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叫做“卦”?“卦”就是懸掛起來的意思,就像我們去照個相,然後用相框裝起掛在牆壁上,卦的意思就和這個過程是一樣的。


    為什麽要掛?因為人的眼睛是往外長的,我們看別人很容易,看自己卻永遠看不清楚。別人臉上有灰,我們可以馬上看出來,自己臉上卻看不到。所以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因此我們就把自己的像掛起來,好好看一看,就像跳出事外看別人一樣,對自己會有一個更清楚和清醒的認識。


    宇宙萬象永遠是聯係在一起的,每個個體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攝影時,我們一定是站在某個位置,選取某個角度,從一大片景色中拍攝出一張照片。換句話說,同樣的景色,每個人取景的方向不一樣,所拍到的照片就會有很大不同,這樣就不難理解,每個人的卦也會有所不同。


    卦,有兩個關鍵字,第一個是“爻”(yáo),卦當中的每一個符號都叫一個爻。整部《易經》就是兩種不同的符號,陰的(--)叫陰爻,陽的(—)就叫陽爻。乾卦 所有的爻都是陽爻,坤卦 所有的爻都是陰爻。


    卦的第二個關鍵字是“六”,即每個卦都由六個爻組成。這就告訴我們要把一件事情分成六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去調整。各位想想看,當你碰到一件事情的時候,你要做分析,但如果把它分析成一百個階段或步驟,結果一定會亂掉;如果隻分析成三個階段或步驟,也太簡單了。把它劃分成六個階段,然後考慮每個階段怎麽樣去調整,基本就差不多了,就會走得很順了。


    六十四卦中,六爻都是陽的,隻有乾卦這一卦;六爻都是陰的,也隻有坤卦這一卦。其他還有六十二卦,都是有陰有陽,有陽有陰。這就告訴我們:世界上純陰的不多,純陽的也不多,雜七雜八的最多。所以真正的好人很少,真正的壞人也很少,壞中有好、好中有壞的人最多。圖8-3


    前麵說過,陰陽是合一的,陰陽分開,就沒有辦法生生不息。要想生生不息,就需要交易,所以交易就成為《易經》裏麵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生生不息是交易的成果,隻要停止交易,這個生意就做不成了。我們今天社會上所用的詞,大概跟《易經》都有關係,我們日常也都是在講《易經》的話,因為《易經》已經融入到中國人的血液裏麵,變成我們的文化基因,沒有辦法改變,也不需要改變。


    《易經》中共有六十四卦,這是什麽意思?就是我們把宇宙所有的事情進行歸納概括,最後演變成了六十四種代表情境。我們之所以把《易經》當做人生的寶典,就是碰到什麽事情的時候,可以從《易經》中尋求對應的情境,一查我們就明白了:在這個處境裏麵,要把握這幾個基本原則,要這麽去應對。這樣我們就可以趨吉避凶了。


    把《易經》當做人生的寶典,學習應對不同的處境,可以趨吉避凶。——《易經》的智慧


    當然,隻說《易經》是讓人趨吉避凶的,這樣的層次也不夠高。實際上《易經》讀到最後,是沒有什麽吉凶的概念的。讀《易經》要一層一層去領悟,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易經》參透。


    《易經》中的六十四卦,代表了宇宙人生中的六十四種情境。大自然雖然千變萬化,但是有著一定的規律,人類社會千變萬化,也有著一定的規律,而曆史經常會驚人地相似。我們的人生,也是有一定規律的,而《易經》就是一部了解宇宙人生的寶典。但是代表著各種情境的卦象,是怎麽形成的?我們又如何才能看懂卦象的意思呢?


    這裏有一個六十四卦的排列組合表。上卦一共就八種,下卦也不過是八種,上下一組合,一個卦就出來了。所以這個表很明了,一共有六十四個卦,一點不難。我們的老祖宗排來排去,發現隻有這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方式,一個不多,一個不少,這也就是現代數學所講的排列組合。


    《易經》六十四卦並不難,難是難在每一個爻都有它的代號。


    每一卦最底下那個爻叫初爻,往上依次是二爻、三爻、四爻、五爻,最後一爻叫末爻。初跟末代表時間,《易經》最重視的就是時間。任何事情,時間一變,整個情況就變了,所以中國人都講“隨時”,就是隨時要改變。


    初、二、三、四、五、末,說的是六爻的時間順序。還有一個說法,下、二、三、四、五、上,是表述六爻的位置。位比空間還厲害,位包括你的身份,包括你的地位,包括不同的場合,也包括環境的變化。


    除了時間和位置,爻的陰陽怎麽表述呢?很簡單,凡是陰的都叫六,凡是陽的都叫九。男人為什麽怕九?因為陽到極點就叫九,九就是陽極。《易經》有個概念叫物極必反,無論什麽人走到“極”了,往後一定是反的。所以你不能說替爸爸過五十九歲生日,那樣對他是很不利的。五十九了,趕快做六十大壽,把九避掉。這一點我們從物理學上很容易理解:一個物體一旦到拋物線的頂點,它一定往下走,沒有例外。


    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易經》中的卦分三路,一路是講時,一路是講位,第三路講性質:陽的用九,陰的用六。可是這三樣如果用三個字來表示很麻煩,所以我們的祖先把它簡化成兩個。去掉哪一個呢?“初”留下來,“下”不要了;“末”不要了,“上”留下來。這樣你就看懂《易經》了,翻開《易經》,初九,就是第一爻是陽的,六二,就是第二爻是陰的。我們看到數字就能把相應的圖像畫出來,看到圖像就能把代表數字想出來。這跟今天的數字時代沒有什麽不同。


    可是為什麽用“初”不用“下”,用“上”不用“末”呢?原因很簡單,事情剛開始的時候,“時”比“位”重要。一個人出生的時間很重要,產房的護士大多會說幾月幾日幾時幾分幾秒生了一個什麽性別的孩子。但是一個人死的時候,死亡時間不重要,死了什麽人比較重要,死者的身份和地位比較重要。所以一件事情到最後,結束的位比較重要,時不重要,剛開始的時候,時很重要,位卻不太重要。


    一家商店要開張,會去看吉日,可一家商店要倒閉了,還會去看吉日嗎?如果有人說要找個好日子關張,那不成笑話了嗎?商店開張,要選個好日子;商店倒閉了,看看還剩下多少財產,也就是經營到最後的結果比較重要。可見一直到今天,我們都不知不覺地照著《易經》在做,隻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


    所以,開始的第一爻,我們用表述“時”的“初”,而不用表述“位”的“下”,到最後一爻,用表述“位”的“上”,而不用表述“時”的“末”,當中就用六、九代表陰、陽。由此可以看出來,兩個數字,我們代表三樣東西:一個是時,一個是位,一個是性質。


    《易經》中的爻隻有兩種,就是陽爻和陰爻,因為宇宙萬物萬象的變化,都是陰陽互動的結果。而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個卦,都是由六個爻組成的,除了乾卦都是陽爻,坤卦都是陰爻之外,其他的六十二個卦都是有陰有陽,但是為什麽要用數字九來代表陽爻,用數字六來代表陰爻呢?


    為什麽陽叫九,陰叫六?這當中也是有道理的。


    坤是純陰,是六畫,所以陰叫六。可能有人就此想到陽是三畫,應該叫三才對,怎麽叫九呢?因為陽是創造,陰是配合。天底下,隻有創造沒有配合,隻能是空談,完全是空想,最終理想不能實踐。有人要全力配合,可是沒有創造,那麽到底往哪裏走不知道。因此,講陽的時候一定把陰帶上,叫做陽統陰。


    陰陽不能分開,所以《易經》的第一組卦就是乾和坤。一個懂得中華文化的人,千萬記住,當我們說天的時候包括地在內,講男的時候包括女在內,我們是不會分開的。我們尊稱別人為先生的時候,是男女不分的,男的叫先生,女的也叫先生。我們對男女是同等看待的,但是後來人們卻解釋成男尊女卑,我覺得很奇怪。


    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都能做,可是女人有一件事情,男人怎麽做都做不出來,就是生小孩。你說男人很偉大,你讓男人生個小孩給大家看看?他就生不出來,能有什麽辦法?那到底是男人重要還是女人重要?我們對自然了解得非常透徹,知道隻有陽沒有用,一定要帶上陰,所以說“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一定要同時存在,才會生生不息。所以我們看陽,上下相加就是九,所以用“九”來表示。這樣來分析,就很容易了解了,根本不必死記硬背。理解了記住的東西才不會忘,這也是自然。


    我們以乾卦為例來標注一下六爻,大家又會發現一個問題:第一爻叫初九,第二爻為什麽就叫九二,而不叫二九呢?前麵我們說過,因為剛剛開始,時比較重要,所以第一個九,把初放在九的前麵,稱為“初九”;最後的時候,結果比較重要,所以把上放在九的前麵,稱為“上九”。至於中間的過程,就像人生下來以後,男女性別就重要了,所以把中間的四個九分別稱為:九二、九三、九四、九五。


    這樣《易經》就告訴我們,教男子的教材跟教女子的教材不應該一樣。女孩子,可以多讓她去學一些藝術、音樂、烹調,這對她是有好處的。但是,盡管女人比較會烹調,可真正好的廚師一定是男的。這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是不會分開的,否則極陽極陰,最後就變成兩種人類了。陰陽一定是交叉的。我們看dna的圖片,它的雙螺旋結構也是交叉的。其實科學越發達,越能證明《易經》的正確,而且很多的科學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方便地去了解《易經》。


    人生每一個階段都要做出不同的調整。每一個卦有六個爻,這六個符號告訴我們,要學會把一件事情分成六個階段,然後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去調整。人也應該把自己的一生分成六個階段,然後根據這六個階段的不同要點去調整。這是《易經》對我們最大的功用。


    曾仕強教授一再強調,學習《易經》,就是要掌握《易經》基本的道理,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知道應該如何調整自己。每個人一生的命運,其實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一生的卦象,都是自己畫出來的。那麽孔子在讀了《易經》之後,是否給自己畫了卦?他又是怎麽畫的呢?


    孔子不但讀《易經》,而且他還體會到,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畫自己的卦。有的人一輩子隻畫一個卦就走了,有的人畫兩三個卦才走。每個人畫出來的卦,用現在的名詞叫做自畫像。孔子終其一生,畫了一個卦,叫做什麽?叫做人生奮鬥的總綱領。這個卦對每一個人都是很重要的參考,因為隻要把這個卦看清楚了,也就知道自己人生的道路該怎麽去走了。


    這個卦寫在哪裏?寫在《論語·為政篇》:“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相信大家都背得出來。


    十五歲,決定學習的方向。


    三十歲,確定自己一生的原則。


    四十歲,對自己人生的原則不再動搖。——《易經》的智慧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這句話點出了十五歲是孔子人生的第一個階段(第一爻)。大家可能會想,孔子怎麽到了十五歲才“誌於學”?難道十五歲以前就不用學了嗎?當然不是。一個人從小就要開始學習,可是如果沒有到十五歲,最好不要立定自己的誌向,因為那還為時太早。很多小孩子早早就說將來要怎麽樣,那隻是講著好玩而已。現在十五歲正好處於什麽時候?初中畢業。初中畢業的時候,就要做出決定,想好以後要學什麽東西。


    孔子的這一句話,告訴了我們很多的東西:十五歲,是人生的第一個階段;“誌於學”,就是應該明白自己這一輩子是要幹什麽的,要朝哪個方麵去學習,不能再猶豫不定,浪費光陰了。


    第二句話大家更熟悉,就是“三十而立”。 一個人十五歲的時候確定了自己的誌向,然後朝這個方向摸索前進十五年,大概就可以歸納出自己這輩子的幾個原則了。人生原則這樣的事,在太年輕的時候不可太過堅持;但是到了三十歲還沒有,那無疑是更可怕的事。擇善固執,也是這個階段所要嚐試和堅持的。


    然後是“四十而不惑”。根據三十歲確立的原則不斷去嚐試和實踐,然後看成效怎麽樣,要再過十年,你才可以說,好了,我這輩子大概就這麽走下去了。“四十而不惑”並不是說到了四十歲就什麽都不迷惑了,不惑是對個人的原則不惑,對其他的事情當然還有“惑”的地方。孔子主張活到老學到老,如果四十就不惑了,那豈不是什麽都不用學了?沒有迷惑的人就是聖人了。我們讀《論語》太粗心大意了,很多時候隻是按照文字去理解,並沒有參透理解孔子的本意,這是很遺憾的事情。人到四十,對自己人生的目標、人生的方向和所要堅持的原則,應該做到不惑。


    曾仕強教授認為,孔子的一生就是一個完整的卦象,卦有六爻,孔子的一生正是分成了六個階段:一,十五而學;二,三十而立;三,四十不惑;四,五十知天命;五,六十而耳順;六,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那麽五十所知的天命指的是什麽?人生的命運又是誰來決定的呢?


    人活到五十歲回頭一看,會發現自己一路走來,好像都有一隻手在安排,非這樣不可。其實之所以會這樣,都是自己從小到大點點滴滴累計起來的結果。


    一個人現在的處境,就是自己從小到大累積起來的結果。


    五十歲,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易經》的智慧每一個人,要替自己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易經》告訴我們,一個人每二十年會變一次,我們說社會的世代交替,差不多也是二十年一次。你現在三十歲,就要替將來五十歲的時候負責任。一個人到了五十歲,就知道不怨天不尤人,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五十歲,我們就知道一句話:我們一生的努力就在證明自己有什麽樣的命!即使證明到最後自己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不成功,心安理得就好。為什麽每個人都要成功呢?每一個人這一輩子來到世上,是要跟別人過不一樣的生活,想不一樣的事情,不是每一個人都要一樣,更不可能每個人都會一樣,這個在心理學上就叫做個別差異。世界上的你是唯一的,沒有第二個人完全跟你一樣,這就是個別差異。既然這樣,那我們幹嗎還要學別人呢?那是浪費時間,因為永遠學不像,最終還是要做自己。


    五十歲,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易經》的智慧


    命是誰造的?是自己造的。自己造出自己這樣的命運,又能抱怨誰?認了。能不能重來?沒有辦法重來。人生最奧妙的,就是你永遠沒有辦法重來!所以“六十而耳順”。


    為什麽要耳順呢?因為這個時候會碰到很多根本不了解你的人,卻在你麵前指指點點地講一大堆,你聽也不是,不聽也不是,聽了會發脾氣,不聽也會發脾氣,那怎麽辦?耳順,就是聽了跟沒有聽一樣:你不是我,你怎麽知道我呢?怎麽能對我亂批評呢?有什麽好批評的呢?


    一個人現在的處境,就是自己從小到大累計起來的結果。——《易經》的智慧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自由自在,可是還有所約束。“不逾矩”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從小到七十歲,規規矩矩,幾乎已經變成他的生活習慣,大概不會有太大的差錯,也就可以放心去做了。


    孔子一生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四十歲以前,一個是五十歲以後。所以孔子講了一句話,說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搞不清楚自己是幹嗎的,大概這一輩子也就算了。孔子講得很清楚,四十歲到五十歲是人生最重大的關鍵。


    一個人四十歲以下,讓他上達很難,隻能叫他下學。下學而上達,四十歲以上的人才有辦法上達。上達什麽?上達天命。下學什麽?下學就是一般的學問。孔子最後綜合成一句話,六個字,叫做“盡人事,聽天命”。記住,五十歲以前要“盡人事”,排除萬難,不管別人說會不會成功,應該做的,你就全力去做。可是到了五十歲以後,你要聽天命。我有這個成功的命,我自然會成功,如果沒有,我也不強求。強求幹嗎,那麽辛苦幹嗎?所有的名跟利最後都是空的。


    曾仕強教授認為,孔子一生不隻畫了一個卦,孔子更重要的卦,是對自己一生在六個階段中完全不同的人生感受。那麽孔子在自己人生的六個階段中,都有些什麽樣的人生感受?而這些人生感受,對於我們的人生,又有什麽啟發呢?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孔子的一生還畫了一個更重要的卦,這個卦分上、下兩部分。第一個,出現在《論語》的開篇《學而》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與“十有五而誌於學”是對應的。


    “十有五而誌於學”是孔子人生的一個理想和計劃,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他實踐的成果。這個“習”絕對不是溫習、複習。我們現在的老師搞錯了,叫學生拚命溫習、拚命複習,以至於 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習”是習慣,隻是學了並不算數,還要養成習慣,這樣才會快樂。學了以後隻是記在腦子裏,不會操作,成了記憶的負擔,這有什麽快樂呢?隻是應付考試而已。孔子的意思是,學了以後要趕快在生活當中實踐,並養成習慣。當我們發現學習會帶來這麽好的習慣,而這些好的習慣又給我們帶來這麽多的收獲,這多喜悅呀!


    第二個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就是“三十而立”的成果。一個人到了三十歲,跟所有人來往都有了基本的原則,不亂來,朋友才會樂意跟你交往,才會一有時間就大老遠地來看你。那這個原則是什麽?就是要將心比心,站在朋友的立場來想事情,不能隻顧自己,不想別人。


    “四十而不惑”的成果是什麽?就是“人不知而不慍”。“慍”就是小小的生氣。因為你對自己的原則已經不惑了,可是別人會惑,人家會說:“你幹嗎這樣子?”遇見這種情況,你一點都不必生氣,因為別人沒有辦法了解你,你生氣做什麽?“人不知而不慍”,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難做到的事情。今天許多人跟孔子所講的剛好相反,是人不知而大怒:“你不知道我是誰嗎?瞎了眼了!”完全與孔子背道而馳。


    其實“隔行如隔山”,所有的運動明星裏麵我隻知道姚明,其他的我都不認識,因為姚明的個子特別高。為什麽電影明星我都不認識?因為沒有必要。那你就可以想象,你在你的行業裏麵再優秀,再特別,但別的人還是會不認識你,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你自己不迷惑就好了,別人怎麽想,別人怎麽看,那是別人的事情,你完全沒有必要生氣。


    “五十而知天命”對應哪句話?這句話大家也是很熟的,叫做“發憤忘食”。這樣你才知道,人不能小時候就發憤忘食,因為那時候誌向沒有定下來,原則沒有定下來,更因為那時也沒明白自己這輩子是來幹什麽的。在 這一切都沒有確定的時候發憤忘食是很危險的。發憤忘食幹什麽?看言情小說,完了;交朋友,也完了;上網吧,更完了!


    發憤忘食是有條件的,隻有當你知道這一輩子要做什麽的時候,明確了自己這一輩子的目標以後,才可以發憤忘食地全心全意去做。這個時候不能再計較了,更沒有什麽可猶豫的了。


    “六十而耳順”的成果,孔子用四個字,叫做“樂以忘憂”。樂以忘憂是什麽意思?如果一個人明明身陷憂愁的處境,卻還樂得出來,這種人就是糊塗,就是麻木不仁。樂以忘憂,是說要把所有的憂愁都當做樂趣來看:這件事對別人算是憂愁,但是對我就是樂趣,因為這是我要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命。別人覺得我辛苦,那是別人的事。


    明確一輩子的目標,就全心全意去做。


    樂以忘憂,就是把所有的憂愁,都當做樂趣來看。


    人要服老,不要認老。——《易經》的智慧


    一個人在自己的工作當中,還有憂,還有懼,還有慮,還有很多阻礙,就是表示自己還沒有發憤忘食,還沒有全力以赴。一個人找到自己要做的事,就會忘記辛苦,但這隻是初步而已。以後還會有很多人打擊你,會有很多人在背後議論你,甚至公開向你挑戰,想抓你的小把柄,而你抱著“無所謂,本來就是這樣”的態度,一笑了之,這才叫做樂以忘憂。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別人身上,他們會覺得很憂慮;但是在你看來,這是一種樂趣,因為接受有具體目標的挑戰,本來就是一種樂趣。這才是《易經》有陰有陽的一種變化。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成果,孔子也用一句話來表述,“不知老之將至”。孔子從來不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因為他根本沒有年紀大的觀念。一個人怎麽做都很自在,都沒有苦惱困擾,怎麽會覺得自己老了呢?


    人要服老,不要認老。生理年齡是誰都逃不過的,但是精神、心理的那種狀態每個人都不一樣。孔子永遠保持年輕,就是因為他有這樣一個具體實踐的結果,這些都在《論語》裏麵(見圖8-15)。我讀完《易經》以後,重新去看《論語》才知道,孔子真是了不起!圖8-15


    孔子畫了很多卦,其實每個人一輩子都在畫很多卦,所以我們要來看看《易經》裏麵的卦。


    《易經》是以八卦做基數,所以講《易經》時,八卦就代表六十四卦。但是既然是六十四卦了,我們就要給每一卦一個代號,叫做卦名。有乾卦、坤卦、既濟卦、未濟卦、泰卦、否卦……每一卦有一個卦名。可是卦名出來以後,大家是不是就很明白了呢?還不一定,因此還要有卦辭。卦辭就是解釋為什麽要取這個卦名的。


    卦是代表大的環境,每個大的環境裏麵還有不同的階段變化,就叫做爻。一個卦有六個爻,就告訴我們,任何一件事情最好把它分成六個不同的階段,然後再去探究它階段性的變化,大概就能八九不離十地知道它最後的結果會怎麽樣。既然有六個爻,我們就給每個爻一個不同的爻辭,來說明這個卦處於這個階段的特性是什麽,要注意什麽事項。這樣一來,當我們看到一個卦的時候,從整體的環境到部分的操作,都會非常清楚了。


    六十四卦裏麵,除了卦辭和爻辭以外,還有“用九”和“用六”。凡是有陽(—)出現的時候,你就知道它是用九。凡是有陰(--)出現的時候,你就要考慮到用六。


    用六比較簡單,就是說如果是陰爻的時候,你隻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對你的人、對你的事要忠誠到底。因為陰是配合的,配合的人不能有太多的主見、太多的主張,而是要全力配合,忠貞到底。


    當陽出現的時候,你就知道它是創造性的,跟陰是不太一樣的。一個有創造性的東西,不能亂變。所以用九告訴你,雖然你是陽,雖然你要創造,但是你要完完全全把握住不同階段的特性,不能隻想到創造,否則到最後就是亂變,就會禍患無窮。所以對用九要非常小心,要告誡自己,就算是陽剛十足,就算是創造力無窮,也要注意一句話,叫做階段性的調整。因此同樣是龍,有的龍可以飛,有的龍還是不能飛,要看自己在什麽位置,是什麽特性,不能隨便地表現。


    要看《易經》裏麵的卦,當然得從乾卦開始說起。所以我們下一講就要說說:乾卦說了些什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經的奧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曾仕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曾仕強並收藏易經的奧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