動的就是地。一動一靜,是天地間萬物的共性。所以聖人說“禮樂效法天地啊”。


    從前,虞舜製作五弦琴,用來歌唱《南風》詩;夔開始製作音樂,用來賞給諸侯共享。所以天子製作音樂,用來賞賜諸侯中有德性的人。德性高,教化就受到尊重,五穀按時成熟,然後賞賜給他音樂。所以諸侯治理百姓勤勞辛苦,賞給的樂隊人數就少,舞蹈隊伍排列的距離遠;諸侯治理百姓清閑安逸,賞給的樂隊人數就多,舞蹈隊伍排列的距離短。所以觀察諸侯國的舞蹈,就知道他的德性如何了,聽到死後的諡號,就知道他生前的行事為人了。《大章》音樂,意思就是堯的德性彰明啊;《鹹池》音樂,意思就是黃帝普遍施德啊;《韶》樂就是舜繼承堯的美德呀;《夏》樂就是禹能發揚光大堯舜的美德呀;殷商、周代的音樂也都盡是歌頌人事功業的。


    天地變化有一定規律,寒暑不定時,老百姓就鬧災疫,風雨沒有節製,老百姓就鬧饑荒。音樂教化,就是老百姓的寒暑呀,音樂教化不定時就傷風敗俗。禮儀行事,就是百姓的風雨,禮儀不節製就沒有成功。但是,古代帝王製作音樂是用來效法治國的,治國好,那麽音樂就表現國君的美德啦。那養豬造酒,不是用來製造災禍的;但是訴訟的案子越來越多,那就是酒的飲用產生的災禍呀。所以古代帝王根據這種情況製定喝酒的禮節,獻一次酒的禮儀,賓主之間多次恭敬揖拜,這樣整天都在飲酒的禮節中也不會喝醉了,這是古代帝王用來防備喝酒鬧事的辦法。所以說,喝酒飲食,是用來合聚歡樂的。


    音樂,本意是用來表現美德的;禮儀,本意是用來杜絕淫亂的。所以古代帝王有死喪大事,一定有喪禮用來表示哀悼的情懷;有大的慶典,一定有祭禮用來表示歡樂的情懷:哀悼、歡樂雖然有區分,但是都歸結到禮節。


    音樂,是施舍給予;禮儀,是崇尚往來回報。音樂,是抒發人們內心產生的歡樂;而禮儀,則回報那開始歡樂的原由。音樂表彰美德,禮儀回報人情反思先祖。所說的“大路”車,是天子的專車;繡著龍的旗子,邊上鑲著九條飄帶,是天子的旌旗;黑綠色邊的甲殼,是天子占卜用的寶龜;跟從在後麵的牛群羊群,就是天子用來回贈諸侯的禮物。


    音樂,表達平和的感情不可以改變;禮儀,判別公正的事理不可以更易。音樂統一人的和合情感,禮儀區別不同的事理,禮樂的理論在人情方麵可以貫通了。探討自然本性了解變化原因,這是音樂的性情;發揚忠誠品德除去虛偽劣習,這是禮儀的常規。禮樂順應天地的誠意,通達神明的恩德,使天地神靈都降臨人間,凝集成這些大小形體的樂章禮儀,用它統治父子君臣的禮節。


    所以偉大人物舉行禮儀演奏音樂,天地鬼神都幫助他彰明教化。天地二氣蒸合,陰陽交會協調,和煦母愛似地撫育萬物,然後草木茂盛,菽豆稻稷長出地麵,鳥兒振翅奮飛,帶角的走獸也生息繁育,冬眠的昆蟲又複蘇了,母鳥在孵化,走獸在生育,胎生的不流產,卵生的不毀蛋,那麽音樂調和陰陽的主旨就歸結到這裏了。


    音樂,不是所說的黃鍾大呂絲弦演唱舞弄盾鉞,這是音樂的細枝末節,所以用兒童去表演;布置筵席,陳設酒樽俎器,排著籩豆食器,拿升台降階作揖謙讓作為禮儀的,這是禮的細枝末節,所以專有部門主管。樂師隻會分辨聲音唱詩,所以麵向北演奏;太祝等祭祀官員隻會分辨宗廟祭祀的儀式,所以隻能跟在代享屍的後麵;熟習殷商禮的司儀隻知道分辨下葬的儀式,所以跟在喪主的身後。所以德性有成就坐上麵的尊位,技藝有成就坐在下麵的卑位;行為有成就的走在先頭,辦事有成就走在後頭。所以古代帝王規定有上下,有先後,然後可以用來製作禮樂統治天下了。


    音樂,是聖人用來娛樂的,但是可以用來使百姓的思想善良。音樂感動人到至深的程度,社會風氣就會改易,人情世俗就會變化,所以古代帝王明確音樂的教化作用。


    人具有血脈精氣、思想智慧的本性,而沒有喜怒哀樂的常規,人的本性受外物感應而起動,然後心意便有了表現形態。因此,情誌細劣、短促衰弱的音樂流行,百姓就悲思憂愁;寬宏緩慢平易、曲調高亢節奏單純的音樂流行,百姓就康壯和樂;粗獷剛勁、激烈振奮、氣勢廣大的音樂流行,百姓就剛強堅毅;廉直勁正、莊嚴誠懇的音樂流行,百姓就嚴肅恭敬;博大洪亮充實圓潤、順暢成章動靜和協的音樂流行,百姓就仁慈友愛;浮泛邪僻散漫放蕩、成似夷狄節奏散亂的音樂流行,百姓就淫邪散亂。


    所以古代帝王根據人的情感性格,考察天地度數,製作禮義,融會陰陽的調和,引導五行的轉運,使陽氣不散失,陰氣不封閉,剛氣不憤怒,柔氣不恐懼,陰陽剛柔四氣通暢在心中,發出音響表現在體外,都按著各自位置不互相侵犯,然後根據等級設立樂教,擴大音樂的深度和廣度,體會音樂合諧的意境,用來效法德性修養深厚的人。分類比較樂器大小的名稱,排比羽聲結束、宮聲開始的順序,用五聲十二律象征人事行為,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的道理都用音樂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說“音樂的觀賞,蘊涵很深刻呀”。


    土地過度墾植,那麽草木就不生長了,湖水過分攪擾,那麽魚鱉就長不大了,天氣衰竭,那麽生物就不繁育成長,社會動亂,那麽禮儀廢棄同時音樂荒淫靡濫。所以這種音樂的聲音哀傷而不莊嚴,有歡樂而不安定。傲慢輕佻就會觸犯禮節,流連沉湎就會忘了根本。聲音緩慢就含容奸偽,聲音急促就思念利欲,感染淫蕩邪僻的氣質,泯滅行善平和的德性,所以有修養有道德的人輕視這種音樂。


    凡是奸邪的聲音感動人心,就有違逆不順的氣息與它應和,這種違逆不順的氣息人們學習成為習慣,於是淫靡的音樂就流行了。中正平和的聲音感動人心,就有順暢的氣息與它應和,順暢氣息的人們學習成為習慣,調和的音樂就流行了。唱和都有感應,偏邪不直,平和中正,各自分別都有感應,天下萬物善惡真偽的道理,也是根據類別而互相感動。


    因此,有道德修養的人,本著性情來調和他的心誌,選擇正確的種類成就自己好的行為。奸邪的聲音,雜亂不正的顏色不在耳朵眼睛裏保留,淫靡的音樂,廢壞的禮儀不在心意中接受,懶惰傲慢邪惡乖僻的習氣不在身體內保留,使耳目鼻口心智各部分肢體都接受和順正直的事物,用來施行仁義的美德。然後用聲音表達出來,用琴瑟文飾美化,用盾牌、斧鉞舞動,用羽毛、旄牛尾來裝飾,用蕭管來跟著應和,振奮崇高美德的光輝,鼓動陰陽剛柔四種氣息加以調和,用來顯示天下萬物符合天地規律的道理。所以音樂清澈明亮,象征天的清朗,音樂雄渾深沉,象征地的厚實,樂章有結束有開始,象征四季的變化,周轉反複象征風雨的回旋;五種顏色編織成圖案並不混亂,八方樂曲按音律演奏並不走調,一百種刻度符合一定序數就有常規;小月大月配合相輔相成,結束開始輪回產生,一唱一和聲音清亮混濁,律呂互相更替變化就有規律。所以好的音樂流行,人道倫理就澄清了,耳朵聽得真切,眼睛看得明白,血脈氣息調和平穩,改變風俗,天下全都安寧了。所以說“音樂就是歡樂呀”。有道德修養的人喜歡獲得道德的修養,奸邪的小人喜歡獲得欲望的滿足。用道德修養節製欲望的滿足,那麽歡樂但不淫亂;用滿足欲望忘卻道德修養,那麽就惑亂並且不得安樂了。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本著性情來調和他的心誌,推廣音樂來促進教化,音樂流行使百姓向往道德修養,這樣就可以觀看了解他的德性了。


    德性是人性的根本,音樂是德性的花朵,金石絲竹是音樂的器材。詩章是表述人們的心誌,歌唱是詠歎人們的聲音,舞蹈是揮動人們的形體。這誌、聲、容三種都根據人的內在心性表現出來,然後音樂的氣息才跟著形成。所以情感深厚就表現出文采明顯,氣息盛大就顯示天下都安寧,調和順暢聚積在內心,而鮮豔花朵萌發在外麵,隻有音樂不可以弄虛作假。


    音樂是人的心理活動,聲音是音樂的形象,文采節奏是聲音的修飾。有道德修養的人內心萌動感受時,用音樂來表現,然後整理音調節奏進行修飾。所以《大武》之樂首先擊鼓用來表示警戒,舞蹈先向前走三步,用來表示所往的方向,二次開始向前走步,用來顯示武王再次興師伐紂的情事,最後結束演奏用來表示整飭凱旋,舞蹈動作矯健迅速但不過分急疾,歌唱節奏非常清雅幽深但不含混隱晦。歡樂自己有德能伐紂的心誌,而不厭棄仁義大道;全麵推行這一大道,不是私圖自己的貪欲。所以人本來的性情表現出來以後,理義也就樹立起來了,音樂演奏結束以後,所表現的德性便受到尊重;有道德修養的人因此更好多做善事,邪惡缺德的小人因此就會改正過錯。所以說“教養百姓的方法,音樂是最大的事”。


    有道德修養的人說“禮樂不可以片刻離開自身”。致力學習音樂用來調治心性,那平易、正直、慈愛、誠實的思想就油然滋生了。平易、正直、慈愛、誠實的思想產生就歡樂,歡樂就安生,安生就長久,長久就天真,天真就神靈。天不說話但是誠信,神不惱怒但是威嚴。致力學習音樂,用來修養內在的心性;致力學習禮儀,用來約束自身的行為。約束自身的行為就莊重恭敬,莊重恭敬就嚴肅威儀。心中片刻不和暢不歡樂,卑鄙欺詐的思想就侵入啦;外貌片刻不莊重不恭敬,傲慢輕浮的思想就侵入啦。所以音樂,使人內心情誌發生感動;禮儀,使人外貌形態發生感動。音樂的最高境界是和悅,禮儀的最高境界是順暢。內心和悅外表順暢,那麽百姓看到他的臉色就不跟他爭執了,看見他的容貌就不對他產生輕浮怠慢的思想了。在內心受仁德光輝的感動,百姓沒有誰不接受聽從的,在外表有道義理性的表現,百姓沒有不接受順服的。所以說“懂得禮樂的道理,提出並施行到天下,就沒有難辦的事了”。


    音樂感動在人的內心,禮儀感動在人的外表。因此,禮儀的主旨是謙讓,音樂的主旨是滿足。禮儀謙讓鼓勵進取,用鼓勵進取來達到盡善盡美;音樂滿足就要節製,用有效節製來達到盡善盡美。禮儀謙讓而不鼓勵進取,就逐漸消失;音樂滿足而不有效節製,就放任淫亂。因此,禮儀有往來而音樂有節製。禮儀得到往來回報就歡樂,音樂得到有效節製就安樂。禮儀的往來回報,音樂的有效節製,它們的意義是相同的。


    音樂就是娛樂,是人的性情所不能避免的。娛樂一定要發出各種聲音,表現在運動和靜止方麵,這是人的常情。聲音動靜,性情心術上的變化,全包含在這裏了。所以人不能沒有娛樂,娛樂不能忘記音響動靜,音響動靜不按規律,不能沒有淫亂。古代帝王厭惡那種淫亂,所以製作《雅》《頌》的歌聲來引導百姓,使百姓的歌唱滿足娛樂需要而不放縱,使其中的歌辭足以含蘊義理流傳不息,使那樂曲婉轉平直洪亮收束的節奏,足以感動人向善的心性罷了,不讓放縱的思想淫邪的氣息得到接近,這是古代帝王建立音樂的道理。所以在宗廟裏娛樂,國君大臣上下共同聽音樂,沒有誰不和睦恭敬;在同族鄉裏中間,長幼共同聽音樂,沒有誰不平和順暢;在家裏,父子兄弟共同聽音樂,沒有誰不和睦親愛。所以說,音樂是審定人的歌唱來求得安定平和,按著樂器聲音來修飾節奏,節奏調合用來構成樂章,這樣用來調合父子君臣之間的和睦關係,使億萬百姓親附,這是古代帝王建立音樂的道理。所以聽那《雅》《頌》的聲音,誌向意氣就得到擴大弘揚,拿著盾牌和斧頭,練習俯仰屈伸的動作,容貌就會莊重了;走在表演舞蹈的行列中,按著音樂的節奏,在等級行列中也能擺正位置了,前進後退也能合乎整齊的步調了。所以說,音樂是天地的齊集,中和的總要,人情不能避免的東西。


    再說音樂,是古代帝王用來修飾內心喜悅的手段;軍旅斧鉞,是古代帝王用來修飾心中惱怒的手段。所以古代帝王的喜悅憤怒都能表現得齊全啦。喜悅就使天下的人應和他,憤怒就使殘暴作亂的人畏懼他。古代帝王運用禮樂可以說十分隆盛了。


    魏文侯向子夏發問說:“我穿著黑色祭衣戴著黑色禮帽,聽古代的音樂,就隻怕臥倒瞌睡,聽鄭國和衛國的音樂就不知道困倦。大膽地請問,古代的音樂像那樣令人厭倦,是什麽原因?鄭衛的新音樂像這樣吸引人,是什麽原因呢?”


    子夏回答說:“現在先談那古樂,大家步調進退一致,應和的聲音純正寬廣,弦匏笙簧的演奏全聽鼓聲指揮,開始演奏擊鼓,停止結束鳴金,調整雜亂的行列用樂器相,迅速前進用樂器雅。有道德修養的人於是談論,於是述說古代的情事,即修養自身整齊家室,平均天下的道理:這是古樂要表達的內容。今天的新樂,進退不齊,奸邪的聲音使人淫亂,沉浸在裏麵不能自製,加上小矮人的戲耍,像猴子一樣男女混雜,不知道父子尊卑。樂曲演奏終了不能說出其中的道理,不可以討論古代人的情事:這是新樂要表達的內容。今天您所問的是真正的音樂,但是所喜歡的卻是鏗鏘的聲音。那有節律的音樂和鏗鏘的聲音,雖相接近但不相同啊。”


    文侯問:“大膽請問為什麽不同?”子夏回答說:“那古代天地和順而四季適當,人民具有德性而五穀也昌盛,天災不流行而人禍也沒有,這就叫十分適當的太平年頭。然後聖人製作了父子君臣的等級關係作為紀律綱要,紀律綱要已經正常,天下非常安定,天下非常安定,然後整理六律,協和五聲,用絲弦等樂器歌唱《詩》中的《頌》,這就叫德音,德音才稱得上音樂。《詩·大雅·皇矣》說:‘靜修他的好德行,能夠察明是與非,辨明真假與善惡,教誨不倦能賞刑。在這大國當國君,能夠和順能親近。傳到文王更賢良,具備美德無懺悔。已經承受帝王福,延及子孫萬年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現在您所喜好的,大概是沉溺在靡靡的聲音裏麵了吧?”


    文侯說:“大膽請問,沉溺的靡靡聲音從哪裏產生出來的呢?”子夏回答說:“鄭國的音樂好聽但靡濫,放縱奸聲迷亂人的心誌,宋國的音樂使你歡悅,但柔細嬌弱使人意誌消沉,衛國的音樂急促多變,使人心誌煩燥,齊國的音樂高傲孤僻,使人心誌驕逸。這四國的音樂都被色情淫亂了,同時傷害了德性,所以祭祀不使用它們。《詩》中說:‘肅穆雍容和諧鳴,先人祖宗喜歡聽。’那肅穆的聲音就是恭敬;那雍容的聲音就是和諧。又恭敬又和諧,什麽事不行呢?做百姓君主的人,隻要謹慎自己喜歡或厭惡的言行就可以啦。國君喜好它,那麽臣子就去做這件事,皇上實行的事,那麽百姓就跟從去幹。《詩》中說‘誘民前進很容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然後聖人製作了小鱠鼓、大鼓、木蒫、螩、土塤、竹諶,這六種樂器,是演奏美德聲音的音樂。然後用鍾、磬、竽、瑟來調和演奏,用盾牌、斧頭、犛牛尾、野雞翎毛來做道具舞蹈演出。這是用來祭祀祖先宗廟的音樂,這是用來宴飲賓客獻禮酬謝的音樂,這是用來區分樂器排列順序尊卑合適的音樂,這些都是用來曉示後代有尊卑長幼秩序的音樂。鍾聲響,聲音很高,聲音高可以樹立旗號警戒群眾,旗號可以樹立氣勢,氣勢可以樹立威武。有道德修養的人,聽到鍾聲就想到了武臣。石磬的聲音清脆有力,清脆有力用來樹立辨別禮義的是非觀念,辨別禮義是非可以使人為守禮全義效死。有道德修養的人,聽到磬聲就思念那些為節操守衛邊疆而死的臣子。絲弦的聲音哀婉悠長,哀婉悠長可以樹立廉正的思想,廉正的思想用來樹立偉大的人格誌向。有道德修養的人,聽到琴瑟的聲音就思念立誌躬行仁義的臣子。竹笛聲浮泛可以和其他聲音融匯,聲音融匯可以用來樹立會合的觀念,會合的觀念可以用來聚集群眾。有道德修養的人聽到竽笙蕭管的聲音,就思念能夠養畜聚集百姓的臣子。鼓的聲音歡快熱烈,歡快熱烈可以樹立調動的觀念,調動的觀念可以用來鼓動群眾進取。有道德修養的人,聽到擂鼓的聲音,就想起了做將帥的臣子。有道德修養的人聽音樂,並不是聽音樂的叮當聲音,那是聽音樂中有和自己心誌相符合的內容啊。”


    賓牟賈陪孔子坐,孔子和他談話,談到音樂,問:“那周代的《武》樂,先打鼓表示警戒,那麽長時間,為什麽呢?”牟賈回答說:“那是武王擔心得不到群眾的支持啊!”


    “舞蹈以前,長時間歌唱,又那麽遲緩悠長,這是為什麽呢?”牟賈回答說:“將士們恐怕趕不上攻伐的戰機。”


    “表演開始時,舉袂揚袖頓足踏地那麽快,表現得非常猛烈又早有準備,這是為什麽呢?”牟賈回答說:“到時候,戰事開始了。”


    “《武》舞中表演的坐式,右膝著地,左膝懸起來,為什麽呢?”牟賈回答說:“那不是坐的姿式,《武》舞中不應該有坐的姿式。”


    “歌聲連綿不斷,接近商調,這是為什麽呢?”牟賈回答說:“這不是《武》樂應有的歌聲。”


    孔子問:“如果不是《武》樂中的歌聲,那是什麽歌聲呢?”牟賈回答說:“主管音樂的人失傳了。如果不是主管音樂的人失傳,就是武王年誌衰老時貪求商調了。”


    孔子說:“我也聽過萇弘的解釋,也像您說的這樣。”賓牟賈站起來,避席請教說:“在《武》樂中,打鼓警戒群眾已經很長時間,那麽已經知道意思了,大膽地請問,遲緩地站在那裏又那麽長時間,這是為什麽呢?”


    孔子說:“請坐,我告訴你。音樂是表現成功的。拿著盾牌像山一樣站著不動,象征武王等待各路諸侯伐紂的事;舞蹈開始時揚手踏足猛烈,象征薑太公的意誌;《武》舞尾聲全坐下,象征周、召二公時的天下大治。而且那《武》樂,開始表演時舞人向北出場不動,象征孟津檢閱軍隊,再出場表演就象征消滅殷商了,第三次出場表演回到南麵,象征凱旋回鎬京,第四次出場表演象征威服南國,擴大疆域,第五次表演分東西二隊,表示分陝治理,周公治左,召公治右,第六次表演又回到原位靜止不動,用來表示尊崇天子,二個人拿著鐸鈴,中間夾著一個人向四麵刺擊,表示武王和大將們在中原振奮武威。一組三個人共同前進,表示事業早日成功。長久地站在那裏不動,表示等待諸侯到來。況且,你沒聽說過牧野戰鬥中的傳說嗎?武王打敗殷紂,返到商的都城,還沒等下車,就封黃帝的後代在薊地,封堯帝的後代在祝地,封舜帝的後代在陳地;下車以後,封夏後氏的後代在杞地,封殷紂的後代在宋地,給王子比幹的墳墓培土,釋放囚禁的箕子,讓他主持祭祀商容的禮樂並恢複他的職位。百姓解除苛政,一般士人增加一倍俸祿。渡過黃河向西回到鎬京,戰馬散放在華山南麓不再駕乘;牛散放到桃林的野外不再服役;戰車鎧甲套起來藏到國庫裏不再使用;倒放幹戈兵器,用虎皮包起來,率兵的將領,封他們成為諸侯,命名叫”建橐“然後天下人都知道武王不再用兵了。解散軍隊士兵散置在郊外學宮教習射禮,在左邊東郊教射禮演奏《狸首》,在右邊西郊教射禮演奏《騶虞》,那貫穿皮革鎧甲的勁射停息不用了;穿著整齊的衣服,戴著禮帽,腰間別著笏板,那些像虎一樣的勇士也都解下刀劍;在明堂舉行祭祖的儀式,百姓懂得什麽是孝敬;設置朝拜的禮儀,然後諸侯懂得怎樣做臣子;親自耕種籍田,收獲用來祭祀天地,然後諸侯才知道如何恭敬:這五項是天下最重要的教育內容。在太學有供養三老五更的禮儀,天子光著膀子宰割牛羊,捧著肉醬熱情招待,捧著爵漱口,戴著禮帽拿著盾牌舞蹈,這是用來教導諸侯敬老尊賢。像這樣做,周的政治主張四通八達了,禮樂在天下交相溝通,那《武》樂遲緩悠久,不也是很合適嗎?”


    子貢拜見師乙向他請教,問:“我聽說聲音歌唱,各人有各人的適應性,像我這樣的人適宜唱什麽樣的歌曲呢?”師乙說:“我師乙,是一個低賤的樂工,有什麽資格回答你問適宜唱什麽歌曲的問題呢?請允許我談談聽到的意見吧,您自己拿主意吧。德性寬宏,性情文靜,柔和正直的人適宜唱《頌》歌;德性廣大,性情沉靜,豁達誠實的人適宜唱《大雅》;德性恭敬節儉,性情喜好禮節的人適宜唱《小雅》;德性正派直爽,品質清廉,性情謙讓的人適宜唱《國風》,情性開朗質樸,慈祥友愛的人,適宜唱《商》樂;性情溫良能決斷的人適宜唱《齊》樂。歌唱就是根據自己的情性表現美德;自己內心受感動而天地就應和,四季調和,星辰理順,萬物孕育。所以《商》樂,是五帝遺留的聲音,商代人記錄下來,所以叫《商》樂;《齊》樂是三代遺留下來的聲音,齊國人記錄下來,所以稱《齊》樂。明白《商》樂詩的內容,遇到事情能很快作決斷,明白《齊》樂詩的內容,見利能退讓。臨事善決斷,是勇敢的美德;見利能退讓,是仁義的美德。有勇有義,不是歌曲,什麽能保持這種美德呢?所以歌聲高昂向上像抗舉,低沉向下像墜落,婉轉像曲折,終止像枯木,轉折合乎矩尺,大的轉折符合彎鉤的弧度,音節一串一串的像穿起來的珍珠。所以唱歌作為語言的表達,就是語言的延長。高興了,所以用語言表達;語言表達不夠,所以延長語言歌唱;歌唱還不夠,所以就籲嗟感歎;籲嗟感歎還不夠,所以就不自覺地手也揮舞起來了,腳也踏動起來了。”這些是《子貢問樂》中的記載。


    凡是音樂都從人的內心產生,天和人有相溝通的地方,猶如影子跟著它的形體、回響應和所發出的聲音一樣。所以做善事的人,上天回報他幸福,作惡的人,上天給予他災殃,這是自然的事。


    所以虞舜彈五弦琴,唱《南風》詩篇,天下安定太平;商紂製作“朝歌”這個北方邊鎮地區的音樂,自身死了國家也被滅亡。虞舜治國的道理多麽弘大呀!商紂治國的道理多麽狹隘呀!那《南風》詩是生長的音樂,虞舜高興喜歡他,歡樂和天地意思相同,得到天下萬國人的歡心,所以天下太平。那“朝歌”就是早晨唱歌,它不順時,北就是敗的意思,鄙就是粗陋的意思,商紂愛好它,和萬國的心意不同,諸侯不附從,百姓不親近,天下人背叛他,所以自身死了,國家也被滅亡了。


    衛靈公的時候,將要到晉國去,到濮水上遊住下來。半夜時聽到擊鼓彈琴的聲音,詢問左右隨從,都回答說“沒聽到”。於是叫來師涓說:“我聽到擊鼓撫琴的聲音,問左右身邊的人,都說沒聽到。那樣子好像是鬼神演奏,替我好好聽著並且把曲子寫出來。”師涓說:“是。”就端莊地坐在那裏,兩手撫琴,一麵聽一麵寫下來。第二天,說:“我得到這曲子了,但是沒練習,請允許我住一宿練習這個曲子。”靈公說:“可以。”就又住一宿。第二天,回報說:“練習好了。”就離開濮水到達晉國,見了晉平公。晉平公在施惠台設酒席招待。酒喝到高興時,衛靈公說:“今天來時,聽到一曲新樂,請允許能演奏它。”晉平公說:“可以。”就讓師涓坐在師曠旁邊,拿著琴彈奏那支曲子,沒彈完,師曠按住琴製止師涓說:“這是亡國的音樂,不可以再彈完了。”平公問:“這話是根據什麽道理說出來的?”師曠說:“師延作的曲子。給殷紂享受的淫靡音樂,武王討伐殷紂,師延向東逃跑,自己投進濮水河中,所以聽到這聲音一定在濮水之上,先聽到這聲音的國家要被削毀。”晉平公說:“我喜歡的是音樂,希望演奏完,聽聽它。”師涓彈琴一直演奏完了。晉平公說:“音樂有沒有比這支曲子更感動人的?”師曠說:“有。”晉平公說:“可以讓我聽聽嗎?”師曠說:“您的德性仁義淺薄,不能聽這種樂曲。”晉平公說:“我所喜好的是音樂,希望聽聽它。”師曠不得已,拿起琴演奏那樂曲。彈奏第一遍時,有黑鶴十六隻落到回廊門前;彈奏第二遍時,黑鶴伸長了脖子鳴叫,舒展雙翅跳起了舞蹈。


    晉平公非常喜悅,站起來給師曠敬酒。又返回座位,問師曠說:“音樂沒有比這個曲子更感動人的嗎?”師曠說:“有。過去黃帝用那種音樂,大舉合祭鬼神,現在您的德性仁義淺薄,不配聽這種音樂,聽了這種音樂將要衰敗。”晉平公說:“寡人年紀老啦,所愛好的是音樂,希望實現心願聽聽它。”師曠不得已,撫琴彈奏那支曲子,第一遍演奏時,有白雲從西北湧起;第二遍演奏時,大風刮來並有雨隨著下起來了,掀飛回廊屋頂上的瓦片,左右的人都奔走逃命。晉平公恐懼,伏在回廊正屋中間的地麵上。這件事以後,晉國大旱,光禿禿的土地,三年寸草不長。聽音樂,有的吉祥,有的災凶。那音樂不是可以隨便演奏的啊。


    太史公說:那上古聖明的君王製作音樂的人,不是要使內心娛樂自己高興、情意愉快欲望滿足,而是想要用音樂幫助治理國家。正確的教化都從音樂開始,音樂正常,人的行為也正派。所以音樂是感動激蕩血脈,流通精神而調和整理人心的東西。所以宮聲感動脾並調和修正誠信,商聲感動肺並調和修正道義,角聲感動肝並調和修正仁德,徵聲感動心並調和修正禮節,羽聲感動腎並調和修正智慧。所以音樂是用來在內輔佐修正心意,對外區別尊卑貴賤的;上可以事奉祭祀宗廟鬼神,下可以改變感化黎民百姓。琴長八尺一寸,是正規的尺度。弦粗大的發宮聲,放在中央,象征君主。發商聲的弦張設在右旁附近,其餘大小樂器依次序排列,不破壞排列次序,那麽君臣的位置就擺正啦。所以聽宮音,使人溫和舒暢,胸襟開闊;聽商音,使人方剛正直,喜歡義理;聽角音,使人產生憐憫,慈愛他人;聽徵音,使人高興行善,喜好施舍;聽羽音,使人整齊莊重,崇尚禮節。那禮節從外麵來約束人,音樂從內心發生影響。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不可以片刻離開禮儀,片刻離開禮儀,那麽強暴傲慢的行為就在外表充分表現出來了;不可以片刻離開音樂,片刻離開音樂,那麽奸邪的行為就在內心大量產生出來。所以說,音樂是有道德修養的人用來培養理義的。在古代,天子諸侯聽鍾磬不曾離開庭院,卿大夫聽琴瑟的音樂不曾離開堂前,用這種方式培養行為義理而預防淫亂逸樂。那淫亂逸樂產生於沒有禮儀,所以聖王讓人們耳朵聽《雅》《頌》的音樂,眼睛看威嚴的禮儀,腳下走路表現恭敬的姿態,嘴裏講著仁義的道理。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整天講話,奸邪乖僻也沒有緣由浸入。


    (以上趙國璽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白話史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楊燕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楊燕起並收藏白話史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