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各類建築設施、道路交通設施及電力和通信設施等將會大量增加,很容易對陵寢環境造成破壞。清東陵大部分建築物為磚木結構,具有易糟朽、易燃燒的特點。一些磚石結構的建築、設施和藝術品長期處在野外,遭受風剝雨蝕,極易風化,因此具有相對的脆弱性。清東陵葬有不少對清代曆史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在清東陵下葬人物中,不乏對清代曆史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如:輔佐世祖、聖祖的清初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後;開創“康乾盛世”的聖祖康熙大帝和高宗乾隆皇帝;清末兩次垂簾聽政,統治中國達48年之久的慈禧皇太後等。這些人物在清代曆史舞台上都扮演過重要角色,主宰國家命運,叱吒風雲,在國內外有極高的知名度。他們的陵寢內涵豐富,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


    清代帝王在選勘陵址時,以中國傳統的“風水學”理論為依據,刻意追求“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的山川形勢,以達到“天人合一”的意象。清東陵正是這種理念的最佳體現。陵區東側的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勢皆西向,儼然左輔;西側的黃花山似白虎雄踞,勢盡東朝,宛如右弼。靠山昌瑞山龍播鳳翥,玉陛金闕,如錦屏翠障;朝山金星山形如覆鍾,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案山影壁山圓巧端正,位於靠山、朝山之間,似玉案前橫,可憑可依;水口山象山、煙墩山兩山對峙,橫豆陵區之南,形如闕門,扼守隘口。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繞夾流,顧盼有情;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勢,對於鑲嵌於其中的陵寢形成了拱衛、環抱、朝揖之勢,實為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清東陵的15座陵寢從1661年(順治十八年)首建順治皇帝的孝陵開始,到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最後建成慈禧皇太後的菩陀峪定東陵為止,營建活動延續了247年。隨著清王朝由弱到強,由盛到衰的發展變化,清東陵的營建活動也經曆了同樣的發展過程。1661年(順治十八年)入關第一帝順治皇帝的孝陵開始營建,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主體工程告竣。1668年(康熙七年)營建神功聖德碑亭。該陵規模十分宏大,體係相當完整,成為清東陵陵園總體格局的奠基之作。1674年(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的嫡皇後孝誠仁皇後崩逝,開始籌建景陵。1676年(康熙十五年)破土興工。1681年(康熙二十年)孝誠、孝昭二位皇後入葬時,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竣工時間待考)。與此同時,埋葬康熙帝紀擯的景陵妃園寢也隨著完工,成為清王朝在關內修建的第一座妃園寢。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遺命,在風水牆外,大紅門東側建造暫安奉殿。37年以後即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皇帝決定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是年農曆二月初三動工,年底建成。在孝莊文皇後的暫安奉殿建成不久,康熙皇帝就在孝陵東側為孝惠章皇後興建陵寢,約於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建成(準確年代待考)。這是清王朝營建的第一座皇後陵,開創了清代為皇後單獨建陵的先例。因位於孝陵東側,又與孝陵為同一體係,故名為“孝東陵”。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將他的萬年吉地確定在遵化境內的九鳳朝陽山,並運去了大量建築材料。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皇帝以那裏“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為借口而廢之,複於河北省易縣泰寧山下另辟兆域,營建泰陵。自此才有“東陵”、“西陵”之分。乾隆皇帝即位不久,為報答祖母輩的康熙皇帝的愨惠、惇怡兩位皇貴太妃的撫育之恩,特在景陵東旁為她倆單獨修建了園寢(其興工、竣工日期待考),稱景陵皇貴妃園寢,俗稱雙妃陵。1742年(乾隆七年),乾隆皇帝將東陵境內的勝水峪確定為自己的萬年吉地,翌年二月破土興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99年(嘉慶四年)定名“裕陵”。該陵堂局開闊,建築宏偉,做工精細,用料考究,富麗堂皇,堪稱上乘之作。


    1747(乾隆十二年)裕陵妃園寢破土動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55年—1762年(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又進行了擴建,增建了方城、明樓、寶城和東西配殿。為了平衡東陵和西陵的關係,1796年(嘉慶元年)太上皇弘曆曾諭令以後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東、西兩陵分建。道光皇帝即位以後,遵照此諭,1821年(於道光元年)在東陵境內的寶華峪營建陵寢,1827年(道光七年)建成。其妃園寢和公主園寢也隨之完工。寶華峪陵寢建成第二年因發現地宮滲水,道光帝震怒,不僅嚴懲了建陵臣工,而且不顧昭穆東西分建的諭旨,另在西陵境內相度陵址,隨之將已建成的東陵寶華峪陵寢及妃園寢廢掉,拆運到西陵重建,於是在東陵界內留下了一片廢墟。鹹豐皇帝即位以後,即命大臣在東、西陵兩地相度陵址,最後選定在東陵界內的平安峪。1859年(鹹豐九年)破土興工。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陵工受阻。1861年(鹹豐十一年),鹹豐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崩逝以後,陵工才被迫加緊進行。直到1866年(同治五年)才最後完工,命名“定陵”。隨後妃園寢也相繼告竣。修建定陵時由於戰敗賠款,國庫十分空虛,不得已選用了寶華峪道光帝棄陵的大量舊料,建築質量大不如前。1873年(同治十二年)慈安皇太後和慈禧皇太後的定東陵在定陵東側二裏許的普祥峪和菩陀峪同時破土興工,1879年(光緒五年)同時完工。但16年以後,慈禧皇太後倚仗獨掌朝綱之機,以“年久失修”為借口,下令將自己的陵寢進行重修。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開工,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完工,曆時13個年頭。重修後的慈禧陵,用料之講究,做工之精細,裝修之豪華,建築之精美,使與之毗鄰的慈安陵為之遜色。因為這兩座陵都位於定陵東側,且從屬定陵,故統稱為“定東陵”。慈安皇太後的陵單稱普祥峪定東陵;慈禧皇太後的陵單稱為菩陀峪定東陵。同治皇帝生前未選擇陵址,在其駕崩後才倉促相度,陵址確定在東陵界內的雙山峪,定陵名為“惠陵”。


    1875年(光緒元年)動工,1878年(光緒四年)建成。位於惠陵西側的妃園寢也在1876年—1878年(光緒二年至四年)問建成。由於國力維艱,建築材料低劣,加之施工倉促,僅過了21年,到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竟發現隆恩殿大木構件多有傷折、糟朽現象,不得已拆掉重建。重建工程於當年(1899年)開工。由於發生了八國聯軍侵占北京的事件,工程一度擱淺,到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才結束,曆時8年之久。接連不斷的大規模營建皇陵的活動,不僅極大地耗費了國帑,而且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特別是光緒年間屢興大工,更使本來十分脆弱的經濟雪上加霜,從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


    而我們幾個人要去的,卻不是這個清代皇陵,而是清西陵,也是參觀去,我也是第一次去那個陵墓的,以前也沒有去過的、、、、、、


    盜陵4宣德爐


    回到了我的老宅子裏麵,沈胖子這個家夥小心的問我“我說胡爺,你不會打西陵的注意吧,咱們真的叼不動那塊肉,這個玩兒俄格您那裏請來的高人啊、、、、、”沈胖子的眼睛狠毒,我基本就沒有說王二哥的事跡,但是他也猜出來,王二哥是一個手藝人,還是級別很高的那種。懶


    “我們那敢啊,也就是看看的,也沒有那個本事的,來要麻煩沈哥到時候,開車送我們幾個人去啊、”我對沈胖子說、


    “你們這幾年掙了那麽多錢,怎麽也不自己賣輛車啊,沒事的時候在學過車本,到時候去那也方便的、、、、、、”沈胖子這個家夥對我說。


    “行,忙完這段時間我就賣車,到時候還要麻煩沈哥您呢”我說


    “對了,你手裏有沒有好一點的物件,我這幾天要送禮,托人辦事情,有理沒有合適的物件,便宜的也拿不出手,就想問問胡爺您呢,這這段時間不會憑空消失吧、、、、、、”沈胖子說話很有技巧的,他知道我們這段時間不會閑著的,手裏一定有好物件的。


    “行,東西沒在北京,過幾天就回來,到時候我在挑出幾件給沈哥您看看的啊?”我說的是一半真話,一半假話,的確是有物件沒有在北京,但是我是不打算現在就賣的,手裏也有兩個物件想要去賣,這兩個東西,那個在當時都可以輕鬆的可以換一輛汽車的,就是那次在和珅的墓室裏麵盜出來的物件,現在王二哥和沈胖子都在,我也不方便拿出來的,隻是想哪天沒有人的時候,在給沈胖子看看,我知道他一定喜歡的,這兩個物件也都是有故事的,一個是香爐。應該是宣德爐,我不敢確定,還有一個是粉彩蓮花碗。這兩個都是有故事的物件。慢慢喝大家細聊。蟲


    宣德爐就是宣德年間製作的銅質香爐,由於製造精美,數量較少,傳世的也較少,一般都是假的,而,我們幾個人在和珅的墓室裏麵盜出來,看我感覺是真品。在棺槨的頭箱裏麵擺放的。我拿出了還好,感覺很沉重。有曆史的沉澱感覺在裏麵。爐底下的款式,也很清晰的。辨別真假的物件,我這個當時還是不是很懂的,但是我確定,即使是和珅的隨葬物件,這個就一定是真的了,和珅的家人可不會把隨便的物件擺到墓室裏麵了的,就算和珅石碑嘉慶抄家賜死的,但是他可沒有抄豐紳殷德的家啊,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道理這個誰都知道的、、、、、、


    宣德爐,是明代宣德年間設計製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運用黃銅鑄成的銅器。為製作精品的銅爐,在宣德皇帝的親自督促下,整個製作過程,包括煉銅、造型必須自《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及內府密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窯中,精選出符合適用對象、款製大雅的形製,將之繪成圖樣,呈給皇上親覽,並說明圖款的來源和典故的出處,經過篩選確定後,再鑄成實物樣品讓宣宗過目,滿意後方準開鑄。


    大明宣德爐的基本形製是敞口、方唇或圓唇,頸矮而細,扁鼓腹,三鈍錐形實足或分襠空足,口沿上置橋形耳或了形耳或獸形耳,銘文年款多於爐外底,與宣德瓷器款近似。


    除銅之外,還有金、銀等貴重材料加入,所以爐質特別細膩,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一般爐料要經四煉,而宣德爐要經十二煉,因此爐質會更加純細,如嬰兒膚。鎏金或嵌金的宣德爐金光閃閃,給人—種不同凡器的感覺。宣德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史料記載有四十多種色澤,為世人鍾愛,其色的名稱很多。例如,紫帶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黃象藏經紙的,叫藏經色;黑白帶紅淡黃色的,叫褐色;如舊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黃帶紅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還有黃紅色的地、套上五彩斑點的,叫仿宋燒斑色;比珠砂還鮮紅的斑,叫朱紅斑;輕及豬肝色、棗紅色、琥珀色、茶葉末、蟹殼青等等……明朝萬曆年間大鑒賞家、收藏家、畫家項元汴(子京)說:“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


    宣德爐放在火上燒久了,色彩燦爛多變,如果長時間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汙泥中,拭去泥汙,也與從前—樣。這個就算宣德爐的特點,後世仿製的燒烤時間久了,就有灰暗的感覺,我最得瑟的時候,用一件仿製的爐子當做煙灰缸的,現在就那樣一件物件看,仿製的好的話,也值一些錢的,但是在當時卻不是很值錢的。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時,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特下令從暹邏國進口一批紅銅,責成宮廷禦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製香爐。


    宣德爐貴就貴在於它的工藝和製造。為保證香爐的質量,呂震戰戰兢兢地稟告皇上,欲製造出好香爐,銅還得精煉六遍。煉一遍,少一些,六遍下來,原料隻會剩下一半。宣德皇帝財大氣粗,精品意識超強,他當即下旨精煉的次數不僅不減,還要翻番(煉十二次),並加入金銀等貴金屬。於是工藝師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經過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極品銅香爐終於製作成功。


    這批紅銅共鑄造出3000座香爐,以後再也沒有出品,宣德帝見到這批自己親自過問的香爐,每隻均大氣異常,寶光四射,很有成就感。這些香爐,把其絕大部分陳設在宮廷的各個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賞賜和分發給了皇親國戚,功名顯赫的近臣和各個有規模香火旺盛的廟宇。這些宣德爐普通百姓隻知其名未見其形。經過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極為罕見。


    大明宣德爐是明代工藝品中的珍品,宣德爐的鑄造成功,開了後世銅爐的先河,在很長一段曆史中,宣德爐成為銅香爐的通稱。


    為了牟取暴利,從明代宣德年間到ming國時期,古玩商仿製宣德爐活動從未間斷。就在宣德爐停止製造後,部分主管“司鑄之事”的官員,召集原來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序進行仿造。這些經過精心鑄造的仿品可與真品媲美,專家權威也無法辨別,至今國內各大博物館內收藏的許許多多宣德爐,沒有一件能被眾多鑒定家公認為是真正的宣德爐。鑒別真假宣德爐已成為中國考古學中的“懸案”之一。


    也就是上麵的原因,使刻有宣德款識的銅香爐,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價格極低廉,遠遠比不上其它造型的中國古代青銅器價格。但是,我拿出的那件,我敢打包票的說是一件真品的,因為,我們是從和珅的墓葬裏麵盜出的。焚香習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通常人們為了禮儀將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歡在讀書、寫字的書房內,焚上一柱香,營造“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意境。因此,早在漢代以前就出現陶、瓷、銅、鐵、瓦為材料製成的香爐。元末明初隨著銅器鑄造業的迅速發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爐,逐漸被銅香爐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間是銅香爐製作的巔峰階段。


    我那件玄德爐子,自然均勻的磨損,特別是在足底。古雅渾厚為上,有耳足的比無耳足的要好,鑄工越精越好。這樣的一件物品就可以換當時一輛進口汽車,最起碼也是德國車。我買車的錢就靠它了,至於兩一個物件,我也覺得有點好笑的,因為它的出處、、、、、、


    盜陵5豆腐告訴你古墓的位置


    王二哥下午和我聊了一個趨勢,我覺得很有趣也就說給大家聽,故事就是發生在陝西八角村附近,應該的很久以前的事情,一個走街串巷買豆腐的到八角村賣豆腐,應該是王二哥爺爺那一代的一個盜墓人,從從街上賣了一塊豆腐,回家打算小蔥拌豆腐,卻奇怪的發現,豆腐上麵有字跡,那個人很精明,職業的敏感告訴他,這是碑文,應該的古墓裏麵出土的,用現在的話講,就叫墓誌銘,就是記載墓主人生平事跡的。懶


    那個人追上了那個賣豆腐,把心中的疑問說了出來,要求和那個人回到家裏看看那個石碑。果然。到了買豆腐人的家裏,在一個水槽裏麵看到用來當做槽子底的一塊石碑。上麵的字跡清晰可見,就是一個墓誌銘。及宅一個縣官的事跡。那個盜墓人默不作聲的,加以好奇的就問出了這塊石碑的出處。原來,在村東麵的土嶺子上麵,無意取土發現的,看到這塊石碑比較平整光滑,就拿來回家早壓製豆腐的石板了,上麵的字跡也沒有在意。有心的盜墓人就在村東的土嶺子上麵發現了一座古墓,地表一點封土也沒有,從外表看絲毫沒有古墓的跡象。這也就在當時的盜墓圈子裏麵流傳出了一塊趣談了,豆腐告訴你古墓的秘密。


    我打算賣給沈胖子的第二件物件是一個粉彩蓮花碗,就是現在大家喝茶的那種蓋碗,但是幾百年前的物件也是古董了,這建業說我在和珅墓裏麵盜出來,要不是忌諱是死人用過的東西,我也會留著自己把玩的。蟲


    說到這個粉彩。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景德鎮窯四大傳統名瓷之一,是以粉彩為主要裝飾手法的瓷器品種。粉彩是一種釉上(在瓷胎上)彩繪經低溫燒成的彩繪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琅彩瓷製作工藝的影響而創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從康熙晚期創燒,後曆朝流行不衰。


    粉彩也叫“軟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麵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攝氏600度至900度溫度烘烤而成。粉彩瓷的彩繪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溫燒成的白瓷上勾畫出圖案的輪廓,故宮藏清乾隆粉彩開光人物茶壺


    然後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將顏料施於這層玻璃白之上,用幹淨筆輕輕地將顏色依深淺濃淡的不同需要洗開,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濃淡明暗之感。由於砷的乳濁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覺,與各種色彩相融合後,便產生粉化作用,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並可控製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係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在表現技法上,從平填進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風格上,其布局和筆法,都具有傳統的中國畫的特征。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並與繪畫技法緊密結合,這是景德鎮陶工們的一項新的創舉。經研究化驗,所謂“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濁劑,屬氧化鉛、矽、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濁作用,可以使彩繪出現濃淡凹凸的變化,增加了彩繪的表現力,讓畫麵粉潤柔和,富於國畫風格,因此博得“東方藝術明珠”的美稱。


    粉彩瓷裝飾畫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藝術中的營養,采取了點染與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繪的對象,無論人物,山水,花卉,鳥蟲都顯得質感強,明暗清晰,層次分明。采用的畫法既有嚴整工細刻畫微妙的工筆畫,又有滲入淋漓揮灑,簡潔洗練的寫意畫,還有誇張變形的裝飾畫風。甚至把版畫,水彩畫,油畫以及水彩畫等姐妹藝術都加以融匯運用,精微處,絲毫不爽;豪放處,生動活潑。粉彩的繪製,一般要經過打圖,升圖,做圖,拍圖,畫線,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從打圖到拍圖,是一個用墨線起稿,進行創作構思,如繪瓷決定裝飾內容與形象構圖的階段。正式繪製時定稿叫“升圖”,把描過濃墨的圖樣從瓷器上拍印下來叫“做圖”。接著把印有墨線的圖紙轉拍到要正式繪製的瓷胎上去即“拍圖”,這樣就可進行繪瓷。


    我打算賣給沈胖子這件的粉彩蓮花碗,通體白底粉色的蓮花,綠色的蓮葉。褐色的蓮蓬構成了一番漂亮的色彩,說到粉彩蓮花碗,這裏麵卻有很多寓意。大家都知道“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這個粉彩青蓮碗寓意剛正清廉,嗬嗬,但是可悲的是,這個粉彩碗是在最大的貪官和珅的墓室裏麵發現的,算不算一個諷刺啊。


    我手裏的瓷碗,和蓋子是一體的,大概要十二厘米左右,在粉彩碗裏麵也算大的了,或許滿人善於騎射,手部較大,所以就連日常生活的用具,也製作的較大,當然這些都是我的理解啊,也不完全可信。現在的粉彩碗,做工精美的一千元左右,要是雍正時期的粉彩碗,在當時的價格,一隻輕易的賣到五元以上,要是留到現在,怎麽也要幾十萬吧,家裏有好物件的就留著吧,第一是老人留下來的一個念想,看著可以想到那濃重的親情。第二。亂世黃金,盛世古玩,即使真有出手的打算,多留幾年幾個或許還會翻翻的,很多朋友的家裏都有一兩件老物件,留著吧,就當一個念想吧、、、、、、


    聽王二哥今天的話,明天還要去清西陵看看,我也是第一次去,沈胖子這個家夥當然是給我們開車了,從今天是沈胖子的表現可以看出,這個家夥也是極力討好王二哥,晚上還張羅繼續請客吃飯,後來被王二哥太累的緣由給推脫了,我知道沈胖子的心思,這一個月,我就基本沒有這麽搭理他,特也害怕我們找到新的買家。所以就通過王二哥極力的討好我,其實沈胖子這個家夥不知道,我當時,還是有事情求他的呢,根本就不會不搭理他的、、、、、


    盜陵6閑談清西陵


    說到清代皇陵,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河北遵化境內的清東陵,哪裏埋葬曆代皇帝居多,也更應為孫殿英盜墓而明揚海外,其實還有一處清代皇陵,被大家所不了解的。也是我們明天打算去的,就是河北易縣境內的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時起四位皇帝的陵寢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此外還有3座後陵,以及若幹座公主、妃子園寢。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裏處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裏。周界約100公裏,麵積達800餘平方公裏。這裏有華北地區最大的古鬆林,數以萬計的古鬆、古柏把這一帶裝點得清秀蔥鬱,古樸大方。清西陵北依峰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陵區內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古建築、古雕刻,氣勢磅礴。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懶


    清西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15公裏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裏。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周圍群巒疊嶂,樹茂林密,風景極佳。東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雄偉的紫荊關,北枕高聳挺拔的永寧山,現抵滔滔東流的易水河。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曆經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餘緒延至ming國年間。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皇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裏“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曆經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後陵3座,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後,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宣統皇帝溥儀於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寶山。於1995年遷葬到清西陵的華龍皇家陵園。建築麵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築100多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群。蟲


    西陵周邊近200裏,外圍原有紅、青、白三層界樁,每層之間距10裏,界樁以外還有官山,不許老百姓涉足。為了加強陵區的管理,設立了一套機構。西陵建設麵積達5萬多平方米,宮殿千餘間,石建築和石雕百餘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建築群。眾多建築均有彩畫與雕刻,陵區宮殿多施旋子彩畫,廟宇牌坊多施和璽彩畫,行宮、住宅多施蘇式彩畫,在陵區雕刻中,為數最多的是龍鳳。整個建築群反映出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發展的高度水平和民族風格的優良傳統,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傑出智慧和創造才能,是祖國極其珍貴的文化瑰寶。西陵陵區富有濃鬱的園林氣息,陵區古鬆參天,四季常青。在綠色的海洋裏,浮現出金光燦爛的琉璃瓦宮殿,春夏之時,綠蔭蔭的鬆濤島語,流水潺潺,季麗如畫,是避暑的勝地。


    西陵的陵園建築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餘間,石建築和石雕百餘座,大部都保存完好。所以還是很有看頭的,我們去觀摩曆代皇陵,並不是打算盜墓,主要是參觀學習,王二哥也是第一次來京,更是膜拜這些曆代帝王陵墓,就像現在的粉絲追星一般,盜墓人追逐的就是曆代古墓的痕跡,雖不能盜挖,但是,我們還可以從;裏麵學到很多,開啟的地宮,我們看過以後,就知道大概的開啟辦法,不是蠻力,而是技巧性的開啟。考古學裏麵有一件物件叫做“拐子”據說開啟皇陵地宮的一件必備的物件,簡單的說,就是一根鐵板,前段有一個折彎,形狀就和l形狀一般,順著地宮石門的門縫裏麵塞人,講裏麵的頂門的“自來石條”開啟。這樣地宮塵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石門就可以打開了,要是使用炸藥的,在地下,難免會造成塌毀,這樣就會出現危險了,孫殿英盜墓也是有傷亡的事例的。我們本來人員就少,更不容許出現傷亡、、、、、、


    說到清陵,還有很多野史,就和大家聊聊。清代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陵墓在沈陽老家(盛京三陵),從順治起,曆代皇陵都安放到唐山遵化縣馬蘭峪清東陵,雍正帝發現永寧山下風水很好,離北京較近,尤其是距離出產石料的曲陽縣非常近,明清兩代修建皇宮和陵墓所需用的漢白玉石料都是產自曲陽太行山區,因此決定把自己的陵墓建在西陵,可以節省許多人工。由於雍正在位時厲行改革,雖然勤勉,但是得罪了許多人,口碑不好,所以民間相傳,認為雍正是謀殺了他父親篡位,死後不敢去見他父親,才在西陵另建墳墓。


    雍正的泰陵是西陵最宏偉壯觀的陵園,雍正生前曾下詔,決定不為自己的陵墓修建石像生和神道,但他好大喜功的兒子乾隆帝,不僅為泰陵補建了石像生,長達2.5千米的神道,還在神道前建造了目前中國最大的三座石牌坊。但乾隆非常崇拜自己的祖父康熙,不願意埋葬在西陵,在東陵為自己修建了豪華的陵墓,可是又不能將自己的父親孤零零地放在西陵,因此他下詔,命令今後的皇帝“昭穆次序,隔代埋葬”。


    按照乾隆的意旨,他的兒子嘉慶帝的昌陵就安放到西陵,嘉慶時代清朝的國力大不如“康乾盛世”,所以昌陵的規模遠不如泰陵。


    根據乾隆的旨意,嘉慶的兒子道光帝本應該埋葬在東陵,但他剛為先死的皇後建陵時,地宮就滲漏地下水,道光認為不吉利,決定遷移到西陵。道光的慕陵每扇門窗的隔扇中間都雕刻有一個朝外的木龍頭,非常精致,如同模子套出的,他想用龍取水,以此來躲避水患。


    由於道光安葬到西陵,他的兒子鹹豐帝就得安葬到東陵,鹹豐的兒子同治帝年青喪命,由慈禧太後做主,仍然安放到東陵,慈禧為自己在東陵修建了豪華的陵墓,根本就沒有顧及光緒帝的事,但他們同時辭世時,光緒尚沒有陵墓。光緒在西陵的陵墓崇陵在光緒去世以後才開始動工,不過三年後就發生了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根據ming國政府的續修協議和依靠一幫遺老的努力和捐助資金,直到1913年才修建完工。所以崇陵的建築非常新,棱角畢現,可以從中想象當年故宮初建時的風采,崇陵外麵還有曆史上非常著名的,被慈禧命人將其投入故宮井中淹死的珍妃(一說自盡)和她姐姐瑾妃的墓。


    西陵中泰昌慕三陵保存完好,並未被盜,裕陵,崇陵,瑾妃墓曾被盜,陪葬物已然流失。目前崇陵地宮已被打開,成為博物館。


    據我所知,中國曆代帝王陵墓,都有被盜的消息,沒有被盜過基本就是鳳毛麟角一般稀少,盜墓野史自古以來一個沒法杜絕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真實的盜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黑山馬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黑山馬賊並收藏真實的盜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