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底養生思想,進一步便成為神仙信仰。神仙是不死的人,求神仙便是求生命無限的延長。這說本與道家全天壽底見解不調和,因為養生說者有養形養神底主張和道與天地同體無始無終底說法,所以與神仙底資格很合。又,道家文學每多空想,或假托古人神人,也容易與神仙家底神仙故事結合起來。


    神仙信仰底根源當起於古人對於自然種種神秘的傳說。如《山海經》裏所記底山神水怪都留著自然神話底影子。又如《楚辭》底《離騷》、《九歌》、《天問》等篇,都顯示著超人間生活底神仙意識。那種超人是不老不死,不為物累,遊息自在,無事無為,故為道家所羨慕。在《老子》裏,稱理想的人格為“聖人”,《莊子》稱之為“至人”、“神人”、“真人”,從名稱上可以看出道家底超人思想漸次發展底曆程。聖人是在人間生活底,至人、神人、真人便超脫人間,所謂遊於“方外’域“物外”底人。道家采取民間傳說中底超人或神仙生活來做本派理論底例證。當時的小說家與賦家也同樣地用那些故事來做文章,還未形成求神仙底可能底信仰。到方士出來唱導,而產出所謂神仙家,於是求不死藥、求神仙底便盛起來。


    當戰國齊威王、宣王底時代,神仙信仰底基礎已經穩定,齊人騶衍於是將它造成陰陽消息、五德終始底理論以遊說諸侯。現存底騶衍底思想斷片見於《論衡·談天》、《鹽鐵論·論鄒》及《史記》。《史記?孟軻傳》記騶衍底事跡說:


    騶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之於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太聖之篇十餘萬言。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無於無垠。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並世盛衰,因載其 [造字,見書109]祥度製,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穀、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其術皆此類也。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矣。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後不能行之。是以騶子重於齊適梁,梁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適趙,平原君側行襒席;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官,身親往師之,作《主運》。其遊諸侯,見尊禮如此,豈與仲尼菜色陳蔡,孟柯困於齊梁同乎哉?


    從這段話看來,求神仙底最初步驟是先找到神仙所住底地方。在戰國末,天文地理底知識發達,騶衍一方麵從自然現象底變化附會陰陽五行說以說明人間底命運,一方麵依所知底地理以尋求仙人住處。方士及文學之士又增益許多怪異的說法,仙人與不死藥底信仰因此大大地流行,到秦始皇,更為隆盛。《史記·封禪書》說:


    自齊威、宜之時,騶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子高,最後皆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騶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述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嚐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並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齎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風為解,曰:“未能至,望見之焉。”其明年始皇複遊海上,至琅邪,過恒山,從上黨歸。後三年遊碣石,考入海方士,從上郡歸。後五年,始皇南至湘山,登會稽並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不得,還至沙丘,崩。


    始皇到處封禪,求不死之藥,可以說最熱心求神仙底第一人。漢武帝時,這信仰更加發展,直到漢末張道陵之徒采神仙家底信仰以立道教。魏晉以後,神仙底尋求乃成為道土所專底事業。但在神仙說初行底時候,也有一派隻以神仙、仙山或帝鄉來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必信其為必有,或可求底。這派可以稱為騷人派。騷人思想實際說來也從神仙思想流出,而與道家底遐想更相近。《楚辭》裏如“漠虛靜以恬愉兮,澹無為而自得”,“下崢嶸而無地兮,上寥廓而無天;視倏忽而無見兮,聽惝恍而無聞;超無為以至清兮,與泰初而為鄰”,都含著很深沈的道家思想。在《離騷》裏充分表現道家化的騷人思想。漢初賈誼之《吊屈原》、《 [造字。左邊為“服”,右邊為“鳥”。]鳥賦》,取意於《莊子》,還帶著悲觀的騷人情調,但到了司馬相如,便從愁怨變為蕭灑出塵之想了。


    神仙住處在典籍上,以《列子》所載底為最多。青木先生說神仙說底發展可以分為地仙說與天仙說兩種,而地仙說更可分為山嶽說與海島說。 山嶽說以仙山為在西方底山嶽中,以昆侖山為代表。海島說以為在勃海東底海中神山。神仙住在山上源於中國古代以山高與天接近,大人物死後,靈魂每歸到天上,實也住在山頂。《山海經》稱昆侖說是“帝之下都”,其餘許多山都是古帝底台。神仙思想發達,使人想著這種超人也和古帝一樣住在山上。故神仙住在山嶽上比較海上及天上底說法更古。在《楚辭》、《莊子》、《山海經》所記底神仙都是住山嶽底。到齊威、宣以後才有海上神山底說法。海上神山不能求得,乃漸次發展為住天上底說法。可以說自漢代以後才有升仙底故事。


    《列子》所記底神仙故事,可以看出秦漢人先從神人住處再發展到不死國底追求。神人住處,隻是理想國,不必是真境,如化人宮、華胥國、終北國、列姑射山是。神仙住處,是不死國人以為實有其地,可以求到底。


    一、化人之宮 這記載在《周穆王》第一段。


    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硋,千變萬化,不可窮極,既已變物之形,又且易人之慮。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推路寢以居之,引三牲以進之,選大女樂以娛之。化人以為王之宮室卑陋而不可處;王之廚饌撰腥螻而不可饗;王之嬪禦膻惡而不可親。穆王乃為之改築,土木之功,赭堊之色,無遺巧焉。五府為虛,而台始成,其高千仞,臨終南之上,號曰中天之台。簡鄭衛之處子,娥媌靡曼者,施芳澤,正峨眉,設笄珥,衣阿錫,曳齊紈,粉白黛黑,佩玉環,雜芷若,以滿之;奏《承雲》、《六瑩》、《九韶》、《晨露》以樂之。月月獻玉衣,旦旦薦玉食,化人猶不舍然,不得已而臨之。居亡幾何,謁王同遊。正執化人之袪,騰而上者中天乃止暨及化人之官。化人之宮,構以金銀,絡以珠玉,出雲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據,望之若屯雲焉。耳目所視聽,鼻口所納嚐,皆非人間之有。王實以為清都、紫微、鈞天、廣樂,帝之所居。王俯而視之,其宮榭若累塊積蘇焉。王自以後數十年不思其國也。化入複謁王同遊,所及之處,仰不見日月,俯不見河海。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視。音響所未,王耳亂不能得聽。百骸六髒,悸而不凝,意迷精喪,請化人求還。化人移之,王若殞虛焉。既寤,所坐猶向者之處;侍禦猶向者之八;視其前,則酒未清,肴未昲。王問所從來。左右曰:“王默存耳。”由此,穆王自失者三月,而複更問化人。化人曰:“吾與王神遊也,形奚動哉?且曩之所居,奚異王之宮?曩之所遊,奚異王之圃?王間恒疑,暫亡變化之極,疾徐之間,可盡模哉?”


    這是精神遊於天上底仙鄉底例。實際地說,不過是方士底幻術,因與道家遠遊底思想相合,故作者采為穆王周遊底引子。這故事恐怕是經過魏晉間底創作。文體也不很早,絕不像出於秦漢人底手。


    二、華胥國 華胥國底故事性質也與化人宮相似,記黃帝做夢遊到那裏。作者藉神仙家說來描寫道家底理想國。在《老子》底小國寡民主義和《莊子·山木》底建德之國底理想上,華胥國加上神仙的氣味。《黃帝篇》說黃帝底夢遊說:


    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裏,蓋非舟車足力之所能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已,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憎,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指擿無痟癢,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雲霧不硋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穀不躓其步,神行而已。黃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閑居三月,齋心服形,思有以養身治物之道,弗獲其術,疲而睡,所夢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帝登假,百姓號之,二百餘年不輟。


    黃帝升天之說始於漢代,大概是在道家推尊他為教祖以後。在戰國時代想必有許多假托黃帝底書,故在《列子》裏常見“黃帝之書曰”底引句。漢初黃老道確立,對於黃帝底神話也隨著創造出來。華胥國可以看為漢代道家底理想。


    三、終北國《湯問篇》說禹曾到此國,周穆王也到過。這國底情形是:


    濱北海之北,不知距齊州幾千萬裏,其國名曰終北,不知際畔之所齊限。無風雨霜露,不生鳥獸蟲魚草木之類。四方悉平,周以喬陟。當國之中有山。山名壺領,狀若甔甀,頂有口,狀若員環,名曰滋穴,有水湧出,名曰神瀵,臭過蘭椒,味過醪醴。一源分為四,垺注於山下,經營一國,土不悉遍。土氣和,亡劄厲。人性婉而從物,不競不爭,悉而弱骨。不驕不忌,長幼儕居,不君不臣。男女雜遊,不媒不聘。緣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氣溫適,不織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數有喜樂,亡衰老哀苦。其俗好聲,相攜而迭謠,終日不輟音。饑惓則飲神瀵,力誌和平,過則醉,經旬乃醒。休浴神瀵,膚色脂澤,香氣經旬乃歇。


    終北底人民所過底是極自然的生活,但到時候也會死。神瀵不是不死藥,隻是一種生命酒。這國人沒有衰老哀苦,隻有生死,還保存著純粹的道家理想。


    四、列姑射山 從《莊子·逍遙遊》裏“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一句看來,姑射山在很早的時候已被看為神人居住底處所。《山海經》記姑射已有海陸二處。《東山經》記姑射、北姑射、南姑射三山;《海內北經》記列姑射及姑射國。郝懿行《山海經箋疏》以《莊子》所雲藐姑射之山在汾水之陽,而列姑射則在海河洲中。這可以看為從山嶽說移到海島說底例。《黃帝篇》說: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風飲露,不食五穀,心如淵泉,形如處女。不偎不愛,仙聖為之臣。不畏不怒,願愨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斂,而已無愆。陰陽常調,日月常明,四時常若,風雨常均,字育常時,年穀常豐,而土無劄傷,人無夭惡,物無疵癘,鬼無靈響焉。


    這也是從道家思想創造出來底。總以上諸處底情況說來,那裏底土地是很豐裕,氣候是極其和適。飲食男女之事未嚐沒有,不過順自然的要求而行便了。那裏底人物個個像處子一樣,沒有衰老疾病愁苦底事,隨意所適,上天入地都很自在。沒有社會國家,沒有上下尊卑,人人都不受任何拘束和裁製。活到天年完盡底時候也就物化了。嚴格說來,這還不是仙鄉,因為仙鄉必有不死藥,隻有生而無死。神仙信仰發展後,方士才認定在地上確有仙人住處,不像從前的空想了。這實在的仙鄉不在天上而在離人間遙遠的地方,最著的是昆侖山與勃海中底三神山。此中,昆侖底故事恐怕是仙鄉最古的傳說。


    一、昆侖山 《周穆王》說穆王聽化人底話,一意求仙,“不恤國事,不樂臣妾,肆意遠遊。命駕八駿之乘,右服 [造字,上麵草字頭,下為“嗣”]騮而左綠耳,右驂赤驥而左白 [造字 。上


    減下木。]。主車則造父為禦,離[造字。上刀下囧。]為右。次車之乘,右服渠黃而左逾輪,左驂盜驪而右山子。柏夭主車,參百為禦,奔戎為右。馳驅千裏,至於巨蒐之國。巨蒐氏乃獻白鵠之血以飲王,具牛馬之湩以洗王之足及二乘之人。已飲而行,遂宿於昆侖之阿,赤水之陽,別日升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之以詒後世。遂賓於西王母,觴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乃觀日之所入,一曰行萬裏。王乃歎曰:於乎!予一人不盈於德而諧於樂,後世其追數吾過乎?”


    這記載與《穆天子傳》差不多。穆王駕八駿周遊天下底傳說,也見於《楚辭·天問》“穆王巧挴,夫何為周流?環理天下,夫何索求?”可見這傳說在騷人時代已從北方傳到南方。西王母所住底地方本與昆侖無涉,《莊子·大宗師》記在昆侖底神名堪壞, [注釋:堪壞,《淮南·齊俗訓》作鉗且,又作欽負、欽★。參莊逢吉《淮南箋》卷十一,十一頁。


    親,這裏的五角星地方也需要造字,見書116頁。]而西王母所住底是少廣。少廣,注說“司馬雲穴名,崔雲山名,或西方空界之名”。《山海經·西山經》說西王母所住底是玉山,玉山在昆侖之西,亦名群玉山。《海內北經》“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淮南子·地形訓》“西王母在流沙之瀕”,是指西王母石室所在,也與昆侖無關。西王母底原始形狀也不是神仙,隻是一種山怪。《山海經·西山經》說它底形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發、戴勝,居洵水之涯,司天災及五殘。其次,有以西王母為西方底國名底,例如《爾雅·釋地》說:“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西荒。”以西王母為女仙,大概是道教成立以後,魏晉時代底說法。《洞冥記》及《漢武內傳》都是魏晉間底作品,故所記西王母與漢武帝底關係都是很晚的話。在魏晉間更以東王公與西王母對待, [注釋:西王母會東王公見武梁祠石刻。]以他們為男女仙底領袖,如《神異經》及《拾遺記》所記都是當時底道土所造出底。


    關於昆侖山,記得最詳的或者是《淮南·地形訓》,及《山海經·西山經》及《海內西經》。《地形訓》說:“掘昆侖山虛以下地 [注釋:地或作池,前人每以“下地”或“下池”為句,似欠解。]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裏,百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尋:珠樹、玉樹、琔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裏,裏間九純,純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橫維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內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昆侖閶闔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地,浸之黃水。黃水三周複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河水出昆侖東北陬,貫勃海入禹所導積石山。赤水出其東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澤之東。赤水之東,弱水出自窮石至於合黎,餘汲入於流沙;絕流沙,南至於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於南海羽民之南。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縣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山海經》所記底與上頭所引差不多,不必盡錄。此地說掘昆侖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再高起來。對於九重城底高,《楚辭·天問》還未說明,也許是後來底想象。山上有木禾,圍著種種寶樹,還有四百四十道門。木禾旁邊有九口井,西北角懸著受不死藥底玉橫。玉橫或是玉觵。這裏可注意底,是不是古代傳說裏,人死後所到底九泉便是這九口井或井外底九條泉水?九泉是否生命泉也有研究底價值。九泉在什麽地方,曆來沒人說過,但知其中或者有一條名為黃泉。依《莊子·秋水》“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底意義看來,黃泉是一個登天底階級。前麵說掘昆侖虛以下,得著這樣的高丘,上頭有九口井,還有黃水、丹水。《左傳》隱公元年潁考叔教鄭莊公掘地為黃泉以會母,也暗示這泉是在地中。或是從地中底水源流出,而諸水底總源是黃泉也不可知。《海內西經》未記黃水,隻出赤水、河水、洋水、黑水、弱水、青水底名;《西山經》以四水注入四水,說河水注於無達,赤水注於汜天,洋水注於醜塗,黑水注於大枉。如將《西山經》底八水加入總源黃水,那便成為九泉了。黃水三周複其原為丹水,是黃水與丹水無別,具要掘地然後能見,其餘八水之源或者也在地下。自然,所謂地下也是象征的,因為是從昆侖上掘下去,雖名為下,實在是上。扁鵲受長桑君底藥,和以上池底水,上池是否即是黃水?黃水既又名丹水,後來道士底不死藥名為“丹”,是否也從丹水而來?都是疑問。大概人死,精靈必到這泉或九泉住,到神仙思想發達,便從鬼鄉變為仙鄉,或帝鄉,以致後人把在昆侖底九井黃泉忘掉。中國古傳黃帝之胄來自昆侖,人死每想是歸到祖先底住處,所以鬼歸於黃泉,也許是這信仰底暗示。自九泉變為仙鄉,於是為死靈再找一個陰間在北方,後來又從北方東移到泰山,又西移到酆都去。黃帝同昆侖底關係,也見於《莊子·天地》。


    又,《海外南經》也有昆侖虛底名,畢沅說:“此東海方丈山也。《爾雅》雲:三成為昆侖丘,是昆侖者,高山皆得名之。此在東南方,當即方丈山也。《水經注》雲:東海方丈亦有昆侖之稱。”是昆侖不止一處,凡高到三成底都可以用這名稱。


    二、大壑五山 這是最詳備的海島說。五神山亦作三神山,因為有二山已流失了。《湯問篇》記:


    勃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裏,有大壑焉,實為無底之穀。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裏,其頂平處九千裏。山之中間,相去七萬裏,以為鄰居焉。其上台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 [造字,王字旁,右邊“千”。]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有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聖毒之,訴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群聖之居,乃命禺疆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鼇,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於是岱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沈於大海。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帝憑怒,侵滅龍伯之國使,侵小龍伯之民使阨,至伏羲、神農時,其國人猶數十丈。


    海上三神山在騶衍時已經流行,想是神山最古的說法,到後來才加上二山為五神山。鼇負五山也是從古代傳說而來。《楚辭·天問》“鼇戴山抃,何以安之?”可見戰國末年對於海洋底知識漸廣,而未明深海忽視高山底理,以為底下必有巨鼇負著,或則隨波上下,不能停住。印度古代底地理見解也是如此,以為地下也有大鼇負著。關於二神山流失底話,想是後起的。終北國中底壺領,或是員嶠流到北極底變形故事。對於神山底信仰,另一個說法是當時誤以蜃樓現象為實在,如說望之如雲,到時卻在水中,一切的顏色都是白的,都是屬於蜃樓底記事。自魏晉以後,神山底名目越多,例如王嘉《拾遺記》有昆侖、岱輿、昆吾、洞庭、蓬萊、方丈、瀛洲、員嶠八山。《拾遺記》又有三壺底名目。三壺即海上三神山,方丈為方壺,蓬萊為蓬壺,瀛洲為瀛壺。秦漢人主所求底是海上這三座山。為他們做這種事情底都是方士。方士是明方技底人,《漢書·藝文誌》說成帝(西紀元前三三年至前七年)時輯天下遺書,命“待醫李柱國校方技”,注說是“醫藥之書”。《史記·扁鵲傳》說扁鵲姓秦,名越人,少時為他人守客舍底舍長,遇長桑君。長桑君出懷中藥贈與他,命他以上池水和藥飲下,三十日當見功效。又把所有禁方書都給扁鵲,忽然不見。後三十日,扁鵲果能透視隔牆一邊底人,看病能盡見五藏症結。長桑君也是神仙方技一流人物。扁鵲死後,元裏公乘陽慶,傳他底方技。陽慶又傳給淳於意。從所傳底書名看來,也是根據陰陽五行而立底醫術。方技多屬醫術而最要的是不死藥與長生術。秦始皇時底宋毋忌、正伯喬、克尚、羨門子高、徐福、安期生 [注釋:《太平廣記》說徐福,字君房。秦始皇時有烏銜草覆死人麵,皆登時活,有司奏聞秦始皇。始皇命齎草以問北郭鬼穀先生。鬼穀雲是東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瓊田中,一名養神芝,其藥似菰,生不叢。一株可活千人。始皇於是遣徐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樓船入海尋祖洲。安期生底名字見於《史記·封禪書》。李少君對漢武帝說在海上曾見過他。]等都以方術為當世所重,但他們底方法都沒人知道。我們隻知道他們或是入海求不死藥,或司長生術而已。


    漢初神仙出現,最有名的是黃石公。《史記·留侯世家》記張良在下邳橋上遇一衣褐底老父,授以《太公兵法》。臨別,老父說:“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榖城山下黃石即我矣。”後十三年,張良從高帝至濟北,果見榖城山下黃石,便取回去奉祀它。張良死與黃石並葬一塚。張良在漢興以後也好神仙。《留侯世家》記:“留候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門不出。”他所知底四皓——東園公、綺裏季、夏黃公、 [造字。見書120]裏先生——或者也是道引辟穀底道友。《世家》說留侯學辟穀道引輕身之術,欲從赤鬆子遊,高帝崩,呂後強命他食,說:“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候乃強食,後八年卒。《巢縣誌》載去縣治三十裏,湖南有山名白雲,上有子房祠,相傳子房辟穀,來隱於此。祠前有白雲庵、地藏殿,遠方朝山者甚眾。這關於留候辟穀底處所,恐怕是後人所附會,因為《世家》沒說他到什麽地方,並記他死去。《史記正義》說:“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裏,與留城相近也。”


    秦漢仙人傳授弟子底事很多,如上述長桑君、黃石公之外,還有河上丈人。《史記·樂毅傳·太史公讚》說:“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這河上丈人或者便是河上公。《神仙傳》說河上公當漢文帝時,於河濱結草為庵。帝讀《老子》有所不解,以時人皆稱河上公解《老子》義旨,乃遣使去問他。他以道尊德貴,不可遙問,文帝親自到庵去請教。文帝問他分屬人臣為何自高?公於是躍身入空中,距地數丈,說:“餘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臣民之有?”文帝佩服他,從他受《素書》二卷。他對文帝說:“熟研之,此經所疑皆了,不事多言也。餘注此經以來一千七百餘年,凡傳三人,連子四矣。勿以示非其人。”說完,忽然不見。這段故事當是後人底創作。樂臣公與黃老底本師河上丈人將所學傳授許多人,好像是河上公傳《老子》注底本型。


    漢代人主求仙最切的是武帝。《封禪書》說,當時有李少君、謬忌、欒大諸人為武帝所信任。李少君以祠灶、穀道、卻老方見武帝。他原是深澤候舍人,為侯主方藥。自把生時和產地匿起來,遍遊各處,人以他能使物卻老,爭以金錢贈與他。他對武帝說:“祠灶則致物。致物則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嚐遊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武帝聽他底話,於是親自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一流人物。後來少君病死,武帝卻以為化去。自此以後,燕齊底方士便都來了。李少君倡煉丹砂為黃金和祠灶,與後來道教底煉丹及民間祭灶有密切關係。而開道教祭壇法底光河底是謬忌。《封禪書》載:“毫人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南郊,用太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後來又有人上書說:“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武帝於是又命太祝依所說底方法祠三一於謬忌所倡底太一壇上。後來又有人上書說:“古者天子嚐以春解祠:祠黃帝用一梟破鏡;冥羊用羊;祠馬行用一青牡馬;太一、澤山君、地長用牛;武夷君用乾魚;陰陽使者以一牛。”武帝又依方命打官祭諸神於太一壇旁邊。齊人少翁能以方術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武帝拜他為文成將軍。文成又說:“上即欲與神通,宮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於是畫雲氣車,各以勝日駕車以辟惡鬼。又建甘泉宮,中為台室,畫天地太一請鬼神底像在上麵。後來又作柏梁銅柱及承露仙人掌等。武帝因文成將軍作偽,把他殺掉,又悔未盡得他底方技,於是欒大便乘機以化金術不死方進見,拜為五利將軍。一月之間,大佩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及五利將軍四印,封樂通侯。武帝又賜他天道將軍玉印,所謂天道是為天子道天神底意思。又有齊人公孫卿為帝說黃帝得寶鼎事,帝封他為郎,東使侯神於太室;又命祠官寬舒等具太一祠壇。太一祠壇仿謬忌法,壇三垓,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太一所用底供物與雍一畤相同,而加醴棗脯之類,殺一犛牛以為俎豆牢具。五帝壇隻用俎豆酒醴,繞壇底四方設諸神及北鬥祭座,連續酬醊。祭畢,燎牲物。祭時,太一祝宰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日用赤色,月用白色,皇帝衣黃色。武帝又依寬舒底話建泰略壇。元鼎四年(武帝即位第二十八年)為伐南越告禱太一,以牡荊畫幡,作日月北鬥登龍之形,以象太一三星,為太一峰,名曰靈旗。為兵事祈禱,太史便奉旗以指所伐之國。這建壇奉旗底方法與後來道教底祭醮一科很有關係。太一神後來成為元始天尊,仍保留著漢代底祭法。所用供物,也是後來祭醮供品之源。疑為唐末所作底《太上金書玉諜寶章儀》所列祭醮品有餅果、鹿脯、魚脯、清酒等物,與漢代差不多。武帝為神仙,屢行封禪,因公孫卿言仙人好樓居,乃於長安作蜚廉桂觀,甘泉宮作益延壽觀、通天台。又有濟南人公玉帶進明堂圖,說是黃帝時底圖樣。明堂是一殿在中央,四麵無壁,以茅為蓋,環宮垣為複道,有樓從西南道入,名曰昆侖。帝依帶所進圖命奉高作明堂於汶上,親祠太一、五帝諸神。因柏梁被燒,公孫卿說:“黃帝就青靈台,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方士們又說古帝王有都甘泉底。越人勇之又說:“越俗有火災,複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於是建建章宮,比以前的宮觀都大;有太液池,他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像海中神山,龜魚之屬;有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置九天道士百人。武帝所作諸宮觀為後來道觀底標本。《漢書·地理誌》載不其縣有太一仙人祠九所及明堂也是武帝所建。


    自武帝後至道教時代,道書所記成仙底人物很多,見於史底如車子侯、東方朔、孔安國、周義山(紫陽真人)、王褒(清虛真人)、梅福、劉根、矯慎等是最著的。他們底方法都不詳,大抵也是道引辟穀罷。服食丹藥也很流行,故《論衡?道虛篇》力說道家服食藥物能輕身益氣延年度世底虛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道教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許地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許地山並收藏道教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