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湖廣沿溪山穴中石上,遇大雨衝開穴口,此米隨流而出,土人撈出,初取時如小鮮木耳,紫綠色,以醋拌之,肥脆可食,土名天仙菜,幹則名天仙米,亦名葛仙米。以水浸之,與肉同煮,作木耳味。大約山洞內石髓滴石所成。性寒,不宜多食。四川亦有之,必遇水衝乃得,歲不常有。他如深山背陰處,大雨後石上亦間生,然形質甚薄,見日即化,或幹如紙,不可食矣。 梧州府誌∶葛仙米出北流縣勾漏洞石上,為水所漬而成,石耳類也。采得曝幹,仍漬以水,如米狀,以酒泛之,清爽襲人。此原非穀屬,而名為米,傳雲∶晉葛洪隱此乏糧,采以為食,故名。 嶺南雜記∶韶州仁化縣丹霞山產仙米,遍地所生,粒如粟而色綠,煮熟,大如米,其味清腴,大抵南方深山中皆有之。 宦遊筆記∶出粵東葛仙洞外,有流泉噴薄石上,遂生苔菌之類,其狀如米粒,青色, 以為羹,味極鮮美,土人呼為葛仙米。有未識者,疑是青螺。按韶州府誌∶丹霞出仙米,頗與此相類,但一生沙土,一生水石,為異耳。陸祚蕃粵西偶記∶道書寶圭洞天,即今北流縣勾漏山;洞口前後產葛仙米,采而幹之,粒圓如黍,揉麵釀酒,極芳香,性寒,味甘爽,解熱清膈,利腸胃。


    按∶葛仙米本屬石耳之類。憶庚子歲曾於劉明府席間食之,時以為羹,儼如青螺狀,翠碧可 愛,味極甘鮮,滑脆適口,入蔬為宜。藥性考雲∶清神解熱,痰火能療;或雲,久服延年,蓋亦能清髒熱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本草綱目拾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學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學敏並收藏本草綱目拾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