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附子瀉心湯(張仲景)傷寒痞滿
(《傷寒論》)
【歌訣】
附子瀉心用三黃寒加熱藥以維陽1
痞2乃熱邪寒藥治惡寒加附治相當
大黃附子湯同意溫 藥下之妙異常
【詞解】1維陽:維,維係。維陽當解為助陽。
2痞:痞塞不通。
【組成】大黃二兩(6g)黃連、黃芩各一兩(各3g)附子一兩(3g)
【用法】水煎服,附子另煎。
【功用】瀉熱除痞,助陽固表。
【主治】熱痞兼表陽虛。症見心下痞塞不通,按之柔軟不痛,心下或胸中煩熱,口渴,而後惡寒汗出,苔黃,關脈浮盛。
【方析】無形邪熱結於心下(胃脘部),氣窒不通致心下痞為本方主證。表陽虛,惡寒汗出為兼證。主用大黃、黃連、黃芩味薄氣輕,清泄上部邪熱而消痞,為君藥。附子辛熱醇厚,溫 經扶陽,為佐藥。本方寒熱並用,各奏其功。
【附方】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大黃三兩(9g)附子二兩(6g)細辛一兩(3g)水煎服。
功用:溫 裏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積實證。症見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熱,手足厥逆,脈緊弦。
按:附子瀉心湯治傷寒心下痞,上承《傷寒論》159條,當有該條心下痞見症及舌脈;兼見惡寒汗出,非表邪,實為陽虛腠理不密所致。大黃附子湯用以治療虛寒積滯相並,既用苦寒的大黃瀉結,又用辛熱的附子、細辛散寒,與附子瀉心湯寒熱並用意義相同,即用溫 藥配合寒藥,彼為清法,此為下法,與單純苦寒攻下不同。
(《傷寒論》)
【歌訣】
附子瀉心用三黃寒加熱藥以維陽1
痞2乃熱邪寒藥治惡寒加附治相當
大黃附子湯同意溫 藥下之妙異常
【詞解】1維陽:維,維係。維陽當解為助陽。
2痞:痞塞不通。
【組成】大黃二兩(6g)黃連、黃芩各一兩(各3g)附子一兩(3g)
【用法】水煎服,附子另煎。
【功用】瀉熱除痞,助陽固表。
【主治】熱痞兼表陽虛。症見心下痞塞不通,按之柔軟不痛,心下或胸中煩熱,口渴,而後惡寒汗出,苔黃,關脈浮盛。
【方析】無形邪熱結於心下(胃脘部),氣窒不通致心下痞為本方主證。表陽虛,惡寒汗出為兼證。主用大黃、黃連、黃芩味薄氣輕,清泄上部邪熱而消痞,為君藥。附子辛熱醇厚,溫 經扶陽,為佐藥。本方寒熱並用,各奏其功。
【附方】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大黃三兩(9g)附子二兩(6g)細辛一兩(3g)水煎服。
功用:溫 裏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積實證。症見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熱,手足厥逆,脈緊弦。
按:附子瀉心湯治傷寒心下痞,上承《傷寒論》159條,當有該條心下痞見症及舌脈;兼見惡寒汗出,非表邪,實為陽虛腠理不密所致。大黃附子湯用以治療虛寒積滯相並,既用苦寒的大黃瀉結,又用辛熱的附子、細辛散寒,與附子瀉心湯寒熱並用意義相同,即用溫 藥配合寒藥,彼為清法,此為下法,與單純苦寒攻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