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由此牽扯出一樁牽涉外交與國體的重大事件。英宗被囚禁在南內時,瓦剌首領也先為了履行當日要將妹妹嫁給英宗的諾言,派人將自己的妹妹送到大同,托大同守將石彪轉獻京師的英宗。石彪見英宗失勢,而瓦剌公主姿色可人,便暗中強占,自行消受。不久後,也先因蒙古內訌被殺,此事也無從對證。
楊斌也將瓦剌公主一事揭發了出來,明英宗大怒,天順三年(1459年)八月,敕令石彪疾馳入京。聖旨大如山,石彪不得不從,一回到北京,就被逮捕下錦衣衛獄。明英宗隨即命逯杲趕到大同,將石彪同黨都指揮朱諒等七十六人全部逮捕。逯杲就此揭發石彪之弟石慶的罪狀,被牽連的人甚多,逯杲因此升任指揮同知。
石彪事發後,言官於朝廷彈劾,有人事先泄露給石亨。明英宗知道後大怒,遂下令:“禁文武大臣往來,其給事中,禦史及錦衣衛官,不得與文武大臣交通。違者依洪武間鐵榜例治罪。”
石亨得知消息後,上書請罪,以試探明英宗的態度。明英宗也極為老練,“慰諭之”,表示石彪的罪與石亨無關。石亨又請削去石家子弟的官職,放歸田裏,當時石家子弟冒奪門之功受封者多達千人。明英宗也沒有同意。
石彪被下獄審訊後,有更多的大罪被揭露出來,比如他曾經指使人到蘇州采辦繡蟒龍衣及不是臣子所能用的特大號紅床。這就是死罪,石彪因此被抄家。朝臣紛紛劾奏石亨“招權納賄,肆行無忌”。逯杲也認為石彪之所以如此膽大妄為,其實是受了石亨的指使,請求將石亨逮捕。明英宗念舊,還是狠不下心,隻下令石亨在家養病,實際上是軟禁了石亨,並免除了他的職位。
好笑的是,逯杲並沒有就此罷休,派人長期駐守在石亨家門口,嚴密監視進出人等的舉動。結果發現石亨並不安分守己,與從孫石浚和都督杜清來往密切。
當時京師有流言說:“土木掌兵權。”眾人都不知道是什麽意思。但後來有人揭發,土木合起來就是一個杜字。於是,逯杲將目標放在都督杜清身上。
這杜清確實不夠安分,蓄養來曆不明的閑漢,還四處打聽英宗皇帝的行蹤。逯杲立即向明英宗密奏石亨與從孫石浚等造妖言,專伺朝廷動靜,謀反行跡顯著。
因為涉及自身安全,明英宗這次沒有遲疑,下詔逮石亨下獄,籍沒其家。天順四年(1460年)二月,石亨瘐死於獄中。瘐死是指在監獄中因疾病、饑餓、折磨等原因而非正常死亡。毫無疑問,這是有人故意要讓石亨死。之後,石彪、石浚等均被斬首示眾。曾經顯赫無比的權臣石氏家族頃刻間煙消雲散[11]。
石亨敗後,其門下冒功得官者被罷黜四千餘人。錦衣衛長官門達和逯杲其實也是依附石亨才得到提升,但明英宗正倚重二人,特意下詔書留任。尤其逯杲在石亨一案中出力甚多,更加得到明英宗信任。
逯杲更加得意,權勢超出於門達之上。他派錦衣衛校尉偵事四方,文武大吏、富家高門為了避禍,爭相進獻樂伎及財物給逯杲,就是皇親國戚也不能幸免。不主動進貢的人,通常都被逮捕,羅織罪名定案。當時有朝見皇帝資格的官員,一大半受到過逯杲的指控。彭城伯張瑾因為妻子病死下葬,稱病不去朝見,卻與人在私宅中飲酒,被逯杲劾奏,差點兒得了大罪。有些地方上的奸民趁機興風作浪,詐稱是錦衣衛校尉,收受賄賂,橫行無忌。
逯杲手下校尉誣蔑寧王朱權後裔寧府弋陽王朱奠壏母子淫亂。明英宗派官員前往查勘,結果並無其事,就連一向與朱奠壏不合的靖王朱奠培也說這事沒有證據。因為事關宗親,明英宗很生氣,責備逯杲。逯杲為了取信於英宗,大力構陷,英宗信以為真,賜朱奠壏母子自殺。
朱奠壏死後,人們剛把他屍首抬出埋葬,天氣驟變,雷聲隆隆,大雨如注,平地上積水瞬間深達幾尺。當地人都認為朱奠壏母子死得冤枉,所以上天都為之憤憤不平。然而,在政權的鞏固階段,明英宗時刻提防朝中大臣結黨,所以格外倚重門達、逯杲這類人,這是帝王權術的需要。
石亨之敗,給曹吉祥以很大的打擊,他總有種兔死狐悲的感覺。尤其是明英宗聽從內閣大學士李賢的意見,下詔禁用“奪門”字樣。曹吉祥認為奪門之功被否定,心裏恐懼,漸漸醞釀異謀。而石亨倒台後,逯杲又將目標對準了司禮監太監曹吉祥。他派人刺探曹氏陰事,多有訐告,曹吉祥恨之入骨。
曹吉祥早年參加過麓川之役、征兀良哈、討鄧茂七和葉宗留等,立有軍功。每次出兵,他總是挑選達官及作戰英勇的士卒,歸到自己帳下,回師後豢養在家中,所以家中隱藏了許多甲兵。奪門之變後,曹吉祥掌管司禮監,兼總督京營三大營,兵權在握,更是蓄養了大批死士。曹吉祥原與石亨狼狽為奸,及石亨失敗,他內心不安,預感到自己亦將遭到滅頂之災,於是決定鋌而走險,大肆搜羅親信,結為死黨。
曹吉祥天天犒勞手下親信,任意贈送金銀、糧食、絲綢。親信們擔心曹吉祥一旦垮台,自己也會受到牽連,都表示願意誓死效力。曹吉祥嗣子曹欽問門客馮益道:“自古以來有宦官子弟當天子的嗎?”馮益回答道:“你的本家魏武帝便是其人。”
魏武帝是指曹操。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欽聽了大喜,更加堅定了奪權之心。但這時候卻出了一件意外的事,曹欽自己先觸發了危機。
曹欽手下有個錦衣百戶曹福來,頗有經濟頭腦,常常借采辦的名義,自己從事貿易牟利。結果,曹福來被逯杲盯上了。曹欽得知消息後大為恐慌,因為曹福來也是起事的知情者,萬一曹福來向逯杲泄露,就前功盡棄了。於是,曹欽指使曹福來的妻子去向錦衣衛報案,說丈夫得了失心瘋,不知去向。這是曹欽有預謀的伏筆,萬一曹福來泄露了秘密,瘋子的話是沒有人當真的。逯杲得報後,立即將計就計,派人緝捕曹福來。曹欽見此計不成,便決定先下手為強,派人去殺曹福來。
曹福來在保定被曹欽派出的殺手發現,正在動手的時候,有個姓顧的巡按禦史剛好率兵路過,不但救下了奄奄一息的曹福來,而且逮住了其中一個凶手。凶手招供出是受昭武伯曹欽所派。顧禦史上奏彈劾曹欽。英宗命令錦衣衛指揮逯杲嚴查此事,並頒布敕書,遍告群臣:不準臣下自行其是,幹涉法典。
曹欽心驚膽戰,急忙找曹吉祥商量對策。曹吉祥也深知大禍將要臨頭,決定鋌而走險,先下手為強。經過多次策劃之後,定於天順五年(1461年)七月初二清晨正式起事。之所以選擇這一天,是因為邊境有警,懷寧伯孫鏜即將掛大將軍印出征,兵部尚書馬昂監軍,定在七月初二在奉天殿舉行辭別儀式。而頭天晚上孫鏜和馬昂按慣例留宿朝堂,如果殺了這兩人,可以直接奪門入奉天殿。於是決定由曹欽自外擁兵入宮,曹吉祥以禁兵為內應,廢除英宗。
起事頭天晚上,曹欽召集心腹,大擺宴席,專門等待淩晨行事。指揮馬亮突然覺得曹欽造反如同兒戲,萬一不成,罪至滅族,於是起了告密的念頭。宴席中,馬亮借口上廁所,逃席而去,直奔朝房告密。
當夜恭順侯吳瑾在朝房當班,聽到馬亮所言,大驚失色。因為此時已經是深夜,皇城全部落鎖,要傳話到深宮,隻能通過字條,可吳瑾是蒙古人,不會寫漢字,他急忙叫醒了留宿在朝堂的懷寧伯孫鏜,告訴情由。
孫鏜武將出身,肚子的墨水也不多,匆忙之下竟然不知道該如何措辭,隻好直截了當地寫道:“曹欽反,曹欽反!”隨後將這六個字的紙條從長安右門門縫塞入大內。紙條被火速傳入深宮,明英宗得知消息後,急忙派人逮捕了大內的曹吉祥,同時敕令皇城及京城九門俱不準開啟。
曹欽發現馬亮逃跑後,知道事情泄露。他惱恨逯杲一直暗中派人偵查曹氏,先帶人半夜騎馬前往逯杲的家中,殺了逯杲並割下首級。隨即直奔西朝房。禦史寇深正在西朝房待朝,被曹欽一刀殺死。
到了東朝房,剛好遇上吏部尚書兼內閣大學士李賢。李賢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曹欽手下人二話不說,上前一刀砍傷了李賢。曹欽急忙喝止,上前握住李賢的手,道:“李公是好人,我今日為此事,實由逯杲激變,並非出我本心,煩公代為奏辯!”李賢見大變發生,便含含糊糊地寫了幾句。
曹欽帶著李賢寫的奏疏到達長安左門,想從門隙投奏疏進去。不料那門十分堅密,奏疏無法塞入。曹欽大聲喊門,此時宮中守衛早已經得到明英宗之命,自然不肯開門。曹欽便下令手下放火燒門。守門衛士緊急拆除禦河邊的磚石,將門死死堵住,火一時燒不進去。曹欽等人無可奈何,隻在門外呼噪,聲徹宮中。
懷寧伯孫鏜來不及調兵,急忙到太平侯張瑾家,邀兵擊賊。張瑾畏懼,不敢出。孫鏜便令兒子孫輔和孫軏到宣武街召集征西將士。孫鏜很有心計,要兒子不要告訴大家是曹氏謀反,而是說:“刑部囚犯反獄,抓住越獄者重賞。”霎時間,立即召到西征將士兩千人。孫鏜這才對大家解釋了曹欽謀反的經過,眾人表示要奮勇向前,擊殺曹欽。工部尚書趙榮得到消息後,披甲躍馬,一邊狂奔,一邊高呼殺賊有賞,竟然也由此召集了數百人。
這時候,天漸漸亮了,恭順侯吳瑾率五六騎出來觀察戰況,剛好與曹欽迎麵遇上,吳瑾寡不敵眾,力戰而死。明英宗一直十分信任吳瑾,曾經想派他去守甘肅,吳瑾推辭說:“臣,蒙古人,陛下若用臣守邊,恐外裔輕中國。”明英宗“善其言”,從此更加恩寵。
曹欽還是不肯善罷甘休,又下令放火燒門。門內守衛極有計謀,見火勢越來越大,門難免被燒毀,幹脆搬了許多柴禾和易燃物品,投到被燒壞的門處,火勢熾烈,曹欽等因而無法進門。
天色已經大亮,曹欽的黨羽心中開始畏懼,不少人悄悄散去。曹欽被左右夾攻,料難成功,便打算退走。孫鏜率兵緊追不舍,孫鏜的兒子孫軏砍中曹欽的胳膊,但孫軏也被曹欽殺死。曹欽率軍去衝安定各門,想逃出城去,不料各門關閉,巍然不動。
適逢大雨瓢潑,曹欽全身被淋濕,狼狽萬分,見走投無路,隻得逃回家中。孫鏜督促各軍高喊著衝殺進來。經一番惡戰之後,曹欽走投無路,跳井自殺。曹家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屠滅。曹吉祥一家發動的兵變,一夜之間即被鎮壓。
過了三天,曹吉祥在鬧市被車裂,其黨羽湯序、馮益等以及曹吉祥的姻親黨羽全部被殺。
孫鏜論功第一,進爵世侯,仍典三千營;孫軏贈百戶,世襲;馬昂、李賢並加太子少保;馬亮告叛有功,擢為都督;將士等升賞有差;追封吳瑾為梁國公,贈寇深少保,以擒賊詔示天下。
曹吉祥隻是個宦官,其叛亂在明朝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因為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再如何驕橫,也不敢公然和皇帝對抗,造反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即便後來明熹宗一朝魏忠賢權勢熏天,也沒有敢與皇帝較量。這隻能說明,在英宗複位初期,政局相當不穩定,從之前閣臣們的進進出出,就已經可以看到這一點。
在中國曆史上,一生中當過兩次皇帝的除了明英宗朱祁鎮外,還有唐中宗李顯。李顯是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第三個兒子。上元二年(675年),武則天鴆殺了年僅二十四歲的親生兒子李弘。次子李賢隨即被立為太子。但不久後武則天又指使人誣告李賢謀奪皇位。李賢被廢,貶為庶人,被遷到巴州。三子李顯被立為太子。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李顯由太子即皇帝位,為唐中宗。武則天為皇太後,總攬朝政。兩個月後,武則天廢中宗李顯為廬陵王,立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睿宗終日居於別殿,不管朝政,朝政盡歸武則天裁決。武則天廢除中宗李顯後第三天,派人趕到巴州,將李賢殺死,許多人牽連被殺。
公元690年的重陽節,即九月初九,年近古稀的武則天改元天授,正式建立了大周王朝,自稱“聖母神皇”正式將李唐天下變為武氏天下。這一年,武則天六十七歲。同時,降睿宗李旦為皇嗣,降太子李成器為皇太孫。後來李顯被迎回,重新立為太子。長安四年(704年)八月,已經八十一歲的武則天終於臥病不起。宰相張柬之經過周密部署,在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三日發動了兵變,羽林將軍李多祚率兵自玄武門入,斬武則天男寵張昌宗、張易之於院左。太子李顯即位,複為中宗,恢複唐國號。隻是中宗李顯的下場也不大好,被自己最信任的妻子韋後和女兒安樂公主下毒害死。
對於第二次即位的英宗朱祁鎮來說,一切的仇恨,最後必然要歸於根源。而這一切困難的根源,本來應該是王振。王振擅權亂政,又導皇帝親征,釀成土木堡之禍。然而,英宗卻對先生王振思念不已,特地命人雕刻一個王振的木像,招魂安葬,並在智化寺為王振塑像,還賜額曰“旌忠”。智化寺由此成為宦官王振的家廟。直到三百多年後,清朝皇帝乾隆下令毀掉王振像,改供佛像。此後,智化寺便逐漸衰敗了。
毫無疑問,明英宗複辟後,進行了諸多無情屠戮。在他身上,再一次表現出八年前他所擁有的以自我為中心、為所欲為的強烈特征。不過,對於明英宗而言,他的行為仍然可以解釋得通——
他登基時還隻是一個孩子,在宦官王振的把持下長大,享受的是無窮無盡的不識愁滋味的放縱,隨即經曆了親征、被俘、成為太上皇等一係列人生重大變故。等到好不容易回國,又被親弟弟囚禁,孤寂與落寞無時不在,連生命都沒有了保證,時刻生活在驚恐之中。所以當政變出人意料地將他重新扶上皇位時,他便有意識地采取了一係列的強硬措施和毒辣手段來確保權力的鞏固,這也是為什麽明英宗會在皇位失而複得後開始一改常態地勤政。
明英宗複位後不久,便做了一件驚人之舉,下令釋放朱文圭。朱文圭是建文帝次子,史稱“建庶人”。當年靖難之役,朱棣攻入南京之後,皇宮起火,建文帝朱允炆及其長子朱文奎不知去向,朱允炆次子朱文圭當時才兩歲,被朱棣廢為庶人,幽禁在鳳陽廣安宮。
明英宗之所以突然想到朱文圭這位遠房叔叔,動了惻隱之心,跟他長達八年的南宮囚禁生活不無關係,大概是因為起伏的命運使得他對世事滄桑多了幾分理解。
釋放朱文圭之舉在當時爭議頗大,一些人認為不妥當。明英宗專門征詢大臣李賢的意見。李賢道:“這是堯、舜之用心。”促使明英宗下定了決心。
天順元年(1457年)十月二十六日,朱文圭及其庶母以下家屬五六十人都被釋放,安置在鳳陽,聽其婚娶出入自便,給守門人二十人,婢妾十數人。
明英宗身邊的人還擔心放出朱文圭會出變故。明英宗倒是極有氣度,慨然道:“有天命者,任自為之。”
此時的朱文圭已經五十七歲了,他自小被囚禁在高牆內,對外麵的世界一無所知,連牛和馬都不認識,對突如其來的自由和安樂也感到無所適從,被放出來後不到兩個月就去世了。一些野史記載說朱文圭的死是因為房事,這倒叫人格外感歎,倘若他繼續被囚禁,諸事不知,也許反倒可以盡享天年。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明英宗患病。病危時下遺詔,稱“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複為”,由此廢止了宮妃殉葬製度。此後明朝各帝都遵從此遺詔,不再以宮人殉葬。明英宗此舉,被史家稱讚為“盛德之事,可法後世”。
正月十七,複辟帝位整整七年的明英宗病死,葬於裕陵,終年三十八歲,從而結束了他大起大落、跌宕傳奇的一生。
在明朝十六個皇帝中,明英宗的經曆是最奇特、最複雜的。作為一位政治人物,他富有戲劇性的一生也不乏某種悲劇色彩。而他的悲劇因素,還將在他的兒子身上流傳。
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時,長子朱見深還不到兩歲。在嚴重的國家危機中,朱見深被孫太後立為太子。這時候的朱見深,還並不清楚太子的地位對他來說意味著將來的君臨天下,也由此注定他將有不平凡的人生。
命運總是愛開玩笑。朱見深雖然小小年紀就當了儲君,但他的太子位並不安穩,尤其當叔叔明景帝朱祁鈺有了兒子朱見濟後,他的地位和生命都麵臨著巨大的危機。隨著政局的逐漸穩定,私心極重的明景帝一心要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開始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借口廢掉朱見深。不過,倘若現太子朱見深意外地死去,朱見濟就能順理成章地被立為太子。正因為如此,朱見深一度處於相當危險的境地。當時有人看出這一點,建議將朱見深接到南內由明英宗親自撫養,但後來經過商議,還是認為由明英宗生母孫太後養在仁壽宮比較好。即便如此,孫太後的地位也大不如從前。朱見深雖然年紀還小,但在這樣的環境中,耳聞目睹,多少有些感覺,以致從小就落下了口吃的毛病。
楊斌也將瓦剌公主一事揭發了出來,明英宗大怒,天順三年(1459年)八月,敕令石彪疾馳入京。聖旨大如山,石彪不得不從,一回到北京,就被逮捕下錦衣衛獄。明英宗隨即命逯杲趕到大同,將石彪同黨都指揮朱諒等七十六人全部逮捕。逯杲就此揭發石彪之弟石慶的罪狀,被牽連的人甚多,逯杲因此升任指揮同知。
石彪事發後,言官於朝廷彈劾,有人事先泄露給石亨。明英宗知道後大怒,遂下令:“禁文武大臣往來,其給事中,禦史及錦衣衛官,不得與文武大臣交通。違者依洪武間鐵榜例治罪。”
石亨得知消息後,上書請罪,以試探明英宗的態度。明英宗也極為老練,“慰諭之”,表示石彪的罪與石亨無關。石亨又請削去石家子弟的官職,放歸田裏,當時石家子弟冒奪門之功受封者多達千人。明英宗也沒有同意。
石彪被下獄審訊後,有更多的大罪被揭露出來,比如他曾經指使人到蘇州采辦繡蟒龍衣及不是臣子所能用的特大號紅床。這就是死罪,石彪因此被抄家。朝臣紛紛劾奏石亨“招權納賄,肆行無忌”。逯杲也認為石彪之所以如此膽大妄為,其實是受了石亨的指使,請求將石亨逮捕。明英宗念舊,還是狠不下心,隻下令石亨在家養病,實際上是軟禁了石亨,並免除了他的職位。
好笑的是,逯杲並沒有就此罷休,派人長期駐守在石亨家門口,嚴密監視進出人等的舉動。結果發現石亨並不安分守己,與從孫石浚和都督杜清來往密切。
當時京師有流言說:“土木掌兵權。”眾人都不知道是什麽意思。但後來有人揭發,土木合起來就是一個杜字。於是,逯杲將目標放在都督杜清身上。
這杜清確實不夠安分,蓄養來曆不明的閑漢,還四處打聽英宗皇帝的行蹤。逯杲立即向明英宗密奏石亨與從孫石浚等造妖言,專伺朝廷動靜,謀反行跡顯著。
因為涉及自身安全,明英宗這次沒有遲疑,下詔逮石亨下獄,籍沒其家。天順四年(1460年)二月,石亨瘐死於獄中。瘐死是指在監獄中因疾病、饑餓、折磨等原因而非正常死亡。毫無疑問,這是有人故意要讓石亨死。之後,石彪、石浚等均被斬首示眾。曾經顯赫無比的權臣石氏家族頃刻間煙消雲散[11]。
石亨敗後,其門下冒功得官者被罷黜四千餘人。錦衣衛長官門達和逯杲其實也是依附石亨才得到提升,但明英宗正倚重二人,特意下詔書留任。尤其逯杲在石亨一案中出力甚多,更加得到明英宗信任。
逯杲更加得意,權勢超出於門達之上。他派錦衣衛校尉偵事四方,文武大吏、富家高門為了避禍,爭相進獻樂伎及財物給逯杲,就是皇親國戚也不能幸免。不主動進貢的人,通常都被逮捕,羅織罪名定案。當時有朝見皇帝資格的官員,一大半受到過逯杲的指控。彭城伯張瑾因為妻子病死下葬,稱病不去朝見,卻與人在私宅中飲酒,被逯杲劾奏,差點兒得了大罪。有些地方上的奸民趁機興風作浪,詐稱是錦衣衛校尉,收受賄賂,橫行無忌。
逯杲手下校尉誣蔑寧王朱權後裔寧府弋陽王朱奠壏母子淫亂。明英宗派官員前往查勘,結果並無其事,就連一向與朱奠壏不合的靖王朱奠培也說這事沒有證據。因為事關宗親,明英宗很生氣,責備逯杲。逯杲為了取信於英宗,大力構陷,英宗信以為真,賜朱奠壏母子自殺。
朱奠壏死後,人們剛把他屍首抬出埋葬,天氣驟變,雷聲隆隆,大雨如注,平地上積水瞬間深達幾尺。當地人都認為朱奠壏母子死得冤枉,所以上天都為之憤憤不平。然而,在政權的鞏固階段,明英宗時刻提防朝中大臣結黨,所以格外倚重門達、逯杲這類人,這是帝王權術的需要。
石亨之敗,給曹吉祥以很大的打擊,他總有種兔死狐悲的感覺。尤其是明英宗聽從內閣大學士李賢的意見,下詔禁用“奪門”字樣。曹吉祥認為奪門之功被否定,心裏恐懼,漸漸醞釀異謀。而石亨倒台後,逯杲又將目標對準了司禮監太監曹吉祥。他派人刺探曹氏陰事,多有訐告,曹吉祥恨之入骨。
曹吉祥早年參加過麓川之役、征兀良哈、討鄧茂七和葉宗留等,立有軍功。每次出兵,他總是挑選達官及作戰英勇的士卒,歸到自己帳下,回師後豢養在家中,所以家中隱藏了許多甲兵。奪門之變後,曹吉祥掌管司禮監,兼總督京營三大營,兵權在握,更是蓄養了大批死士。曹吉祥原與石亨狼狽為奸,及石亨失敗,他內心不安,預感到自己亦將遭到滅頂之災,於是決定鋌而走險,大肆搜羅親信,結為死黨。
曹吉祥天天犒勞手下親信,任意贈送金銀、糧食、絲綢。親信們擔心曹吉祥一旦垮台,自己也會受到牽連,都表示願意誓死效力。曹吉祥嗣子曹欽問門客馮益道:“自古以來有宦官子弟當天子的嗎?”馮益回答道:“你的本家魏武帝便是其人。”
魏武帝是指曹操。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欽聽了大喜,更加堅定了奪權之心。但這時候卻出了一件意外的事,曹欽自己先觸發了危機。
曹欽手下有個錦衣百戶曹福來,頗有經濟頭腦,常常借采辦的名義,自己從事貿易牟利。結果,曹福來被逯杲盯上了。曹欽得知消息後大為恐慌,因為曹福來也是起事的知情者,萬一曹福來向逯杲泄露,就前功盡棄了。於是,曹欽指使曹福來的妻子去向錦衣衛報案,說丈夫得了失心瘋,不知去向。這是曹欽有預謀的伏筆,萬一曹福來泄露了秘密,瘋子的話是沒有人當真的。逯杲得報後,立即將計就計,派人緝捕曹福來。曹欽見此計不成,便決定先下手為強,派人去殺曹福來。
曹福來在保定被曹欽派出的殺手發現,正在動手的時候,有個姓顧的巡按禦史剛好率兵路過,不但救下了奄奄一息的曹福來,而且逮住了其中一個凶手。凶手招供出是受昭武伯曹欽所派。顧禦史上奏彈劾曹欽。英宗命令錦衣衛指揮逯杲嚴查此事,並頒布敕書,遍告群臣:不準臣下自行其是,幹涉法典。
曹欽心驚膽戰,急忙找曹吉祥商量對策。曹吉祥也深知大禍將要臨頭,決定鋌而走險,先下手為強。經過多次策劃之後,定於天順五年(1461年)七月初二清晨正式起事。之所以選擇這一天,是因為邊境有警,懷寧伯孫鏜即將掛大將軍印出征,兵部尚書馬昂監軍,定在七月初二在奉天殿舉行辭別儀式。而頭天晚上孫鏜和馬昂按慣例留宿朝堂,如果殺了這兩人,可以直接奪門入奉天殿。於是決定由曹欽自外擁兵入宮,曹吉祥以禁兵為內應,廢除英宗。
起事頭天晚上,曹欽召集心腹,大擺宴席,專門等待淩晨行事。指揮馬亮突然覺得曹欽造反如同兒戲,萬一不成,罪至滅族,於是起了告密的念頭。宴席中,馬亮借口上廁所,逃席而去,直奔朝房告密。
當夜恭順侯吳瑾在朝房當班,聽到馬亮所言,大驚失色。因為此時已經是深夜,皇城全部落鎖,要傳話到深宮,隻能通過字條,可吳瑾是蒙古人,不會寫漢字,他急忙叫醒了留宿在朝堂的懷寧伯孫鏜,告訴情由。
孫鏜武將出身,肚子的墨水也不多,匆忙之下竟然不知道該如何措辭,隻好直截了當地寫道:“曹欽反,曹欽反!”隨後將這六個字的紙條從長安右門門縫塞入大內。紙條被火速傳入深宮,明英宗得知消息後,急忙派人逮捕了大內的曹吉祥,同時敕令皇城及京城九門俱不準開啟。
曹欽發現馬亮逃跑後,知道事情泄露。他惱恨逯杲一直暗中派人偵查曹氏,先帶人半夜騎馬前往逯杲的家中,殺了逯杲並割下首級。隨即直奔西朝房。禦史寇深正在西朝房待朝,被曹欽一刀殺死。
到了東朝房,剛好遇上吏部尚書兼內閣大學士李賢。李賢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曹欽手下人二話不說,上前一刀砍傷了李賢。曹欽急忙喝止,上前握住李賢的手,道:“李公是好人,我今日為此事,實由逯杲激變,並非出我本心,煩公代為奏辯!”李賢見大變發生,便含含糊糊地寫了幾句。
曹欽帶著李賢寫的奏疏到達長安左門,想從門隙投奏疏進去。不料那門十分堅密,奏疏無法塞入。曹欽大聲喊門,此時宮中守衛早已經得到明英宗之命,自然不肯開門。曹欽便下令手下放火燒門。守門衛士緊急拆除禦河邊的磚石,將門死死堵住,火一時燒不進去。曹欽等人無可奈何,隻在門外呼噪,聲徹宮中。
懷寧伯孫鏜來不及調兵,急忙到太平侯張瑾家,邀兵擊賊。張瑾畏懼,不敢出。孫鏜便令兒子孫輔和孫軏到宣武街召集征西將士。孫鏜很有心計,要兒子不要告訴大家是曹氏謀反,而是說:“刑部囚犯反獄,抓住越獄者重賞。”霎時間,立即召到西征將士兩千人。孫鏜這才對大家解釋了曹欽謀反的經過,眾人表示要奮勇向前,擊殺曹欽。工部尚書趙榮得到消息後,披甲躍馬,一邊狂奔,一邊高呼殺賊有賞,竟然也由此召集了數百人。
這時候,天漸漸亮了,恭順侯吳瑾率五六騎出來觀察戰況,剛好與曹欽迎麵遇上,吳瑾寡不敵眾,力戰而死。明英宗一直十分信任吳瑾,曾經想派他去守甘肅,吳瑾推辭說:“臣,蒙古人,陛下若用臣守邊,恐外裔輕中國。”明英宗“善其言”,從此更加恩寵。
曹欽還是不肯善罷甘休,又下令放火燒門。門內守衛極有計謀,見火勢越來越大,門難免被燒毀,幹脆搬了許多柴禾和易燃物品,投到被燒壞的門處,火勢熾烈,曹欽等因而無法進門。
天色已經大亮,曹欽的黨羽心中開始畏懼,不少人悄悄散去。曹欽被左右夾攻,料難成功,便打算退走。孫鏜率兵緊追不舍,孫鏜的兒子孫軏砍中曹欽的胳膊,但孫軏也被曹欽殺死。曹欽率軍去衝安定各門,想逃出城去,不料各門關閉,巍然不動。
適逢大雨瓢潑,曹欽全身被淋濕,狼狽萬分,見走投無路,隻得逃回家中。孫鏜督促各軍高喊著衝殺進來。經一番惡戰之後,曹欽走投無路,跳井自殺。曹家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屠滅。曹吉祥一家發動的兵變,一夜之間即被鎮壓。
過了三天,曹吉祥在鬧市被車裂,其黨羽湯序、馮益等以及曹吉祥的姻親黨羽全部被殺。
孫鏜論功第一,進爵世侯,仍典三千營;孫軏贈百戶,世襲;馬昂、李賢並加太子少保;馬亮告叛有功,擢為都督;將士等升賞有差;追封吳瑾為梁國公,贈寇深少保,以擒賊詔示天下。
曹吉祥隻是個宦官,其叛亂在明朝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因為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再如何驕橫,也不敢公然和皇帝對抗,造反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即便後來明熹宗一朝魏忠賢權勢熏天,也沒有敢與皇帝較量。這隻能說明,在英宗複位初期,政局相當不穩定,從之前閣臣們的進進出出,就已經可以看到這一點。
在中國曆史上,一生中當過兩次皇帝的除了明英宗朱祁鎮外,還有唐中宗李顯。李顯是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第三個兒子。上元二年(675年),武則天鴆殺了年僅二十四歲的親生兒子李弘。次子李賢隨即被立為太子。但不久後武則天又指使人誣告李賢謀奪皇位。李賢被廢,貶為庶人,被遷到巴州。三子李顯被立為太子。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李顯由太子即皇帝位,為唐中宗。武則天為皇太後,總攬朝政。兩個月後,武則天廢中宗李顯為廬陵王,立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睿宗終日居於別殿,不管朝政,朝政盡歸武則天裁決。武則天廢除中宗李顯後第三天,派人趕到巴州,將李賢殺死,許多人牽連被殺。
公元690年的重陽節,即九月初九,年近古稀的武則天改元天授,正式建立了大周王朝,自稱“聖母神皇”正式將李唐天下變為武氏天下。這一年,武則天六十七歲。同時,降睿宗李旦為皇嗣,降太子李成器為皇太孫。後來李顯被迎回,重新立為太子。長安四年(704年)八月,已經八十一歲的武則天終於臥病不起。宰相張柬之經過周密部署,在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三日發動了兵變,羽林將軍李多祚率兵自玄武門入,斬武則天男寵張昌宗、張易之於院左。太子李顯即位,複為中宗,恢複唐國號。隻是中宗李顯的下場也不大好,被自己最信任的妻子韋後和女兒安樂公主下毒害死。
對於第二次即位的英宗朱祁鎮來說,一切的仇恨,最後必然要歸於根源。而這一切困難的根源,本來應該是王振。王振擅權亂政,又導皇帝親征,釀成土木堡之禍。然而,英宗卻對先生王振思念不已,特地命人雕刻一個王振的木像,招魂安葬,並在智化寺為王振塑像,還賜額曰“旌忠”。智化寺由此成為宦官王振的家廟。直到三百多年後,清朝皇帝乾隆下令毀掉王振像,改供佛像。此後,智化寺便逐漸衰敗了。
毫無疑問,明英宗複辟後,進行了諸多無情屠戮。在他身上,再一次表現出八年前他所擁有的以自我為中心、為所欲為的強烈特征。不過,對於明英宗而言,他的行為仍然可以解釋得通——
他登基時還隻是一個孩子,在宦官王振的把持下長大,享受的是無窮無盡的不識愁滋味的放縱,隨即經曆了親征、被俘、成為太上皇等一係列人生重大變故。等到好不容易回國,又被親弟弟囚禁,孤寂與落寞無時不在,連生命都沒有了保證,時刻生活在驚恐之中。所以當政變出人意料地將他重新扶上皇位時,他便有意識地采取了一係列的強硬措施和毒辣手段來確保權力的鞏固,這也是為什麽明英宗會在皇位失而複得後開始一改常態地勤政。
明英宗複位後不久,便做了一件驚人之舉,下令釋放朱文圭。朱文圭是建文帝次子,史稱“建庶人”。當年靖難之役,朱棣攻入南京之後,皇宮起火,建文帝朱允炆及其長子朱文奎不知去向,朱允炆次子朱文圭當時才兩歲,被朱棣廢為庶人,幽禁在鳳陽廣安宮。
明英宗之所以突然想到朱文圭這位遠房叔叔,動了惻隱之心,跟他長達八年的南宮囚禁生活不無關係,大概是因為起伏的命運使得他對世事滄桑多了幾分理解。
釋放朱文圭之舉在當時爭議頗大,一些人認為不妥當。明英宗專門征詢大臣李賢的意見。李賢道:“這是堯、舜之用心。”促使明英宗下定了決心。
天順元年(1457年)十月二十六日,朱文圭及其庶母以下家屬五六十人都被釋放,安置在鳳陽,聽其婚娶出入自便,給守門人二十人,婢妾十數人。
明英宗身邊的人還擔心放出朱文圭會出變故。明英宗倒是極有氣度,慨然道:“有天命者,任自為之。”
此時的朱文圭已經五十七歲了,他自小被囚禁在高牆內,對外麵的世界一無所知,連牛和馬都不認識,對突如其來的自由和安樂也感到無所適從,被放出來後不到兩個月就去世了。一些野史記載說朱文圭的死是因為房事,這倒叫人格外感歎,倘若他繼續被囚禁,諸事不知,也許反倒可以盡享天年。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明英宗患病。病危時下遺詔,稱“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複為”,由此廢止了宮妃殉葬製度。此後明朝各帝都遵從此遺詔,不再以宮人殉葬。明英宗此舉,被史家稱讚為“盛德之事,可法後世”。
正月十七,複辟帝位整整七年的明英宗病死,葬於裕陵,終年三十八歲,從而結束了他大起大落、跌宕傳奇的一生。
在明朝十六個皇帝中,明英宗的經曆是最奇特、最複雜的。作為一位政治人物,他富有戲劇性的一生也不乏某種悲劇色彩。而他的悲劇因素,還將在他的兒子身上流傳。
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時,長子朱見深還不到兩歲。在嚴重的國家危機中,朱見深被孫太後立為太子。這時候的朱見深,還並不清楚太子的地位對他來說意味著將來的君臨天下,也由此注定他將有不平凡的人生。
命運總是愛開玩笑。朱見深雖然小小年紀就當了儲君,但他的太子位並不安穩,尤其當叔叔明景帝朱祁鈺有了兒子朱見濟後,他的地位和生命都麵臨著巨大的危機。隨著政局的逐漸穩定,私心極重的明景帝一心要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開始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借口廢掉朱見深。不過,倘若現太子朱見深意外地死去,朱見濟就能順理成章地被立為太子。正因為如此,朱見深一度處於相當危險的境地。當時有人看出這一點,建議將朱見深接到南內由明英宗親自撫養,但後來經過商議,還是認為由明英宗生母孫太後養在仁壽宮比較好。即便如此,孫太後的地位也大不如從前。朱見深雖然年紀還小,但在這樣的環境中,耳聞目睹,多少有些感覺,以致從小就落下了口吃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