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送梓州李使君】原文</h2>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賢。


    <h2>【送梓州李使君】譯文</h2>


    <strong>譯文</strong>


    萬壑古樹高聳雲天,千山深處杜鵑啼囀。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樹叢梢頭流淌百泉。


    漢女辛勞織布納稅,巴人地少訴訟爭田。


    望你發揚文翁政績,奮發有為不負先賢。


    <strong>注釋</strong>


    1梓州:《唐詩正音》作“東川”。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李使君:李叔明,先任東川節度使、遂州刺史,後移鎮梓州。


    2壑(hè):山穀。


    3杜鵑:鳥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規。


    4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5樹杪(miǎo):樹梢。


    6漢女:漢水的婦女。橦(tong)布:橦木花織成的布,為梓州特產。


    7巴:古國名,故都在今四川重慶。芋田:蜀中產芋,當時為主糧之一。這句指巴人常為農田事發生訟案。


    8文翁:漢景時為郡太守,政尚寬宏,見蜀地僻陋,乃建造學宮,誘育人才,使巴蜀日漸開化。翻:翻然改變,通“反”。


    9先賢:已經去世的有才德的人。這裏指漢景帝時蜀郡守。最後兩句,紀昀說是“不可解”。趙殿成說是“不敢,當是敢不之誤”。高眇瀛雲:“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當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賢成績而泰然無為也。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趙、高二說中,趙說似可采。


    <h2>【送梓州李使君】賞析</h2>


    贈別之作,多從眼前景物寫起,即景生情,抒發惜別之意。王維此詩,立意則不在惜別,而在勸勉,因而一上來就從懸想著筆,遙寫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風光,形象逼真,氣韻生動,令人神往。


    開頭兩句互文見義,起得極有氣勢:萬壑千山,到處是參天的大樹,到處是杜鵑的啼聲。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讀來使人恍如置身其間,大有耳目應接不暇之感。這兩句氣象闊大,神韻俊邁,被後世詩評家引為律詩工於發端的範例。“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以如椽大筆,淋漓潑墨,勾勒出巴蜀層巒疊嶂的群山、無數險峻深邃的岩壑、高聳雲天的林木,同時還有一片杜鵑熱鬧如沸的啼鳴,使萬壑千岩為之振響。如同展開一卷氣勢磅礴的山水畫,令人為之一振。緊接著的“山中一半雨,樹杪百重泉”,更扣緊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點,先描繪深山冥晦,千岩萬壑中晴雨參半的奇景,再繪出雨中山間道道飛泉,懸空而下。詩人遠遠望去,泉瀑就如同從樹梢上傾瀉下來似的。這裏生動地表現出遠處景物互相重疊的錯覺。詩人以畫家的眼睛觀察景物,運用繪法入詩,將三維空間的景物疊合於平麵畫幅的二維空間,若將最遠處、高處的泉瀑畫在稍近、稍低的樹梢上。


    由此,就表現出山中景物的層次、縱深、高遠,使畫麵富於立體感,把人帶入一個雄奇、壯闊而又幽深、秀麗的境界。這一聯的“山中”承首聯的“山”,“樹杪”承應首聯的“樹”,連接緊湊,天然工巧。無怪乎清代詩人王士禛擊節稱讚這四句詩,“興來神來,天然入妙,不可湊泊。”(《帶經堂詩話》卷十八)


    作者以欣羨的筆調描繪蜀地山水景物之後,詩的後半首轉寫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梓州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那裏的婦女,按時向官府交納用橦木花織成的布匹;蜀地產芋,那裏的人們又常常會為芋田發生訴訟。“漢女”、“巴人”、“橦布”、“芋田”,處處緊扣蜀地特點,而征收賦稅,處理訟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後所掌管的職事,寫在詩裏,非常貼切。最後兩句,運用有關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漢景帝時的蜀郡太守,他曾興辦學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漢書·循吏傳》。王維以此勉勵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賢原有的政績,泰然無為。聯係上文來看,既然蜀地環境如此之美,民情風土又如此之淳,到那裏去當刺史,自然更應當克盡職事,有所作為。寓勸勉於用典之中,寄厚望於送別之時,委婉而得體。


    《送梓州李使君》作為一首送別詩來看,它的藝術構思新穎奇特。詩中沒有一句涉及送別之時、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描繪巴蜀的山水、風情和民事。然而讀後深思,就會發覺此詩緊緊圍繞李氏即將赴任的梓州步步展開,層層深入,全詩融注著詩人對李氏欣羨、期望、勸勉的一腔真情,前後融會貫通,結構謹嚴縝密。前兩聯描繪巴蜀雄秀山川風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詩人對梓州風光的熱烈向往,對李氏即將前往赴任的無限欣羨。第三聯有極強的概括力,既表現了蜀地的物產、民風,也說明蜀地僻遠經濟落後,人民窮困而且缺乏教化,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並非易事,而是任重道遠。這一聯還為尾聯埋下伏筆,使詩人勸勉李使君的話更顯得切實而不空洞。尾聯則順勢而下,勉勵李使君以漢代蜀郡太守文翁為榜樣,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圖。詩人以文翁來比李使君,用典貼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借以傳達出自己真誠、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謂用典妙筆。


    詩寫送別,不寫離愁別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語,卻有對於國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關心。格調高遠,爽利明快,在唐人送別詩中,堪稱是一首構思別開生麵、思想境界高遠、讀後令人振奮的佳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王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維並收藏王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