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亦對自己的處境已經有了些許了解,於是臉上始終一副苦大仇深卻又無可奈何的表情,如此一來,倒也應景。
這裏是鬆山北麵山崗上的大明軍營,周圍環繞著一圈長長的戰壕,鬆木樁被削尖了頭插在戰壕內側,形成一道兩丈餘高的圍欄,將軍營與外界隔絕開來。
楊亦所處的地方是靠近軍營後方的傷兵營,因此此時的營帳裏散發著濃鬱刺鼻的藥味,倒是壓下去原本的血腥。
陣陣啼哭痛哼之間,營帳裏的氣氛還是有些壓抑,忙碌的隨軍醫官板著臉在營帳裏出出進進,偶爾也會嗬斥幾句。偶有外麵的軍卒走了進來,樣子都顯得很是疲憊,更為叫人在意的是他們眼裏那一抹死灰之色。
楊亦明白這是因為什麽,因此心裏就越發苦澀了。
時辰尚早,已經有人送了飯食進來。他看著土碗裏一眼就數得過來的米粒,嘴角一揚,還是端起來喝了下去。
旁邊的抱怨聲這時候也響了起來,外麵的人聽到了,撩起帳門往裏麵看一眼也就不再理會,到了眼下這種局麵,很多事情已經不可逆轉,幾句抱怨也就不會再有人計較。當然要說的過分,有著擾亂軍心的嫌疑,還是會被嗬斥幾句。
這些軍卒本身也沒多少惡意,單純的隻是些許發泄而已。事實上躺在傷兵營裏的這些人都是在進攻路上受的傷,也就是說都是血性好兒郎。
目下這帳篷裏的六個人裏,楊亦受的傷本是最重,剛睜開眼的那會他已經放在了火堆旁,再晚個片刻,他就要葬身火海了。
好在,他提前醒了。
都是刀光火海裏砍殺過來的漢子,對於他的詐屍反應倒也沒太過激烈。問清楚“是人是鬼”之後,並也將他送了回來,後麵的幾天在醫官的“診治”下,總算有了起色,目下已經能夠下床走動了,而後被移到了現在的地方,大抵是暫時充當著預備役。
旁的幾人與他而都是陌生的,倒也不好說話。大家各自隸屬不同,親疏並也有別。盡管他們的頂頭上司都是總兵曹變蛟。
腦子裏逐漸理清的記憶,使得楊亦明白現在是個什麽狀況,深想下去,擺在他麵前最首要的是怎樣活下去。哪怕他再怎麽曆史小白,也是知道大明最後是亡國了的,也就是說眼下這一仗打贏的幾率根本就微乎其微,加之過去一年發生的事,周邊時而透露出來的東西……些許種種都叫楊亦對於前途有著強烈的緊迫感。
時間往前推年許,崇禎十四年三月,皇太極發兵圍攻錦州,錦州守將祖大壽向明廷報稱:“錦城米僅供月餘,而豆則未及一月,倘狡虜聲警再殷,寧錦氣脈中斷,則鬆、杏、錦三城勢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於是明廷下旨明薊遼總督洪承疇,召集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要他們各自挑選部下的精兵前往增援。在十四年三月同曹變蛟、馬科、白廣恩先後出關,加上吳三桂、王廷臣等共八員大將,十三萬士兵,馬匹四萬,一起駐紮在了寧遠。
在此前提下,皇太極親率軍切斷明軍糧道,明軍大亂,清軍趁勢掩殺,總督洪承疇等被圍於鬆山,雙方的僵持由此到了七月。
是時,同援剿總兵官左光先、山海總兵馬科、寧遠總兵吳三桂、遼東總兵劉肇基在黃土台以及鬆山、杏山遭遇大清部隊,雙方互有傷亡,大清部隊退後駐紮到新修建的義州城。
致使此種局麵的大抵還是主將與朝廷的“政見”不和,主將洪承疇主張用兵謹慎穩重,而朝廷的意見認為這麽多部隊湊來糧餉不容易,應速戰速決。於是下旨職方郎張若麒前來催促洪承疇出兵。
洪承疇考慮到錦州被圍困已很長時間,無奈之下也隻好決定立即援救錦州。然作戰並不順利。
到了八月,總兵楊國柱戰死,山西總兵李輔取代了他的職務……
敗局之下,盡管做出一係列的調整,卻也是人力有歹。加之聽聞皇帝將會親臨督戰,使得戰將內心恐懼害怕,到得出戰時,再又接連吃了敗仗,值此時,運送糧草的道路也被切斷,整個軍營自然人心惶惶了……
麵對皇太極的包圍圈,洪承疇於是調集諸總兵在中軍大帳開了個會,最終定下各部同時突圍的計策,然而不知是看錯了時辰,還是某些人為原因,總兵王樸未曾等到相約的時間並趁夜逃走,有此前科,總兵唐通、馬科、吳三桂、白廣恩等也相繼逃跑,一時間從杏山往南通往山海關的路上多是大明逃兵,皇太極自然不會放過這等“痛打落水狗”的機會,派兵阻擊,殺死無算,單是淹死在海中的明軍都不計其數。
曹變蛟、王廷臣聽說慘敗的消息後,捶胸頓足卻也無可奈何,聽聞洪承疇未曾突圍之後並又趕回鬆山,同洪承疇一起防守。
而吳三桂、王樸逃出後占據了杏山,過了幾天糧草不足,並想回到老根據地寧遠去,走到路上即遇上了埋伏,又一場慘敗,隻保全了自家性命,至於手下官軍,加之突圍時,則先後喪失了共計五萬三千七百多人。
由此直接導致錦州,鬆山的包圍圈更加收緊,而放眼整個大明疆域,像樣的增援部隊已經沒有了。
楊亦眼下所處的就是被圍困的鬆山大營,外麵的情況如何,他已經沒有心力去考慮了。換句話說他一個小小軍卒在這樣的大勢之下,又能做得了什麽?
就連當逃兵的機會都沒有。
眼下的路不過是死或者降而已。
楊亦苦笑了一聲,聽著同僚的笑罵聲,心想自己本來也就是個死人,也不在乎再死一次了。
從某個角度來講,老天既然讓他再活一次,不至於如此匆匆,抱著這樣的心態,對於明天的他還是有著些許期盼。
而後聽到外麵的擂鼓聲,他知道這是對麵的大清軍隊又過來勸降了。
傷兵營所在的地方有些空曠,距離也有些遠,但因為處在下風口,卻也聽得到一些。
諸如:“洪總督,你莫非忘了袁崇煥了?忘了你們那位皇帝是如何對待有功之臣了?”
行軍帳篷裏頓時寂靜下去,針落可聞。楊亦偏過頭去。
眼下已經是崇禎十四年十月了!
這裏是鬆山北麵山崗上的大明軍營,周圍環繞著一圈長長的戰壕,鬆木樁被削尖了頭插在戰壕內側,形成一道兩丈餘高的圍欄,將軍營與外界隔絕開來。
楊亦所處的地方是靠近軍營後方的傷兵營,因此此時的營帳裏散發著濃鬱刺鼻的藥味,倒是壓下去原本的血腥。
陣陣啼哭痛哼之間,營帳裏的氣氛還是有些壓抑,忙碌的隨軍醫官板著臉在營帳裏出出進進,偶爾也會嗬斥幾句。偶有外麵的軍卒走了進來,樣子都顯得很是疲憊,更為叫人在意的是他們眼裏那一抹死灰之色。
楊亦明白這是因為什麽,因此心裏就越發苦澀了。
時辰尚早,已經有人送了飯食進來。他看著土碗裏一眼就數得過來的米粒,嘴角一揚,還是端起來喝了下去。
旁邊的抱怨聲這時候也響了起來,外麵的人聽到了,撩起帳門往裏麵看一眼也就不再理會,到了眼下這種局麵,很多事情已經不可逆轉,幾句抱怨也就不會再有人計較。當然要說的過分,有著擾亂軍心的嫌疑,還是會被嗬斥幾句。
這些軍卒本身也沒多少惡意,單純的隻是些許發泄而已。事實上躺在傷兵營裏的這些人都是在進攻路上受的傷,也就是說都是血性好兒郎。
目下這帳篷裏的六個人裏,楊亦受的傷本是最重,剛睜開眼的那會他已經放在了火堆旁,再晚個片刻,他就要葬身火海了。
好在,他提前醒了。
都是刀光火海裏砍殺過來的漢子,對於他的詐屍反應倒也沒太過激烈。問清楚“是人是鬼”之後,並也將他送了回來,後麵的幾天在醫官的“診治”下,總算有了起色,目下已經能夠下床走動了,而後被移到了現在的地方,大抵是暫時充當著預備役。
旁的幾人與他而都是陌生的,倒也不好說話。大家各自隸屬不同,親疏並也有別。盡管他們的頂頭上司都是總兵曹變蛟。
腦子裏逐漸理清的記憶,使得楊亦明白現在是個什麽狀況,深想下去,擺在他麵前最首要的是怎樣活下去。哪怕他再怎麽曆史小白,也是知道大明最後是亡國了的,也就是說眼下這一仗打贏的幾率根本就微乎其微,加之過去一年發生的事,周邊時而透露出來的東西……些許種種都叫楊亦對於前途有著強烈的緊迫感。
時間往前推年許,崇禎十四年三月,皇太極發兵圍攻錦州,錦州守將祖大壽向明廷報稱:“錦城米僅供月餘,而豆則未及一月,倘狡虜聲警再殷,寧錦氣脈中斷,則鬆、杏、錦三城勢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於是明廷下旨明薊遼總督洪承疇,召集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要他們各自挑選部下的精兵前往增援。在十四年三月同曹變蛟、馬科、白廣恩先後出關,加上吳三桂、王廷臣等共八員大將,十三萬士兵,馬匹四萬,一起駐紮在了寧遠。
在此前提下,皇太極親率軍切斷明軍糧道,明軍大亂,清軍趁勢掩殺,總督洪承疇等被圍於鬆山,雙方的僵持由此到了七月。
是時,同援剿總兵官左光先、山海總兵馬科、寧遠總兵吳三桂、遼東總兵劉肇基在黃土台以及鬆山、杏山遭遇大清部隊,雙方互有傷亡,大清部隊退後駐紮到新修建的義州城。
致使此種局麵的大抵還是主將與朝廷的“政見”不和,主將洪承疇主張用兵謹慎穩重,而朝廷的意見認為這麽多部隊湊來糧餉不容易,應速戰速決。於是下旨職方郎張若麒前來催促洪承疇出兵。
洪承疇考慮到錦州被圍困已很長時間,無奈之下也隻好決定立即援救錦州。然作戰並不順利。
到了八月,總兵楊國柱戰死,山西總兵李輔取代了他的職務……
敗局之下,盡管做出一係列的調整,卻也是人力有歹。加之聽聞皇帝將會親臨督戰,使得戰將內心恐懼害怕,到得出戰時,再又接連吃了敗仗,值此時,運送糧草的道路也被切斷,整個軍營自然人心惶惶了……
麵對皇太極的包圍圈,洪承疇於是調集諸總兵在中軍大帳開了個會,最終定下各部同時突圍的計策,然而不知是看錯了時辰,還是某些人為原因,總兵王樸未曾等到相約的時間並趁夜逃走,有此前科,總兵唐通、馬科、吳三桂、白廣恩等也相繼逃跑,一時間從杏山往南通往山海關的路上多是大明逃兵,皇太極自然不會放過這等“痛打落水狗”的機會,派兵阻擊,殺死無算,單是淹死在海中的明軍都不計其數。
曹變蛟、王廷臣聽說慘敗的消息後,捶胸頓足卻也無可奈何,聽聞洪承疇未曾突圍之後並又趕回鬆山,同洪承疇一起防守。
而吳三桂、王樸逃出後占據了杏山,過了幾天糧草不足,並想回到老根據地寧遠去,走到路上即遇上了埋伏,又一場慘敗,隻保全了自家性命,至於手下官軍,加之突圍時,則先後喪失了共計五萬三千七百多人。
由此直接導致錦州,鬆山的包圍圈更加收緊,而放眼整個大明疆域,像樣的增援部隊已經沒有了。
楊亦眼下所處的就是被圍困的鬆山大營,外麵的情況如何,他已經沒有心力去考慮了。換句話說他一個小小軍卒在這樣的大勢之下,又能做得了什麽?
就連當逃兵的機會都沒有。
眼下的路不過是死或者降而已。
楊亦苦笑了一聲,聽著同僚的笑罵聲,心想自己本來也就是個死人,也不在乎再死一次了。
從某個角度來講,老天既然讓他再活一次,不至於如此匆匆,抱著這樣的心態,對於明天的他還是有著些許期盼。
而後聽到外麵的擂鼓聲,他知道這是對麵的大清軍隊又過來勸降了。
傷兵營所在的地方有些空曠,距離也有些遠,但因為處在下風口,卻也聽得到一些。
諸如:“洪總督,你莫非忘了袁崇煥了?忘了你們那位皇帝是如何對待有功之臣了?”
行軍帳篷裏頓時寂靜下去,針落可聞。楊亦偏過頭去。
眼下已經是崇禎十四年十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