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概況


    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是由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發起,聯合台灣章亞若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自2011年起,在上海、台北、奉化、南昌等地已經舉辦了五屆,得到了各地主管部門和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與協助,獲得了兩岸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在探討與弘揚清明文化的同時,強化了清明文化在民族內聚力中的作用,激發了“兩岸一家親”的同胞親情,被列為上海市對台工作重點交流項目之一。


    目的與意義


    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清明文化傳承與創新,探索新時期中華文化的思想與信仰,促進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的融合,增進海峽兩岸間的文化共識與民族凝聚力。


    同蔣孝嚴夫婦在台北的海峽兩岸清明論壇上


    具體而言,主要從“兩岸”、“清明”、“文化”三大要素體現其價值與意義。海峽兩岸同源、同根、同文,透過慎終追遠的清明文化來連接兩岸共同文化,產生共同目標,可以化解兩岸因曆史原因所造成的差異,促進兩岸的文化認同和交流。同時,清明秉承了中華民族祭禮敬先的傳統,體現了孝悌之道,凝聚了民族情感。傳承與發展清明文化,有助於實現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和精神命脈,清明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研究探討清明文化所蘊含的優秀精神內涵,對於挖掘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時代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主題與形式


    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采取主題報告和自由發言、提問相結合的形式,依據子議題劃分為2-3場分會進行。這樣,既在有限的時間內給予了專家、學者係統論述的機會,又提升了其他與會人員的參與度,集思廣益,將相關問題的討論拓展與延伸開來。五年來,論壇共計開展了46場主題報告,百餘位專家、學者參與發言,緊扣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圍繞清明與兩岸的相關文化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論壇的主題不僅涵蓋了清明文化的內涵與功能,清明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還包含了傳統禮俗、殯葬發展、民族凝聚力、兩岸關係等,發表了大量優秀的論文,如中國民協節慶研究會李漢秋主任的《清明節傳承中華文化》;複旦大學胡守鈞教授的《弘揚清明文化,促進和諧共生》;上海理工大學喬寬元教授的《清明文化縱橫談:傳承、發展、繁榮》;中共中央黨校靳鳳林教授的《清明節與中國的鬼文化》;台灣銘傳大學鈕則誠教授的《從清明情懷到殯葬改革》;台灣政治大學湯紹成教授的《清明文化與兩岸融合》;中國文化大學邵宗海教授的《民俗文化導致民族凝聚力的探討》等。


    除了開展學術研討會,論壇還安排嘉賓學者們參觀當地富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展現清明文化慎終追遠的曆史景點,組織遊民國古鎮,祭祖掃墓等交流活動,進一步促進兩岸對中華清明文化的傳承,增進“兩岸一家親”理念。


    特點與成果


    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一大特點就是多元與共識兼具。論壇是個多元化的中華文化盛會,參與者不僅橫跨海峽兩岸,更在第五屆論壇中邀請了馬來西亞的華人學者,使得論壇逐步走向整個中華文化圈。與會者涵蓋了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還有官員、退役將領、青年學生、文藝人士等,有著多元化的學科和社會背景。論壇的舉辦不局限於某一處地方,論壇從上海起步,走過了台北、奉化、南昌等地,將清明文化的發展種子撒遍祖國大好山河。在討論的議題上,論壇以清明文化為基點,暢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民俗文化、殯葬文化、孝文化、綠色文化等都是論壇熱議的焦點,並以此來聯結兩岸的情感,共同增強民族凝聚力。同時,在如此豐富、豐滿與厚實的論壇中,與會者用各自不同的語言來闡述一個共同的對象,共同探討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得論壇不是單薄與浮躁的,正如台灣中山大學林文程教授所說,參加過超過一百場兩岸研討會和論壇,清明文化論壇是最有共識的一次。


    論壇取得的豐碩成果,主要體現在:第一,為兩岸乃至華人世界搭建了關於清明文化和民族精神學術研討和交流的良好平台。第二,產出了眾多優秀的學術論文,並集結成數本論文集;提出了不少關於弘揚清明文化的寶貴建議,如加強兩岸族譜的研究,共同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等。第三,論壇在兩岸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五年來共有600餘人次參會,中央電視台、台灣年代電視台、tvbs電視台、中國評論網、《聯合時報》等十幾家媒體都進行了直接采訪報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為推動兩岸的和平發展,增進兩岸交流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張斌供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傳統節日的奧妙:我們怎樣過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漢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漢秋並收藏傳統節日的奧妙:我們怎樣過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