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阿瓦隆大屠殺”為約頓海姆的抗稅民眾贏得了廣泛的同情與聲援,但是報紙和小冊子上的口誅筆伐,畢竟比不了真刀真槍。


    衝突發生的第二天,溫斯洛普總督就做出批示,授權駐軍配合警方鎮壓街頭暴民,搜捕帶頭的肇事者,還親手開列了一份通緝目錄,包括約瑟夫亞·當斯在內的眾多“自由之子協會”骨幹都名列其中。


    一時間,城裏雞飛狗跳,風聲鶴唳。


    亞當斯等人提前得到消息,知道這回總督大人是要動真格的了,連夜匆匆逃出城外,躲到“紫杉穀”避難。


    至於那些消息不夠靈通的暴徒,大多被破門而入的軍警逮捕,關進大牢。


    短短兩天,被捕者就超過千人,塞滿了新阿瓦隆的監獄,逃亡者更是不計其數。


    在溫斯洛普總督的鐵腕鎮壓下,肅殺的氣氛籠罩全城,街頭看不見群情激憤的示威者,抗稅運動陷入了低潮。


    步槍與刺刀,教育了約頓海姆的“自由之子”們,使他們認清血淋淋的現實,意識到無法單憑自身力量對抗宗主國的職業軍隊,光憑抗議示威或者上不得台麵的黑幫伎倆改變不了現狀,想要徹底砸碎宗主國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枷鎖,必須組建一支忠於革命理想的軍隊,必須進行更廣泛的社會動員。


    就是在這種理念的促使下,以約瑟夫·亞當斯為首的約頓海姆抗稅運動領袖們,主動邀請米德嘉德與亞爾夫海姆派出代表開會,倡議協力對抗來自宗主國的壓迫,進而謀求新大陸東海岸的三塊殖民地獨立建國,組建聯邦。


    米德加德的民意領袖們,包括貴族出身的尼克爾斯爵士、拉瓦爾男爵和卡斯蒂斯爵士,都傾向於支持約頓海姆獨立,因為後者的獨立運動一旦被鎮壓,斐真軍團即可沿著維穆爾河順流直下,占領米德嘉德地區,使剛擺脫亞珊帝國控製的米德加德淪為另一個宗主國的殖民地。


    亞爾夫海姆人的態度更關鍵,從地緣政治上來講,南方人似乎沒有必要牽扯到北方的紛爭當中,不過約翰·諾福克、喬治·瓦薩和亞曆山大·傑斐遜等民意代表都意識到事情沒那麽簡單。


    如果亞爾夫海姆拒絕參加大陸會議,單憑一個米德嘉德無法幫助約頓海姆取得獨立地位,而當斐真大軍控製了米德嘉德,下一個淪陷的就要輪到亞爾夫海姆了。


    新大陸東海岸的三大殖民地可謂休戚相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無論北方還是南方,誰也別想在這場即將到來的風暴當中獨善其身。


    1626年2月12日,來自東海岸三大殖民地各個城鎮的56位代表匯聚於米德嘉德城,出席“第一次大陸會議”。


    代表們都是各個殖民地的政治領袖,出身於各行各業,如律師,醫生,教師,學者,商人,教士,軍官,種植園主和工廠主等等。


    他們當中有所謂“溫和派”,主張與斐真王國緩和矛盾;有的是“激進派”,主張對抗到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有的是“中間派”,尋求妥協的方案。


    第一次大陸會議總共持續了兩個星期,各方代表在無數場唇槍舌劍的爭論過後,勉強達成了下麵五條協議:


    一,各殖民地聯合起來,抵製斐真商品。


    二,成立監察委員會,監督各地抵製運動的情況。


    三,建議各殖民地擴編民兵自衛隊,做好與斐真正規軍作戰的準備。


    四,向斐真國王喬治三世遞交一份措辭委婉的請願書,請國王陛下慎重考慮新大陸人民的訴求。


    五,若形勢不見好轉,將於三個月內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


    人們從這份協議當中不難發現,溫和派的主張占絕對優勢,會議基調就是爭取與斐真當局的妥協,新大陸的殖民者們似乎還沒有做好跟宗主國一刀兩斷的準備。


    ……


    第一屆大陸會議的代表們向斐真國王喬治三世呈交的這份“橄欖枝請願書”,顯示出他們此時還秉承著“反對議會而非國王”、“打倒蒙蔽君主的奸臣”的鬥爭方針。


    然而正是這份一廂情願的“請願書”,體現出大洋兩岸的人們在思想上存在根深蒂固的隔膜,斐真王國可不是神聖亞珊帝國,“大陸會議”的代表們對前者的政府體製產生了嚴重的誤解。


    神聖亞珊帝國的首相和內閣,執政權力來自皇帝陛下,然而在斐真王國,諾斯勳爵被喬治三世任命為首相,卻不能因此認定首相的權柄來自國王。


    諾斯勳爵所屬的黨派在議會選舉中贏得了多數席位,這才是他上台組閣的底氣所在。


    至於國王陛下授予的委任狀,隻不過是對選舉結果的追認。


    事實上,斐真這個國家的立法權掌握在議會而非國王手中,國王不能直接下達命令或頒布法令,隻能在經由議會許可的情況下進行統治。


    即便喬治三世有意為殖民地的臣民打抱不平,憲法也不允許他這麽做——隻有下議院才可以廢除自己通過的法令。


    那麽斐真議會對殖民地同胞是什麽態度?


    如果說“厭煩”這個詞還不足以描述上下兩院多數議員對殖民地抗稅運動的看法,那麽“憎惡”或許更為貼切。


    “當街圍毆執勤官兵,武裝走私,煽動叛亂,這已經不是一般的暴徒了!”


    “不能再猶豫了,一定要出重拳!”


    議程一旦涉及殖民地抗稅運動,議會大廳裏便充滿這類殺氣騰騰的言論。


    史料:反議會不反國王(《漢密爾頓傳》【美】羅恩·切諾)


    和絕大多數殖民者一樣,漢密爾頓仍然希望能夠和英國保持友好的關係,他埋怨北美的殖民者正在拒絕成為一個擁有全部權利的英國臣民。為了論證北美人民抵製英國稅收的正當性,漢密爾頓小心翼翼地指出,殖民地僅僅效忠於英國國王而不是英國議會。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殖民地僅僅效忠於國王的話,那麽殖民地在理論上可以不受英國議會的控製,而同英國在整個大英帝國中處於平等的地位,與英國互為大英帝國平等的成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法師喬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程劍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程劍心並收藏法師喬安最新章節