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小建中湯(張仲景) 溫 中散寒。
(《傷寒論》)
【歌訣】
小建中湯芍藥多桂薑甘草大棗和
更加飴糖補中髒虛勞腹冷服之瘥1
增入黃芪名亦爾表虛身痛效無過
又有建中十四味陰斑勞損起沉屙2
十全大補加附子麥夏蓯蓉仔細哦3
【詞解】1瘥:瘥(chài)音猜。病愈。
2屙:屙(kē),音苛。病。沉屙:重病。
3哦:哦(é),音鵝。吟詠。
【組成】 芍藥六兩(l8克) 桂枝三兩(9克) 炙甘草二兩〔6克)生薑三兩(9克)大棗十二枚(4枚) 飴糖一升(3o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溫 中補虛,和裏緩急。
【主治】 虛勞裏急。症見腹中時痛,喜溫 喜按,舌淡苔白,脈細弦:或虛勞而心中動悸,虛煩不寧,麵色無華,或手足煩熱,咽幹口燥。
【方析】 本方所治諸虛,皆以脾胃虛寒,陰陽兩虛,為其主證。脾胃為後天之本,營衛氣血由此化生,中焦虛寒,化源不足,血不養心,故虛煩心悸;營衛不和,則虛勞發熱。治當溫 中補虛,調和陰陽。方中重用飴糖,補脾益氣,和裏緩急,為君藥。白芍酸甘益陰,養血緩急,較桂枝湯中加倍使用;桂枝辛甘化陽,溫 陽祛寒,共為臣藥。生薑溫 胃止嘔,大棗補脾養血,合用調營衛,共為佐藥。炙甘草既助飴糖配桂枝辛甘養陽,又合芍藥酸甘化陰,並可調和諸藥,
為使藥。本方具有平補陰陽,調和營衛,建立中氣的作用,故名建中。
按:本方在(方劑學)多歸屬溫 裏劑,而就本方君藥重用飴糖而論,其作用在於補脾益氣,調和陰陽。而桂枝、生薑二味溫 中之力不如幹薑,故將其歸為補益劑確有其道理。
【附方】 (1)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小建中湯加黃芪—兩半(4克),水煎服。
功用:溫 中補氣,和裏緩急。
主治:虛勞裏急,諸不足。
(2)十四味建中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人參白術 茯苓 炙甘草 熟地黃 白芍 當歸 川芎 炙黃芪 肉桂 附子 半夏 麥冬 蓯蓉14味組成,各等分研成細末,每次三錢(9克),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溫 服。
功用: 補益氣血,調和陰陽。
主治: 陰證發斑。症見手足胸背等部位出現稀疏淡紅色斑點,高出皮膚,如蚊蟲叮咬狀。
(《傷寒論》)
【歌訣】
小建中湯芍藥多桂薑甘草大棗和
更加飴糖補中髒虛勞腹冷服之瘥1
增入黃芪名亦爾表虛身痛效無過
又有建中十四味陰斑勞損起沉屙2
十全大補加附子麥夏蓯蓉仔細哦3
【詞解】1瘥:瘥(chài)音猜。病愈。
2屙:屙(kē),音苛。病。沉屙:重病。
3哦:哦(é),音鵝。吟詠。
【組成】 芍藥六兩(l8克) 桂枝三兩(9克) 炙甘草二兩〔6克)生薑三兩(9克)大棗十二枚(4枚) 飴糖一升(3o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溫 中補虛,和裏緩急。
【主治】 虛勞裏急。症見腹中時痛,喜溫 喜按,舌淡苔白,脈細弦:或虛勞而心中動悸,虛煩不寧,麵色無華,或手足煩熱,咽幹口燥。
【方析】 本方所治諸虛,皆以脾胃虛寒,陰陽兩虛,為其主證。脾胃為後天之本,營衛氣血由此化生,中焦虛寒,化源不足,血不養心,故虛煩心悸;營衛不和,則虛勞發熱。治當溫 中補虛,調和陰陽。方中重用飴糖,補脾益氣,和裏緩急,為君藥。白芍酸甘益陰,養血緩急,較桂枝湯中加倍使用;桂枝辛甘化陽,溫 陽祛寒,共為臣藥。生薑溫 胃止嘔,大棗補脾養血,合用調營衛,共為佐藥。炙甘草既助飴糖配桂枝辛甘養陽,又合芍藥酸甘化陰,並可調和諸藥,
為使藥。本方具有平補陰陽,調和營衛,建立中氣的作用,故名建中。
按:本方在(方劑學)多歸屬溫 裏劑,而就本方君藥重用飴糖而論,其作用在於補脾益氣,調和陰陽。而桂枝、生薑二味溫 中之力不如幹薑,故將其歸為補益劑確有其道理。
【附方】 (1)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小建中湯加黃芪—兩半(4克),水煎服。
功用:溫 中補氣,和裏緩急。
主治:虛勞裏急,諸不足。
(2)十四味建中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人參白術 茯苓 炙甘草 熟地黃 白芍 當歸 川芎 炙黃芪 肉桂 附子 半夏 麥冬 蓯蓉14味組成,各等分研成細末,每次三錢(9克),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溫 服。
功用: 補益氣血,調和陰陽。
主治: 陰證發斑。症見手足胸背等部位出現稀疏淡紅色斑點,高出皮膚,如蚊蟲叮咬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