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詠三良】原文</h2>


    束帶值明後,顧盼流輝光。


    一心在陳力,鼎列誇四方。


    款款效忠信,恩義皎如霜。


    生時亮同體,死沒寧分張。


    壯軀閉幽隧,猛誌填黃腸。


    殉死禮所非,況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晉楚更張皇。


    疾病命固亂,魏氏言有章。


    從邪陷厥父,吾欲討彼狂。


    <h2>【詠三良】譯文</h2>


    <strong>譯文</strong>


    衣冠整潔的三良正遇上明君秦穆公,他們才高誌大,一顧一盼都光彩四射。


    他們竭盡全力輔助朝政,使秦國與列國鼎足而立,受到四方稱頌。


    三良效忠穆公懇切殷勤忠誠不二,君臣間恩禮情義就像秋霜般潔淨。


    穆公在生時同三良就像一個人一樣,死了也不肯同三良分身。


    壯士之軀埋閉在幽深墓道,勇猛之誌隻得填充在棺木中。


    人死陪葬不是禮義之舉,況且還是用他的忠信良臣!


    霸主的基業於是乎衰敗不振,而晉楚的國勢趁此壯大興隆。


    魏武帝之子之所以不從父命,以人為殉,是認識到父親被疾病搞迷亂了,遺命不需要遵從。


    康公遵從非禮的殉葬作法,陷入父皇陷阱,我想揭竿而起討伐那昏庸的秦康公。


    <strong>注釋</strong>


    1秦穆公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


    2明後:明君,謂秦穆公。


    3幽隧:墓道。


    4黃腸:蘇林曰: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指棺木。


    5張皇:張大、擴大。


    6從邪:指殉葬之作法。


    7彼狂:指秦穆公子康公。


    <h2>【詠三良】賞析</h2>


    詩的前半部分寫三良從具體參政到殉死身亡,寫得有聲有色,情感激昂,極具現實意味,作者將自己的切身參政經驗融入對曆史事件的觀照,賦予史事以豐厚的現實內蘊和情感深度。詩作中的“一心在陳力”數語豈不正是詩人對其理想追求和自我遭際的表白?如果再聯係到革新派首領王叔文被賜死,成員王伾、淩準相繼貶死的事件,那麽,此處對三良殉死的詠歎,又何嚐不可看作是對王叔文等慘死的悲悼?


    更進一步,秦穆公以三良為殉一事在曆史上是頗受非議的,但詩人自有看法,一方麵,曰“明後”,曰“恩義皎如霜”,曰“生時亮同體,死沒寧分張”,大大表現出君主之賢明與君臣關係之密切,似乎是情之所致;另一方麵,又鄭重指出:“殉死禮所非,況乃用其良?”,用“禮”為標準,肯定秦穆公的非禮。詩人進一步引用《左傳》宣公十五年所載魏武子卒,遺命令嬖妾殉死,而其子改其命的故事,說道:“疾病命固亂,魏氏言有章”。從而樹起一塊標牌。孰是孰非一目了然。指出康公應像魏武子之子那樣去做,可是,康公不僅沒有這樣做,堅持了“禮所非”的殉葬製度,而且所殉之人竟是“良”,這豈不是罪上加罪?庸上加昏?因而詩人對此行徑不能不義憤填膺,以至公開宣稱“從邪陷厥父,吾欲討彼狂”這話還隻是就史論史之言,實際上,柳宗元在此早已跳出了單純的詠史層麵,而將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現實了。柳宗元在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被貶來永州,他一直企盼朝廷召回京城重用,為國效力,而憲宗執位(806年)後,仍信讒貶賢,柳宗元仍然流放在偏遠荒涼的永州任司馬,這不能不使柳宗元感到失望、迷茫和鬱憤。他欲討伐康公,實乃鞭撻諷喻憲宗;他為穆公開脫,實欲為順宗張目;他稱讚三良與穆公的生時同體,死不分張,實指王叔文等與順宗同歸於盡,借以慰藉忠魂;他詠歎三良的冤枉而死,實即痛悼王叔文等革新誌士的悲劇命運,借以抒發自己的孤憤情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柳宗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柳宗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柳宗元並收藏柳宗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