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廣浙沿海濱多有之,形如蚯蚓。閩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餉客為饈,雲食之補脾健胃。


    廣誌∶夏暑雨禾中蒸鬱而生蟲,或稻根腐而生蟲,稻根色黃,蟲乃稻根所化,故色亦黃。


    大 者如箸許,長至丈,節節有口,生青熟紅黃,霜降前禾熟則蟲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斷節而出,浮遊田上,網取之。得醋則白漿自出,以白米泔濾過,蒸為膏,甘美益人,得稻之精華者也。其醃為脯作醢醬,則貧者之食。 吳震方嶺南雜記∶禾蟲絕類螞蝗,青黃色,狀絕可惡厭。潮所淹沒淡水田禾根內出,數尺長至丈餘,寸寸斷皆活,能遊泳,午後即敗不可食。滴鹽醋一小杯,裂出白漿,蒸雞鴨蛋,牛乳最鮮。 粵錄∶禾蟲狀如蠶,長一、二寸,無種類。夏秋間早、晚稻將熟,禾蟲自稻根出,潮長浸田,因乘潮入海,日浮夜沉,浮則水百皆紫。采者以巨口狹尾之網係於 ,逆流迎之,網尻有囊,重則傾瀉於舟。


    補脾胃,生血利濕,行小便;瘡瘍勿食,能作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本草綱目拾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學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學敏並收藏本草綱目拾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