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半互加茯苓湯 (張仲景)行水消痞。
(《金匱要略》)
【歌訣】
小半夏加茯苓湯行水消痞有生薑
加桂除夏治驚厥1 茯苓甘草湯名彰
【詞解】1悸厥:悸,此指心下驚。即胃脘部悸動不寧。厥,指寒厥。皆因水飲停於心下所致。
【組成】半夏—升〔9g)茯苓三兩(9g)生薑半斤(log)
【用法】上3藥用水煎,分2次溫 服。
【功用】行水消痞,降逆止嘔。
【主治】膈間停水。症見突然嘔吐,心下痞滿,頭眩心悸,口不渴等。
【分析】膈間停水為本方的主證。故方中用甘淡寒之茯苓為君,健脾滲濕行水,使膈間之水從小便而去。生薑辛溫 ,為嘔家聖藥,既可辛散水飲,又和胃降逆止嘔;半夏辛溫 ,行散水濕,和胃降逆止嘔。共為臣藥。三藥合用,使水行胃和,嘔吐痞滿也就自然消除。
按:小半夏湯由半夏、生薑兩味藥組成,為止嘔方之祖。若再加茯苓,名小半夏加茯苓湯。
【附方】茯苓甘草湯(《傷寒論》) 茯苓二兩(l2g) 桂枝二兩(6g) 生薑三兩(9g) 炙甘草一兩(3g)
用法:水煎分三次溫 服。
功用:溫 中化飲,通陽利水。
主治:水飲停心下。症見心下悸,口不渴,四肢厥逆等。
按:茯苓甘草湯即小半夏加茯苓湯除去半夏、加桂枝、甘草而成。桂枝通陽化氣,炙甘草補脾和中,助茯苓健脾利水,兼調諸藥。本方治療水停心下的心下悸,或四肢厥逆的證候。因無嘔吐及心下痞滿之症,故去半夏。
(《金匱要略》)
【歌訣】
小半夏加茯苓湯行水消痞有生薑
加桂除夏治驚厥1 茯苓甘草湯名彰
【詞解】1悸厥:悸,此指心下驚。即胃脘部悸動不寧。厥,指寒厥。皆因水飲停於心下所致。
【組成】半夏—升〔9g)茯苓三兩(9g)生薑半斤(log)
【用法】上3藥用水煎,分2次溫 服。
【功用】行水消痞,降逆止嘔。
【主治】膈間停水。症見突然嘔吐,心下痞滿,頭眩心悸,口不渴等。
【分析】膈間停水為本方的主證。故方中用甘淡寒之茯苓為君,健脾滲濕行水,使膈間之水從小便而去。生薑辛溫 ,為嘔家聖藥,既可辛散水飲,又和胃降逆止嘔;半夏辛溫 ,行散水濕,和胃降逆止嘔。共為臣藥。三藥合用,使水行胃和,嘔吐痞滿也就自然消除。
按:小半夏湯由半夏、生薑兩味藥組成,為止嘔方之祖。若再加茯苓,名小半夏加茯苓湯。
【附方】茯苓甘草湯(《傷寒論》) 茯苓二兩(l2g) 桂枝二兩(6g) 生薑三兩(9g) 炙甘草一兩(3g)
用法:水煎分三次溫 服。
功用:溫 中化飲,通陽利水。
主治:水飲停心下。症見心下悸,口不渴,四肢厥逆等。
按:茯苓甘草湯即小半夏加茯苓湯除去半夏、加桂枝、甘草而成。桂枝通陽化氣,炙甘草補脾和中,助茯苓健脾利水,兼調諸藥。本方治療水停心下的心下悸,或四肢厥逆的證候。因無嘔吐及心下痞滿之症,故去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